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強,卻不立其為帝,結果導致內亂?

娃兒我熱飯


因為朱元璋擔心自己的兒子們因為皇位問題勾心鬥角,所以自己訂了一個繼承體系。所以就算太子病死,也不更換,直接傳給孫子。


大輝boss


不立朱棣為太子的原因:

其一,朱棣的母親不是馬皇后,朱棣的母親只是朱元璋的一個妃子,身份不夠高貴。在那樣的時代,只有皇后娘娘的兒子才有機會繼承皇位,其他人很少有機會。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是老大,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賞識,朱標死後朱元璋愛屋及烏,讓皇太孫朱允炆做儲君,還是看重他的出身。

其二,朱棣的脾氣暴躁,而且很有殺機。朱標做太子的時候,朱棣就往往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是一個皇帝,同時也是一個父親,他不希望自己的其他兒子受到傷害。一旦朱棣做了皇帝,殘暴的朱棣可能會禍亂皇族,讓其他兒子人頭落地。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其三,朱元璋在位,以殺戮為主,比如殺掉很多功臣,目的為子孫創造一個平穩的條件,可他不知道此舉反而削弱自己太子太孫的左膀右臂,為他們坐江山少了很多保國大臣。而朱棣身經百戰,覬覦皇位久矣,採取安撫的態度反而不科學。

其四,隔輩親。每個祖父都喜歡自己的孫子。大兒子小孫子老太太的病根子,朱元璋雖然視生命如草介,不過晚年也是對孫子視若珍寶,而此時朱棣在北方雖然有雄兵,但一直裝的很孝順,對儲君很恭順,這給人一種錯覺,朱棣沒有造反的野心。另外朱元璋也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朱棣是一條兇猛的豺狼。

其五,另外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即使立太子,不立朱標,還有老二老三,這裡面本沒有四兒子朱棣的事情。因此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朱棣其實是與皇位無緣的。當然老二老三多行不法之事,讓朱元璋很不高興。因此朱標死後,皇太孫朱允炆自然是最佳人選。

其六,據有的資料記載,朱元璋也想讓朱棣做太子,因為朱棣文武雙全,鎮守北京多立奇功,打元朝殘餘部隊也是穩準狠,可惜大臣們不同意。他們也都希望有一個仁慈的君主來統治自己。因此朱元璋才作罷。

朱棣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書生系


明成祖朱棣,的確有一定的本事。在他還是燕王之時,便奉命出塞掃蕩蒙古,斬獲頗豐。在性格方面,朱棣與朱元璋的相似之處也不少,遇事果決,心狠手辣,崇尚嚴刑峻法。但朱元璋最終並沒有立燕王為繼承人,即便在正牌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還是確立了朱棣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而不是與自己在各方面都相像的朱棣。

這就很令人費解,按理來講,朱棣作為一位久經考驗的藩王,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毛頭小子朱允炆高出不少。朱棣若繼位,則具備足夠的威信震懾住朝中大臣,同時以他的能力使得大臣各盡其才,充分發揮明朝朝廷的“團隊性”。但朱元璋偏偏沒有這麼做,原因究竟何在?

朱元璋從元朝手中奪取天下,雖然朱元璋本人承認元朝為正統王朝,但元帝國的統治者畢竟是異族。朱元璋宣傳元朝的正統性,實則為他“順天應人,繼承大統”創造了合法性,這是出於政治目的。但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當時的元朝蒙古人統治,畢竟是“異族入主中原”,朱元璋最初的口號也是類似於“驅逐韃虜”之類,因此,朱元璋在行政上必須體現所謂“興復漢室”的特點。宗法觀念,便是“正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點。

朱元璋希望通過以宗法手段規制皇室內部的秩序,以體現一種“官化儒學帝王”的文化正統性所在。因此,朱元璋編纂了《皇明祖訓》,其中規定了皇室成員每一支系的名字字輩,皇位繼承規則等等。其中,對於皇位繼承的規定便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永遠由太子朱標一系壟斷,若無直系繼承人,則兄終弟及。這種繼承方式與周代的宗法制中規定相同。立嫡以長不以賢,這是朱元璋表明他“驅逐韃虜”成功的舉措。但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朱元璋表面上做了許多類似的工作,但明朝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響,如朝貢體系的完善,民間服飾,社會組織形式,甚至軍隊。這一切影響,朱元璋並非不知道,但這些勢無法通過行政手段去打斷的。

除了彰顯文化正統性以外,朱棣的出身也是朱元璋不重視他的一個重大原因。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後,修改了明太祖實錄,這一點乃是共識。他修改實錄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為了給自己“換個媽”。根據現存的實錄以及明史的記載,朱棣的生母為馬皇后,如此則朱棣的身份為嫡子。然而,種種證據表明,朱棣並不是馬皇后的親生兒子,他的母親應該是朝鮮妃子,一個地位並不高的妃嬪。這樣的出身,皇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來繼承。所以,朱棣繼位後,不惜“亂認媽”來抬高自己的出身。

此外,朱元璋對於朱允炆的喜愛,也是朱棣未能被確立的重要因素。朱標在世時,乃是當之無愧的皇太子,不僅因為他的嫡長子身份,他在各個方面似乎都完美得無懈可擊。朱標是一位愛護弟弟的好大哥,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包括朱棣在內,無一不對他充滿尊敬和愛戴;同時朱標也是處理政務的一把好手,他能夠巧妙地處理與大臣的關係,同時對於政務都能做出正確的決斷。因此,朱元璋非常喜愛這個兒子,一直有意讓他參與朝政——這對於朱元璋這位權力慾望極強的皇帝而言,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卻主動讓兒子與自己分享統治權,可見他對這個兒子給予厚望。

朱標去世之時,朱元璋多次嚎啕大哭,可見他的心情。因此,朱元璋將自己對於朱標的希望和情感,寄託在了朱允炆身上,朱允炆也挺爭氣,用自己的行動得到了自己祖父朱元璋的信任。因此,朱元璋毫不猶豫地立他為皇太孫。

然而,朱允炆畢竟是年輕,削藩之時操之過急,最終導致靖難之役的發生。建文四年,朱棣的軍隊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繼承皇位,從此明朝的皇位便落到了朱棣一系。


庭州行者


明太祖朱元璋60歲的時候,太子朱標死了。這下皇位繼承人的位置就空了出來,選誰當太子讓朱元璋傷透了腦筋。他最喜歡四兒子燕王朱棣,但是如果立他為太子,老二老三肯定不服。

經過幾個不眠之夜的反覆考慮,朱元璋決定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認為這樣就名正言順了。一天,朱元璋和朱允炆聊天,問他:*邊境上的事我都交給你叔叔們管了*。沒想到朱允炆卻說:*那如果叔叔們有異心怎麼辦呢*?朱元璋沉默了一會說:*依你看怎麼辦呢?*朱允炆回答說:*用德行來爭取他們的心,用禮義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如果不起作用的話,就削減他們的封地,再不行就興兵討伐他們*。朱元璋覺得也只能這樣,沒有其他的方法。

朱元璋去逝後,朱允炆登基。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按照朱元璋的遺詔,他禁止叔叔們進京奔喪,當時朱棣已經從燕京趕到了淮安,也被迫反回。這件事引起了諸王侯的不滿,民間有人造謠說,各路諸王要造反。朱允炆聽到這個消息後,忙把兵部尚書齊泰和黃子澄找來商量。黃子澄說:*燕王兵馬最多,實力最強,人也最有能力,如果先拿他開刀,他肯定會造反。應該從其它王侯開始削藩,最後剩下燕王了,他勢單力孤的時候再收拾他*。大家都覺得有道理。

於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派了幾個大臣到燕王的屬地去負責當地的軍政事務,實際上就是讓他們去監督朱棣。朱棣為了爭取時間,乾脆裝瘋賣傻,他一會跑到街上大喊大叫,一會又搶別人的東西吃。這些朝廷派來的大臣經過明查暗訪,很快把朱棣的內慕調查出來,馬上就報告給建文帝。

建文帝馬上就調兵遣將,準備討伐燕王朱棣。這時燕王朱棣得到了消息,派士兵們把朝廷派來的幾個大臣都抓起來,然後都給殺了。隨後以燕王為首的幾個王爺都起兵造反,他們打著消滅朝中奸臣齊泰、黃子澄等口號,又稱*靖難*。

這場戰爭打了近4年,朱棣最終打敗朝廷的中央大軍,攻到了南京城。幾天後,守將李景隆開城投降,朱棣率大軍進了北京城。隨後皇宮裡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等大火撲滅後,朱棣派士兵們在灰塵裡找建文帝的屍體,都沒有找到。民間傳說建文帝從暗道逃跑了,具體情況誰也說不清楚。

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


隱者康司馬


朱元璋為了使自己的帝業能傳萬世定下了分封諸王的制度。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其中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第九子早死、皇子朱楠未封,其餘的二十三個兒子從1370年起先後三次被封為親王,分赴全國各個戰略要地駐防。朱元璋規定,封在各地的親王不能過問地方的民政,他們是皇帝在地方軍權的代表,是地方守軍的監視人,掌握著地方的軍事指揮權。封在北方邊塞的親王,除了要監視地方的官軍,鎮壓人民反抗外,還擔負著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朱元璋就把自己最寵愛的四王子燕王朱棣分封在北方。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4月16日,燕王朱棣正式來到自己的封地北平(今北京)就藩。 正因為朱棣就藩北平擔負著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朱元璋不僅讓他的軍隊比其他親王的軍隊編制大,而且還准許他除大事報告朝廷外,可以決斷軍中的小事。朱棣曾多次奉命出塞巡邊,率軍出征,在邊地築城屯田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朱元璋非常高興,朱棣的名聲和實力也就越來越大了。

朱元璋起始是培養皇太子朱標作為自己皇位的繼承人的,讓他一直跟著自己參與政事,十分看重朱標,對朱標寄予了厚望, 朱標也沒有讓朱元璋失望,朝廷上處理的十分周全,朱元璋甚是喜歡,為了讓朱標之後能順利當皇帝,朱元璋殺了很多功臣。誰料想朱標卻英年早逝,朱標的死對朱元璋的觸動很大,十分傷心,所以朱元璋為了表達自己對朱標的感情,直接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朱元璋以為把軍權交給自己的親骨肉,他的基業就萬無一失了。萬萬沒想到,就在他死後不久,他的兒子朱棣和孫子朱允炆,為了爭奪帝位,竟然內亂打了起來,這就是發生在1399年的燕王朱獻奪位的“靖難之變”。


劉文廣


你好,我是涼夜寒塘,歷史愛好者,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朱元璋不立朱棣為帝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朱棣出身不夠高貴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的生母是馬皇后,四子朱棣的生母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妃子,在那個時代,只有皇后的兒子才有資格繼承大統。朱標死後,朱元璋愛屋及烏,立皇太孫朱允炆為儲君,主要還是看重他的出身。

朱元璋像

二、朱棣性格原因

朱棣的性格向來暴躁而且嗜殺。在大哥朱標被立為太子時,朱棣就表現出不臣之心。朱元璋是皇帝,同時也是一個父親。他了解朱棣,一旦讓朱棣做皇帝,朱棣很有可能會對自己的兄弟手足趕盡殺絕,這樣的場面他是絕對不想看到的。

《大明風華》裡朱棣劇照

三、隔輩親

每個做祖父的都喜歡自己的孫子,比如朱元璋疼愛朱允炆,朱棣疼愛朱瞻基。朱元璋征戰半生,嚐盡了生活的苦楚,到了晚年,對自己長子的孫子自然視若珍寶,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他。而且那個時候朱棣在北方一直表現得很孝順,在立朱允炆為儲君後也表現得恭恭敬敬。這給了朱元璋一種錯覺——朱棣沒有造反的野心。

朱允炆像

四、嫡長子繼承製

在古代,嫡長子繼承製是根本的制度。朱棣排行老四,上面有大哥、二哥、三哥。就算太子朱標死了,朱棣也必定無緣皇位。何況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所在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將皇太孫朱允炆立為儲君是最好的辦法。

結語

根據已有的史料記載,朱元璋也是想過立朱棣為儲君的。朱棣文武雙全,鎮守北方更是立功無數,打元朝殘餘部隊時也是穩準狠。可惜大臣們不同意,因為他們希望有一個仁慈的君王來統治自己,朱元璋這個想法只好作罷。

後面的事大家也都清楚,朱棣發動靖難,篡位成功,開創永樂一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成千古之謎。

靖難中的北京城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歡迎留言,更多精彩,關注@涼夜寒塘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涼夜寒塘


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第一:禮法規定立嫡立長,朱棣不是嫡出及長子,所以不能立為皇帝。如果他立為太子,那其它皇子呢?誰服?又不是就你有戰功。

第二:朱元璋自認為把身後事安排的很妥善,功臣殺了個遍,不會在造反了,自己的兒子每人都有封地,更不會造反。朱元璋千算萬算,沒算到自己兒子會造孫子的反。

第三:據傳朱棣母親是蒙古族(一說朝鮮族)



談古論今2014


嫡長子繼承製是我國古代宗法制度的一項基本原則,正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朱元璋作為一個皇帝,他也無法逃避掉宗法制度的約束,否則將是遺害無窮。鑑於此,朱棣不管有多麼的文武雙全都是不可能作為皇位繼任者的。

嫡長子繼承製是皇位繼承的基本法則

嫡長子繼承製遠在周朝時期就正式確立。嫡長子繼承製保證了繼承人選的確定性,從而有利於減少紛爭、穩固家業,因此周朝以後的各個朝代大多嚴格遵循嫡長繼承製來選立儲君。

朱元璋在其編寫的家訓《皇明祖訓》中就明確了嫡長子繼承的基本原則。書中寫到:“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原則朱棣是沒有繼承可能的。首先,朱元璋嫡長子即太子朱標病逝後,繼承順位就到了朱標的嫡長子即皇太孫朱允炆。假如朱標沒有子孫,那才可以輪到朱元璋的其他嫡子們,而朱棣排行老四,前面還有老二秦王朱樉和老三晉王朱棡。所以說,朱棣排名太靠後,沒有可能。

朱元璋有立燕王為帝的可行性嗎

燕王朱棣在北京防備蒙古,屢立戰功,頗有軍事才能。而燕王的表現對朱元璋來說,他就是一個好藩王,正好印證了自己讓藩王為大明守邊的正確性。

朱標死後,朱元璋很快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當時朱允炆已經有十六歲,也具備作為儲君培養的年齡,而且朱允炆孝順善良深得朱元璋的喜愛。

朱元璋為了確保朱允炆順利即位,再一次對功臣武將進行了清洗,開國功臣傅友德、馮勝等都被藉故處死。為了防備兒子們與太孫爭奪皇位,朱元璋親自編寫了《皇明祖訓》,要求子孫們嚴格遵守嫡長子繼承製。

總之,在朱元璋眼裡燕王朱棣是沒有繼承的可能性。如果朱棣即位,名不正言不順,將會引起明朝更大的內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就是教訓。所以,兵強馬壯的燕王只能選擇軍事手段來篡奪皇位。


時光山人


談起這個問題,首先要梳理下封建社會的繼承製服。三皇五帝時期行禪讓,後啟代禹之後,變為家天下父子相傳。及至武王建立周朝,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歷經幾千年,上至黃帝公卿,下至百姓都繼承肯定這一制度。古人說名正言順,嫡長子繼承製確立了繼承人,有利於權利的交接和繼承人的培養,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有一定的積極影響。缺點是繼承人人品,能力不足,荒淫無道也會導致朝代更替,兄弟相殘的事情時有發生。立長和立賢之間往往讓皇帝反覆考慮。舉例來說,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爭,曹丕勝出,嫡長子曹丕建立魏朝,結束了東漢統治,而晉惠帝也是嫡長子,卻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話,從而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天下再次大亂。回過頭說朱元璋為何不立燕王為世子。首先世子朱標是馬王后所生的長子,朱元璋當吳王時就確立了朱標的世子地位,名正言順。朱標師從宋濂,宅心仁厚,體察民情,善待兄弟,文臣武將大多支持擁護朱標,兄弟愛戴朱標,朱元璋信任朱標。無論從立嫡立賢和治理國家的方面來看,朱元璋都不可能立燕王為世子。


動靜不失其時


朱元璋之所以在太子朱標病故以後將皇位傳給朱標存世的長子朱允炆而沒有傳給燕王朱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十分看重宗法秩序這個因素。

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67年,在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諸侯基本平定南方以後,即任命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將準備北伐。大軍出征前發表的《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中曾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成為朱元璋北伐的綱領。這個口號可以和冉閔的“殺胡令”相媲美,振奮人心,給了華夏兒女很大的鼓舞。其中的一句“立綱陳紀”就足以表明朱元璋回覆華夏傳統政治、道德綱領制度的決心。因蒙元本身是馬上得天下且“只識彎弓射大雕”的遊牧民族政權,故對廣大漢地也是採取較為放任的粗放管理方式,致使中華傳統價值觀逐漸淡化,百姓愈發不知、不守禮數。明朝建立以後,作為天下表率的天子,朱元璋自然要以身作則恢復漢族傳統禮制。而“長幼有序、嫡庶有別”就是漢族儒家知識分子一直推崇的皇位繼承人選擇標準。朱標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兒子還在,從順序上自然是朱允炆的繼位順序更靠前。選擇距離已故太子朱標最近血親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普天之下最大的禮制。

明太祖:朱元璋


另外,即使朱允炆繼位,也並不代表能力超強且具有較強實力的王叔朱棣一定要造反。朱棣之所以造反奪位,主要還是因為建文帝朱允炆一味寵信黃子澄、方孝孺等缺乏實際執政經驗的文官。這些文臣鼓動建文帝急於削藩,還導致許多藩王不是身陷囹圄就是性命不保。作為朱元璋存世皇子中最年長的燕王,作為麾下兵馬實力最強的藩王之一,自然也是削藩重點針對的對象。有了那些身陷囹圄或者性命不保藩王的前車之鑑,能征善戰的朱棣怎麼可能無動於衷呢?所以,朱棣實際上是因為建文帝在政治上的幼稚和隨之而來的高壓削藩政策逼反的。朱元璋在世時,又怎麼能預見建文帝採取的激進政策呢?

明成祖:朱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