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項新冠臨床試驗註冊登記,這個 APP 如何用數字化抗“疫”?

抗疫關頭,醫療數據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呈現於眾人面前。不僅是每日疫情通報,從瑞德西韋、克力芝、阿比朵爾到磷酸氯喹,讓人陌生的專業名詞輪番衝上微博熱搜,新冠臨床試驗結果受到了全民關注。

截至2月19日,超過100項新冠肺炎臨床試驗進行了註冊登記。其中,幾十個由醫院和申辦方發起的新冠肺炎臨床試驗項目使用了太美醫療科技eCollect臨床研究電子數據採集系統,以提高數據採集效率和數據質量。

從包郵區使用健康碼智控復工,到SaaS助力臨床試驗爭分奪秒,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醫療數字化在此次抗疫中多點開花、大放異彩,揭示了信息技術+醫藥的行業新方向。

2019年,太美醫療科技的15億E輪和E+輪融資,創下當年國內科技醫療領域最大一筆投資。這家紮根醫療數字化的黑馬企業,已與全球500+家醫藥企業和1600+家醫院擁有合作,2013年成立後年均運行1000+個項目,其平臺支撐中國1/3的註冊臨床研究和不良反應申報,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又再次證明自己的產品價值。

100項新冠臨床試驗註冊登記,這個 APP 如何用數字化抗“疫”?

太美醫療科技創始人趙璐

在太美醫療科技創始人、中歐創業營第七期校友趙璐看來,成績源於始終堅持正確的戰略方向:“用技術解決生物醫藥行業的實際需求。”

一,戰略預判:原研藥迎來寒武紀爆發,大規模數據採集成行業剛需

201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掀起臨床試驗數據核查“風暴”,並採取切實措施鼓勵創新、加快新藥審批,中國醫藥研發由此迎來寒武紀大爆發。

趙璐常用中美醫藥市場做比較——美國仿製藥約佔20%,創新藥80%,而中國此前創新藥僅佔5%-10%,市場上90%的藥品都是仿製藥,這意味著未來5-10年,中國原研新藥的市場增長空間高達十幾倍。

“公司成立之初的那幾年,創新藥初創企業客戶佔比還很小,到了2019年,這一比例已經提高到30%以上”,這也是趙璐“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切身體會。

更好的政策,更多的原研新藥,意味著更高的醫藥研發投入。但與迅速擴張的臨床試驗需求相比,傳統碎片式、依賴人工錄入的臨床數據採集、線下人力為主的項目運營和管理模式亟待改進。

也是從這個痛點出發,趙璐確定了太美醫療科技的業務方向——運用信息技術服務臨床研究和藥物警戒,打破臨床研究傳統模式,形成以患者為中心的新模式。

應用eCollect(EDC)數據採集系統,太美醫療科技近期上馬了一個10萬名患者參與的項目,這在過去幾無可能實現,“臨床研究的患者中心化是未來趨勢,太美模式可以幫助客戶降低45%的運行成本,縮短25%的數據處理時間,同時大幅度提高數據質量”。

戰術選擇:為對的事情不吝堆積資源,堅決搶佔“停車場入口”

趙璐的管理團隊一直信奉“99顆子彈原理”:擊斃敵人靠的不僅是最後一顆擊中的子彈,之前的99顆子彈絕對不是浪費。

比如在藥物安全性管理上,太美“豪氣”地砸下大量人力物力,不怕堆積資源,也不怕低效率,認為這是為了保證正確路線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他們堅信,如果看到問題的重要性卻不捨得投入,才是最大的浪費。

堅持戰略方向下的每一筆投資,終會形成競爭壁壘。趙璐曾在採訪中提出一個經典比喻:一個停車場裡停了一輛車,但你知道未來一定有更多的車停過來,這時候最該做的事情是什麼?不是買更多的車把車位全佔下來,而是調動資源,把車場入口“佔”了,以後就守著門收費。

在這次新冠疫情中,太美醫療科技旗下多個產品迎來“發光發熱”的契機。

截至2月13日,全國共有283家臨床研究中心發佈疫情期間臨床試驗工作指南,為了讓新藥臨床研究項目參與人員及時瞭解項目進展,幫助企業客戶和用戶評估疫情影響,維護臨床研究項目參與人員的健康與安全,公司於2月4日,旗下TrialOS藥試圈——醫藥數字化協作平臺的網絡端和小程序端,同時啟動臨床研究疫情預警防控體系,使醫院、藥企和受試者能一站式查詢全國臨床研究機構的疫情防控公告、藥物供應預警、受試者和數據管理預警。

在市場關注的需求上預先下足功夫,才能在關鍵時刻收穫客戶買單和口碑,才能守住停車場入口,吸引更多車輛停進來。這樣的商業模式與傳統SaaS企業售賣軟件和售後維護相比,顯然更細水長流。

管理模式:投資孵化BU小團隊,靈活調整多線戰鬥

如果細看太美醫療科技的業務板塊,TrialOS藥試圈——醫藥數字化協作平臺,主打藥企、醫院、患者一體的流程協作和數據共享,其中,eCollect主打電子化數據採集,,eBalance主打隨機和藥物管理,eImage主打臨床試驗醫學影像的獨立中心閱片……

100項新冠臨床試驗註冊登記,這個 APP 如何用數字化抗“疫”?

圖:TrialOS醫藥研究協作平臺發佈會

這家成立6年的公司在多條產品線上都進行了下沉細化——考慮到醫藥行業的高度專業化,每個業務領域都對某個專業要求甚高,這樣的產品佈局絕非易事。

每個產品都會接收大量的需求反饋,這意味以往“產品反饋-分類整理-技術部門逐一改良-產品升級”鏈條的反應時長需要X數倍。此外,當一堆需求通過各個產品經理,經過三四道手彙總到後端研發人員手中時,研發人員難以分辨不同需求的重要性、緊迫性,常常出力而不討好。

趙璐經過兩年多的調整,選擇了基礎研發部門+各產品線獨立Business Unit的企業架構。也就是說,基礎研發部門提供底層設計的基礎上,每條產品線都擁有包括開發、產品經理、售前、售後在內的獨立完整團隊。

這種BU管理模式,把各產品線的彈性、靈活性和整體業務的標準化結合在一起,讓太美更像是一個投資公司,孵化投資不同項目——為每個產品提供技術、人力和資金支持,並放手足夠的決策權,使產品自然發展,優勝劣汰。

作為創業者,趙璐對“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研究”信心十足;作為管理者,他用實踐出真知,用投資公司模式取代了傳統制造業公司的運行架構;而作為創始人,經過兩次創業後,他得出比較理想的股權結構,有明確的老大,也有多名中堅力量,最後還要留出足夠的股權給新人和員工,由此既保障話語權、突出貢獻,也保障員工足夠的激勵空間。

優秀的創業企業各有所長,但優秀的創業人都有共同點——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文 | 大晨 採訪 | Jessica 圖片來源 | 被訪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