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说起大自然你的感受是什么?

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辽阔海洋?

是一望无垠的被青绿色的覆盖的平原?

是一座座交互纵横绵延不绝的俊秀山川?

是春回大地时成群的动物在迁徙嬉戏?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而如今的大自然是这样的

漫天的蝗虫,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大军”侵蚀着人们的土地;

绵延的山火久久不息,万千动物不仅丧失了居住的家园,也丢了性命;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干旱、地震、洪水、暴风雪…似乎象征着大自然正在一寸寸收获它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人们,似乎正在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我们该如何交这份答卷呢?

在春天到来,不久的将来,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如何与自然、与地球上的其他“住客”相处得更好一点。

就像早在2015年,保护国际基金会创作的公益记录片——《NATURE IS SPEAKING》里说的那样“大自然不需要人类,可人类,需要大自然。”

视频中用叙述者的角度,把土地、海洋、天空、珊瑚礁的现状展示给我们,那些融于冰原深处、飘荡在天际、潜伏于深海的控诉和警醒,让我们切实的感受到大自然不需要我们,而我们却离不开大自然。

我们从中选取了水、森林和大自然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通过阅读纪录片中文案,阅读与自然相关的书籍,从而感受到自然与文明、与人类的关系,如果人类能学会珍惜,自然将赋予我们会是无穷的惊喜和宝藏。

我是水对于人类来说我司空见惯,理所当然但是,我却非常有限而人类的数量却每天都在增长我化身为雨水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落入山中流进小溪与河流最终汇入大海让我回到起始的形态有时需要一万年的时间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然而对于人类来说我只是水理所当然就应该存在如果人口再增加几十亿人类还能找到我吗他们自己又将如何生存呢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人类为了争夺各种资源而陷入战争未来他们是否会为了争夺我而又发起战争呢那倒也是一种选择但并非唯一选择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如果水源成为了我们日后争夺的宝贵资源,我们又能因为这个争斗多久么?

你还记得,战争的面目么?

战争一直是历史上重要的主题,古往今来,有不少文学作品把目光集中在战场上,但真正的战争和大多数战争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浪漫主义不同,实际战斗过程往往是琐碎凌乱的。


尽管战斗开始之前,决策者会制订一系列完备的作战计划,但在实际行动中,双方部队的互动情况往往是无法预测的。除此之外,战场上的普通士兵的绝望和恐惧,往往是一些作品很少关注的。

《战争的面目》重点聚焦了士兵在战场的真实处境,帮助我们了解了战争的面目,从而使我们真正的理解战争。战争是武器的较量,但任何武器都掌握在人的手里,所以战争永远是活人的牺牲,而不仅仅是死物的对抗。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我是雨林我曾看着人类在我的怀抱中成长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后来他们离开了我但他们还会回来是的他们不断地回来为了获取我的树木作为木材为了采集我的植物充当药材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我的美景是他们的世外桃源我有求必应我慷慨大方甚至可以付出全部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现在这一切一去不返人类啊他们很聪明真的很聪明智慧的大脑灵巧的双手他们善于创造了不起的创造那他们还需要我做什么呢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是需要我的丛林还是树木到底为什么呢嗯,我想想对了,他们总得呼吸吧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人类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和微生物相伴,成为共生关系,微生物在我们看不见的世界里,协助着我们生存,也倚仗着我们生存。

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包罗万象》这本书改变了我们对微生物、对自己、对地球的认知。这个世界比我们看到的、知道的更奇妙、更有趣、更让人大开眼界。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有人称我为大自然也有人,叫我大自然母亲我已经度过了四十五亿年是你们人类存在时间的两万两千五百倍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我并不需要人类,人类却离不开我是的,你们的未来取决于我如果我繁盛,你们也将繁盛如果我衰败,你们也会衰败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甚至更糟我已经存在了亿万年我养育过比你们强大的多的物种也曾让比你们强大的多的物种因饥饿而死亡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我的海洋,我的土地我的河流,我的森林它们都可以左右人类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人类啊你们想怎样度过每一天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在意我,或者忽略我我并不在乎你们的行为决定你们的命运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不是我的我是大自然,我将继续存在我随时都在进化而你们呢?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从古至今,每个人群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如果全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故事呢?这是不是一颗联接全人类的纽扣?


是不是消除种族主义的良药?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于20世纪末创立了大历史这门课程,目前在全球上千所大学和中学都开设有大历史这门课程。得益于科技手段的进步,曾经零星分散的历史碎片最终拼凑到一起,这部跨越138亿年的篇章,如今呈现出一幅更加清晰迷人的图景,“就像整个宇宙慢慢睁开了眼睛”。

《起源》的故事赋予宇宙、生命乃至全人类一部共通的“大历史”,它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处在其中、彼此关联。

当下,只是“大历史”岁月长河中的一瞬间;人类也在“大历史”万千变迁中无足轻重。浩瀚宇宙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探索万物起源的真相,让人类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处境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反观自身,这些真相也会让我们发现人生的终极意义。


打赢这场疫情后,对大自然好一点


宇宙和自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袤而神秘,我们对于自然的了解,就像遥望水面上的冰川,以为看到了的就是全部。

待春暖花开,疫情过去,让我们相约去森林、去湖边、去看海,郊游散步,让我们轻轻的抚摸路过的树、海中的每一滴水和触目所及的万物,感谢他们如此包容,感谢他们与我们共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