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鍾南山84歲,李蘭娟73歲,我們應該怎樣致敬他們?

吳心見


由衷的佩服!所謂的流量明星都抵不過這兩個男神女神!除了他們奮不顧身的投入到這場戰爭中,我對他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習慣也是敬佩不已。大部分的中國老年人到了60歲以後,就開始頤養天年,各種老年病紛至沓來。反觀他們倆個人,我覺得年輕人都沒有他們那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和蓬勃的精神狀態,甚至抵抗力都不如他們。向英雄學習!


夭夭小小


在中華大地上有無數英雄令人尊敬,在民族發展的長河中,也總有許許多多英雄事蹟,可歌可泣。在這場牽動神州的抗疫鬥爭中,我們又一次看到了他們: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一位八十四歲,一位七十三歲,他(她)們本該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他們又一次走上了戰場。讓人感動的是,不是他們專家、學者的身份,而是一個長者,一個老人,在國家危難的時刻,他(她)們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精神。

他們不是歌星影后,但他們絕對深得人心;他們也不是有錢人,但他們是對國家、民族最有貢獻的人,他(她)們是國家精英,民族的脊樑。

疫情突發以來,成千上萬的“戰士”走上戰場,舍小家顧大局,臨危不懼,頑強拼搏,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她)們是普通人,但他們同樣是民族的中堅,是創造歷史的人,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但也有的人在疫情面前為了一己私利,高價售賣,甚至製假售假;也有不配合防控,甚至不聽勸阻打罵防控人員者,甚至有人隱瞞接觸疫病人行跡,不顧他人安危,以身試法。形形色色,醜態百出。

我們如何向英雄致敬呢?我以為一個人能力有大有小,但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人,一個有擔當敢於承擔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南山騷客


中國有多少偉大的默默無聞的工作者,有他們我們自己的國家才會強大,他們默默的付出,為國家,為人民,甘願付出自己的一生!就是這樣的人,我們的國家才會強大。鍾爺爺,李奶奶兩位醫療工作者,這麼大年紀,本應頤養天年,但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日夜堅守在疫情前線,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抗戰,他們衝在第一線,無私的奉獻著,不懼危險,負重前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有了他們疫情將煙消雲散!致敬兩位老人!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國家有難,人人有責,招必去,戰必贏!我們應該教育自己的孩子,無私奉獻!祝我們國日益強盛!中國加油!武漢加油!鍾爺爺,李奶奶,加油!




0八零後大叔0


這樣的人讓我敬佩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側隱之心……”這句話出自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一直以來,我認為這段話都能與我敬佩的他對應上。

非典英雄——敬佩

他就是——鍾南山。

“鍾南山”,當我第一次聽見這個名字,看見他的臉我有些震驚。眼前這位年邁的老人,竟然是2003年抗擊“非典”的第一功臣?那一年, 他敢於直言,向世界披露了“非典”的真實情況; 他研究的治療方法,使中國人擺脫了死亡陰影。 在他的努力下,他成功研製出針對非典的方法。

他就像一股清泉,讓我們不再幹涸;他就像雨露,無私地澆灌我們;他就像陽光,帶領我們走出黑暗;他更像一位英雄拯救了中國。他所做的一切,令我敬佩! 

武漢之戰 —— 敬佩

這種新型冠狀病毒,人與人之間會互相傳染。 當傳染病遇上春運,災難指數瞬間翻倍;幾乎是一夜之間,口罩、酒精成為了被搶購的稀缺品。 這位當年敢講真話、敢涉險灘、敢啃硬骨的抗擊“非典”英雄,再次站出來了。當我們十分恐慌,閉門不出的時候,可曾想過這個84歲的老人隻身抵達了武漢。 在耄耋之年,當他們衝鋒在前的時候,即使沒有鮮花和掌聲,也應該得到善意和尊重。這可能,是他們對我們唯一的期待。 他們是天使,為了中國人民的性命挺身而出,不畏艱險,臨危不懼,捨己為人。他們是英雄,不應該流血又流淚。

電視明星 —— 敬佩

每當接受採訪時,他眼含淚花,嘴角抽搐。看得出他內心的焦急,聽得出他內心的心酸,想的出他內心的掙扎……看著日益消瘦的他,我心生愧疚,我們只能看,聽,想嗎?想一想我們能安穩地度過一生,不正是因為他們一直負重前行,為我們爭得了盛世太平。 鍾南山,和他的同仁們,從來都不畏懼死亡。 他們畏懼的,是來自後方的冷雨和刀槍。敬佩是一個人發自心底的認可,你能讓所有人從心底湧出這二字;敬佩是建立信任的紐帶,你能讓所有人從腦海閃出這二字;敬佩是激勵自我的動力,你能讓所有人從口中喊出這二字。醫生,有著專供業術的心;醫生,有著甘於寂莫的心;醫生,更有著救世濟人的心。他們為了人們的健康而不辭辛勞;他們為了生命的美好而汗流浹背; 他們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夜以繼日。如果沒有醫生,就不會有那麼多重見光明的天使;如果沒有醫生,就不會有那麼多新生命的歡笑;如果沒有醫生,就沒有那麼多親人們感動的淚花!!

你是陽光,掃清陰霾;你是清風,吹散迷霧;你是火把,照亮生命.





素顏白沙亦傾國


人民日報微博這樣評價他:84歲的鐘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滿腔責任為國為民,的的確確令人肅然起敬!

今天,給孩子講講鍾南山院士的故事吧,希望能從中感受到風骨,汲取到力量。

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

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

他出生在醫學世家,父親鍾世藩是兒科專家,在70歲高齡和身體多病、眼睛幾乎失明的情況下編寫了兒科著作《兒科疾病鑑別診斷》,有50多萬字。母親廖月琴曾擔任廣州腫瘤醫院副院長,是護理學專家。

跟著父母在醫院長大的鐘南山,打小耳聞目父母對待病人的態度。他發現,兩人的喜怒哀樂是跟病人病情的好壞密切關聯的。他們不願意看到的是,經過努力病人的病情還是沒有得到改善。“那時就覺得,當醫生能給別人解決問題會得到社會的尊重。”鍾南山曾在接受採訪時說。

鍾南山小時候頑皮,將父母給他交學校伙食費的錢偷藏起來,自己買東西吃。一直撒謊瞞著父母,直到事蹟敗露。他以為父親知道後,一定會打他一頓。

可是父親卻沒說太多,只是說:“南山你想一想,這麼做是不是很誠實?”這樣的質問,比打他一頓感受更深。

父親這句話,讓他明白了,什麼叫講老實話,做老實人。

後來有一次鍾南山獨自看診,因為診斷失誤,對一個女孩錯誤用藥,差點危及生命,回憶起這次錯誤,他說:“診斷錯了,我永遠都忘不了”。

他才明白父親說過的那句:“醫者人命,沒有十足的證據,不可輕下判斷。”

“父親很少說話,但他一般說話都有證據的”,這是鍾南山83歲時對父親的評價。

為了把自己幾十年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留給後人,在70高齡和身體多病的情況下,鍾世藩毅然編寫《兒科疾病鑑別診斷》一書。

每天,他總是最早去圖書館,最晚回家,因為兩眼有複視,看東西重影,他就用手捂著一隻眼睛寫,累了就換一隻。

鍾南山心疼父親,勸老人家注意身體,每天少寫一會兒。但鍾世藩不聽勸阻,反而和兒子發脾氣:“不寫我幹什麼?等死麼?”

父親留給鍾南山一句話,他始終記著。“一個人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點東西,那他這輩子就算沒白活。”

鍾南山的母親對他的成長也產生了許多重要的影響。

鍾南山一直珍藏著1950年騎自行車的黑白照片:“當時我看到別的孩子有自行車,非常羨慕。小學六年級時,媽媽對我說,‘你要是小學畢業能考到前5名,我就獎你一輛自行車!’我說‘真的呀’,媽媽說‘真的’。後來媽媽也沒再提過這件事,但11歲的我記住了媽媽的話。”

“1949年,我在嶺南大學附小(現中山大學附小)讀書,學校因故不舉行畢業考試,但後來,學校根據平時的成績發了一份成績單,我排在第二名。我很高興,但也不敢說什麼,因為媽媽是說考試才有自行車的。”

“而且,那一年家裡生活很困難。但是沒想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媽媽還是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

“當時我在日記裡這樣寫道:媽媽實現了她的諾言,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我是多麼高興啊!”

“從那時起,我就記住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隻要你答應的事,就一定要做到,這就是媽媽教給我的。我現在對我的孩子、對我的研究生也是這樣,要麼不答應,答應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鍾南山至今定期給年輕醫學院學生上大課,他說,你們是90後,我是80後,我們差不多。

2003年被鍾南山稱為“特殊的一年”:遇到很多未知的課題,無章可循,自己一天要做出幾天的工作,包括治療的問題、學術上的問題,還要制訂國家規劃。而引發這一“特殊”性質的就是SARS(非典型肺炎)的爆發,此時,鍾南山已經67歲。

2002年底“非典”病例最早在廣州出現,一時間,“非典”病毒不可避免地開始從廣州往外擴散。2003年4月13日,北京召開了關於SARS的新聞發佈會,鍾南山被要求參加。當記者問到“是不是疫情已經得到控制”時,鍾南山忍不住了,他對媒體說:“現在病原不知道,怎麼預防不清楚,怎麼治療也還沒有很好的辦法,病情還在傳染,怎麼能說是控制了?我們頂多叫遏制,不叫控制!連醫護人員的防護都還沒有到位。”頓時場面譁然。

“非典”的真相自此才一點點向公眾揭開。

混亂和恐懼之中,人們記住了鍾南山的名字。也因為SARS,鍾南山在公共領域範圍內更廣泛地被人熟知。

在最恐慌的時候,他的一句話,給了人定心的力量。 “把重症患者都送到我這裡來。”

在抗擊非典最嚴峻時刻,連續工作30幾個小時之後,已過花甲之年的鐘南山病倒了。發燒等症狀和當時非典的症狀極為相似。

但他自己觀察體會,覺得不是非典,就把自己隔離在家。幾天後,症狀消失,他立刻回到醫院,繼續投入戰鬥。

他的堅持,讓廣東成為世界範圍內對SARS治療成績最好的地區之一。

“非典”之後,鍾南山連續擔任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他敢說真話的風格一直沒有變。

這一特質,讓他在“兩會”上變成媒體追逐的對象,對於記者提出的問題,他都會給出自己的看法,每一次言論幾乎都會引發廣泛的討論。

2013年全國“兩會”上,他說“霧霾與肺癌有極大的關係”。2015年,他又痛批一些公立醫院的醫生不講醫德、違規使用心臟支架創收的行為,他舉例說:“廣東某醫院的一個心臟導管大夫為病人做冠狀動脈照影,本來問題不大,但是最後給放了5個支架。”

“我自己有一種感覺,好像專門喜歡跟誰較勁,老覺得不管走到哪兒,自己都不太受歡迎。”

鍾南山說他一直記得中學時代一位老師曾對他說過:“人不應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沒有理想,會將身邊的事看得很大,耿耿於懷;但如果有理想,身邊即使有不愉快的事,與自己的抱負比也會變得很小。”

“非典”之後,鍾南山說自己講話其實更謹慎了。

“那些我認為很有把握的話,講出來,通過媒體能夠讓有關人員特別是病者知道的話,是有很大好處的。我還是推崇這個,

因為人最可貴的是講心裡話,心裡話不一定都是對的,你拿出來批判也沒關係,但是能夠啟發大家思考就達到目的了,就很好。”

所謂醫者,妙手仁心。這世上缺迴天的妙手,更缺無畏的仁心。鍾南山二者兼具,所以,舉國敬仰。

有網友說,媽媽本來有點為疫情恐慌,但在電視裡看到鍾南山,就跟她爸說:看到鍾南山,我心裡就踏實了。她爸說:我也是。

老百姓不會太多溢美之詞,這句“看到你,我心裡就踏實”,就是最大的讚美和信任。而鍾先生,也配得上這讚美,這信任。


養娃防坑指南


在這個非常時期,每個人都貓在家裡,一能保護自己,二是不給國家添亂。

可是卻有那麼多逆行者,他們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投入了這場關係著人類共同命運的特殊戰鬥中。

84歲的鐘南山院士和73歲的李蘭娟院士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他們勇敢的站出來,第一時間趕往武漢疫情第一線,用他們精湛的醫術和學者的錚錚風骨,挽救人民於水火之中。

他們是我們的榜樣,人民的英雄,他們在最危險的地方,最艱苦的地方,最容易感染的地方在進行戰鬥。

我們向鍾老致敬向李老致敬,向千千萬萬在抗擊疫情前線的醫護人員致敬!

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展趐高飛1968


感恩有這兩位可敬又善良的老人[祈禱][祈禱][祈禱]本來是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為了我們整個國家還奮鬥在一線,為了我們全國的老百姓還不顧自己安危衝在最前面,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有這種擔當和責任,我相信我們的國家會更好!祝願好人一生平安!祝願他們永遠健康平安[祈禱][祈禱][祈禱]




一休醬520


這兩位可敬又善良的老人,本來是還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為了我們整個國家還奮鬥在一線,本來春節他們應該休假,但是為了我們全國的老百姓還不顧自己安危衝在最前面,祝願好人一生平安,祝願他們永遠健康平安。




璘伊0909


在千萬網友“雲監工”注視下,2月2日上午,火神山醫院舉行交付儀式,次日即可收治病人;與此同時,雷神山醫院也將於2月5日建成。至此,“三山”終齊聚,為共克難關又添了幾分信心——近半個月來,鍾南山院士幾次關鍵現身,很大程度上穩定了“軍心”。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無比特殊且艱難的春節,沒有走親訪友,也沒有外出遊玩,大部分人都很聽勸地“宅著”,因為提建議的,是他。甚至於整個假期,“鍾南山”三個字頻頻登上熱搜,人們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斷,又有何建議。

17年前“非典”一役,敢醫敢言讓鍾南山家喻戶曉,也贏得了廣泛的公眾信任。而自那以後,但凡有急性傳染病,廣東省公佈的防控組名單大多由他“掛帥”。即使年過八旬,也並不妨礙他走上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這一次,沒有例外。

84歲的“戰士”

眼下這場始於2019年12月的疫情,經過1個月多的“攻防”,形勢依舊嚴峻複雜。截至2月2日12時19分,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4413例,疑似病例19544例,累計死亡病例304例。

連日來,疫情防控工作牽動人心,每個人都拿著“標尺”在測量。有質疑少數領導幹部失職不作為的,有批評捐贈物資發放不及時的,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這天,鍾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當晚,身著格子襯衫的鐘南山出現在央視《新聞1+1》視頻連線中,肯定了“有人傳人”現象,證實有醫務人員感染,坦言現在對它(新型冠狀病毒)的瞭解還很不夠,同時提醒大眾戴口罩有用,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

十多分鐘問答,絲毫不帶虛的。事後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時才意識到疫情已然升級,應該提高警惕,而鍾院士竟然已是84歲高齡,視頻中完全看不出來。

而中國疾控中心日前在回覆相關論文質疑的情況說明中提到:

論文中提及的15名醫務人員感染病例,分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於1月20日晚、武漢市衛健委於1月21日凌晨向社會公佈。

直面疫情、關鍵發聲,17年過去,還得是他。有媒體評價鍾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從公開信息看,自1月18日開始,鍾南山輾轉於武漢、北京、廣州,探實情、提建議、解疑惑:

1月18日,從深圳搶救完相關病例回到廣州,接到通知連忙趕往武漢,買不到機票只能坐在高鐵餐車;

1月19日,實地瞭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從武漢飛往北京,馬不停蹄趕往國家衛建委開會;

1月20日,列席國務院常務會,就如何遏制疫情擴散等提出具體建議。下午開始,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的身份參加媒體通氣會、直播連線,忙到深夜;

1月21日,從北京回到廣州,出席廣東省政府新聞發佈會,為公眾答疑。同一天,受命出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組長;

1月30日晚,剛剛在北京開完會,在趕赴機場準備返回廣州的路上,“插空”接受媒體專訪;

2月2日,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會通過糞口傳播問題,他回應,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通過糞口傳播。因為在糞便裡發現病毒,糞便是否傳染病毒值得高度警惕……

這位84歲的“戰士”真的很拼。

有人把他稱為“逆行者”,可鍾南山說過,他“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不到前線,不看病人,又怎能肯定地說,大家把它和SARS聯繫是很自然的呢?

“我看過病人,發病的情況、白血球的情況、胸片的情況,有近似的地方。”儘管有很多同源性,但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MERS是平行的,這次感染疫情“剛剛開始,正在‘爬坡’”。

哽咽中的鬥志

2月2日,武漢“封城”第11天。

這項史無前例的舉措,來得有些突然,但也在意料之中——早在1月20日下午,鍾南山、李蘭娟等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專家首次接受媒體採訪時就建議,“現在能不到武漢去就不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不出來”。

武漢市市長周先旺在1月26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大約有近500多萬人離開了這座城市,還有900多萬人留在武漢。

但無論離開還是留下,似乎都有些五味雜陳。

一位武漢市民在朋友圈感慨,在這裡住了幾十年,第一次不見車水馬龍、人群熙攘,只能聽見風聲。

物理隔離之下,醫療物資、生活用品供應能否跟得上,醫務人員、病人、普通人的情緒能否得到有效疏解……種種問題,既棘手,又急需解決。

而那些身在外地的武漢人、湖北人,除了做醫學隔離,還多多少少遭遇了歧視,一些地方“硬核防護”背後流露出的“恐鄂”情緒,也讓這場全民“戰疫”變得更加艱難。

好在,更多人選擇了支持。馳援行動,讓“武漢,加油”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1月28日,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學生傳信息告訴他,現在大家的心情有很大改變,鬥志都上來了。

鍾老哽咽著說,勁頭上來了,很多東西都能解決,“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他眼含淚光。

身在廣州的他,努力“攻堅”的同時,不忘為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戰友們加油鼓勁。

“你們是去最艱苦、最前線、最困難、最容易受感染的地方戰鬥,我向你們致敬。”

應該相信,情況會慢慢好的。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鬥志,克服各種困難,要盡我們的責任,更要保護好自己,才能夠救治別人。我們等你們勝利回家。”

相信會好的,必須有鬥志,言語間充滿了力量,我們很難用“老人”來形容眼前這位目光矍鑠的“戰士”。面對任何一場戰役,心理防線不能垮,而提振士氣,他更身體力行。

1月30日一大早,鍾南山在廣州與“世界上最知名的病毒獵手”、美國教授維爾特·伊恩·利普金進行短暫探討交流後,匆匆登機飛往北京。飛機上,他還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危重病人的治療方案。

這一幕,似曾相識。很多人都還記得,在1月18日前往武漢的高鐵餐車上,他也是如此。

一句“辛苦了”,道出了普通網友對鍾老的敬重,而他曾說,生活總要有一些挑戰,有挑戰才會有理想。所以,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是,鍾南山喜歡做科研。

“一個人不能老是躺在12年前的事情(注:2003年的“非典”)上,得做點事,而且希望做的事有點亮點,有點貢獻。所以現在科研又做了幾個項目,現在帶有方向性的,我希望能夠做出來一些。”他在2015年的一次採訪中提到。

被信任的“大山”

與時間賽跑的兩座武漢版“小湯山”醫院交付使用後,預計能為武漢增加2600張床位,用於定點診療。

2003年4月,在“非典”疫情集中暴發期,中央軍委批准軍隊緊急支援北京,在距離北京昌平區中心10公里外的小湯山鎮東北部,原小湯山療養院東北邊圍牆外的一片空地上搭建簡易病房,用時7天建成。

其後兩個月,該醫療點收治680名患者,佔全國非典患者的1/7。經過救治,最終有672名患者康復出院,全部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感染。

火神山、雷神山,武漢希望複製“奇蹟”。而北京市衛健委主任雷海潮日前表示,小湯山醫院已啟動修繕工程,以提供更好的就診條件,將視疫情變化啟用作為補充。

在鍾南山看來,做任何大規模的急性傳染病防控,都情願估計得壞一點,比到時候被動好得多。所以,他是贊成武漢搞“小湯山”型醫院的。

這段時間,微博上還出現一個話題,叫做#火神山雷神山鍾南山#,閱讀量目前已超過1.4億。所謂“三山齊聚克難關”,則寄託著一種樸素又真摯的期待。

和現實中的風塵僕僕相映襯,鍾老在網絡世界裡也很“忙”,他的名字反覆出現在各種“提醒”“呼籲”中,大到“目前不要出行”,小到摘口罩的方式,彷彿都要聽他一言、看他一行,才作數。

一位朋友感慨,家中四位老人已然把鍾南山的話奉為“鐵律”,必須照章辦。要知道,對長輩們而言,放下春節走親訪友的習慣,比年輕人要困難許多,但既然鍾院士都說了,“就要聽(話)”!

“春節前我說過,請大家目前不要到處跑。現在我還是強調不要出行,特別是武漢一帶的,這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也是全社會的事情。”鍾南山在1月28日受訪時再次強調。

這是信任的力量,沒有人會對此感到奇怪。

不過,也有人藉機編造出用鹽水漱口、吸菸、飲高度酒等預防感染的低劣“謠言”,擾亂視聽,“逼”得鍾南山團隊幾次三番下場澄清。

令人記憶深刻的是,1月26日,大年初二,一則“今晚9時30分,央視新聞頻道白巖松主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現場直播,邀請鍾南山院士介紹疫情,請家長朋友們屆時觀看”的消息不脛而走,後被節目組闢謠,星期天沒有這檔節目。

事實上,這則假消息在1月23日就曾出現,三天後再次現身並引發刷屏之勢,折射的恰恰是公眾對鍾南山的期待。

“有一座山叫鍾南山。”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教授劉境奇夫婦把對鍾老的敬重放進了一副素描肖像中,並以之命名,廣為流傳。

劉境奇說,眼下正是疫情控制關鍵時期,誰也不能打擾鍾院士,但希望他能看到這幅畫,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我想,也一定能代表很多中國人此時此刻對鍾南山院士的情感。”

不只是“治病”

生於醫學世家,鍾南山從小耳濡目染,也立下做醫生的志願。“那時就覺得,當醫生能給別人解決問題,會得到社會的尊重。”

1996年,60歲的鐘南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官網對他的介紹是——呼吸病學學家。現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華醫學會第23任會長。

而2003年一場特殊“戰疫”,讓鍾南山不再只是醫學界的權威,更“出圈”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那年早春,廣州迎春花還未及綻放,一種被稱為“非典”的疾病就撲面而來。

“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在廣東累計報告非典病例突破1000例這天,鍾南山喊出了這句著名的“豪言壯語”,把自己和他所帶領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注:2017年更名為“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推到了抗擊疫情最前沿。

他後來坦言,自己是經過一段實踐後有了信心才這麼說的,“要是我完全沒有依據,沒有任何把握,我是根本不會這樣做”。

與此同時,要控制疫情,就必須查清病原體——當時的權威觀點認為“非典”是由衣原體細菌導致的,而鍾南山和同事們則認為是一種病毒性疾病。事實證明,此次疫情正是由SARS冠狀病毒引發。

所以這一次,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白巖松向他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正是它與SARS有何區別,因為他“最有經驗了”。

除了專業本身,鍾南山實事求是的“話風”,也成為大眾總是願意聽他講、媒體總是追著他問的一個重要原因。

“病源不知道,怎麼預防不清楚,怎麼治療也還沒有很好的辦法,病情還在傳染,怎麼能說是控制了?我們頂多叫遏制,不叫控制!連醫護人員的防護都還沒有到位。”2003年4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發佈會上,鍾南山被問到“是不是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時,忍不住道出了真相。

父親鍾世蕃曾告誡他,無論何種境遇,都要誠實、鮮明地亮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句話對鍾南山影響深遠。

“真話不是真理,它不一定是對的,但能啟發大家思考就很好。當然,講真話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

鑑於呼吸系統疾病是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需要應對的最主要疾病,“非典”過後,鍾南山主動承擔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在他看來,當代呼吸科醫務工作者的使命已不只是“治病”,更重要的是引導社會重視呼吸健康。

為醫者,有仁心。鍾南山對“醫生”的理解是,看有病的病人,而不是看病人的病。落腳點,在於“人”。

所以,對當前的疫情防控,鍾南山強調,除了傳染病方面的專家,必須要有重症醫學專業人士,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搶救病人。


青年社區顧問


看到這樣的信息,其實很心痛,七、八十歲的老人,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本該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或在公園裡與年齡相近的老伴們聊聊天、跳跳舞的時候,然而,為了國家社稷,為了人民生命安全,卻依然肩挑重擔,負重前行,奔走在抗疫最苦最累最危險的第一線。這種高強度的腦力體力勞動,不說是老年人,就算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也是難以如此長時間運轉的,這是需要何等的意志力,以及對這個國家和人民何等的熱愛才會作出如此之大的犧牲。有鍾南山院士及李蘭娟院士等民族脊樑護佑著我們,是國之幸事,是民之福氣。千言萬語也表達不出我們對鍾老及李奶奶的感激與敬佩之情,最後只想說:希望您們一生平安、幸福,你們是華夏民族的英雄,謝謝你們,向你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