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明末皇帝,不改变祖制的情况下,你如何补救明末三饷这个当时的循环?

用户6093132260070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三饷是指明朝末年在正常天赋之外令行征收收辽饷、剿饷和练饷,加征税赋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因此要想解决三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需要增加收入。那就必须想办法开源节流,节流方面崇祯皇帝以身作则,已经做了很多,但是如何开源他却一直没有找对门路。

明朝的钱在哪里

明朝末年,各种天灾不断,内部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外部的少数民族政权后金不断滋事,国家不得不两线作战。

战争是最烧钱的游戏,而大明王朝出现了无钱可用的窘境,天子发动群臣募捐而无所得,不得不采取加征税赋这样饮鸩止渴的办法,那么明朝的钱都集中在哪里?

  • 藩王

明朝建国之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全国各地担任藩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贪图享乐的藩王严重拖累了大明朝廷的经济。

根据开国之初的规定,这些藩王及其宗室成员是要从国家领取俸禄,日积月累的人口增长,使得他们的俸禄就占据了国家财政开支的很大一部分。

各地的藩王在各地无所事事,发家致富就成了他们最大的爱好,他们在各地疯狂的兼并土地,而且享受不用缴纳赋税的政策优待,这使得原本属于国家的收入变成了藩王们自己的收入,严重拖累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 宦官

大明王朝是宦官们的乐土,他们凭借着皇帝的信任而染指朝政,攫取财富。

宦官们获得财富的方式简单粗暴,一方面是他们大规模兼并军屯田,使的军队从此失去经济支撑;另一方面各地的镇守太监与官员相勾结,在地方上巧取豪夺,破坏地方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宦官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力,就是掌管国家的对外贸易,他们借此大发横财。

  • 政府官员

明朝末年的官场一片黑暗,贪污腐败横行,政府官员和大地主、大商人打成一起,成为他们利益的代言人。

明朝的官员可以凭借官职享受税赋减免的政策,因此许多大地主选择资助贫困的学子读书、参加科举,从而变相享受这项政策。

明朝末年,在江南地区,工商业经济发展迅猛,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整个社会得经济趋向繁荣。

但是由于官员与大商人勾结,使得朝廷增加工商业税收的意图始终无法实现。

如何增加国家收入

想要开源增加国家收入,那么就应该从上文中这些真正掌握财富的群体入手。

  • 重拳出击整饬吏治

贪污腐败是直接动摇国家根本的祸患,吏治的混乱更是走向灭亡的重要推手,而大明朝堂上的官员一边为了权力而疯狂内斗;一边上下其手,大肆开展贪污腐败活动。

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整饬吏治,结束无休止的内斗,严厉打击贪腐,从而进一步增强朝堂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国家的政令能有得到有效的贯彻与执行,同时可以将整饬吏治所罚没的贪腐赃款投入新一轮的国家建设之中。

  • 实行全面税赋改革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的封建王朝(宋朝除外)均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国家的财政收入以田赋为基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大明王朝对土地兼并的无可奈何,致使大规模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新兴的手工业者,明朝江南地区的工商业经济非常繁荣。

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治国理念,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的赋税改革,即重视农业,也不能轻视工商业,两架马车齐头并进,从而为衰落的王朝注入新的活力。

  • 着手取消一切特权

大明王朝的收入以田赋为主,但是拥有大量土地的藩王和士绅享有免收、减收的优惠政策。随着土地的不断的被藩王和士绅兼并,政府的收入必然持续减少。

因此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一切税赋优惠政策,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进行重新登记造册。如果有必要,可以向藩王和士绅补征过去减免、遗漏的税费。

笔者结语

明朝走向毁灭得根源在于统治阶层病急乱投医,他们出于保护自身利益考虑,将国家遇到的财政困难全部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致使民不聊生。

如果放在普通时候,征收三饷还不足以使得坚韧的农民们暴走,但是随着自然灾害不断,整个社会经济的崩盘,穷苦百姓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措施以自保。

明末政府厄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国家没钱,因此只有找准定位,针对真正拥有财富的团体,制定相关的政策,才是真正的救亡图存的不二法门。


涤尘索金


第一,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 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史称“三大征”。

第二,明朝祖制。主要是三个方面,废除丞相制度;创设严格社会管制,江南课以重税,限制海上贸易;八股取士。

如果我是崇祯皇帝,面对辽东后金外患,国内李自成,张献忠流民起义,朝廷里面东林党人推诿误国我会分四个阶段来处理这些问题。

1,确保军队的领导权,然后力排众议和后金效仿汉初和亲议和,双方互市,可以纳钱。

招抚国内的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予以封侯拜将,令率军分别驻扎西北和西南,先不要太过于管制,这一时期安抚为主。

2,战争都停止以后,立即废除辽饷、剿饷,降低练饷至原来十分之一即1厘。同时找由头大赦天下罪犯,分给其土地,令天下农民各耕其地。

3,上述政策实施完以后,保证军队领导权的情况下,大力清除东林党人,开科取士,增加取科频率,朝廷进行大换血。朝廷稳定以后,开始从全国到地方整肃吏治,之后进行土地普查,减少土地兼并情况。

4,土地普遍完成以后,实行黄老之政,修养生息五年,同时挑各地精壮士兵五万,用练饷支持,用于在西北地区练兵,以骑兵为主。其他军队里面大力发展火器,实行有利于养马政策鼓励养马,江南福建地区整编水师5万,这些练兵全部以精为主,不在多,全部用练饷支持。同时,密切关注后金的局势,表面和亲正常,暗地里实行分化瓦解政策,扶植自己的代理人。

以上办法,估计5年以后,国家经济开始恢复,同时西北地区的骑兵也练成,江南地区水师也练成,国家稳定,可以考虑改变一下当初不合适的祖制,比如开放海禁,废除八股取士,慢慢发展国力,等待后金衰落以后,在给予致命一击,收复故土。


渭缭子


首先,明朝末年的三饷即“辽饷,剿饷和练饷”,而其中辽饷是为了应对当时崛起的后金(大清)对辽东地区的威胁而加征的,剿饷和练饷都是为了应对国内农民起义而加征的。

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有作为的皇帝实在太少,当然这与他们的老祖宗朱元璋所建立的制度有关。从万历皇帝晚期明朝就已经是内忧外患了,好在有一些能力出众的首辅大臣协调处理勉强度日,随后经过木匠皇帝时期魏忠贤的残害忠良,欺压百姓,使得国内农民起义不断,等崇祯接手时已经风雨飘摇了。

对于后金的威胁和国内农民起义,此时明朝是完全可以消除的,这时的明朝有能力的且忠心的武将还是挺多的,像熊廷弼,洪承畴等都是很厉害的,只要处理得当也不至于导致亡国。因此,对于三饷中的辽饷应采取屯垦戍边的方式,减少花销,暂时控制住后金的威胁。对于镇压农民起义所需的粮饷要采取剿抚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对灾区要拨款赈灾或估计灾民去辽东参军,另一方面要坚决剿灭匪寇组成的农民起义。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不能两线开战,造成粮饷缺乏,加重农民负担,应先解决农民起义,然后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再寻求机会解决后金问题。



小娱时刻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挑战性,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何为三饷,三饷是指田赋加派。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 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史称“三大征”。当初,尚属临时加派,事毕即止。及至辽东战事兴起,加派迭增,并且成为经常性的“岁额”。为明末人民的沉重负担。清初,曾明令废除明末一切加派,但对明末加派的九厘地亩银 (即辽饷加派) ,仍然并入田赋正项征收。

如果我是明末皇帝,首先,我不会继续任用东林党人,东林党误国这是我们目标基本能达成的共识,举个例子:崇祯十年,仅浙江一省茶税就从万历、天启年间地二十万两白银降低到每年十二两白银。把万历年、天启年的各项商税恢复!

开放海禁,靠沿海和东南亚国家通商,补充国库空虚。

严厉禁止以晋商为首的北方商人将各种物资贩卖到后金,违者剥皮革草!

对北方的军事重镇驻军进行改革,提高战斗力,解决空饷喝兵血的问题。

取消三饷,减少百姓的负担。

能力有限,目前能想到的就这几条,望其他朋友补充。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明末皇帝崇祯,是一位特别敬业,勤奋的皇帝。他有一颗重振大明的壮志雄心。

那么,他怎么就落了个吊死煤山的可悲下场呢?原来,他的先帝天启皇帝整年整年的不上朝。

宫内宦官争权,乱搞一气,到崇被这一朝,竟然回天无力。所以就有了明朝灭亡,罪在天启这一说。

为什么说回天无力呢?这在崇祯帝掌权后期,明朝军队,闯王的武装,努尔哈赤的骑兵,三股势力都很强,活该大明不占天时,让李自成功进了北京。

崇祯帝除了疑心过重外,他很勤奋刻苦,人们都说三思而后行,他自勉的左右铭为:九思。

另外,他忠于职守,不如色,做不皇帝这一点很重要。

当时皇后很有权力欲。就派了四名绝色美女,浑身散发着一种激发男子性欲的特有的香气。想诱惑新皇帝上当,掏空崇祯帝的身体。

结果,这一着一眼就被崇祯识破了。

大明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以把责任都记在崇祯头上。


沂蒙沙2019


明朝的灭亡不在于军队没有战斗力。而在于财政和人事。财政方面朝廷没钱,所以开设三饷。人事方面,中央内斗不止,地方总督的军事往往因中央内斗和皇帝的急功近利而功亏一篑。最终导致匪患不绝,近一步拖累财政,使农民军经过长期磨炼壮大,最终压垮明朝。何为三饷,三饷是指田赋加派。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 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当初,尚属临时加派,事毕即止。及至辽东战事兴起,加派迭增,并且成为经常性的“岁额”。为明末人民的沉重负担。

所以我如果是明末皇帝,首先要从财政和人事入手。

财政方面首先是停三饷,对陕西等旱情严重的地区进行免税。然后派东厂、锦衣卫将一些品行恶劣的富商抄家,比如山西那几个通虏的商户(满清山西八大皇商)。然后就是在天津、泉州等地设立海事衙门,收取关税。组织皇亲勋贵成立商行进行海贸,皇帝为控股人。成立中央银行,管控各地钱庄。引进玉米、红薯等耐旱作物在陕西、河南等干旱地区推行。

人事方面,以孙承恩为内阁首辅,徐光启为次辅。以王承恩为秉笔太监,曹化淳提督东厂、毛文龙督锦衣卫。调毕懋康为工部尚书改良火器及工艺,成立科学院以宋应星为科学院院长,进行科学研究。以英国公世子张世泽、郑芝龙之子郑森整顿京营。以袁崇焕为蓟辽总督,卢象升为宣大总督,以孙元化为登莱巡抚整顿边防,以守为主。成立海事总督衙门,提调郑芝龙为总督,以郑氏为骨干扩编海上舰队,在其中适当插入张煌言等忠于大明的人,以培养海事人才,也防止郑氏势大难制。以洪承畴为五省总督专事剿灭农民军,以孙传庭坐镇陕西军务,恢复对陕西的掌控。拓展海外领地,对于投降的农民军迁移至台湾等海岛。

等到内患灭绝,军械改良完成,遂海陆并进剿灭外虏。等内患外虏均灭,财务、军务均掌在手中,可以进一步开发海洋,进行海岛开发,将国内矛盾外移,对江南世家大族、各卫所强制迁到海岛。同时着手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