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了曹丕?

歪腻50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这首《七步诗》流传千古,兄弟同室操戈是十分愚蠢选择,和睦方可保天下太平。曹丕作为合法继承人,曹彰若贸然反对曹丕必然结果凄惨。

曹丕作为合曹操合法继承人天时地利人和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洛阳去世,曹丕作为接班人顺利继位,曹彰率军直逼洛阳,并交出兵权。

曹彰虽有十万大军,可他一旦谋反必不得人心,曹丕作为曹操合法接班人,深得人心,并有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等人辅佐,百官拥戴、众望所归。

曹彰谋反必然忤逆曹操意思,不忠不孝,此举必然引起百官和天下共讨之。

曹彰就算攻下洛阳,也很快给各路讨逆大军击溃,不会有人支持曹彰,曹彰选择谋反,就是曹氏罪人,何以见亡父曹操。

曹丕作为合法继承人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优势,曹彰谋反,必败。

曹彰有勇无谋,世族大家不会支持其谋反

曹彰有勇无谋,不善权术,不懂与人交往,曹丕懂得收拢人心,善权谋,礼贤下士。百官必然支持曹丕,符合他们利益。

世家大族必然不支持曹彰,曹丕作为曹操法定接班人,已是实事,深得人心,曹彰若谋反无论成功与否,不会获得世家大族支持,曹彰若谋反,很快也会败退。

不利曹魏政权稳定

曹彰谋反导致内乱,东吴孙权、巴蜀刘备乘机偷袭,得不偿失,这两方势力巴不得曹彰谋反,坐收渔翁之利。曹魏内斗,孙刘联盟压境,曹彰就算获得一时胜利,就算不给曹魏文臣武将杀害,也会死在孙刘联盟之手。

综合所述,曹彰一旦起兵夺权,必为曹魏罪人,有可能天下大乱,混战不休,曹彰成为历史罪人,这不是曹彰希望结果,他选择交出兵权,明智之举。


莫地方


曹彰就是拥兵20万,他也不敢反曹丕,曹彰没有造反的野心和时机。

之所以有人认为曹彰有造反的嫌疑,是因为曹操临死前,曾经召身在长安的曹彰前往洛阳见面,结果曹彰还没有到洛阳,曹操就去世了,于是曹彰就问贾逵:曹操的玺绶在哪里?被贾逵一句话顶回去了,贾逵说:太子在邺城,国有储君,这不是你应该问的。




其实这件事很有意昧,曹操临死前为什么召曹彰?曹彰为什么问玺绶?

先说第一件事,曹操召曹彰应该是想见儿子一面,交待一些事情。至于交待什么事?肯定是家事,跟继承人无关,去看看曹操临死前写的遗书,全是交待一些家中的琐事,没有一句话提了权力交接问题,全是家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况且曹操的继承人问题早就定了,曹操早就确定了曹丕是继承人,曹丕当时的官职是五官中郎将,同时是副丞相,留守邺城,曹操的儿子当中唯独曹丕没有封侯,为什么?因为曹丕是要继承曹操的爵位的,所以不封侯,其它儿子不用继承,所以封侯。

当时汉献帝在许都,曹操在洛阳,曹丕在邺城,邺城才是曹操的大本营,同时也是曹操魏王封国的都城,皇帝出征,太子留守,这是常规,曹操出征,让曹丕留守,也符合这个原则,曹丕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是继承人的铁定人选,不存在争议。



曹操是公元220年正月到达洛阳的,当月就病死了,曹操召曹彰也应该是220年正月的事,在这之前,曹操刚刚解决关羽的襄樊之战,回师洛阳。按道理来说,如果不是曹操生病,他应该继续回到邺城,曹操到达洛阳的当月就病逝了,说明曹操得的是急病,他自已也没有想到。

换句话说,曹操在召曹彰到洛阳时,很可能是没有生病的,结果一得了病之后,连曹彰的面都没有见到,曹操继承人都定了,召见儿子无非就是交待一些事情,叙叙旧而已,千万别想得太复杂了,虽然曹操有时候很复杂,但对自已家人,曹操一直很简单。



再说曹彰为什么要问先王玺绶?玺绶就是玉玺和印绶,是权力的象征,按道理来说,曹操去世后,玺绶应该保存好交给继承人,以便继承权力,这个不应该是曹彰问的,要解释曹彰为什么问,就得了解一下曹彰是什么人?

曹彰就是一介武夫,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是武夫,没错,曹彰作战勇猛,力能搏虎,立志当一个将军,从来不是一个政治家。



就连曹丕也从来没有认为曹彰是自已争夺继承人的竞争对手,在曹丕和曹植争位的时候,基本上没曹彰什么事,因为曹彰的理想是当一个有作为的将军,就连曹操本人都知道,没有人认为曹彰有野心。

曹彰本人也确实是一个没有野心的将军式人物,我认为曹彰问玺绶恰恰是曹彰正直,无野心的表现,曹彰作为最先到达洛阳的曹操儿子,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曹家的政权,他问玺绶只不过是为了保护玺绶,如果曹彰真有野心,贾逵能挡住得曹彰吗?



贾逵一句话就把曹彰顶回去了,曹彰也什么过激的表现,只是在那个敏感特殊的时机,难免外人有其它想法,曹彰的本意无非就是保护玺绶,没有野心,如果曹彰真要造反,不应该先抢了玺绶,再伪造诏书造反吗?可是他没有,否则就是十个贾逵也挡不住曹彰。

曹彰就是个耿直BOY,曹操问他将来的志向是什么?曹彰就老老实实回答:当个纵横疆场的将军。曹彰平定西北鲜卑乌桓叛乱时,经过曹丕处,曹丕教他跟曹操汇报工作时,说功劳是别人,曹彰就老老实实按曹丕的话说,曹操就大喜,曹彰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心机的人。



这样的曹彰,就算拥兵二十万,也不用担心他会造反呀!况且曹彰身边并没有聚集一批文武谋士怂恿他造反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曹彰是曹操儿子中最骁勇的,而且手握重兵,曹操死后,他为什么没反曹丕呢?

第一,曹彰在武勇上,与曹操最像

曹操的儿子中,若论勇武,只有曹彰与父亲最像。因此,曹操还是比较疼爱曹彰的。曹彰在战场上最出色的表现,是平定乌桓部将的叛乱。

公元前217年,代郡、上谷一带乌桓部落叛变,曹操派曹彰前往镇压。曹彰不负所望,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在桑乾河北击破乌桓,杀数千人。曹彰这一战,威震北疆,乌桓、鲜卑等部落纷纷归服。

第二,曹操死后,曹彰试探父亲的玺印

曹彰与曹丕、曹植是亲兄弟,母亲都是卞夫人。曹丕排行老大,曹植老二,曹彰老三。以古代长子继承的传统,曹丕理所当然应成为法定继承人。从名份上看,曹彰实际上并没有成为继承人的资格。就算继承人不是曹丕,那也还有个曹植。

曹操去世后,当时曹彰被封为鄢陵侯,他从长安赶往洛阳,见到贾逵后就问:“父王的印玺在哪里呢?”一见面就问父亲的印玺,要知道印玺是权力的象征。曹彰显然有窥视神器的念头。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贾逵给打下去。贾逵不客气地指出,国家已经有新的君主,印玺在哪里,不是你能问的。

曹彰在名份上不足以跟两个哥哥竞争,又得不到老臣们的支持,自然就知难而退了。

第三,曹丕对曹彰下黑手

当时不止贾逵,很多人都认为曹彰很可能政变夺权。尚书陈矫要曹丕赶紧即位,他说:“曹彰正守在灵柩之侧,万一有变,国家社稷危矣。”可见大家对曹彰这个是,是非常担心的。因此,第二天,曹丕正式继承王位,以杜绝曹彰夺权的企图。

自从曹彰“问玺”后,曹丕对这个亲弟弟非常防患。据说曹彰后来便是死在曹丕之手。据《世说新语》的说法,曹丕是用毒枣毒死自己的弟弟。当时卞夫人发现后,想取水给曹彰喝,以便排出毒素,但曹丕把所有装水的器具都毁掉了,最后曹彰毒发身亡。

曹彰之死,一点也不奇怪。曹彰有野心,但没付出行动;而曹丕又是心胸狭隘之人,怎么能容得下他呢?


君山话史


曹彰在当时确实是佣兵十万,曹彰并不是没有要反曹丕,三国在曹操死前将自己的位子让给了曹丕,于情于理曹丕是真的有实力接受这个位置的,当时曹彰佣兵十万,带着十万的精兵回许昌给曹操送丧。


这件事只要是明眼的人就可以看出,曹彰不满曹丕要带十万兵马推翻曹丕,这时曹丕也是知道,当时许昌守兵不足五万,再加上其他将领也不在许昌都各自在自己的领地守着,曹丕知道凭借许昌的兵马是守不住曹彰的,这时候司马懿就说只要他一人就可以劝退曹彰让曹丕不要急。

司马懿孤身来到曹彰的营里,先是以曹操遗书说曹丕确实是曹操亲自定的接班人,然后又以曹操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希望的就是你们兄弟团结一致对抗孙刘,问曹彰是否真的狠心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吗?最后又和曹彰说,将军你虽然有十万精兵但是短时间内要想攻下许昌也是做不到的,在你攻打许昌的时候,张辽、徐晃、曹仁、夏侯等将军就回来许昌救援,到时候将军能打的过吗?张辽将军他们所拥有的兵将一个也不会比将军少,曹彰听完马上就坐不住了问司马懿我要如何做,我现在有十万兵马,曹丕一定不会放过我的,司马懿就和曹彰说,当今魏公就是不想看到兄弟相残特使我前来和曹彰将军说和,只要曹彰将军将兵权交出,然后主动负荆请罪,魏公是不会过分惩罚将军的,而且天下人也看在眼里,魏公刚刚即位要得天下比先得民心,所以曹彰将军安我刚刚的去做不会有任何的错的。

所以说曹彰并不是没有反曹丕,相反的是曹彰有反曹丕,都兵临城下了,怎么可能没反,只是被司马懿给说服了,自己交出了兵权正是因为这样曹彰保证了自己的性命,在历史上曹丕虽然在众多的子嗣中胜出但是曹丕对于自己的兄弟姐妹还是很不错的,并没有赶尽杀绝。


幽暗的启明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他和卞夫人的嫡子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位。其中,曹彰,字子文,“臂力过人”,武功高强,曾多次领兵作战,手下有数万精兵强将,实力雄厚。因其胡须黄色,被曹操亲切地称为“黄须儿”。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后,拥有十万军队,实力雄厚的曹彰为何没有反了呢?

个人认为曹彰没有反了曹丕,有以下三个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曹彰不爱读书,爱刀剑。

曹操的四个嫡子,曹丕、曹植都喜欢读书,和曹操并称“三曹”,而曹彰却不喜欢读书写字。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带兵打战,“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在曹操创业时期,“打天下”是需要征战沙场的大将的。然而,“坐天下”需要有文化,善于权谋之人,武将是不适合的。像孙坚和孙策,都是开疆辟土的主公,而孙权的长项是治理天下。曹操的几个儿子也是同样的道理,曹彰适合打天下,开疆辟土,而稳重的曹丕适合治理天下。曹彰作为武将,最杰出的战绩为击破代郡乌丸,降服鲜卑,辟地千里。

汉中之战中,刘备派出“义子”刘封挑战,曹操大骂:“卖草鞋的小子,亲儿子不行,怎么派出你的义子来战。我的黄须儿来如果在此,岂容你的义子猖狂。”于是调遣曹彰前来助战。曹彰得到命令后,日夜倍道而来,可惜已经迟了。当曹彰来到时,曹操已经从汉中回来,回到长安。

而在演义中,曹彰成功来到前线,和刘封大战在一起,仅仅三个回合,打败刘封。从这可知,曹彰比刘封厉害多了,是名副其实的猛将。曹操也为自己有一个能征善战的亲生儿子自豪。

其次,在曹操眼中,曹彰不适合作为继承人,只在曹彰的哥哥曹丕和弟弟曹植之间选择。

曹丕文武双全,他六岁学会了射箭,八岁学会了骑马。从十岁起,曹丕就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在军旅中长大,养成了他特有的沉郁性格气质。像曹丕这样的人物,最适合当皇帝了,给臣子们威压,有效治理国家。年仅十岁的曹丕能在宛城之战中,趁乱逃出,而他的哥哥曹昂却未掩护曹操,和典韦战死在乱军之中。

而曹植从小非常聪慧,人称“小神童”,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他出口成章,文思敏捷,如铜雀台落成,曹操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下笔如有神,第一个交卷。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一度还打算立其为世子。

像曹丕和曹植这样有才华,曹彰自愧不如,他因此放弃了和哥哥、弟弟争夺世子的想法。在曹操的眼中,曹彰只知道舞刀弄枪,是不适合作为继承人的。因此,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之间选择,把曹彰排除在外。

最后,曹丕对待曹彰,还是很不错的,一直加官进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重,召见曹彰。然而曹彰还没到来,曹操就已经逝世了。由于曹操生前已经定下了世子是曹丕。所以曹丕顺利成为新的魏王。曹丕以魏代汉后,加封自己的兄弟们。其中对曹彰非常优厚,颁布诏书说:

“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藩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

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将曹彰的爵位由鄢陵侯为鄢陵公。仅仅过了一年,他又将曹彰封为任城王。曹丕毫不吝啬,一直给兄弟曹彰加官进爵,可知曹丕对待兄弟曹彰还是很不错的,到了王爵。

总结:由于曹彰不爱读书,爱征战,不适合“坐江山”,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自己的哥哥曹丕和曹植,因此没有争夺继承人的位置。同时,曹丕登基为帝后,对待曹彰等兄弟还是很不错的,他一直给曹彰加官进爵,一直到了王爵。曹彰也只适合冲锋陷阵,为曹氏江山保驾护航,而不是成为一家之主。


魁哥说历史


兄弟同室操戈乃是最愚蠢的事情,更何况曹彰与兄长曹丕感情犊深,曹彰何反之有。




怀疑曹彰有谋反之心的,多是因为看了《三国演义》。曹操病逝之后,曹丕即位为魏王,当时镇守长安的鄢陵侯曹彰率领十万大军自长安前往邺都奔丧,曹丕大惊,怀疑曹彰为图魏王之位而来,谏议大夫贾逵自告奋勇前去劝说曹彰。结果曹彰一到邺都城下,即问:“先王玉玺何在?”贾逵答曰:“世子已即魏王大位,国有新君,这不是你做臣子该问的”。并劝说曹彰只身入城,兄弟二人在宫中抱头痛哭,一场极有可能发生的变乱在贾逵的劝止下有惊无险的得到平息。



当然这一段自然是《三国演义》的杜撰,历史上的曹彰,是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二子,与魏文帝曹丕、陈王曹植都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曹彰尚武,不喜文章,而且勇力过人,弱冠前曾与猛虎搏斗,在曹操诸子中,曹彰其实最像他,曹彰曾率军征讨乌桓,降服辽东鲜卑首领轲比能,因战功显赫,所以深得曹操宠爱,被曹操称为“黄须儿”。



曹彰不爱读圣贤之书,却好骑马射剑,曹操对此颇为不满,劝诫他说“你不向往学习圣贤之道,却只好骑马射箭,这都是对付一个人的,并不值得珍贵。”曹彰却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应该要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统御十万之众在沙漠上驰骋,驱逐夷狄,建功立业,哪能做什么博士呢?”曹彰是一个典型的武痴,曹操有一次问几个儿子的爱好,要他们说出自己的抱负和志向,曹彰与众不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愿做将军。”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披坚甲,握利器,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曹操很是欣慰,因为诸子之中,极为尚武的曹彰其实是最像自己的。

在曹丕与曹植为世子之位明争暗斗的时候,曹彰已领 越骑将军职留守长安,曹彰远离世子之争,应该是因为自己有自知之明,带兵打仗可以,但治国理政能力就远不如哥哥了,曹操应该是知道将来会出现兄弟争位的事情,所以早早便把曹彰安排到长安,这无疑是直接断了曹彰争位的念想。



卞皇后所生三个嫡子,长子曹丕与次子曹彰关系比较要好,这是关键。曹彰手握重兵,是曹操对他的信任,曹彰无意于争权夺位,对于兄长曹丕与三弟曹植紧张的关系他也并未参与其中,这说明曹彰很早就被踢出了王位之争,曹彰自己也心知肚明,知道自己注定与王位无缘,他为人耿直,与兄长关系融洽,在大是大非面前,曹彰虽握有兵权,却从未有过谋反的想法。


大国布衣


长子曹昂逝世之前,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就是曹昂,世子之位基本没什么争议。曹昂在宛城战死后,曹操最喜欢的是曹冲。直到曹昂、曹冲都意外死了,曹丕、曹植才有了争夺世子的机会。

曹彰是曹丕、曹植同母所生的兄弟,他从小就不喜欢文学,专爱骑马射箭。两臂的力道惊人,能赤膊搏虎,徒手伏象,是天生的武将胚子。曹操曾试探过几个儿子的志向,曹彰回答道“好为将。”这时候的曹彰几乎没有表现自己争权夺政的野心。

不过曹操驾崩后,曹彰并不是完全没有反心,期间好像也有过一些异动。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老板在洛阳驾崩,临死前召曹彰到洛阳。当时曹彰行越骑将军留驻长安,于是火速赶至洛阳。到洛阳后,他立马向贾逵询问先王的玺绶。结果被贾逵以“国有储副,非其所问”一口回驳了。曹彰见贾逵声色俱厉,因此没敢继续纠缠。

史籍记载如下:

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正如贾逵所说,王国有太子曹丕尚在,“玺绶”不应该是曹彰该关心的问题。曹彰急于找寻玺绶的下落,明显是不服曹丕的表现。

我们再看一下《三国志·曹彰传》裴松之引注《魏略》

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曹彰找寻玺绶不成,反被贾逵训斥一顿。于是他又去撺掇曹植。说曹操召他回来,本意是想传为给曹植。曹彰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激起曹丕、曹植之间的内斗,自己则可以坐收渔利;但是曹植也非常聪明,一早就看出了他的意图。于是以“袁氏兄弟”的结局也将他回驳了。

曹彰想反,但他得不到朝臣的支持。想撺掇兄弟曹植造反,又被曹植一眼识破。虽有十万之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一气之下卷铺盖卷走了。

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遂见授用,而闻当随例,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

后曹彰病逝,《魏氏春秋》有载:

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因此!综合以上史书典籍,正应了曹老板的那句话“黄须儿竟大奇也!”曹彰并非完全没有帝王之志,只不过他比曹丕、曹植隐藏得更深。


爱尚文史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曹彰为卞夫人与曹操所生第二子,曹丕之弟,曹植之兄。世人都说,曹操儿子各身怀绝技,而曹彰却承袭了曹操作战勇猛的特点。曹彰自幼不好读书,专爱骑射,臂力过人,他是难得的将才。年少时就曾射杀白虎,深受曹操的器重。曹操曾责问曹彰为何不读圣贤之书,曹彰却说:大丈夫应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镇守一方。

由此可见,曹彰自幼就立志做大将军。因其胡须为黄色,又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去世,任命曹丕为继承人,曹彰曾率十万大军兵临洛阳,前来吊孝。只身与贾逵一起入城,并交出所有兵权。有人便质疑,如果曹彰率军谋反,能否击败曹丕,成功篡权。笔者认为曹彰会以失败告终,以下依据演义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曹彰谋反,忤逆曹操,会被世人认为不忠不孝。曹操在临死前,便指定曹丕为继承人。在曹操看来,曹植嗜酒成性,胸无大志,而曹彰有勇无谋,曹熊更是体弱多病,都不能成为合格的继承人。于是曹操在死前,托孤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等,共同辅佐曹丕为继承人。而曹丕也得到百官们的拥戴,众望所归。

如果曹彰依然率军谋反,就是忤逆曹操本意,与百官们作对,作为儿子,曹彰行为是不孝,作为下属,曹彰的儿子是不忠。而当时世人忠孝看的最重,因此百官们会竭尽全力讨伐曹彰。而曹丕会以魏王的身份,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篡逆者曹彰。一时间曹彰便成为众矢之的,夏侯惇、张郃、徐晃、张辽等,都会前来协助曹丕。这些人都是当世名将,曹彰不是对手。

除非曹彰在十天之内攻克洛阳,但洛阳也有守军,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曹彰攻克洛阳,也会被各路大军击败。由于没有人拥戴曹彰,各路诸侯都会各怀鬼胎,曹彰很有可能成为曹氏的罪人。因此曹彰谋反,不会成功。

其次曹彰篡位,不得人心,不会得到百官和世族的支持。曹操临终遗命,让曹丕做世子,这已经成为事实,曹彰谋反,不得人心。无论他是否成功,都不会得到众人的支持。三国是世族政治,世家大族垄断了绝大部分领域,人才济济,没有他们的支持,别说是曹彰,就是曹操也不能坐稳江山。这就是为何曹操不敢谋反,因为当时很多人还是向汉室的。

再者说曹彰有勇无谋,不善权术,更不懂得与人交往。而曹丕就更懂的笼络人心,百官们家中有事,曹丕都会到访。在百官们看来,曹丕为人中肯,做事有分寸,远非曹彰可比。

最后曹彰如果谋反,东吴孙权,西蜀刘备也会乘机偷袭。刘备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视曹魏为头号大敌,最痛恨的人就是曹操。可以说刘备巴不得曹彰叛乱,这样他就可以起举国之兵伐魏。而东吴也不会作壁上观,孙权也会乘胜进兵,分一杯美羹。于是会出现曹魏被夹击的局面,而曹魏内部也在争斗,承受不起大军压境,即便曹彰践行攻克洛阳,即使不被曹魏文臣武将诛杀,也会被孙刘联合绞杀。

曹魏一但出现动荡,其政权就有可能倾覆。而曹操的后代没,也会被诛杀,不会有好下场。可以说曹彰一但起兵夺权,就会成为曹魏的罪人,而天下很有可能再次大乱,混战不休,曹彰也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对于曹彰本人来说,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因此他没有篡权,是明智之举。


我们的三国


在三国之中是有着这样的场景的。在曹操死后很多人都是不服的,尤其是曹操的那几个儿子,个个都是非常的优秀,都认为自己应该继承曹操的王位,并且是拥有统一三国的实力,可是曹操死的时候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曹丕,自己什么都没有,所以很多人都是不服的,于是很多人就想要造反,但是很多人也没有办法,毕竟曹丕是那么强大,而有一个人拥有很强大的力量,他敢反对曹丕,这个人就是曹彰。



但是他拥有很强大的兵马,尤其是魏国最强大的兵马,所有人都是听从他的号里的,可是面对已经是这样的结局了,他本来是想要反抗的,但是最后为了不让自己兄弟相残,最后是选择放弃了,而且这一切都是他父亲曹操的遗愿,所以他也没有办法。


曹彰本来是有机会的,但是他最后是选择放弃了,因为他们是为了家族和睦,为了天下统一,所以才会这样子的。

曹丕闻曹彰提兵而来,惊问众官;一人挺身而出,愿往折服之。众视其人,乃谏议大夫贾逵也。曹丕大喜,即命贾逵前往。逵领命出城,迎见曹彰。彰问曰:“先王玺绶安在?”逵正色而言曰:“家有长子,国有储君。先王玺绶,非君..


当曹操死后很多孩子都赶了过来,而且这也是必须要改过来的,要不然的话曹丕这么阴险狡诈的话,必然是会杀掉这些兄弟,当初曹植差点就被杀掉了,就是因为有这个理由的。而很多人都了解曹丕,毕竟是亲兄弟的,所以他们必须要赶过来,而有一个人不放心不仅是自己赶过来了,并且是带着10万大军,怎样通过用武功的方式去压迫曹丕,但是曹丕虽然害怕,但是手底下还是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这都是曹操留给曹丕的。



有一个人提升而出,最终是和曹彰理论了起来,说这一切都是曹操的愿望,希望他能够安定下来,不要再搞其他事情了,当时他听到了这些事情的时候已经是没有办法了。要是再这么弄下去的话,自己不仅是没有好果子吃,反而是使自己父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安稳,更重要的是当时有外部强大的敌人,他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磨难,自然是明白一个道理,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既然一切都是已经是结局了,再加上他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很多人看到他是一个非常火爆脾气的人,和张飞是差不多的,但是他脑子和张飞也是差不多的,那就是粗中有细,一切都是以大局为重,这也是曹操非常放心他的一个原因,最后他放弃了所有的权利,听从了曹操的安排。

你们知道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物吗?欢迎在下面评论。


汪公说


曹彰没有动机,他也不会反。

曹彰根本就不在意世子之位,只想学卫青,霍去病建立功业。

世子之争是曹丕和曹植,这两个人都是曹彰的亲兄弟,对他来说,谁当都一个样。

曹丕之位是曹操承认的,如果曹彰起兵,那就是造反。

建安二十三年曹彰征乌桓,功劳即著,去长安见曹操,经过邺城,此时曹丕己经成为世子并驻守邺城,他们两人见面曹丕还劝曹彰要谦虚。

或许曹丕不喜欢曹植,但曹彰与他又没利益相争,也没什么讨厌的,毕竟亲兄弟。

世说新语说曹丕害死了曹彰,小说可信度小。

曹丕刚继王位时,曹彰就放弃兵权回封地了。

黄初四年,曹彰觐见时暴毙于府中,此时曹丕已经当皇帝四年了,早就稳了,要是刚当皇帝,我信他会对曹彰下手,如今,己经没必要了。

曹植赞曹彰: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鸱衔腐鼠耳!

况且,连关系不怎么的的曹植都活得好好的,曹丕也没对曹植往死里整,又何苦为难曹彰呢?

只能说,他们兄弟几个都是短命鬼

曹丕,四十岁。

曹彰,三十五岁。

曹植,四十一岁。

曹熊,早薨,不知道活过三十没。


(关注我,有更多三国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