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乱世出英雄,革新现豪杰。

三个人,两人是兄弟,一人是同门。

如果他们固守一尊,近代画坛也许会多出几个花鸟画家,多几个不多,少几个不少。

但他们却东渡日本,撷取了西画所精和日画所长,冲破辛亥革命的风雷暴,以“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艺术宗旨强势回归,被捍卫传统画纯洁性的古典派画家称为“不中不西”的“混血儿”。

在先后赴日学画之前,高剑父和陈树人师从“隔山派”祖师居廉学画,继承了宋代画院以来的传统花鸟画血脉,在日本学画期间,三人又参加了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以豪杰气概革满清政权的命,也革了传统中国画的命。视野决定思想的高度,在国画仍停滞于仿古的当下,他们想打破艺术的门户之见,对将西画引入中国画的革新创举达到共识。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剑父(1879-1951)

1908年,留日归国的高剑父在广州举办了画展,这是他的第一个画展,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画展。汽车、飞机、坦克甚至十字架、电线杆,这些有悖于传统规范的题材,都成为他画中的主题。

这一“离经叛道”的行径,彻底激怒了保守的古典派,被口水冲到浪尖上的高剑父霸气回应:“世间一切无贵无贱,有情无情,何者莫非我的题材?现实的题材,是见哪样,就可画哪样。”

然而,这种新旧对立的态势,一直持续了近20年。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剑父《战场烈焰》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剑父《文明的毁灭》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剑父《风景》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剑父《东方醒狮图》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剑父《春风得意图》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剑父《雪竹图》

在古典派的口诛笔伐中,“折衷派”却得到年青一代的支持。辛亥革命胜利后,高剑父与五弟高奇峰创办“春睡画院”,广招门人,播诸后学,努力建立新国画队伍,积极创作反映现实、表现时代的新国画。

陈树人则对高剑父说:“中国画至今日,真不可不革命,改进之任,子为其奇,我为其正。艺术系国魂,推陈出新,予将以此为终生责任。”

1926年,广州国画界在报纸上开展了一场持续两年之久的新旧画派论战,最终“新派”国画得以确立,并引起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关注,三人也被誉为“岭南三杰”。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奇峰(1889-1933)

高奇峰早年随高剑父习画,间接师承了居廉、居巢的技艺和画风,留日期间,又专注于西方的绘画技法。

与高、陈相比,高奇峰的画更趋向于西画构图造型的写实元素,也更乐于表现宗教之美。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剑父《白鹭》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奇峰《霜叶映修蛇》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奇峰《同心并蒂》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奇峰《竹鸟图》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高奇峰《莽莽风云乾坤》

他15岁时入基督教,后来却对佛教产生了向往,他画《达摩》《木鱼和尚》等宗教人物画,教化“救世”的思想渐变为精神上的“悯世”。

他以“皓月悬枝,梅花似雪,皎洁清明,大千照彻”写自我心境的纯洁清朗(《皎洁》),又以“白马意闲闲,不受黄金络。安步向秋林,无心怨摇落”。抒发看破尘嚣、独立自在的态度。(《霜光马色》)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陈树人(1884-1948)

与高氏兄弟不同,陈树人一直是个在朝的画家,早期追随孙中山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任要职。

陈树人十六岁进十香园,成为居廉的关门弟子。在这里他结识了高氏兄弟,并深得老师的钟爱,钟爱到把侄孙女许配给他。

少年得意的陈树人,17岁时主编《广东日报》《有所谓报》,与高剑父、潘达微诸人纵横捭阖,畅谈天下时事。从那时起,陈树人已渐萌革命思想,对孙中山的主张颇为信仰。在本可以大展宏图的时期,陈树人却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日生活,先后学习工艺美术与英国文学,积累了足够的才气和胆识。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陈树人《岭南春色》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陈树人《红棉》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陈树人《枇杷双鸟》


在口水中成长的“岭南三杰”

▲陈树人《松林积翠》

“雄放清敦俱本性,吴王各自有千春”,他将高剑父比作吴道子而自喻为王维,一语道出了他创作追求秀逸蕴藉、简洁清新的“清敦”格调。

“岭南三杰”革新中国画,主张折衷,既折衷于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又折衷于中国传统绘画与东西方绘画之间,融汇古今中西之长。在这种共性中,三人却“和而不同”,他们师出同源,信奉同一艺术原则,但各有创新,风格不同,形成统一于“折衷中西”中的多样性。

因而,对于“岭南画派”这一命名,他们并不认可。

“岭南三杰”只承认自己的艺术是新派、折衷派,从未使用过“岭南画派”。因为“新”在“折衷中西”,而不在“岭南”,以“岭南”命名显然带有狭窄的地域性,而“折衷中西,表现时代精神”才是“折衷派”的本义。

在中外艺术史上,一个画派的命名,普遍有两个原则,或以画家活动的地区或以艺术表现的特点。尽管他们认为“岭南画派”不够恰当,却完全符合以地区命名的原则,随着“岭南三杰”的影响力日渐壮大,在命名还没能达成共识前,“岭南画派”就已经被叫开了,并被写进现代美术史中。

这种习惯思路的沿袭,同扬州八怪被称“扬州画派”一样,岭南三杰叫“岭南画派”也算顺理成章。

“岭南画派”创造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辉煌,影响力远远超出地域界限,成为与京津派、海派齐名的近代画坛三大画派之一。兼容与创新,是“岭南画派”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是其历久不衰的奥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