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說起大自然你的感受是什麼?

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遼闊海洋?

是一望無垠的被青綠色的覆蓋的平原?

是一座座交互縱橫綿延不絕的俊秀山川?

是春回大地時成群的動物在遷徙嬉戲?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而如今的大自然是這樣的

漫天的蝗蟲,形成了勢不可擋的“大軍”侵蝕著人們的土地;

綿延的山火久久不息,萬千動物不僅喪失了居住的家園,也丟了性命;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乾旱、地震、洪水、暴風雪…似乎象徵著大自然正在一寸寸收穫它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和環境。

人們,似乎正在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而我們該如何交這份答卷呢?

在春天到來,不久的將來,我們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如何與自然、與地球上的其他“住客”相處得更好一點。

就像早在2015年,保護國際基金會創作的公益記錄片——《NATURE IS SPEAKING》裡說的那樣“大自然不需要人類,可人類,需要大自然。”

視頻中用敘述者的角度,把土地、海洋、天空、珊瑚礁的現狀展示給我們,那些融於冰原深處、飄蕩在天際、潛伏於深海的控訴和警醒,讓我們切實的感受到大自然不需要我們,而我們卻離不開大自然。

我們從中選取了水、森林和大自然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通過閱讀紀錄片中文案,閱讀與自然相關的書籍,從而感受到自然與文明、與人類的關係,如果人類能學會珍惜,自然將賦予我們會是無窮的驚喜和寶藏。

我是水對於人類來說我司空見慣,理所當然但是,我卻非常有限而人類的數量卻每天都在增長我化身為雨水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落入山中流進小溪與河流最終匯入大海讓我回到起始的形態有時需要一萬年的時間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然而對於人類來說我只是水理所當然就應該存在如果人口再增加幾十億人類還能找到我嗎他們自己又將如何生存呢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人類為了爭奪各種資源而陷入戰爭未來他們是否會為了爭奪我而又發起戰爭呢那倒也是一種選擇但並非唯一選擇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如果水源成為了我們日後爭奪的寶貴資源,我們又能因為這個爭鬥多久麼?

你還記得,戰爭的面目麼?

戰爭一直是歷史上重要的主題,古往今來,有不少文學作品把目光集中在戰場上,但真正的戰爭和大多數戰爭文學作品中描寫的浪漫主義不同,實際戰鬥過程往往是瑣碎凌亂的。


儘管戰鬥開始之前,決策者會制訂一系列完備的作戰計劃,但在實際行動中,雙方部隊的互動情況往往是無法預測的。除此之外,戰場上的普通士兵的絕望和恐懼,往往是一些作品很少關注的。

《戰爭的面目》重點聚焦了士兵在戰場的真實處境,幫助我們瞭解了戰爭的面目,從而使我們真正的理解戰爭。戰爭是武器的較量,但任何武器都掌握在人的手裡,所以戰爭永遠是活人的犧牲,而不僅僅是死物的對抗。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我是雨林我曾看著人類在我的懷抱中成長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後來他們離開了我但他們還會回來是的他們不斷地回來為了獲取我的樹木作為木材為了採集我的植物充當藥材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我的美景是他們的世外桃源我有求必應我慷慨大方甚至可以付出全部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現在這一切一去不返人類啊他們很聰明真的很聰明智慧的大腦靈巧的雙手他們善於創造了不起的創造那他們還需要我做什麼呢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是需要我的叢林還是樹木到底為什麼呢嗯,我想想對了,他們總得呼吸吧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人類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和微生物相伴,成為共生關係,微生物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裡,協助著我們生存,也倚仗著我們生存。

正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包羅萬象》這本書改變了我們對微生物、對自己、對地球的認知。這個世界比我們看到的、知道的更奇妙、更有趣、更讓人大開眼界。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有人稱我為大自然也有人,叫我大自然母親我已經度過了四十五億年是你們人類存在時間的兩萬兩千五百倍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我並不需要人類,人類卻離不開我是的,你們的未來取決於我如果我繁盛,你們也將繁盛如果我衰敗,你們也會衰敗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甚至更糟我已經存在了億萬年我養育過比你們強大的多的物種也曾讓比你們強大的多的物種因飢餓而死亡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我的海洋,我的土地我的河流,我的森林它們都可以左右人類的存在越來越多的人類啊你們想怎樣度過每一天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在意我,或者忽略我我並不在乎你們的行為決定你們的命運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不是我的我是大自然,我將繼續存在我隨時都在進化而你們呢?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從古至今,每個人群都有自己的歷史故事,如果全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源故事呢?這是不是一顆聯接全人類的紐扣?


是不是消除種族主義的良藥?史學家大衛·克里斯蒂安於20世紀末創立了大歷史這門課程,目前在全球上千所大學和中學都開設有大歷史這門課程。得益於科技手段的進步,曾經零星分散的歷史碎片最終拼湊到一起,這部跨越138億年的篇章,如今呈現出一幅更加清晰迷人的圖景,“就像整個宇宙慢慢睜開了眼睛”。

《起源》的故事賦予宇宙、生命乃至全人類一部共通的“大歷史”,它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處在其中、彼此關聯。

當下,只是“大歷史”歲月長河中的一瞬間;人類也在“大歷史”萬千變遷中無足輕重。浩瀚宇宙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探索萬物起源的真相,讓人類對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處境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悟,反觀自身,這些真相也會讓我們發現人生的終極意義。


打贏這場疫情後,對大自然好一點


宇宙和自然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廣袤而神秘,我們對於自然的瞭解,就像遙望水面上的冰川,以為看到了的就是全部。

待春暖花開,疫情過去,讓我們相約去森林、去湖邊、去看海,郊遊散步,讓我們輕輕的撫摸路過的樹、海中的每一滴水和觸目所及的萬物,感謝他們如此包容,感謝他們與我們共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