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國保留100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其他本科院校一律改為職業技術學院。你贊成嗎?

張藝黃岡


千萬別,一家獨大會越來越沒競爭力。

1、有了負責任的導師、肯拼的學子,很普通的學校都會出大師。

2、留一點為國內發展做主流貢獻的普通大學。清華北大確實有教研的綜合能力,值得稱道的是,科學無國界,我們的學子為美國等的繁榮富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3、一家獨大,會更加滋生高傲的逐利主義、狂躁的拜金主義;天下唯我獨大,我才是大學生。

平衡發展永遠是真理!


wqh6309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但是為什麼是100所呢?目前我國有本科高校1265所,公辦本科高校822所。我們就基於上面這2個數據來展開這個問題的回答:

高校現狀分析

本科院校分15層,具體有哪15層?我們先來看看:

1、世界一流大學:清華、北大、中國科學院大學等三所為第一層。

2、國家重點建設大學:復旦、哈工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學、西安交大、中科大、北京師大、浙大、北京理工等9所高校為第二層。

3、985一期大學:985第一期有34所高校,除開上面2項包含的11所外,另外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電子科大、川大、重大等23所高校為第三層。

4、985二期大學:國防科大、中國農大、華東師大、中央民大、西北農林科大等5所加上所有的未在上面出現的211大學為第四層。

5、部級211大學一期工程37所

6、部級211大學二期工程8所

7、省級211大學一期工程23所

8、省級211大學二期工程1所

9、省級211大學三期工程5所

10、教育部原來重點建設高校剔除211高校外的10所高校

11、省部共建及部屬高校

12、部屬高校轉地方管理的56所轉制高校

13、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約422所

14、獨立學院

15、民辦本科

如果只保留100所高校的話,保留哪些呢?

從題主的意思來看,保留100來所高校,那麼從上面一節內容可以得到,大約為到第9層的211大學層次,也就是說保留目前所有的211大學,116所,超出了題主的計劃不多。

那隻保存這部分學校有沒有可操作性呢?

如果只保留211大學的話,那麼很多的特色類高校,比如八大美術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各種音樂學院、舞蹈學院、……等等數量龐大的高校皆在被解除之列,如果不解除它們則很多211高校會被列入解除之列?

這種操作有可行性嗎?顯然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

然後基本上所有的獨立學院、民辦高校肯定是會被解除的行業,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題主的思路根本就無法通行。

高校轉設為職業技術學院或者職業技術大學的解決思路

這個思路其實目前已經在開始施行,部分高校轉設為本科型職業技術大學已經開始,只是目前來說還沒有大面積推廣罷了。

估計後期會把原來的三本類和部分弱二本類高校轉設為本科型職業技術大學。

這種思路目前來說主要還是從增量上進行改變,存量的調整幅度還是比較謹慎的,但是後期肯定會加快步伐。

比如今年開始的擴招100萬高職生,目前看來任務好像尚未完成,很多省市一直還在擴招中。

其實從總體上來說,目前的本科大學中除了特色型大學外,總量保留本科高校在450所左右為佳,除此之外的全部往職業大學方向轉型。純為個人看法,不是官方態度,請各位看明白。


YiRon


國家已經在部分本科院校試點轉變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再加上民辦本科院校、獨立學院,本科層次的應用型院校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和發展機遇。再加上公辦的高職高專、民辦技術專科院校,在專科層次上也有足夠的力量。下一步國家還在繼續引導、扶持應用型高等教育,前景樂觀。

但是你說的保留100所學術型本科院校,其他都改成大專的想法簡直荒謬至極!泱泱大國只有100所院校培養學術人才,科技如何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已經無需論證。沒人去搞科研,技術核心永遠被歐美日韓掌握在手裡。大規模培養應用型人才只能是把中國停留、甚至進一步成為世界代工廠。

鼓勵部分本科院校轉變、增設應用型本科、專科教育,讓學術研究和應用技術結合發展才是正道!


五月的風37758513


我不贊成,原因很簡單:這樣會導致人才斷層和科研應用斷層。


我們先來了解了解中國大學的分類,中國大學的分類有四種,分別為研究型大學(中國研究型和特色研究型)、應用研究型大學(區域研究型和區域特色研究型)、應用型大學技術型大學

等4種類型。


研究型大學:是指把研究放在首位的大學,致力於高層次的人才培養與科技研發(即在校研究生數量與本科生數量相當的大學,或研究生數量佔有較大比重),是中國最高層次人才培養和最新前沿科技研發的中心。我們所熟知的大部分名校(頂層的那種)都是這個類別的,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應用研究型大學:是相對於學術研究型大學更多強調實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造力等應用性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你會發現很多中上層次的高校都是這個類別的,如西北大學、鄭州大學、蘇州大學等

應用型大學: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而不是以科研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以本科教育為主

,與研究型大學概念相對。最近幾年教育部開始力推應用型大學,此類型包括很多普通的一本和二本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如上海工業大學、廣東財經大學、三亞學院等。

技術型大學:是指那些以培養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高級技術人員,其知識的講授是以夠用為度、實用為本的一類大學。此類型的代表是各大大專高職院校,也包括今年教育部新設的本科層次的“職業大學”,如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等。


根據問主的想法,是想砍掉“應用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兩類,保留“研究型大學”和“技術型大學”兩類。有什麼後果相信大家都看出來了:缺少過度。“缺少過度”會帶來兩個大問題:


01 人才的培養斷層

要麼你就只能去100所類似於清華、北大、上交這種級別的大學,要麼你就只能去深職院、順職院這類專注於技術的大學(沒有歧視的意思)。


但是現實的情況是中間層次的“應用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恰恰是“消化”國內大部分大學生的關鍵的兩類高校,直接砍掉,中間這幾百萬的大學生求上上不了清北,只能求次湧向“技術型大學”.


不是說這樣不好,只不過這樣的社會會變得有些畸形。將來的社會只能是更多的“藍領”找不到工作,大量的“研究型大學”畢業生湧現各“技術型大學”當老師,而大量“白領”職位卻無人問津。可是你別忘了,社會上需求量最大的崗位,往往就是“白領”。

02 科研研究的應用斷層

為什麼我們要那麼重視科研?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為什麼“科學技術”能是“第一生產力”?因為科學技術能夠應用於工業、農業和服務業。

為什麼科學技術能夠應用於“三業”?因為我們能夠轉化,能夠應用科學技術。

講到這裡你就應該明白,“應用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就是”科學技術“和”第一生產力“的橋樑,光有“研究型大學”搞“科學技術”,“技術型大學”搞“生產力”是遠遠不夠的,中間必須要有橋樑,搞應用搞轉化,高校的科研才真正有價值。



小小總結

我不贊成“全國保留100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其他本科院校一律改為職業技術學院”。

現在國內的大學分類有研究型大學應用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技術型大學等4種類型。只保留研究型大學搞科研,技術型大學搞應用是遠遠不夠的,會出現人才斷層科研斷層的情況,必須要有應用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必須要有應用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去實現“科學技術”和“第一生產力”的完美過度和轉化。


——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討論區一起探討~

<strong><strong>


同學請留步


兩張圖解釋這個問題




羽落寒潭


其實我覺得100所綜合性大學基本也就夠了。我們簡單的算一個賬就可以算的差不多。一所學校四個年級差不多是4萬多,再加上研究生張靜5萬人。那麼100數就是500萬人。而全國一年的。大學生是900多萬人。所以說相當於一半兒。

按照現在目前改革辦法來說,初中生高中有50%的人可以上高中,那麼高中升大學也只能上90%,相當於初中到大學只有45%的人可以上大學。1000萬種有45%,相當於450萬。所以就目前來說100所。

綜合性大學基本也就夠了。因為以後這些大學都要進行合併。我們都知道,現在進行教育改革,國家引導更多的學生進入到職業技術學院。成為藍領。最先住的。就是兩大措施,第一就是引導初中生畢業以後直接到職業技術學院學技術。

按照一刀切的辦法,50%的學生可以上高中,將來有考大學的機會,50%的人只能進入到職業技術學院。第二種辦法就是,高職擴招就是懟乘警已經畢業的初中和高中生,然後進行再教育,然後通過三年的學習給他們大專學歷,讓他們學的一門技術成為我國的一些主要藍領工人。目前國家也是這樣做的。

所以說按比例來說,100所。綜合性大學沒鎖,能保證5萬人基本就夠。上大學的人用。而把其他的所有大學改為職業技術續約。讓更多的人進入到職業技術學院學習。其中現代國家推出了職業技術學院的雙一流。

就是要更多的學校能夠辦出特色的專業,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學到一門專業的技術。所以對於以後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夢想並不是考上大學,他們的夢想就是能夠考上高中就可以。


公考遴選寫作大講堂


放你媽狗屁,高考考出的憨胞才這麼想,馬雲馬華騰會笑你這群讀死書的亂書呆子,腦子讀壞了!

非名流大學照樣出人才

重慶郵電大學2002級校友盧策吾教授榮獲2019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2019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 於9月21日晚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獲得“求是終身成就獎”,邵峰、顏寧兩位學者分享了今年的“求是傑出科學家獎”。而2019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分別授予北京大學郭帥,南方科技大學李貴新,清華大學劉竹、彭敏、王朝,上海交通大學盧策吾,西湖大學石航,中山大學蘇士成,南京大學王肖沐、袁洪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姚星燦和浙江大學周青。

其中盧策吾教授為我校2002級校友,表彰其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突出學術成果,他也是近三年唯一在人工智能方向的獲獎者。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於1994年由著名實業家査濟民創立,由多位國際知名學者擔任顧問並全權負責獎項的遴選和審定。1994年至2019年,包括鄧稼先、周光召、于敏、楊振寧、屠呦呦、潘建偉、施一公、張首晟、薛其坤、張益唐等358位學者獲得該獎勵。

盧策吾教授回國前為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並參與斯坦福——豐田無人車項目。2016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加入上海交通大學任教,2018年被《麻省理工科評論》評選為35位35歲以下科技精英(MIT TR35),同年獲得科學中國人傑出青年科學家,發表計算機學會推薦A類論文近60篇,曾經擔任CVM 2018 程序主席,CVPR 2020 領域主席(CVPR為在所有AI會議期刊中h-index最高)。盧策吾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機視覺與機器人研究,並取得多項突破性研究成果。

2002-2006年,盧策吾就讀於重慶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並擔任強化班班長,以年級綜合排名第一(1/336)的優異成績畢業,連續5次獲得特等獎學金。本科期間,獲得挑戰杯全國二等獎(第一作者),國家專利一個。大三後加入陳前斌教授研究組從事算法研究,在之後的一年,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研究論文3篇,提出一系列新的信號同步與匹配算法。

馬雲馬華騰就不用說了吧,許家印呢,還有很多很多,過去有,現在有,將來更有,非前100高校出的人材,絕對比前100出的人才多得多!


河血


我認為可行。咱中國大學不少,培養了大批紙上談兵的假人才,眼高手低誇誇其談……而極度缺乏大國工匠精神高素質的技術人才!本科型理論人才嚴重過剩,大學改革勢在必行,職業技術大學不失為最佳徒經。向工匠精神極為發達的德國學習,大力發展職業技術類大學,培養更多高端技術人才隊伍,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使國家更加強大,毅立世界之巔峰,引領世界潮流!!!


百練成鋼997


全國保留100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其他本科院校一律改為職業技術學院,你贊成嗎?

為何說保留100所呢,和這個211工程大學數量基本上一致。

這個想法對不對呢?目前看肯定是不對的,肯定有爭議,因為和現實不符啊,現在國內幾乎所有的本科高校都自稱研究型大學。

一大群三本本科高校,或者專升本沒幾天的高校都開始搞碩士點,博士點,都開始研究型大學了。

另外專科都想升本科,本科都是拿碩博點。連三本都有5個高校拿到了碩士點開始培養研究生了,這5所是:

  • 西京大學
  • 北京城市學院
  • 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
  • 河北傳媒學院
  • 黑龍江東方學院

顯然中國沒那麼多東西需要研究,也不需要那麼多研究型大學,所以教育部看不下去了,才推出了一個“應用型本科計劃”,

對於專科院校也推出了雙高計劃,被列出計劃的專科高校,幾年內不準升本。

2014年3月中國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經明確:全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逐步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佔高校總數的50%。

我的看法

其實我的想法,除了211院校外,其他高校都不要招博士了,甚至碩士也沒必要培養,沒有經費,也沒有項目。

一些基礎學科,比如化學,生物,物理等學科,普通211也別培養碩士博士,國內留北大清華等五六所就足夠了。

比如河南省,也就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可以走研究型之路,其他高校原來應用型本科。當然其他省份也要這樣。

所以除了實力比較強的重點大學外,其他高校一律變成應用型本科,我是支持的。

一個非211培養的博士,大多水平是不行的,而且很多都是在職老師而已。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高校專業那些事


題主說的綜合重點大學,雖然數額少了點,提法還是不錯的!

如果每個省必須要留一所重點大學的話,一定是綜合大學或理工大學!

我覺得,重點大學可以是哪些

第一,教育部的211、科學院、工信部屬高校可以留下

第二,在全國影響力的醫學類協和、二軍醫、首醫、四軍醫、南京醫、哈醫可以留下

第三,其他各部委高校第一留下

第四,國際幾大主流排名在全國前50的留下

第五,粵、魯、豫、蜀至少三所;蘇、冀、湘、皖、鄂、浙、桂、雲、贛、遼至少兩所;其他省份每省至少一所。前四項不夠數的省由省屬高校替補,優選考慮綜合大學或理工大學。

前五類都算全國重點大學!

第六,各省可再留一至三所大學作為預備研究性大學暫不列入重點大學和職業技術學院,但數目不得超過省屬公辦本科數目的十分之一。

其他高校一律改為職業技術大學或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