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喝了好多水尿也不多,有的人喝了一點尿就很多?

我就是119


(醫患家特約回答:小張醫生)


尿量的多少主要取決於腎臟生成尿的能力和腎臟的濃縮與稀釋功能。內分泌功能、精神因素、飲水量、環境溫度、藥物應用等多種因素亦可影響尿量。


此處需要明確的是,尿多或尿少,是指尿量的多少,而不是排尿頻率的多少。例如有人膀胱容量比較大,雖然排尿次數比較少,但是每次尿量都很大,整體來看也是正常的。


正常人一般情況下,24小時的尿量約1500-2500毫升。當腎臟出現損傷後,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尿量則會出現異常,主要表現在少尿、多尿及夜尿增多等幾個方面。


24小時尿量少於400毫升,或每小時尿量少於17毫升,稱為少尿。


短期內突然出現少尿或無尿主要見於各種原因導致的急性腎衰,包括腎前性、腎性、腎後性急性腎衰。


少尿與無尿的原因:

(1)腎前性:多種原因引起的休克、大出血、脫水與電解質紊亂、心功能不全、重症肝病、重症低蛋白血癥等疾病引起腎血流灌注不足,腎小球濾過率減少,以致尿量減少甚至無尿。


(2)腎性:見於急性腎小球疾患、急性間質性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血管性疾病、雙側腎皮質壞死、慢性腎臟病的急劇惡化。


(3)腎後性:膀胱頸部的梗阻(例如結石或腫瘤)引起少尿或者無尿。


鑑於以上所述,有的人喝了好多水後尿量也不多,則需首先考慮有無腎後性的梗阻,其次是排除腎性和腎前性損傷。


24小時尿量大於2500毫升稱為多尿。


多尿可分為兩大類:

高滲性多尿:指尿比重在1.020以上,多見於糖尿病、原發性甲旁亢、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等疾病。


低滲性多尿:指尿比重低於1.005,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間質性腎炎、高尿酸血癥、乾燥綜合徵、腎性尿崩症、煩渴多飲等。



此外,對於泌尿系感染的患者,會出現尿頻的症狀,即使少量飲水也會多次排尿,這種情況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多尿。


醫患家


愛喝水是個很好的習慣,很多人會發現,自己喝完一杯水之後,沒過一會就要去廁所裡排尿。但是有一些人即使喝了很多的水,上廁所的次數也非常的少,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人體的水代謝,是處在一個相對動態平衡的狀態,就是進入體內多少水,就要排出多少,人體排水的途徑有:通過呼吸蒸發一部分,皮膚蒸發一部分,出汗排出一些,解大便也會排出一些,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通過尿液排出。也就是說喝進去的水並不僅僅通過尿液這一個途徑排出。如果其他因素排出的水分多,那尿液就少了。比如運動量過大,通過皮膚和呼吸排出了較多的水分,精神、情緒緊張的時候出現大量的排汗,這時水分通過汗液的途徑蒸發掉,喝再多水,尿也不會多,甚至反而少。當屋內溫度較高,或者人體發熱的時候,通過皮膚和呼吸道排出的水分比較多,就會出現體內缺水,這時候喝很多水尿也並不多。還有當吃了過鹹的東西,即體內攝入過多的氯化鈉鹽,可引起身體內水鈉儲留,水都存在身體內了,自然排尿就會減少了。

以上都是生理性情況,如果長期喝水多,排尿少,出現體重增加以及浮腫的情況,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排除是否存在腎小球腎炎、腎功能不全、腎病綜合症、心功能不全、尿路梗阻等病理性疾病所致。

尿液在排出之前實際上都是存儲在膀胱之中的,膀胱存儲的尿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向大腦報告,需要及時排尿,因此如果人們的膀胱天生比較小,那麼它的承載尿量也自然不會做,這樣也會使人出現一喝水就頻繁跑廁所的現象。而膀胱容積較大的人,可以儲存較多尿液,自然排尿次數少。寒冷的冬天,人體代謝率低,出汗少,低溫使體表血管收縮,腎臟血流增多,尿液相對較多,這時候也會出現喝一點水就想排尿。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病理性的原因:比如男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女性尿路感染,盆腔腫瘤壓迫膀胱等情況。還有一些年紀較大的婦女或者是產後婦女,膀胱括約肌變鬆弛了,那麼膀胱所承受的尿液量也就會變少,這樣就會導致一喝水就有尿意。

對於生理性的尿多或者尿少,都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如果尿少合併有其他氣喘、浮腫等情況,尿多合併有尿急、尿痛、發熱等情況,則要及時要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春季養生正當時#


胡洋


把喝下去的水變成尿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身體器官的能力。喝很多水而尿得少有這個可能,喝一點水卻尿很多不太現實,除非他之前喝過很多水。一般來說,只要不是在大量出汗的狀態下,喝得多,尿得又快又多的人身體狀態較好;而喝得多,尿得又慢又少的人,身體狀態就差一些。

一、人體如何保留水

想明白水變尿這個問題,就得弄明白人喝下去的水如何保留在人體中。新生兒的體重有91%都是水,成年人的體重也有65%以上是水。把這麼多的水保留在人體中,主要依靠的就是晶體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

1、晶體滲透壓:指的是人體血漿中含有的低分子的晶體物質,比如氯化鈉、葡萄糖、碳酸氫鈉、尿素、氨基酸等物質形成的滲透壓力。人體維持細胞內外水平衡,主要依靠晶體滲透壓。

2、膠體滲透壓:指的是人體血漿中含有的大分子物質,主要是蛋白質,形成的滲透壓力。膠體滲透壓主要用來維持血管內外水分的平衡。

人喝進去的水,通過晶體滲透壓分佈到全身各處組織和細胞中,循環系統則依靠晶體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共同的努力來保存水分。平時吃鹽較多的人,在喝水時就會在體內保留大量的水分,而排尿不多。這樣的人易引起容量型的血壓升高,所以在治療高血壓的時候,限制每日攝入的食鹽量,可以產生降壓的效果。



二、人體如何排出水

人體一直處於水的動態平衡之中,每天我們攝入與排出的水量大致相等。在日常活動,不劇烈運動的前提下,我們每天汗液、呼吸、糞便這些會排出大約1000毫升的水,尿液會排出500~1500毫升的水。所以健康專家建議每人每天至少需要飲用8杯水(250毫升1杯),才能保證身體所需。

當其他途徑水分損耗增加時,如在炎熱環境下工作、劇烈運動時流汗過多、呼吸加快,還有腹瀉時也會帶走大量的水,人體為了保證正常的生理代謝,就會通過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把腎臟濾出原尿中的水分,重新吸收入血。這時表現就是喝水不少,但排尿不多。



三、排尿異常可能是疾病狀態

只要人體器官功能正常,喝下去的水大約6分鐘就會到達腎臟濾出原尿。所以那些喝水多、尿得快,總跑衛生間的人,並不一定是“腎虧”。他們的消化、吸收、循環、排洩功能都很正常,可以快速的把身體多餘的水分排出去。而那些喝得多,衛生間又去得少的人,則有可能是上述某個環節有了問題,或是有個強大的膀胱,才導致了水在體內的瀦留。

如果不喝水,尿量還多,則有可能是尿路感染的刺激、男性前列腺問題、早期腎功能衰竭、糖尿病、尿崩症……



四、多喝多尿對腎好

身體健康的人,每天多喝水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人體腎臟有很強的調節水的能力,平時用的功能只是腎臟的三分之一,即使多喝一些水,也不用擔心累壞腎臟。相反,多喝水可以起到“清洗”腎臟的作用。

每天飲用2000毫升水,就可以避免尿液濃縮生成結石,多排尿還可以沖洗尿路預防感染,多喝水可以預防便秘,也可以使皮膚保持水分……可以說,水是性價比最高的“保健品”了。不過如果身體不好,比如有了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等疾病,就要限制飲水量了。


藥師華子


其實你水喝一點就上廁所,水不喝就不上廁所,說多了說實話其實就是腎的原因,我也有過這樣子的感覺,因為有的時候你喝一點水,過了幾分鐘之後然後你就跑去上廁所,不喝水就不上廁所,一天都可以不上廁所,這說明是你的泌尿系統和你的腎肝系統的問題。

但其實在你喝多了水之後,你可以明顯的發現你的尿液是呈白色的,說明你的身體是缺水的,而且你的身體在你沒有喝足夠水的時候,它是黃色的顏色。

所以無論什麼情況下都應該多喝水,保持身體裡面不需要的毒素給排出來這樣子也多喝水也會增加皮膚的彈性,保持皮膚的水潤。

但其實也有一些人推翻了每天8杯水是有問題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而且一定要在早上的時候多喝水,多喝溫水,特別是女性一定要在早上的時候多喝溫水,多排尿使整個晚上不需要的毒素排出來,而且要慢慢的喝,不能一口一口大口的喝。這樣子的話也更加有助於我們的腸道和胃更加的吸收和補充水分。


八卦大嬸嗨了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尿液的形成過程。

我們正常喝下去的水,是經過了胃腸道,由胃腸道吸收入血液

值得注意的是,水喝多了血液會被稀釋

這就是為什麼抽血前不能大量喝水的原因

容易導致測量結果不準

而血液裡的血經過腎臟,通過腎小球濾過

如果血多了,就過濾到腎小管,通過腎臟排出去

到腎虛腎盞,再到輸尿管,再到膀胱,最終在膀胱的就是尿

一般情況下,人體攝入水分和代謝量是呈正比的

有的人喝了好多水尿也不多

並不是說這些水分沒有排出人體外部

而是通過其他方式排出去了

人體除了尿液可以將水分排出,出汗、糞便、體液等形式都是排出水分的方式

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尿0-1次屬於正常的範圍

如果超過這些排尿次數,則要引起重視

有的人有一些疾病,比如前列腺疾病

這種疾病也會增加排尿次數基數

即使喝很少的水也會一個勁上廁所

這一點很值得大家關注,如果你有頻繁尿尿的現象

一定要考慮是不是患上了某些疾病,

尿液問題本就涉及身體多個方面,不可簡單一概而論

如果發覺自身排尿次數、頻率,以及尿液氣味、顏色出現問題

建議儘早去做相應檢查!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以及建議。想關注和了解更多與前列腺疾病相關的問題,可以關注一下我的頭條號


前列腺大夫周天興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作為一名醫生,我來解答一下。

尿的多少是怎麼決定的?

正常情況下,我們喝進去的水,絕大部位被腸道吸收,然後進入到血液循環當中,最後大部分通過腎臟排出,除了腎臟,人體還會通過出汗,呼吸,大便等方式排出水分,如果出汗多,排尿就會減少。我們的人體,水分是保持平衡的,如果喝水少,那腎臟會自動調節,減少排尿,如果喝水多,尿液就會多一些。正常的成年人,每天的尿量是1000至2000毫升。24小時排尿6至8次,與飲水量有關係。

為什麼會排尿次數增加

有的人喝一點水,尿就很多?我認為並不是尿的總量多,而是尿的次數多,也就是我們說的尿頻。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尿液是儲存在膀胱裡面的,當膀胱裡面的尿量到達200至300毫升左右的時候,我們就會有尿意,然後排尿。如果你有泌尿系感染,慢性的膀胱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或者膀胱的憋尿功能有問題,女性生完孩子之後,盆底肌肉功能受損,都有可能出現尿頻,尿急,有的人甚至憋不住小便,當膀胱裡面有一點點小便的時候,就會想要排尿。

所以,如果你喝了一點點水,就要去小便,應該去泌尿科檢查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明確病因之後,才好治療,例如膀胱炎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普外科曾醫生


正常人一天的排尿量大概在1000-2000ml左右,平均為1500ml。尿量的多少涉及四方面因素:飲水量、腎臟本身的濃縮功能、有關激素分泌的多少、尿中溶質的濃度。下面就從這四個方面談談為什麼有的人喝了好多水尿也不多,有的人喝了一點尿就很多。

1.飲水量

一般情況下,大量飲水之後尿量是會增加的,但同時需要考慮腎外途徑丟失的水分。如果患者在劇烈運動後大量出汗或者在病理狀態如大出血後、嘔吐腹瀉等導致體內丟失水分過多,血容量下降等情況下,這時即使喝好多水尿量也不一定會多。

2.腎臟濃縮功能

腎臟中的腎小球有濾過功能,可以把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濾過排出,同時腎小管可以重吸收水和電解質。所以正常情況下人的尿量會保持相對恆定。但在一些腎臟病變時,如慢性腎盂腎炎侵犯腎間質,影響腎小管重吸收功能,或者腎小管出現原發或繼發病變,都可能因為腎臟濃縮功能受損而引起多尿,這時患者即使喝很少水尿也會多。

3.內分泌激素的多少

體內能調節水代謝的有關激素有多種,但最主要的為垂體後葉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如果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少或者醛固酮分泌增加,都會引起尿量增多,反之亦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針對腎小管的,能使其對水的通透性增高,增強水的重吸收而起到抗利尿作用,而抗利尿激素缺乏則會引起尿崩症。醛固酮是機體主要的鹽類激素,它作用於腎小管,促使其保鈉排鉀,高血鈉可使血漿滲透壓增高,導致多尿。而一些病理狀態如下丘腦附近的炎症、腫瘤、肉芽腫和腦外傷等,都有可能影響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釋放。

4.尿中溶質濃度

溶解在尿中的物質如葡萄糖、鈣、磷、鈉等在排出時,要同時帶走大量水分,引起多尿。所以糖尿病是這種情形中最常見的。另外,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尿鈣、磷大量丟失,帶走大量水分,也可引起多尿。有些惡性腫瘤如乳腺癌、肺癌、淋巴瘤等,由於腫瘤分泌類似甲狀旁腺激素物質可引起骨質破壞,血鈣和尿鈣增高,同樣會表現多尿,這稱為異位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


藥師方健


這個還真的是個體差異。如果兩個人都是正常人,沒有身體疾病,一個人喝水容易尿多,一個喝水不容易尿多。那有幾個原因,一個是不同人膀胱容量有一點區別,有的人膀胱能容納1000ml,有的人可能400ml就覺得憋了,而且這個也跟是否經常憋尿等習慣有關。另外,喝水的時候不同人缺水程度不一樣,有的人如果經常喝水,身體不缺水,可能尿會偏多,有些人不怎麼喝水,喝了水之後尿液不一定會增多。


如果是疾病,比如本身本身有腎功能病變的,喝了水不一定能有尿,這可能有腎衰竭了。另外,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即便尿多也不容易拉出來,會瀦留在膀胱。


還有些神經源性膀胱的患者,一丁點尿液都可能刺激拉尿。


如果明知道自己身體沒毛病,體檢都是正常的,那麼喝水後尿多尿少是沒問題的,不用擔心,這可能跟當時狀況有關。如果出了尿少,還有腰痛、乏力、腎病等因素,儘早檢查,看看是不是需要治療干預。


李鴻政醫生


有人喝水不上則所,有人喝水就上則所。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先了解各人體質上的差異,有些人喝水不拉尿,只說正常人不說尿毒症,尿毒症病人喝再多水也沒尿。而一些人喝水不拉尿,是腎氣充足,氣化有力,各臟腑功能正常,喝下去的水迅速被腸胃吸收,進入身體經絡血管循環,故爾沒尿出來。而一些人喝水就尿出來了,說明這人腎氣已虛,封固無權,腎氣虛即不能給正常的臟腑提供必須需的陽氣,腎氣是用來運化水溼的,陽氣不足水溼自然不運化,而腎與膀胱是水的必經之路,腎氣不足封固又無權,所以喝水即拉尿。我的理論雖不是書上的有些不異同,但很實用,用這理論治腎病有恰到好處之妙。


城裡的鄉醫生


從理論上說,在一定時間內,人體攝入多少水,就應該排出多少水。為什麼有的人喝了好多水,尿卻不多;有的人喝了一點水,卻頻繁地上廁所?

我想大概有如下這麼幾個原因:

一 水分排出人體,不止尿液一種途徑。

呼吸和排汗也是排出水分的途徑。有人大便幹,有人大便稀,說明消化道也會流失一部分水分。還有一種大家不熟悉的,叫做“無感蒸發”。它是指在常溫條件下,人體雖無明顯發汗,但皮膚表面仍不斷地有水分從角質層滲出而蒸發,也稱不顯汗。

我們常會觀察到某些人特別愛出汗,這樣的人雖然喝水很多,尿卻不一定多。至於無感蒸發,不同體質的人,差別也會很大,這也造成了水分流失的速度差別。

二 膀胱存尿量有區別。

有人膀胱容量相對大一些,或者比較能“憋尿”,膀胱裡存尿很多了,才有尿意,去上一次廁所。有些人膀胱容量小,或者盆底肌肉送鬆弛,憋不住尿,有一點尿就想去廁所。這兩類人總的排尿量可能差不多,但是後一種人上廁所的次數多,可能給人造成尿很多的印象。

三 泌尿系統有某些疾病。

泌尿系統感染、慢性膀胱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尿路結石等,會對尿路產生刺激,使人產生有小便的錯覺,但實際上到了廁所,根本排不出來多少。


如果上面的原因都沒有,兩個人的排尿量有不同,排尿少的那位,水一定是被留在體內了。

這可能是生理的情況,比如吃得比較鹹,血液中的鹽濃度會上升,身體為了調節滲透壓的平衡,會暫時在血管內保留更多的水分。也可能是之前身體水分本來就欠缺,有一部分水分用來補充不足的量。

也可能是病理的情況,比如腎功能不全、心衰、肝功能硬化、低蛋白血癥等等,這都有可能導致身體出現水腫、或者出現腹水、胸水。這種病人每天測量體重,是有助於瞭解身體水平衡的情況的。

歡迎關注鄭醫生百嗑,每天學習一點常見疾病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