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1970年废除汉字,朝鲜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他们在这方面有共性?

穿林细雨


早在1948年韩国就提出废除汉字的议案。在1949年朝鲜紧随其后提出了废除汉字的决议。其实两个国家都有同一个原因,那就是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废除与自身文化体系不符合的东西或者说是外国文化烙印太重的东西一定会被提上日程当中来。不仅仅是朝鲜日本韩国越南包括苏联解体以后很多人都开始去苏联化。这都是民族觉醒的过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文化民族的自信,不自信的问题。



尤其是进入20世纪日本开始对外侵略建立殖民地在教育上,日本就在朝鲜半岛普及日语,加速日本化,尽可能的实行一系列的文化高压政策,使朝鲜的殖民化进一步加深,直到日本战败这一过程才停止。但是对于朝韩两国人民来讲,本民族文化的发扬才是他们的任务。随后韩国在美国的统治之下开始以英语教学,而朝鲜则在苏联的掌控之下,开始了俄文教学。这种文化上的不独立持久存在。直到八九十年代才被真正的本民族的文字取代。对于被周边大国所深深影响的这两个国家而言,本民族的独立化被他们看的很重要。



在政治和军事上,他们做不到,但至少在力所能及的文字语言等等方面他们是做足了功夫。抛出殖民的问题不谈,近代总体而言是西方领先于全球,在这种情况之下东亚的汉字文化圈也遭受严重的挑战。不仅仅是韩国朝鲜,就连民国时期的很多文人包括鲁迅在内都主张去汉字化。虽然文化的优秀与落后与其所掌握的文字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在那种大环境之下很难有人能冷静思考,汉字对于本民族和国家的意义,尤其是朝韩两国官方不停去汉字,结果使得现实生活当中民众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今年也有很多民间团体支持恢复汉字,其实汉字文化圈并不仅仅只有中国。尤其是近代由于日本最新强盛起来,所以在汉字文化圈当中日本的地位也不容忽视,我们现在的很多词汇,至少有30%都是通过日文翻译过来的。也正因如此,日本虽然也是去汉字化,但是他们的汉字是十分尊重的。保留了大量的汉字,并沿用至今。其实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标准直接决定了其文化是否能够发扬。只有经济发达,文化才能昌盛,民众对自己的文明和语言以及文字才会有继承下去的欲望。对于小国来讲尤为重要,一个民族被外族长期控制,民族自尊心在独立之后陡然间增强对各种外来因素都会产生抵制。



无论是好是坏在这一期间一定大力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并进行深入挖掘。甚至有些时候牵强附会。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当大家归于冷静,还会重新理智的去审视自己曾经抛弃的文化,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又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还会重新出现海纳百川的情况,当然这是处在民主环境下,而不是专制独裁。如今的韩国也是这样,韩国现在已经不再明确提出去汉字化反而在民间大力推进汉字。虽然并不是政府行为,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字对于朝鲜和韩国的影响,并不会因为官方的去汉字化而真正成为历史。


世界史图鉴


实际上韩国在1948年起就通过各项措施去限制汉字使用,以致汉字与汉字教育在社会底层逐渐退潮。不过在1970年以前其政府并未正式提出废除汉字。直到1970年,韩国官方才将初高等中学的汉字教育课程废止并颁布法案废除汉字。但是这一举措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且饱受争议。而且在2005年,其政府已宣布全面恢复汉字。至于朝鲜,它自1949年废除汉字以来就一直将汉语作为外语,所以汉语在朝鲜的地位相当于英语之中国。

虽说韩、朝两国对汉字废除的程度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两国皆想摆脱汉字,这是为何呢?<strong>

一、上世纪“西学东渐”的世界风向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霸主,而朝鲜半岛沿用汉字为官方文书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当时汉武帝在半岛北部设四郡,汉字自此传入。至总章元年(668),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并效仿唐朝推行科举制度,以致汉字成为朝鲜读书人的必修课。不过由于汉字较为复杂,只有上层贵族才有条件学到,而普通民众大多不识字。所以到了李朝时期,世宗大王为了提高老百姓的识字水平,于正统十一年(1446)颁布了《训民正音》,即通过ᄒ、ᅡ、ᄂ等28个音素构成谚文。然而当朝贵族却看不上谚文,仍以汉字为尊。这种局面直到西方崛起、清王朝挨打,甚至是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才有所转变。

清政府战败后便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成为落后挨打之国。而朝鲜王朝自古崇尚先进文化,摒弃落后文化,所以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下他们自然对汉字产生了偏见。<strong>

二、朝鲜半岛“民族自尊”的崛起

反观日本,它却因为甲午战争的胜利逐渐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道路,甚至一度成为亚洲霸主。它在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的双双抬升后,立即对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而朝鲜民族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不仅受尽压榨,还被迫学习日语,这使他们倍感耻辱。所以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朝鲜人的民族自尊油然而生。他们不但渴望脱离日本的殖民统治,还想脱离汉字的思想统治。另外朝鲜内部又发生了政治巨变,而他们在美国的干涉下形成了南北韩对立的局面。因为这些复杂背景的影响,汉字文化圈逐渐萎缩。

总而言之,韩、朝两国同出一脉,且历史背景相同,故而脱汉皆源自站后民族独立情绪的高涨与摆脱落后文化的焦虑。不过实际上他们都没有真正地完全废止汉字,尤其是韩国。而且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后,汉字有了复兴的趋势。毕竟汉字对朝鲜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若完全废除汉字将导致其出现历史文化传统的断裂。


邓海春


真正彻底废除汉字的其实是朝鲜,韩国反倒没有这么做。

两国对待汉字的态度,不仅是对中国情感的直观体现,也涉及到民族主体性的问题。

朝鲜半岛在历史上属于汉字儒家文化圈。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半岛北部设汉四郡,为汉字的传入提供了方便。公元668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决定推行科举制度,使得汉字成为读书人的必修课。

不过,汉字毕竟是一种外语文,只有特定阶层的文人才能学习,普通民众的识字率一直不高。

因此,李朝的世宗大王在1446年颁布《训民正音》,通过ᄒ、ᅡ、ᄂ等28个音素构成的谚文,来提高老百姓的识字水平。

当然,谚文最初一直被士大夫阶层抵制,多在妇女中流行。

直到十九、二十世纪初,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朝鲜民族开始了追求独立自主的民族主义运动,文字就是关键的一项。作为臣服于外的历史象征,汉字逐渐遭到抵制,谚文受到追捧。

日本战败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部的大韩民国以及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其中,朝鲜在1949年废除汉字,以谚文作为国语。韩国对于是否彻底取缔汉字,则一直存在争议。

直到现在,韩国的政策仍然是韩汉混用 。例如,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就是一位积极推动汉字并用的政治家。至于朝鲜,则彻底将汉语当作外国语了。


HuiNanHistory


1945年,朝鲜开始朝汉文混用,正式废除汉字始于1949年。韩国是在1948年通过了使用谚文的法规,到1970年才正式宣布废止汉字。朝鲜的汉字废止工作比较彻底,而韩国则是数次反复,付出了的惨痛的代价。

朝韩在废止汉字方面有共性是必然的,汉字废止思潮源于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进行了的日文同化政策。推广韩文就成了反抗帝国主义的标志,二战胜利之后朝鲜半岛分治,但废止汉字并未停止。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大概是在东汉时期就从中国进入朝鲜半岛,具体传入时间还是有争议的。当时的朝鲜半岛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汉字就被当做官方文字使用了近千年,使半岛文明加速发展。

汉字在朝鲜半岛一直是垄断在皇室贵族手中,再加上汉字比较难学,普通老百姓还是接触与掌握这一文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朝鲜世宗大王李裪根据本国特点,组织大量儒生发明了一套叫做训民正音的字母文字。

(身份证中的汉字)

这种文字就是我们所说的朝鲜文,是依据汉字发展来的表音文字,又被称为谚文。这一文字的使用并非是要废止汉字,而是为了增加国民的识字率。但这一工作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朝鲜的士大夫阶层只认汉字。

当时的朝鲜半岛正在盛行儒家文化及汉字,谚文的处境就显得非常尴尬。它不仅不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所接纳,而且还被燕山君废止过。就这样,汉字又在朝鲜半岛盛行了400多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

随着清朝影响力的下降及朝鲜民族主义的兴起,朝鲜半岛废除汉字的声音出现。甲午战争之后,朝鲜的文字开始从使用汉字逐渐向使用汉字与表音字结合来过渡。日本殖民朝鲜半岛后,汉字的废止被提上议事日程。

(韩国汉字路牌)

日本在宣传日朝同祖的同时,强行推广普及日文。这一政策触动了朝鲜半岛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这种被外族奴役的情绪不断蔓延,继续使用汉字也变成了一种屈辱。朝鲜文再次被推广,成为反抗帝国主义的象征。

当时的朝鲜亲日派也在掀起甲午更张的改革,想要彻底退去中华文化的光环,官方开始使用汉字和谚文相结合的文字。日本统治朝鲜的几十年,汉字被迅速污名化,使用朝鲜文成了半岛人民爱国和革命的一种标志。

二战胜利后,半岛出现分治,朝韩双方在1948年都开启废除汉字而推行谚文的工作。朝鲜从1945年就要求内部出版物不许夹用汉字,直到1960年朝鲜才完成汉字的废止工作。现在的态度是不使用汉字但要认识汉字。

(韩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路边小摊)

1948年,韩国颁布了谚文专用法,这被视为废止汉字的法律依据。这时的韩国还处于文字混用时期,小学还实行汉字教育,但公文已经开始使用谚文书写。到了1970年,韩国宣布废止汉字,但两年后又撤回废止令。

此后汉字虽然一度在学校中复活,但均被列为选修课。此后不断的出现汉字废止与恢复的现象,汉字废止带来的弊端开始显现。韩文单词中有六成的词语是汉字,对于抽象的学术用语,不用汉字很难做到正确理解。

汉字在半岛流传了近千年,其影响力无处不在,废止工作难上加难。韩国的史料基本上都是用汉字记载的,这让在韩文环境下成长的人几乎是在看天书。韩文中的同音不同意的单词难以区别,引发社会的普遍担忧。

(韩国上世纪街边小店)

随着汉字复活的呼声越来越高,韩国总统金大中在1998年发表汉字复活宣言。韩国的道路标志和火车站开始恢复汉字标记,但汉字教育并未真正实现。不少人还只能通过个人行为让孩子在汉字补习班来学习汉字。

韩国有近一半的商品出口到使用汉字的国家,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游客来自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韩国不少的大公司在招聘职员时必须进行汉字考试,达到一定的认知程度后才能被录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局面。

韩文是表音文字,在表意上有很大缺陷,这就使得韩国很多专用名词和人名都是相当混乱的,常常是难以区分。很多的艺人或领导人的名字难以被准确翻译,韩国小学生游览本国历史古迹,对遗迹文字无法识别。

这种事情就发生在韩国一个名叫镜浦台的地方,古代韩国的文人雅士们经常来此吟诗作画。这里的一块石碑正好记载他们的事迹,一群韩国人竟然没有一个人认识碑上的汉字,竟被一个旅游的中国人郎朗念出。

这已经不是一种尴尬了,而是一种文化的悲哀。韩国的历史古迹中的文字记载以及各种题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书。从今年起,韩国的小学教材将标注汉字及其读音和释义,用以扭转这种尴尬又悲哀的局面。


野史也是史


苏联的小弟蒙古废除蒙文用上了俄文式的字母文字,中国的小弟竟然在大哥刚建国时就立马废除汉字,大哥竟然3年后还出兵替这样的小弟打仗,看看中国,看看苏联,真是差距立现。要说用汉字提现不了民族自主性,越南文改成西方的罗马字母,就提现民族自立了?真是可笑的民族。朝文的缺点就是水准太低。大约等同中国小学三年级水平。用于平时对话还可以,稍提高一点就不行了。比方李雪祖,雪祖的音释,如果用汉文就可写成;雪珠,雪猪,雪阻,雪住,血煮,血注,穴住,薛竹……这样的文字还能用吗?

汉字从甲骨文到行书经历了七种演变过种,从古到今7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第一大语言文字,东南亚国家包括日本,越南,韩国,等文字都是从汉字演变而来。说到汉字,不得不提书法这是汉字的根,现在国家基本西化,现在中国人还有多少人会写毛笔字,日本都比我们中国重视汉字,每年都会写一个字代表这一年,我们现代的很多词汇都是日本引进过来的,不服自己网上看看,现在国家开始提出文化复兴了,其实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汉文化丢失的太多太多,我们只留下了字,而且还是失去灵魂的字(简体字)。

汉字是凝聚无数先人智慧创造世界独一无二文字,其字意表达深远,不失艺术想像力。后人应怀无比崇敬,不可妄语。把汉城改成首尔,首尔令人耻笑的词汇,远远没有汉城大气,恢宏。历史会证明。这件事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半岛在日本殖民统治后,相继独立,民族情绪高涨,反殖民的意识空前,寻找民族主体意识,国家存在,造就了汉字成为了民族自觉的对立面。另外,汉字作为全面的语音的形象表示书面符号,可以作为词语的存在,但是,不能完全描述韩语的语言逻辑和结构,这里存在度的问题。

最后,就是现代化过程中,东亚各民族都有去中华文化的现象,又在近多少年存在思想回潮,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例如,日本脱亚入欧,现在民族文化复兴比较好,韩国去汉字,现在逐步在恢复,而且重新树立传统文化,中国五四和文革把落后归结到文化落后性,现在也在强调国学和传统。还是应该更全面的去了解历史脉络,寻找答案,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如何回到生命力的强大时代,这是要靠这个文明更具有内在内容,只有我们自己让他更伟大,我们欢迎各民族心向往之,也不求别人。

废除汉字,名义上是弘扬自己的文化独立性,其实是乘着中华文明弱势时利用民粹割裂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联系,以利于创建独立的国家文明体系,也就是建立独立的国家思维,从中华文明的附庸地位中脱离出来,树立国家统治阶层政治权威。只是由于体量太小,任务是艰巨的,不是几十年的隔绝就能完成的,一旦中华文明重新崛起,并立于世界之巅,那么这种隔绝只是历史的插曲而已。

当一个民族被外族长期欺侮后,民族自尊心便强烈增长。可能会抵制各种外来元素,从物质到文化。细细想一想,世界上各民族都有互相融合学习的印记,例如拉丁美洲使用的文字语言,人家并没有废弃,英语国家的人民也没有抵制英文。语言文字都是工具,怎么使用的顺手,便于学习生活工作就行。过于强调必须是自己的东西,实际上有点小家子气。反倒是不大强求一切都必须是民族的容易进步。有什么可反思的?当时二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民族独立自主运动,摆脱殖民地位,独立重建国家的都在确定自己国家的文化定位,文字方面自然都会寻找自己的东西,这是个自然的事,好像是新中国的建立周边国家才远离了汉字似的。

汉字特别是部首应该做一些简化和统一,包括一些词语,觉字头掌字头应该统一,定金与订金也应该统一用字,统一意义,绝不与决不也应规范用字,类似的还有很多,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对汉字推广与走向世界都有好处支持的给竖个大姆指!古今中国一次次证明汉字即中华文化三千年的先进,废不了。少民族入中国必须学中华文化,汉字。元朝也不例外,元朝上层学习不彻底,不到百年亡朝了。汉字今天仍然年轻,智能时代,汉字更精彩,如千年前诗经,唐诗,宋词,更精彩,永远无穷尽完美存在。三千年过去,汉字没有衰老,依然金光闪闪。

卑微民族自尊心特强,总想在更多方面显现民族独立强大。日本全力发展民族经济发展,凭着自身的无限强大,根本不需要用某些事情来强化民族自尊,用的好东西继续用,纠结谁发明有那么重要吗?电灯汽车什么都是别国人发明,韩民族还不是一样用。纵观世界文字,中国文字可以说是最科学最先进的了。朝鲜在这方面跟文字较劲并不明智,关键还不能完全扔掉。如果按朝鲜要彰显民族独立,纸也不要用了。用木片擦屁股吧。当初中国都想废除汉字,别说其他国家了,只是废除文字,使用新文字,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比亡国还深重,国亡了还能再立新建国,文化出现断层即使后面恢复,这段文化也永远追不回来。


历史深度揭秘


事实上题主的表述有误。韩国提出废除汉字的议案最早是在1948年,而不是1970年。在韩国首次提出废除汉字的第二年,即1949年,朝鲜也紧随其后提出了废除汉字的决议。



关于朝韩两国都不约而同地废除汉字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从1910年到1945年,日本在侵略朝鲜半岛期间,一直实行殖民地政策。教育上,从1911年开始,日本就在朝鲜半岛强行普及日语,并在朝鲜学校强制施行日语教学。

为了高效迅速地同化朝鲜文化,推行殖民政策,日本随后便逐步在朝鲜学校废除朝语课程,实行抹杀朝鲜文字的文化高压政策。此后,朝鲜社会和学校都不再使用朝鲜语和文字,朝鲜被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45年,日本战败,退出了统治了35年之久的朝鲜半岛。但俗话说前有狼后有虎,日本刚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迫不及待地接手朝鲜半岛了。同年9月三八线的出现,标志着朝鲜半岛的分裂。

随后南朝鲜在美国的统治下,开始以英语和英文作为官方语言和文字;同时在苏联领导下的北朝鲜也开始普及俄语及文字。朝鲜半岛仍然处于文化教育殖民化的状态。




1948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朝鲜半岛开始正式分裂为韩国和朝鲜两个法定国家。同年在强烈的民族意识的推动下,韩国国会通过了“全用朝鲜文字”的法令。次年朝鲜在金日成的促进下以开始推行朝鲜本民族语言和文字。

第二,近代“西风东渐”下,汉字在东亚文化圈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随着近代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的逐步传入,线形排列的西方拼音文字也开始冲击东亚文化圈一直坚守的古老的方块汉字的地位。一时之间,关于汉字存废的争论开始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一股热潮。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更加助长了这种争论,甚至汉字本身的缺点被不断放大乃至歪曲。

近代著名的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是东亚文化圈内提出“汉字废止论”的第一人。1984年“黑船事件”的爆发,使日本也面临被西方文明殖民的威胁,日本国内有识人士逐渐认识到只有向先进的西方文明学习才能摆脱这种民族厄运。

1875年,福泽谕吉写出了著名的《文明论概略》,首次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对于民族危机的忧虑和民族觉醒的意识。十年后,福泽谕吉进一步提出了“脱亚入欧论”,震惊世人,并迅速影响东亚国家甚至西方国家。

而作为“脱亚入欧论”其中一种的“汉字废止论”也开始在东亚文化圈逐步显示出它的强大威力。

然而事实上,经过数千年变化演进的汉字,毫无疑问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一种文明的精华哪有那么脆弱呢?何况朝鲜半岛长期作为中央王朝的藩属国,其本身就处于这种汉字文明体系的滋养下,所以要想革除汉字的使用与影响,岂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后来的历史也显示,朝韩两国官方虽然不停地出台各种废除汉字的法案,但在实际生活中根本就行不通,民众也怨声载道。所以直到今日汉字依然在朝韩两国发挥着影响力和生命力。


夏目历史君


朝鲜韩国废除汉字的祸根

韩国、朝鲜、越南和日本是东亚文化圈的“小弟”,他们先后废除汉字,虽有革命者“除旧布新”的政治动机,其祸根还是源自使用汉字的“老大帝国”中国人的不自信。


鸦片战争以后,汉字成了我国落后挨打的背锅侠

一开始归结于没有“坚船利炮”,好了,洋务运动将坚船利炮造出来了,可是甲午战争一打,输给了人家。

后来又分析,非得从宪政制度上改革不可,好了,辛亥革命来了个民主共和,可是没多久,袁世凯复辟了,到处乱哄哄的。

于是,又分析,中国落后是因为旧文化太顽固了,要“打倒孔家店”,要进行新文化运动,于是汉字成了替罪羊,被视为障碍,非废除不可。


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些大咖级人物,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比如1920年赵元任提出汉字改为罗马文字的主张。

30年代瞿秋白提出将汉字拉丁化意见。

钱玄同主张的直接借用世界语。

都想用字母文字取代象形会意的方块汉字。他们的理由是,汉字太难学,几千年来为统治阶级垄断,造成了腐朽顽固的旧文化,要改造中国,请从改造文字始。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汉字的尝试并没有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先从拉丁文用作拼音开始,意图逐步用拉丁文取代汉字,后来发现太难了。汉语言同音不同意的词语太多,拉丁化困难,加之后来又做了简化字,于是拉丁化不了了之。


连中国人对汉字都没信心,这自然引起了周边“小弟”对汉字信心的雪崩。

你老大都不用了,我们还跟什么跟凑什么热闹,于是在上世纪中叶,趁他们刚取得政权,号召力如日中天的机会,一股脑儿修改文字。导致现在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认识,年轻人对汉字越来越陌生。


不过尴尬的是,汉字是改了,可是老祖宗几千年历史是无法修改的。

他们的历史文献,家谱、姓氏都无法更改,年轻一代读不懂历史书,看不懂家谱,几千年来对汉字的感情受到巨大破坏,文化传承受被生硬撕裂,造就了上一代和下一代人文化上的巨大鸿沟。这个时刻萦绕在肉体上空的灵魂的伤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弥合的。

好在中国并未废除汉字,近年来也越来越找到了文化自信,人们对汉字的热爱也愈发热烈。在不久的将来,韩国朝鲜这些东亚小弟,也必将回到汉文化的怀抱!

我是中国历史文化爱好者,欢迎关注我!


岭南人文历史


首先,韩国在1948年就颁布了《谚文专用法》,以废除汉字的使用。但是往往在文章中还是能见到汉字的出现,而到了1970年,韩国第三任总统朴正熙正式发表汉字废除宣言。但是社会舆论压力巨大,仅仅过了两年政府就撤回了这条宣言,韩国人的身份证上还有着自己的汉语名。


对于朝鲜,二战结束后国家独立,金日成认为完全没有继续使用汉字的必要,但是却有着学习汉字的必要。自1948年废除汉字后,到了1968年汉文作为一门“外语”重新回到了学生课本上。

虽然现在韩朝两国都间接废除了汉字的使用,但是在古代,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十分重要。自西周武王封箕子于半岛后,这里就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文明沐浴下。虽然在明朝时期,朝鲜人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但是却不被人所用。当时人普遍认为汉字是至高无上的,不应该被代替。


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放弃了朝鲜作为自己的附属国。这时候,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再加上朝鲜论为沙俄、日本的殖民地之后。看到曾经也使用汉字的日本都不再大规模的使用汉字,朝鲜人才想到从新拾起自己民族的“谚文”,这时候朝鲜语才真正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1945年韩国独立,国内的一些爱国主义人士纷纷要求使用韩国人自己的文字,这就发生了韩朝两国纷纷宣布废除汉字的使用。

废除汉字不一定就有好处,其中的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自己国家的历史自己人居然都看不懂了。因为历史上朝鲜附庸在中原王朝之下,官方文字就是汉字,历史文献、文学书籍等等都是用汉字来编写的。废除了汉字的使用,自己看不懂史书文献,所以现在篡改、夸大历史的现象十分普遍。


门外老汉


在二战后,位于朝鲜半岛的朝鲜和韩国竟然奇迹般地保持了一致——纷纷在国内废除汉字。那么,汉字已经被朝鲜和韩国使用了一千多年,为何他们要废除汉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朝鲜和韩国废除汉字的始末以及其中的小秘密。

我们先看一看朝鲜,1948年,朝鲜一建国就颁布法律,开始废除汉字,全面用朝鲜语固有词替换汉字词,甚至还人命和地名都不放过。后来,由于当时金日成认为“朝鲜完全没有使用汉字的必要。但是中国、日本等国还在使用汉字,所以有学习汉字的必要。”于是,从1968年开始,朝鲜开始恢复汉文的学习,在高中课程中增设汉中文字的学习课程。

在1948年,朝鲜废除汉字的同时,韩国也在同年施行的《谚文专属用途法》,规定韩国的公文必须使用谚文书写,逐步用谚文代替汉字。同时,韩国政府全面停止汉文教育。但在李承晚执政时代,韩国又在小学实行汉字教育。到了1970年,朴正熙发表汉字废止宣言,小学完全废除汉字教育。后来,由于舆论压力,韩国政府又在1972年撤回汉字废止宣言,在中等和高等学校恢复汉字教育,但是汉字学习只是选修课,不需要考试,并且在现实中还用不上,因此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同时,韩国政府禁止在小学进行汉字教育。



正是基于韩国政府这种对汉字教育态度,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将韩国的古籍视为天书。韩国废除汉字的政策,正在使韩国历史与文化陷入严重的危机。这是韩国人自己给自己挖了一坑,这是韩国人民的悲哀。即使如此这样,韩国政府依然对汉字抱着警惕的态度。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战之后,朝鲜和韩国之所以纷纷废除汉字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脱汉运动兴起,朝鲜和韩国民族意识觉醒,为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开始排斥汉字以及相关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二是汉文化圈影响的下降,在近代,西方的文化崛起,汉文化没落,汉文化圈的国家纷纷是落后挨打。于是,它们都开始崇洋媚外,纷纷抛弃汉文化。

总之,朝鲜和韩国否定汉字,与否定本国文化历史并无二致。从目前的情形看,朝鲜和韩国废除汉字,是得不偿失,自食恶果。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在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从中国传入了朝鲜半岛,彼时的朝鲜半岛还处于有语言,无文字的状态,于是汉字被当作朝鲜的官方文字,一直沿用了近千年。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所以汉字的学习基本被士大夫和贵族垄断。由于朝鲜也学习古代中国实行科举制,官员选拔任用以科举考试为依据,而考试的文字则是汉字,这就意味着士大夫和贵族集团不仅垄断了文化特权,也垄断了进入官场仕途的渠道。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朝鲜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李祹决定创建属于朝鲜的文字。公元1446年,由他和学者共同创建的表音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在减少国内文盲,增加民众识字率,打破贵族垄断。但这一次行动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当时朝鲜人并不习惯这种语言,精明的上层们纷纷上书要求废除这种文字,认为汉字才是最高贵的文字。训民正音石沉大海,在当时影响有限,因为当时的中华文化处于强盛时期,一向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自然比较崇尚汉字,鄙视训民正音,并将这种语言称为谚文。

这种对中华文化的狂热,直到清朝衰落,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人逐步控制并吞并朝鲜半岛,朝鲜国王被送到了日本,从此朝鲜半岛成为日本殖民地,开启了日本近50年的殖民统治。而日本人深知文化的纽带作用,要彻底征服朝鲜人,必须在文化上做出改变。因此,他们推行了两项政策,一是,废除汉字的官方地位,不允许使用汉字,去中国化。二是,大力推广日本文字和简字,强行教习日语。虽然日本废除汉字的效果并不明显,民众私底下还是偷偷在用汉字,但50年也确实造就了两代说日语,写日文的朝鲜人。

另一方面,在日本的侵略过程中,朝鲜半岛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朝鲜半岛人民心理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曾经被弃之如履的谚文,被朝鲜人正视起来,这个由世宗大王发明的文字,成为了一种朝鲜人心灵的寄托,正是日本的侵略,掀起了一场朝鲜民族主义的风暴,抵制包括汉字在内外来语言和文字。尽管后来朝鲜半岛被分裂成两个国家,但他们还是同一个民族,自然竭力维护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地位,汉字的地位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朝鲜半岛分裂后,汉字在韩国的式微是由于美国对韩国的占领及本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而朝鲜废除汉字除了民族意识的因素,更隐含着更深刻的政治因素。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以后,虽然中国军队已经撤出朝鲜,但朝鲜人民对中国感情日益加深,挑战了当时当权者的统治地位,因此废除汉字,可以阻断中国对朝鲜输入文化思想,逐渐隔绝两国人民间的沟通交往,削弱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巩固当权者政权的统治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