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项新冠临床试验注册登记,这个 APP 如何用数字化抗“疫”?

抗疫关头,医疗数据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呈现于众人面前。不仅是每日疫情通报,从瑞德西韦、克力芝、阿比朵尔到磷酸氯喹,让人陌生的专业名词轮番冲上微博热搜,新冠临床试验结果受到了全民关注。

截至2月19日,超过100项新冠肺炎临床试验进行了注册登记。其中,几十个由医院和申办方发起的新冠肺炎临床试验项目使用了太美医疗科技eCollect临床研究电子数据采集系统,以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数据质量。

从包邮区使用健康码智控复工,到SaaS助力临床试验争分夺秒,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医疗数字化在此次抗疫中多点开花、大放异彩,揭示了信息技术+医药的行业新方向。

2019年,太美医疗科技的15亿E轮和E+轮融资,创下当年国内科技医疗领域最大一笔投资。这家扎根医疗数字化的黑马企业,已与全球500+家医药企业和1600+家医院拥有合作,2013年成立后年均运行1000+个项目,其平台支撑中国1/3的注册临床研究和不良反应申报,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又再次证明自己的产品价值。

100项新冠临床试验注册登记,这个 APP 如何用数字化抗“疫”?

太美医疗科技创始人赵璐

在太美医疗科技创始人、中欧创业营第七期校友赵璐看来,成绩源于始终坚持正确的战略方向:“用技术解决生物医药行业的实际需求。”

一,战略预判:原研药迎来寒武纪爆发,大规模数据采集成行业刚需

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掀起临床试验数据核查“风暴”,并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创新、加快新药审批,中国医药研发由此迎来寒武纪大爆发。

赵璐常用中美医药市场做比较——美国仿制药约占20%,创新药80%,而中国此前创新药仅占5%-10%,市场上90%的药品都是仿制药,这意味着未来5-10年,中国原研新药的市场增长空间高达十几倍。

“公司成立之初的那几年,创新药初创企业客户占比还很小,到了2019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30%以上”,这也是赵璐“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切身体会。

更好的政策,更多的原研新药,意味着更高的医药研发投入。但与迅速扩张的临床试验需求相比,传统碎片式、依赖人工录入的临床数据采集、线下人力为主的项目运营和管理模式亟待改进。

也是从这个痛点出发,赵璐确定了太美医疗科技的业务方向——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临床研究和药物警戒,打破临床研究传统模式,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新模式。

应用eCollect(EDC)数据采集系统,太美医疗科技近期上马了一个10万名患者参与的项目,这在过去几无可能实现,“临床研究的患者中心化是未来趋势,太美模式可以帮助客户降低45%的运行成本,缩短25%的数据处理时间,同时大幅度提高数据质量”。

战术选择:为对的事情不吝堆积资源,坚决抢占“停车场入口”

赵璐的管理团队一直信奉“99颗子弹原理”:击毙敌人靠的不仅是最后一颗击中的子弹,之前的99颗子弹绝对不是浪费。

比如在药物安全性管理上,太美“豪气”地砸下大量人力物力,不怕堆积资源,也不怕低效率,认为这是为了保证正确路线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他们坚信,如果看到问题的重要性却不舍得投入,才是最大的浪费。

坚持战略方向下的每一笔投资,终会形成竞争壁垒。赵璐曾在采访中提出一个经典比喻:一个停车场里停了一辆车,但你知道未来一定有更多的车停过来,这时候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不是买更多的车把车位全占下来,而是调动资源,把车场入口“占”了,以后就守着门收费。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太美医疗科技旗下多个产品迎来“发光发热”的契机。

截至2月13日,全国共有283家临床研究中心发布疫情期间临床试验工作指南,为了让新药临床研究项目参与人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帮助企业客户和用户评估疫情影响,维护临床研究项目参与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公司于2月4日,旗下TrialOS药试圈——医药数字化协作平台的网络端和小程序端,同时启动临床研究疫情预警防控体系,使医院、药企和受试者能一站式查询全国临床研究机构的疫情防控公告、药物供应预警、受试者和数据管理预警。

在市场关注的需求上预先下足功夫,才能在关键时刻收获客户买单和口碑,才能守住停车场入口,吸引更多车辆停进来。这样的商业模式与传统SaaS企业售卖软件和售后维护相比,显然更细水长流。

管理模式:投资孵化BU小团队,灵活调整多线战斗

如果细看太美医疗科技的业务板块,TrialOS药试圈——医药数字化协作平台,主打药企、医院、患者一体的流程协作和数据共享,其中,eCollect主打电子化数据采集,,eBalance主打随机和药物管理,eImage主打临床试验医学影像的独立中心阅片……

100项新冠临床试验注册登记,这个 APP 如何用数字化抗“疫”?

图:TrialOS医药研究协作平台发布会

这家成立6年的公司在多条产品线上都进行了下沉细化——考虑到医药行业的高度专业化,每个业务领域都对某个专业要求甚高,这样的产品布局绝非易事。

每个产品都会接收大量的需求反馈,这意味以往“产品反馈-分类整理-技术部门逐一改良-产品升级”链条的反应时长需要X数倍。此外,当一堆需求通过各个产品经理,经过三四道手汇总到后端研发人员手中时,研发人员难以分辨不同需求的重要性、紧迫性,常常出力而不讨好。

赵璐经过两年多的调整,选择了基础研发部门+各产品线独立Business Unit的企业架构。也就是说,基础研发部门提供底层设计的基础上,每条产品线都拥有包括开发、产品经理、售前、售后在内的独立完整团队。

这种BU管理模式,把各产品线的弹性、灵活性和整体业务的标准化结合在一起,让太美更像是一个投资公司,孵化投资不同项目——为每个产品提供技术、人力和资金支持,并放手足够的决策权,使产品自然发展,优胜劣汰。

作为创业者,赵璐对“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研究”信心十足;作为管理者,他用实践出真知,用投资公司模式取代了传统制造业公司的运行架构;而作为创始人,经过两次创业后,他得出比较理想的股权结构,有明确的老大,也有多名中坚力量,最后还要留出足够的股权给新人和员工,由此既保障话语权、突出贡献,也保障员工足够的激励空间。

优秀的创业企业各有所长,但优秀的创业人都有共同点——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文 | 大晨 采访 | Jessica 图片来源 | 被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