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因為疫情而變得悲觀厭世?

幸福奮鬥來的


這是近期微信群流傳的一個段子;除了搞笑,我們從中也能領略到這次疫情對市場對企業的慘重打擊。直觀上,從城市到農村沿街關門閉戶的商鋪可見一斑。毫無疑問,這次疫情是一場大病,病去如抽絲,完全恢復當然需要一個過程,對惶惶如恐的普通人,我們該如何打算呢?

首先我們從心理上要完全接受這個現實:這是一場天災人禍,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損失。也許有的人心裡想,我只是個打工的,反正不管怎樣老闆都會發工資給我。是這樣嗎?當然不能這樣想。經濟遭受打擊,市場蕭條,最不好過的是老闆。企業經營困難,員工壓力也會增大,個人收入也會減少。作為上班族,過這個坎,不能全部指望老闆,自己也要做好經歷寒冬的準備。

我們可以想象,等疫情過後,當我們返回工作崗位,或是求職謀生,發現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很多行業的業務非常難做,工作特別難找;有老闆跑路了,有很多企業和商鋪關門了,這個時候,我們唯一應該想到的是“生存”;我們應該集中一個目標:就是生存。只有生存下去,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任何行業都一樣,絕不能一敗塗地輸個精光,一旦出局,很難起死回生。在困難時期能生存下來,等外界條件變好,你就有機會發展壯大。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學會放下,又要樂觀。放下,是為了生存;所以我們要放下身段拼搏苦幹,充電學習提高能力;樂觀,是保持希望,是正能量,充滿正能量的人才會堅持到成功哪一天。

所以,面對災難,有的人悲觀厭世,怨天尤人,既不會放下又不樂觀,他們必然無法挺過去;有的人則心懷希望,積極調整,表現出強大的韌性,順利地跨過這個坎,走向美好的未來;這就是人性的光輝!

有的人說,經歷這次疫情很多行業打垮了,比如旅遊業,休閒娛樂產業,餐飲業等等;網紅直播,電子商務等互聯網產業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機會多多。其實,危機,危就是 機,機也是危,跨過危,自然就是機。任何行業都有機遇。最關鍵的是我們首先要跨過這個危生存下來。沒有滅亡的產業,只要滅亡的企業。我們在任一行業生存發展,只要做精做透,經過這次危機生存下來,再進行提檔升級,都有再次輝煌的機遇。

市場永遠在變,需求永遠在變,不變的是人性,把握好自己,把握好當下,看清楚未來,我們就能在市場中永生!


抖推貓


為什麼有些人因為疫情變得悲觀厭世?

首先,我覺得有這種想法的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對自己的生活現狀很不滿。可能他想和別人一樣,擁有體面的工作;也有可能他想過年回家的時候,自己可以開得起豪車,可以在眾鄉鄰面前趾高氣揚;也有可能他不想日以繼日的忍受老婆的嘮叨,他不想腦門上寫著沒本事、窩囊廢……所以,就會在他心底萌生出種種悲觀的想法,從而讓自己身心疲憊。

人活一世,不可能事事如意,想想那些在疫情中失去家人的人,我們現在能好好的活著,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我清楚的記得,前兩天網上公佈的一段視頻:女孩的媽媽,因為感染病毒去世了,由於病毒的嚴重性,她甚至都沒能見到媽媽最後一面,當醫院的車拉著媽媽要離開的時候,女孩哭著追著車一直跑,那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媽媽”“媽媽”……聽得我的心都要碎了。她沒有媽媽了,多麼殘酷的現實啊……所以,通過這次疫情,我們更要好好的活著,只有活著一切才有希望,只有認真努力的活著,才對得起我們這倉促的一生。



瀟瀟雨豔


新型冠狀病毒的橫空出世讓這個春節變得悽悽慘慘,隨著疫情的擴散,無論是身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是宅在家中刷手機的普羅大眾,情緒可能都在恐慌-憤怒-恐慌-憤怒中來回徘徊。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新型肺炎事件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創傷性事件”,我們需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當出現無法自我排解的過度緊張、焦慮、痛苦等情緒時及時向家人、朋友或心理醫生求助。

圖片為書籍《創傷與修復》節選。

本文將圍繞本書及《身體從未忘記》對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進行科普,希望能夠對大家疏導恐慌情緒有所幫助。

1.什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顧名思義,PTSD的意思是個體在經歷創傷性事件後,在生活中出現的應激反應障礙。

創傷性事件,以前的解釋是較為少見的大事件,比如戰爭、地震、火災等,但女性在反覆被家暴、強暴中出現相同症狀,因此創傷性事件真正的解釋應該是讓人無法反抗、極度恐慌和無助的事件。

應激反應則是人類在面對刺激時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反應。

創傷性事件之所以不尋常,正是因為它破壞了人正常的應激反應能力,破壞了人對於正常生活的適應能力,使得雖然事件已經結束,但人卻停留在了過去。

2.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有哪些?

A.停留在“過度反應”狀態

即使事件已經結束,一切迴歸正常,但PTSD的人卻無法回到正常生活了。他們時時刻刻保持過度緊張的狀態,他們無法相信任何人,無法放鬆下來。

B.記憶碎片在大腦中單曲循環

《創傷與修復》中提到,PTSD最重要的病理特徵是:解離。

什麼意思呢,就是患者失去了把記憶整合的能力,很多人會有“述情障礙”的反應,無法把整個事件從頭到尾梳理一遍,也沒有能力說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

對於患者來說,這次事件的記憶被肢解成一個個可怕的碎片,不停地在腦海中重複,他們也被迫一次次面對噩夢。

弗洛伊德曾提出患者可能存在“重複性強迫衝動”這一行為,就像手賤一樣,不斷地撕開傷口,不斷地經歷同樣的痛苦。

這樣下去,傷口永遠都不可能結痂。

C.麻木與抽離

在極度的恐懼下,人最可能的反應是呆滯和空洞。

這可能是大腦在判斷自己已經沒有逃生希望後將自我抽離出來,以減少心靈的痛苦。

很多人在經歷了創傷事件後都形容自己像是行屍走肉,雖然看起來好好地正常地在生活,但自己的靈魂好像脫離了自己的身體,自己感受不到任何該有的情緒。

3.面對創傷性事件的正確態度是什麼?

在面對創傷性事件時,我們需要明白作為人類的渺小與強大,你產生的所有情緒都是合理的。

人類是渺小的、脆弱的,一個小小的病毒就可以要了我們的命,人生的意外與風險無處不在。但同時人類也是強大的,癌症病人尚可奇蹟治癒,一所醫院也可以幾天之內建成。

你永遠都無法控制除你之外的其他人,總是會有人作死並帶上其他人,你無能為力的事太多太多,你有能力做到的事也同樣太多太多。接受自己的脆弱、渺小,同時也要相信自己的強大。

4.出現心理創傷後應該怎麼辦?

治癒心理創傷需要做兩件事:重建自我和尋求社會支持。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處在過度焦慮、失眠等狀態時,第一步是自我感知並調節。

你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懂得自己現在的痛苦情緒來自於哪裡,並分清楚想象、網絡與現實的區別,努力把自己放在當下。當你在網絡上刷各種疫情消息刷到停不下來時,你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強行讓自己離開那個狀態,選擇小說、電影或遊戲。如果你沒辦法通過這些途徑放鬆下來,可以通過寫日記、向別人敘述等方法,試圖完整的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知道很多人都是一個人在住的地方自我隔離,沒有選擇回家。孤獨、恐慌、被遺棄感湧上心頭時,確實會非常難受和痛苦。

而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進行社會聯繫,尋找支持了,比如和家人、朋友聊天。所有中國人都如此無聊的時刻難道不是聯絡感情的最佳時刻?你根本不需要擔心會打擾別人。

《身體從未忘記》中有一句是這麼說的:

創傷性事件儘管駭人聽聞,這個事件必然有始有終,不斷地閃回才是最可怕的。

要知道,冬天再漫長也總會結束。




薄荷味的披薩


疫情剛爆發的時候,看著不斷上漲的數據,我也恐慌。

  • 沒有經過特殊訓練,背後沒有專業支持的個體,大劑量暴露在過於殘酷的信息流之下,會不自覺捲入,被替代性創傷。
  • 肺炎爆發以來,有些人因為恐懼擔憂而什麼都不幹,每天一睡醒刷最新消息,睡前也在刷,刷完微博刷微信,刷到眼睛睜不開頭疼睡不著,導致精神緊張情緒持續低落,甚至情緒壞到不用點就爆。

認知限制了思想,思想指導了行為,行為體現了思想。

有很多人感染了病毒隱瞞不報,這些人中有平民百姓 、醫院院長、某地人大主任,更有甚者還有感染者向電梯門口和呼梯按鈕吐口水,為什麼這些人會有如此異常的行為呢?這就是人性在不同的人身上的體現,在遇到險情時失去理智的荒唐行為。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紅蓮憶往昔


看到疫情一天天變得嚴峻,心裡擔憂啊!看到空曠的村落,無人的街道,無車的馬路公路,再看看一座座美麗的城市,一處處壯美的河山,灑滿祝國大地的秀美村落。只因那些違法的吃貨,才變得這般寧靜,感到有些許的淒涼。不由得熱淚盈眶!多麼希望早些回到原來的樣子。





月華228006031


人總是善於想象,想象人生一帆風順,處處充滿芬芳和鮮花。但實際生活還有它的另一面,孤獨、苦悶,感到悲觀和厭世,而人往往在這個時候,走向了極端,生命被扼殺。我們在心理諮詢中,遇到了很多悲觀、厭世的朋友,他們中有中學生,也有大學生;有男性,也有女性;有工人,也有農民,等等。人的悲觀和厭世,是與我們這個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社會極不協調的。它似一種毒瘤,吞蝕著人的靈魂,不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所當然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我們通過對心理諮詢事例的歸納和分析認為,導致人悲觀,厭世


最美的情話微甜


因為疫情所改變的人,非常厭世。疫情所改變的人。是通過這次大災以後。待在家裡自己前後可能都在想了一下,人為什麼在活著這樣難呢?是他看到了生命的未來。是多麼艱辛。多麼痛苦!包括生活的壓力。等等各方面!所困或者自己。覺得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太沒有意思了。所以非常厭世。


哲言Z


心態沒有調整好。以前盼著休息不是一次兩次了,時下。待在家裡是普通人最好的抗疫方式。

與其悲觀焦慮,不如調整下心態,把以前沒時間做的事情做一下,為家人做飯,整理家,和愛人聊天兒等,讓心態保持樂觀。


亞雪心理話


可能是害怕的心理反應吧!反正不管疫不疫情,對我不是很大的防礙。我告訴我的家人,心情要好,身心好抵抗力也強,對我這地方的人來說,好像不是很怕,反正還是有人躲起來聚賭!


石巖上的青松


這能理解,面對生死,每個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坦然和無畏,即便是現在正在一線奮戰的醫務工作者。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失去希望,更不能悲觀,甚至失去對自己生命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