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長期和父母相處,作為孩子想說:爸媽求你們放過我

過了一個年,經歷一場疫情,突然感覺外面的世界離自己好久也好遠,好久不見工作同事,好久沒有朋好友之間的把酒言歡,很多人年前回到老家,到現在都不能返回,又因為一場疫情,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父母陪伴。

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講,這並不是開心的事情。

作為孩子,在父母面前太無奈和掙扎了!


一場疫情長期和父母相處,作為孩子想說:爸媽求你們放過我

小英說:

以往過年回家相聚甚短,家裡一團和氣,母慈父愛,相聊甚歡,走時戀戀不捨。今年回家呆的時間長了,分分鐘都想早點離開。和他們相處太難了,我已經有自己的家,他們卻還在要求我按照他們的想法做事,按照他們的要求教育我的孩子,對待我的老公,我都快憋屈死了。

阿麗說:

從小天天聽爸媽吵架,三天兩頭鬧離婚。吵了大半輩子了,還沒吵夠。和他們呆的這段時間,每天都聽老媽抱怨:要不是因為你,我早不跟他過了。老爸更是天天喝酒發脾氣,我既討厭他這種狀態,又有說不上來的心疼,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你是父母的孩子,替父母承擔了太多

每個孩子心裡害怕爸爸媽媽鬧離婚,害怕面對被遺棄和被忽視的恐慌,大人一吵架,孩子最無助。更可氣的是,大人一吵架,就把孩子叫過來問:你說,我和你爸離婚了,你跟誰過?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孩子,我和你爸到底誰錯了?你來評評理!我們真的過不下去了,你向著誰?

拉孩子結成同盟夥伴,想通過孩子讓一方服軟。

自己無能為力面對的難題甩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覺得爸媽的婚姻我也有責任。

所以很多孩子特別害怕父母爭吵,大人吵,孩子勸,兩邊哄。真是為父母操碎了心!

作為父母的孩子,每個孩子心裡既愛爸爸,又愛媽媽。比如媽媽經常在女兒面前說爸爸不好,女兒會心疼爸爸,覺得是爸爸某些行為不好讓媽媽反感的,比如抽菸喝酒,於是就會特別討厭爸爸這種行為。長大後,也反感男生抽菸喝酒這件事。可是因為和爸爸有著親密的聯結,卻偏偏容易吸引一個喜歡抽菸喝酒的男人來到身邊,於是爸爸媽媽的關係開始在自己的婚姻中重演。

那麼如果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說爸爸不好,作為媽媽的孩子,就會擔心自己成為爸爸那樣的人,於是就想方設法讓自己向媽媽喜歡的樣子靠近,甚至對自己不同於媽媽的想法都是懷疑的,於是就成了“媽寶男”。但是因為和爸爸有著深層的聯結,長大後,發現自己小時候排斥和不喜歡的樣子卻在自己身上發生了。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替父母承擔的太多,就會影響到自己以後的生活,把父母處理關係的方法帶到自己的婚姻中來。所以說:自己的婚姻關係是原生家庭的一面鏡子。

我們排斥和抗拒的問題還在繼續,當發現自己正在變成不喜歡樣子時,心裡有著莫名的無助和排斥,便很容易把自己無法把控的痛苦感覺怪罪到父母那裡,於是當再看到父母這種生活方式時,心裡的痛苦便放大了。小時候覺得他們吵吵就完了,長大了覺得他們還這樣吵吵吵,自己都要崩潰了。因為父母的婚姻狀況和你的婚姻狀況出現了共鳴!

一場疫情長期和父母相處,作為孩子想說:爸媽求你們放過我

對於每個孩子來講,小時候父母是自己的世界,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會無意識地承擔。甚至覺得不參與他們的事情,是不對的。因為一旦有了和他們不一致的做法和行為,就會被整個家族排斥和指責,瞬間就有一種百口莫辯的壓抑感。這種動力太過強大,於是我們天天都喊著“做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卻發現越想做自己,越痛苦,便做成了“自己越來越討厭的自己”。

之所以討厭自己,原因是:你心裡有個不一樣的聲音在告訴你應該怎麼去做。但是習慣性的動力作用下,在讓你和自己內心的聲音衝突。當這種衝突越演越烈的時候,你又因為害怕面對這種衝突的痛苦,又讓自己成了習慣中的感覺比較舒適的樣子。

一位朋友以前跟我講:家裡一位親戚去世,他對於我來講根本就是無關緊要的人,可是父母卻覺得他很重要。於是非讓我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參加他的葬禮,還要表現出很痛苦的樣子來。

她說,我太難受了,這種難受不是因為他去世了,而是我平時都沒見過他幾面,憑啥讓我做出很在乎的樣子來。對於我來講,現在的工作更重要。但是我不敢拒絕,因為我一拒絕,父母就是一通責怪,他們還會互相埋怨對方,說沒管教好我,白生我了!


一場疫情長期和父母相處,作為孩子想說:爸媽求你們放過我

你為什麼看不到自己的感覺

孩子自打出生,就對父母有著很強的依賴。

首先表現在飲食上,有奶便是娘,有娘餓不著。這是生存的本能。

其次表現在思想上,和大人想法一致,就被誇懂事。在大人面前表現出思想不一致的表現,就被指責不懂事。這是心理安全感需求的本能。

另外表現在行為上,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大人感覺省心,孩子感覺踏實。否則就是叛逆,就是不孝。有一段穩定而且省心的關係,是暫時不錯的體驗,這是尋找內心歸屬感的本能。

於是無形中,在一個家庭中會有一種潛在的卻不願被說破的規則,那就是順從多數人和想法和聽從長輩的意見。

當我們因為某些原因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很容易看家族中位置比較重要的那個人的臉色,還要按照多數人的想法做事,於是瞬間就會捲入到同樣的想法氛圍中。

就像《皇帝的新裝》的故事,誰也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甚至覺得自己和別人看到的不一樣就是不對的,是愚蠢的。在童話故事裡,一個孩子說了實話,故事結束了。然而我們可以順著故事再往下想象,孩子或許更有故事。

也如大火的電視劇《陳情令》,所謂正義的人士剿滅手無寸鐵的溫氏老幼婦孺時,各個慷慨陳詞,大義凜然,魏嬰墜崖後,嚴守三千家規的藍湛被叔父問責,被罰三十戒鞭時,他說“敢問叔父,孰正孰邪,孰黑孰白”!

當孤立無援的恐懼感覺佔據內心的時候,緊跟而來是所謂的“忠誠感”。忠誠於多數人的時候,是看不到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哪怕自己不舒服,都覺得是自己的錯誤。

這種忠誠感是無意識的,也是幼稚和不成熟的。因為幼稚和不敢突破的內心,看不到自己真實和獨立的感覺時,就成了深藏在心裡的莫名的痛苦。

所有莫名的痛苦感,都是深藏在內心不敢直視的地方。那就成了心裡不可提及的墳墓!


一場疫情長期和父母相處,作為孩子想說:爸媽求你們放過我

面對這種無助痛苦,該怎麼辦

離開嗎?離開如果成了你的選擇方式後,更不想回來。

繼續忍受嗎?如果忍受能解決問題,將不再有問題。

抗拒嗎?抗拒,只會讓痛苦進一步加深,那不是你想要的結果,如果想要,當初就不會痛苦了。

辦法是:每次痛苦體驗的到來,都在引導你去進一步通過它去學習,讓自己更完整和獨立。

離開、忍受、抗拒的做法都是沒有敢於面對獨立的想法和更完整的自己時,出現的習慣性的做事方法,沒有被解決的問題,只會留下更深的衝突。

獨立是看到自己的獨特性:

在內心中看到,我只是你們的孩子,我是經由你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的人。謝謝你們給了我身體和愛,我會好好珍惜自己,也會愛你們。儘管我做的和你們要求的不一樣,但並不阻礙我愛你們,爸爸媽媽,我愛你們!希望你們也支持我和看到我!

敢於面對自己的做法:

每個人的感覺別人無法替代,每個人的內心情緒只有自己承受。所以,自己也需要為自己大膽地負責。開心是自己,痛苦也不需要怪責別人,自己內心的小宇宙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所以當別人要求你做不想做的事情時,你可以大膽拒絕和麵對自己的選擇。

建立界限感:

每個人是不同於別人的,要保持自己的完整性,這種完整性就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看到,但是不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也不被別人不得當的要求綁架。作為父母要對孩子看到和愛,不用自己的想法綁架孩子。這是教給孩子愛的方法,孩子內心有愛,便不會強行要求別人,自己內心是清靜和清醒的。

作為孩子通過自己的學習去成長,建立自己內心的界限。懂得什麼是自己該做的,也相信自己的父母可以處理他們的關係,不需要自己捲入其中,父母是大的,孩子是小的,他們擁有自己的能力。不做“小大人”,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

我和小英和阿麗說:在大人面前保留自己的意見,他們的關係交給他們自己去處理,並且去祝福大人。你沒必要替大人承擔他們的痛苦,你是孩子,沒能力幫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你是獨立的,沒必要事事順從。

這個世界的豐富性在於每個人參與到社會運作中,運用著不同他人的力量,如此推動時代的發展。這個時代的進步,也是每次在經歷痛苦和危難後,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想看到新的機會,而不執著於過去和別人的要求,才有了更多的創新。

所以親愛的,只要你擁有對自己的愛,相信自己的感覺,聽從自己的內心,你會真正成長和獨立,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