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小酒103403346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说实在的一个午觉醒来,叮口一毛一根的老烟,顺手就刷到了这题,这口老烟直接就顶老梁的肺泡里了,好悬没把俺叮趴下,眼泪哗啦啦的往下落。

吴三桂?这鳖.孙呀,咱大华夏让这货也算害苦喽。你也说大明后期名将他不多,混蛋却不少。前有李成梁这后有吴三桂,把个满人养的膘肥体壮。

满人拿下中原,这吴三桂吴大脑袋,就这主冲锋陷阵,剁起汉人的脑壳那叫个利索,抡起大刀片子血洗城池,满人第一,他第二。

往少了算,满清一半的天下就这货带着一帮子叛徒打下来的,捎带手最后把自己个原来的主子用弓弦活活勒死了。

这还是在满人的要求下,毕竟是皇帝的身份好歹留个全尸,按照他吴三桂原来的答案那准备是剁了脑袋献给他新主子的,跪地上准备再进一步用的。

当然,满清还是给了他很好的待遇,一顶异姓王的帽子妥妥的就扣在了这吴大脑袋的脑壳上,嘚瑟了老半天。

也对,满清时期能做到异姓王位置上的也就开头这几个,吴三桂嘚瑟嘚瑟他也算回事!不过俺还得说声:“不要脸!”

不过他这嘚瑟劲,让蹲在龙椅上的康熙咋瞅咋不待见,一个叛徒居然能捞这么大好处?本着兔死狗烹的原则,这就想拿这货当下酒菜,成就一世英名。

你还别说,康熙的眼光还是很毒的,就知道这货就是一纸老虎,瞅着是壮,但天下的老百姓可不咋待见他。

而吴三桂就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家伙下去没嘚瑟多久,在一帮子汉人的帮助下,满清把这主就给剁了。(特别说明,拿下吴三桂的可不是啥八旗大兵,是汉人的绿营,这个时间点上八旗大兵其实已经废了成了老爷兵)

写到这里,老梁就送他俩字——活该!一个没有底线的家伙想要坐拥天下,哪有那么美丽的事捯饬你身上,想多了吧!

哎!老梁就这毛病,一张开嘴他就把不住门,叨叨叨叨就唠叨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

话说这吴三桂他蹲山海关有多少兵呢?

不多!五万!有人说这五万人全是关宁铁骑,老梁咧着嘴就乐了,啥玩意五万全是关宁铁骑。

你快拉倒吧,吴三桂手上的关宁铁骑就几千人,没上一万。其余的大头兵那叫关宁兵,关宁兵和关宁铁骑这是两码事。

俺先给大家伙解释一下,这关宁二字是啥意思,这关他指的是山海关,这宁他指的是宁远。

这么说吧,这关宁铁骑是明末三大主力军之一,他可以拿来和那些个一出生就蹲马背上玩马术的八旗兵正面杠,而且还能捎带着怼死对方。

就是因为有这几千关宁铁骑的存在,再加上山海关的险要这才把那满清给挡在外边。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关宁铁骑是咋来的?最后咋就落到吴三桂的手里?为啥只有几千?”

您这问题可真够多的,俺就一个个的回答。

这时间点咱得掐到明末的时候,袁崇焕小伙伴们应该知道,他认为“南兵脆弱”。这南兵指的是江南的兵。也就是说想要守住辽土,南兵是不行的。和满人拼还得是民风彪悍,善于骑马的辽人才成。

所以他就提出了辽人守辽土的主张,从归附的十万流民(都是辽人)中挑选身体强壮,塞到队伍里。所以这支军队人数不多,也就两万来人。

那么为什么选流民呢?这问题问的好,这是因为这些个流民就是因为满人的烧杀抢掠才流离失所,他们对满人的恨意是一点都不少。

想当年袁崇焕带着着关宁铁骑把满人的八旗大兵算是打怕了,但可惜的是,当年袁崇焕勤王救驾跑北京这地来,让崇祯帝感觉袁崇焕办事不利,用一竹筐把袁崇焕从城外吊到城里头,直接给弄死了。

这关宁铁骑,之后就被一分为三,一部归祖大寿,一部归吴三桂,最后一部被调进了关内和农民起义军玩起了花活。

好吧袁崇焕在的时候,崇祯帝那一百万两的军饷能维持这支军队的开支,并且保证他的战斗力,但袁崇焕一死,这每年一百万两的军饷就成了各部拥兵自重的本钱。

给钱可以,玩命没有,这事弄的。

镇压农民起义这支,最后也被玩残了,而祖大寿这支投降了满清。所以关宁铁骑最后一点血脉就留在了吴三桂的手上。

就这几千关宁铁骑才是吴三桂玩命的本钱。就这点人,吴三桂打头,跪地上领着八旗大兵,这就进了北京城,接着又是当先锋,把李自成这货追的满地球跑,最后彻底按在地上摩擦。

过了没几年的安生日子,又被吴三桂带着和满清的康熙玩夺江山的戏码。

康熙丢掉了整整五十万的兵马,才平掉三藩之乱,这关宁铁骑算是彻底的走向了消亡。

咋说呢?这关宁铁骑他就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角色,当年是明军的时候,因为是袁崇焕当老大,所以明朝对他只是轻轻的一笔带过。到了满清的时候,又因为和八旗大兵死磕过,而且八旗大兵九千对数万还被按在地上打,这脸丢不起,接着又反叛。

那么满清去记录关宁铁骑那也是一贬再贬的写了,而且还是能不写尽量不写的角色。所以到现在咱瞅见关宁铁骑的资料是很少的。

话说关宁铁骑是厉害,那为啥在和康熙对垒的时候,就没有替他拿下天下呢?

很简单,不得人心,加上当年的饶勇之将老的老,走的走,没几个了,所向披靡的战斗力也就下降了。

加一句苍天他老人家又饶过谁呢?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兵力约为五万,这五万明军是威震辽东的关宁铁骑,是在正面战场上可击败八旗军的劲旅。关宁铁骑并不是明朝传统的军户卫所兵,而是跟戚继光的戚家军一样属于雇佣兵性质;关宁铁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戚继光镇守漠北时训练的戚家军。《明季北略》记载:三桂手下有"关宁铁骑"数千,皆敢战,建州为之惧。决定明清命运的一片石之役,李自成的大顺军有十万余众,吴三桂有辽兵五万,清军有兵七八万。

关宁铁骑指的是祖大寿的家将入关所带的军队,这些军队都是祖大寿的家丁,是他自行招募的军队。铁骑者,山北近河北、山西、辽阳人,俱控弦习战之士,许多蒙古善战者也被祖大寿招募到军队之中。由于关宁铁骑是雇佣兵的性质,因此他们打仗需要军响,士兵的荣华富贵全靠战场上立军功而得。明朝财政一向十分拮据,经常没有钱给军队发军响,这也是关宁铁骑最终降清的一个原因所在,没有钱谁给你卖命?

明太祖朱元璋设计的军户卫所兵,通常是没有军响的,卫所兵从军户中征召,军户们有专门田地供他们生产。军户们平时种地,他们种地不纳税;不纳税的代价就是战时军户们入军作战。这种制度就是朱元璋引以为傲的雄兵百万,却不费朝廷一粒粟;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军户们的土地被豪强兼并,不少军户逃亡;军户卫所制名存实亡,吃空响的军官越来越多,军户却越来越少。这就是戚继光不得不招募浙江乡勇组建戚家军的原因所在,因为卫所兵没有战斗力,数量也是十不存一,也就是在册军户有一万人,实际上服役的兵一千人不到。

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他在入关勤王时将军队一分为三:一部分留给吴三桂镇守山海关,一部分派到中原平定李自成叛乱,另一部分他自已率领抵御八旗兵。松锦大战之后祖大寿战败降清,关宁铁骑就只剩吴三桂一支了。吴三桂以关宁铁骑为班底,招募敢战之士,收拢辽东溃散下来的明军,苦心经营,最终有了一支五万人的可战之兵,这也是吴三桂叫板李自成,投降清军的资本。


大秦铁鹰剑士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公元1644年是我国历史上转折的一年。

在此之前,明朝在关内的最后一支生力军,孙传庭的陕军被李自成消灭,自此李自成在关内所向无敌。

吴三桂对抗李自成的原因

年初,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开始进军北京。

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困守孤城,最终“君王死社稷”,明朝玩完。

此时李自成基本是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而留在山海关的吴三桂部就成了一支孤军。

此时的吴三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投降关外的清朝,放清军入关。其实吴三桂很明显他首选的是李自成。因为李自成是汉人,既然已经灭了明朝,那就意味着改朝换代,李自成也是开国的皇帝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种时候投降李自成既不会担着不忠的罪名,也没有民族情感上的包袱。

李自成也知道吴三桂的重要性,所以第一时间就派人联络了吴三桂,希望他能够投靠到自己这一边。

吴三桂很快就同意了,把山海关交给了李自成派来的部队,由唐通带领的8000人。

但是只能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有组织而无纪律,进了北京城之后就开始大肆逮捕明朝官吏,严刑拷打他们,逼着他们交出自己的家产。主持这个工作的是李自成最亲密的战友,权将军刘宗敏。刘宗敏干的非常起劲,竟然把吴三桂全家也给办了,抓了吴三桂的老爹,逼着他交出家产,还抢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吴三桂闻讯,立马就改了主意,回兵山海关,把唐通的部队给打跑了,重新占据山海关。

这也能理解,毕竟此时的吴三桂才刚投降李自成,兵权还没有交到李自成手上,李自成就这样对待他全家,如果真的投降李自成,兵权给了他,自己也只能受死了。生存的本能让吴三桂选择了不投降李自成,而是和李自成对抗。

李自成和吴三桂实力对比

但是不投降李自成,那么李自成一定会带兵过来进攻山海关,以李自成的军力,自己手上这点兵是扛不住的。

当时的吴三桂有多少人马呢?

我认为关宁铁骑不足一万人,只有数千。如果吴三桂手下的兵马都是关宁铁骑,那么他也不会怕李自成,毕竟关宁铁骑是明末的三大主力之首,在北京城下,袁崇焕曾经带领9000多关宁铁骑正面硬钢了十多万皇太极带领的八期军,战斗力不止是彪悍了。

在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分成了三部分,祖大寿带了一部分,但已随祖大寿投降了清朝;一部分进了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在农民战争中最终也玩废了;最后一部分就到了吴三桂手上。当初组建的时候也就2万人不到,此时吴三桂手上也就几千吧。除主力关宁铁骑外,剩下的都是关宁兵(不是关宁铁骑),也就是辽东一带的士兵,他们的战斗力和关宁铁骑比起来不是一个档次的。

吴三桂的总兵力,大约在3-4万左右。

而李自成的部队,我认为大约有20万人。史书上记载李自成进攻北京是百万大军,但实际上能够作战的不是百万人,应该是加上了后勤人员在内。

而进攻山海关的部队为20万人是一个很靠谱的数字,那个时候李自成也是拿的出这么多部队的。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

吴三桂知道自己对抗不了李自成,此时的李自成,刚拿下北京,兵力和士气正旺,可以说是他的巅峰时期,而吴三桂手上,只是一支偏师。

为了对抗李自成,吴三桂只能选择找关外的清军帮忙。

多尔衮知道吴三桂只能找他帮忙,但是代价就是入关。吴三桂一开始是不答应的,因为如此,他就成了汉民族的罪人,他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名誉,他提出了让清朝和明朝平分天下的提议。

多尔衮知道吴三桂不会轻易放他们入关,也就没有轻易地出兵,只是答应了吴三桂会帮助他们,条件暂时他接受了。

得到了援助承诺的吴三桂兴冲冲地回到了山海关,开始部署自己的军队。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的行动,深知山海关的重要性,他希望清朝还不知道这个事情。他带领着20万农民军主力开向了山海关。

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三支军队,一下子都集中在了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

刚刚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军主力,约20万人,以关宁铁骑为主力的吴三桂部队,约3-4万人,以及清军的八旗军。

关于清军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人数,据各种史料记载应该在8万人左右,是八旗中的绝对主力,以骑兵为主。

一片石大战

一片石大战,同时出现了三方。李自成认为清朝对这个事情还没反应过来,应当全力进攻吴三桂部,迅速击败吴三桂,拿下山海关,自此高枕无忧;吴三桂希望清军能马上和他一起投入战斗,这样就能对抗住李自成;而多尔衮则认为,应当要让吴三桂和李自成死磕,等到吴三桂基本快不行的时候再出击,这样获胜之后,吴三桂基本已经打残,他也没办法阻止清军入关,同时也击败了李自成的主力,如此一石二鸟。

战役从1644年4月21日打响,经过一天的激战,李自成和吴三桂都伤亡惨重。打到了4月22日,吴三桂眼见不支,率领部分亲兵杀出重围,找到了多尔衮,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清习俗剃头,然后才出兵相助。

到了4月23日清晨约8时,清军才出现在战场上。此时吴三桂部和李自成部都已精疲力尽,吴三桂部被李自成部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突然杀出的大股生力军彻底打破了战局,农民军经过一阵抵抗后逐渐不支,战场上出现了溃败的迹象。

在这个紧要关头,刘宗敏中箭受伤,大顺军也在满清骑兵的冲击下溃败,李自成撤出了战场,回到了北京。

之后,李自成杀了吴三桂全家三十八口以泄愤,在4月29日匆匆登基称帝后,于次日离开了北京,向西安撤退。

此战之后,李自成一路败退,吴三桂则成为了清军的先锋,一路猛追猛打李自成,最终李自成在次年丢失了西安,在转战到湖北的时候被当地地主武装杀死(一说李自成没死,而是隐居在了一个寺庙当和尚)。

这场战役对于李自成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他能够善待吴三桂的家人,也不止于此。如果李自成能够团结好吴三桂,那么接下来的明朝江山就基本是李自成坐了,也就不会有清军入关的事情,历史就会改写。

这也只能说李自成的志向并不是改朝换代,也没有作为改朝换代的开国皇帝应有的胸襟,而历史却偏偏开了个玩笑,让他扮演了改朝换代开国皇帝的角色。


老威观史


提起吴三桂,有很多人都说他是汉奸走狗,同时,也有很多人都非常好奇此人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时候,手下究竟有多少兵马呢?山海关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吴三桂奉命带兵驻守此地,但是却让敌军拿下了山海关,难道是因为他兵马少打不过吗?吴三桂当时手下的兵马并不多,仅有5万兵马,而对面清军有七八万,所以这一场战争若是真的打起来,谁输谁赢还真不知道,毕竟差距并不是很大。

山海关之战的结局就是吴三桂投靠了清朝,关于这一部分历史没有太多的记载,仅有的一些记载也不能够全信。当时李自成的带领的军队到达京城之后,皇帝特别着急,让吴三桂赶紧去救他,毕竟吴三桂手中有重兵!但是吴三桂接到命令之后这并没有赶紧去救驾,而是慢慢的拖着时间,皇帝一看这下是指望不上吴三桂了,所以自己心中也就有数了,弄了个绳子把自己吊死了。皇帝认为吴三桂手中的兵力是可以抵挡李自成的,皇帝的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毕竟双方的兵力悬殊并不大,这要真打起来谁输谁赢还真的说不准。吴三桂的做法让人不禁怀疑他别有用心,有人猜测吴三桂是认为自己的军队肯定打不过李自成,所以就没带军队去送死!除此之外还有人猜测,吴三桂早就另有所图,对皇帝早已经产生了二心。

吴三桂在此之前带领自己手下的5万军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还有一些清军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些都是之前作战的时候被打败的!吴三桂虽然表面上有5万多手下,但其实这其中有很多人都不能够上战场,有一些人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打起仗来确实胜算并不大。在山海关大战刚开始的时候,吴三桂还能够勉强与李自成相抗衡,但是打着打着对方的援军就到了,这个时候吴三桂的军队已经受到了重创,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再与敌军相抗衡了,所以吴三桂就选择了投降。皇帝死了,吴三桂也投降了,所以满清统治的时期就到来了。

吴三桂投靠了满清之后,小日子确实过得不错,不仅成为了异姓王,而且在朝中的地位也极高。不过吴三桂的下场并不好,毕竟此人不得民心,而且又做了那么多的坏事!他在为满清效力的时候仍然非常的得瑟,而满清长时间看吴三桂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蹦哒,难免会生气,所以吴三桂最终的结局并不好!吴三桂这个人非常看重权力,总是想把天下据为己有,他的狼子野心其实很多人早就已经看清楚了。

吴三桂本是明末的将领,一直奉命驻守在山海关,后来此人投靠了清朝,随着他的势力逐渐的壮大,此人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康熙12年的时候,康熙看各地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所以就下令撤藩!就是康熙的这个做法彻底激怒了吴三桂,吴三桂看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受到了那么大的影响,就开始着急了!他一怒之下就带兵反击清朝,吴三桂用了8年的时间占据了半个江山,有10多个省份都被他紧紧的握在了手中。之所以吴三桂反清计划能够如此顺利的实施,是因为当时很多的汉人对满清都非常的不满,所以这些汉人愿意去支持吴三桂,有很多人都投奔他了,所以他的兵马逐渐的壮大,而且吴三桂本人也是非常棒的一位统帅,作战经验十分丰富,所以他的反清之路走的比较顺畅。

吴三桂得到了清朝的半个江山之后,他的年纪也很大了,所以早就没有了当时的雄心壮志,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不想把整个清朝全部都推翻,而是想要和清朝分江山各自统治,因此吴三桂就没有继续带兵去攻打其他地方,而是选择了休养生息!但是,最终这半个江山也逐渐衰退消亡了,吴三桂最终还是没能留住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这半个江山。


木剑温不胜


吴三桂当时的兵力大致有5万正规军,而且是关宁铁骑,由于常年与满军交战,所以战斗力很强。当接到崇祯的急报后,当然是勤王为重了,要知道当时大明手里仅剩这张王牌可打了。因为三大主力已经被李自成消灭了两个,西北军的孙传庭刚被消灭,江南的左良玉早被打败,所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大明的气数已尽,也可以说,正面临着巨大的变化,而李自成喊出的口号又深得民心,所以对于吴三桂来说,即使回援,也根本无济于事,这就是大势的力量,你想啊,李自成从西安进军北京,一路上基本是望风而降,此消彼长,虽然大顺军主力为10万,可是这些收编的降军也应该有10万左右,不过多数都留在原地治安了。再看大顺军的主力,主要有三支,一个是跟随李自成的核心力量,大致为10万,二是分兵从河南经河北进攻的刘芳亮,主力也是10万,当然这个战斗力就次一点了,当时暂时驻扎在保定待命,三是驻扎在襄阳的袁宗第,也为10万,当然是大约数字,这个部队是为了防备左良玉的,而留守在西安的田见秀属于后勤部队,也有数万不详,这是大顺的主力作战部队,而说的有百万之众,也不错,在早期会有大部分裹挟的流民参与,以造声势,后期因为粮饷问题,很多都解散了,当然在作战的时候,不排除会有夸大的成分,以达到吓唬的目的。


茫茫人海lxy


众所周知,吴三桂是臭名昭著的叛徒。他前后投降了好几次,先是背叛了明朝,后来反抗清朝,成了一个可以说是被历史上著名的背信弃义之人。




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当时关外只有吴三桂驻守的宁远了,其他城池已落入清军部队。在这个时候,事实上宁远已经失去了其战略意义,所以朝廷很多人怀疑此时的吴三桂向清军投降了。


吴三桂部队主要是从关宁军和松津军的战斗中逃离的明军。松津战役中明军的兵力十多万人,只有吴三桂和王朴逃了回来,剩下的不过三万人,之后接纳一下败军,一共也不会超过五万人。可以说吴三桂现在手里只有四万人,但是吴三桂就是靠着这仅仅四万残兵一路升至平西王,之后反打清军和清军分庭抗礼,拥有几十万大军,拿下半个江山,这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崇祯十七年的时候,皇帝招兵买马准备入京,但吴三桂到了山海关的时候,北京就被攻破了。所以他也就不去北京了,这时他开始选择跟着李自成还是投降满清,最后选择满清,以四万军打败了二十几万的顺军。它为清军一举入关奠定了基础,后被称为平西王。吴三桂从反清开始经历了八年,最后在他65岁时向西方报道。他的生活不适合汉人。


隔壁班的喵队长


吴三桂是大明辽远镇的总兵,是蓟辽总督洪承畴的部下。

总兵是明朝高级将领,全国也不过二十人左右,相当今天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在朱元璋的洪武二年开始设立。但镇守蓟镇的不得称将军,挂帅印。

总兵官为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大明专门指挥作战的将领,后期在辽东改变,吴三桂总兵有上方宝剑形成军事专权,称霸一方,拥兵自重局面。手下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游击将军之下,还有巡抚,守备,把提调官。正常时代管辖军力是一万伍干人左右。

吴三桂是宁远总兵,担负抗击满清重责。崇祯十四年(1641年)前二年,为挽救辽东锦州危局,挽救锦州。巩固锦一一宁抗清防线,洪承畴调为蓟辽总督,他从陕西而来,领辽东和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守锦州。1641年又率大同王朴,密云唐通,蓟州白广恩,玉田曹变蛟,前屯卫王廷臣八镇总兵马,领兵十三万人马,匹四万多,加上还有辽东巡抚方一藻在锦州与皇太极率领后金军决战。解救锦州之围,却在松山战役中失败。

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畴和巡抚邱民仰被清军俘虏。锦州守将祖大寿出城率众投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

明军锦宁防线崩溃。就剩下了宁远孤城,吴三桂收集大明的溃散残兵败将,使宁远镇军力到达四万多人。

吴三桂是原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世袭得位。当时是锦州总兵祖大寿的外甥,1644年吴三桂时年二十七岁。

明朝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破,京师陷落。崇祯在煤山自缢后。吴三桂就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主子,同各方各种政治势力进行联络。进行政治投机。李自成多次招降,他都再三犹豫,有过投降念头。但更多是早就和舅舅祖大寿的清满多尔衮达成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保住南明的,向多尔衮求助的利用清军。才使得被胜利冲昏了头的李自成,对存在非常重大危险军事危机认识严重性看轻,没有既时东征,缓慢出兵征战遗误了战机。使吴三桂利用拖延战机,等待清军入关的阴谋得呈。等李自成发现吴三桂假投降真实托延意图后,晚了一个月,使清军大军在山海关外十五里集结,多尔衮利用吴三桂即将被李自成彻底打败危急的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条件,彻底投降清军。充当其走狗入关向导。在一片石战役中,李自成大军在两天激烈战斗仿若己经看见胜利了。清军突然袭击,击溃李自成率领六万精兵,和原先唐通率先带领去接收吴三桂的军队二万官军。使清军在吴三桂的帶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了京师。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满清政权。有了使中华大地三百年满清皇帝统治。

回忆历史,文学家说吴三桂是为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因而冲冠一怒为红颜,是不对的。

吴三桂和满清多尔衮早就有勾结,留出了降清的后路,也和明朝残余势力保持着联系,才提出以黄河为界,分割而治的条件,他看谁更为优厚条件,才和李自成托延战机,使李自成东征遗误了战机,没有能灭了吴三桂,反而一败再败失去一切。

吴三桂当然是卖国贼,臭名远扬。








ww3721王建文


吴三桂下辖大约3—5万人

1640年—1642年,明军与清军爆发了关外规模最大战役——松锦大战。此战明军占尽天时地利,在战争初期一度重创八旗。但由于朝廷不断崔战,致使主帅洪承畴在无奈之下贸然出击,结果被皇太极抓住机会,围点打援,大败明军,最终取得了松锦大战的胜利。

松锦大战明军损失十多万人,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关外只剩下了宁远一座孤城,时人谈迁评价:“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战后皇太极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宁远,于是连续两次攻打宁远。

面对着这乘胜来袭的清军,宁远军民虽奋死力战,接连击退清军。但此时的宁远已是一座孤城,而且距离山海关距离遥远,后勤补给困难,于是明庭最终选择放弃宁远,将所有辎重和人口悉数撤入关内,至此明国在山海关以外的领土全部丢失,山海关以及长城成为中原最后的防线。(山海关坚固异常,清军想正面攻破山海关几乎没有可能)

此时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是吴三桂,他是祖大寿的外甥(并非亲外甥)。在祖大寿降清之后,皇太极承让祖大寿劝降吴三桂,但吴三桂并没有予以回应。

1643年年底,李自成攻破潼关,督师孙传庭战死,闯军占领陕西全省,李自成在西安称“顺王”,随后李自成出师东进,准备夺取天下。

孙传庭死后,明庭再无能堪当大任者,到1644年三月,闯军攻克宁武关,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也随即陷落,崇祯皇帝震动。此时的崇祯想要迁都,但满朝文武都不敢承担弃城而逃的责任,崇祯皇帝也举棋不定,直到保定等地被闯军占领,截断了崇祯南下的道路,崇祯皇帝迁都的想法彻底破灭。

面对着闯军的逼近,崇祯加封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并调吴三桂入京勤王。

吴三桂在接到命令之后,率军前往北京,但吴三桂并非什么忠臣,他一路之上行动迟缓,不断观察局势,谋求为自己找一个好的退路。

此时吴三桂手中的兵力大约在三四万人左右,具体兵力不详,在路程走到一半的时候,吴三桂听闻京师告破,崇祯皇帝自尽的消息,随后他就接到了李自成的劝降书。

其实李自成还是非常重视吴三桂的,毕竟吴三桂手下的数万人马是明军在中原地区最后的劲旅,拿下吴三桂一方面可以防御关外的满人,一方面也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以后可以全力南下征讨南明。

吴三桂非常识时务,他迅速接受了李自成的劝降,李自成大喜并派遣降将唐通率八千人去接应三桂。但就在此关键时刻,李自成的闯军在北京城内军纪严重腐化,吴三桂在京城的府邸都被闯军抢掠,三桂的老爹吴襄和家人都被闯军掠去。

吴三桂得知自己府宅被洗劫后对李自成失望透顶,盛怒之下他攻击了前来接应他的唐通,然后率军返回了山海关。

吴三桂降而复反的消息让李自成大惊失色,由于吴三桂扼守山海关,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李自成决定出兵征讨。不过李自成对吴三桂依然存有希望,他还是希望和平解决问题。于是在出征大军中,李自成带上了崇祯皇帝的太子和吴襄,希望这二人能在前线劝降吴三桂。

然而此时吴三桂反心已决,他派人联络关外的清军,希望清军能够借兵剿匪。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闻之激动不已,立即决定倾兵入关。

《明史》记载,此番李自成出征的兵力为20万人,吴三桂为5万人,清军约8万人。对于这个数字,很多人都认为是夸大了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实力。现在普遍认为李自成也就带了6—8万人,而吴三桂也不太可能拥兵5万,三桂的手中也就有个三四万人。


至于清军的8万人,我觉得应该差不多,多尔衮把握机会的能力很强,他认准了这是入主中原的最佳时机,必定是倾巢出动。

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率军与吴三桂在山海关交战,闯军猛攻吴军,吴三桂不支,数次派人向清军求援。此时多尔衮已经率军抵达关外,但却按不发兵,逼迫吴三桂作出更大让步。

由于闯军攻势太过猛烈,三桂被迫突围前往清军大营请降。多尔衮在于吴三桂会面后,认定吴三桂投降之意为真,于是要求三桂及其全军剃发,而吴三桂则当场剃发,至此吴三桂的借兵彻底演变成了投降。(吴三桂在借兵不成之后,只好选择剃发降清)

在三桂剃发后,多尔衮立刻率军入关,在山海关西边的欢喜岭上遥望战局。

次日李自成率军发起总攻,吴三桂拼死抵抗。由于对清军的动向不是很明确,李自成没有给自己留有预备队,这为其失败埋下了伏笔。

眼瞅着吴军与闯军激战半日,双方已是精疲力竭,多尔衮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冲入闯军阵中,闯军大乱并迅速溃败,清军和吴军取得了山海关之战的胜利。

对于山海关的失败,李自成要负主要责任。首选是他战和不定,低估了事态的严重性,如果他能在第一时间赶往山海关,就可以抢在清军前面击败吴三桂。

但是李自成的行动实在太慢了,等他到了山海关时吴三桂早已做好准备,清军也已经到达了关外,局势对他非常不利了。

而在战斗打响之后,求胜心切李自成没有及时的察觉清军动向,即没有安排预备队,也没有让留守北京牛金星出兵增援,招致了无可挽回的惨败。

在与吴军回合后,清军实力已经超过的北京城内的闯军。可如果李自成选择死守北京城,清军也不一定拿得下北京。

但问题是,李自成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根基太不稳定了,当初投降他的一众明军将领并非真心臣服,一旦时机到来,这些人就会降而复反,例如大同守将姜镶,在看到李自成失败后立马就反了。而李自成本人的魄力也远远比不上曾经的朱元璋,在山海关失败后,李自成便准备退守关中,回陕西老家当个土皇帝,跑的比兔子还快,将整个中原地区拱手让与清廷。

(李自成这个人真的成不了大气候,如果将他换成朱元璋,十个多尔衮也入不了关)


千佛山车神


明末清初,群雄四起,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北有大清帝国,南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以及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三方势力在互相角逐中原,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说清末的一个风云人物吴三桂。

话说吴三桂不少人会说他冲发一怒为红颜,这个事情吗,原本以为是真的,但是后来查了资料,其实不过就是政治宣传手册。

为什么这样说呢,吴三桂其实还算是勇猛的,在起初,他父亲吴襄带领五百士兵巡视锦州,那个时候给突然出现的皇太极包围,而城内的祖大寿和吴三桂发现这个情况,祖大寿看出了清军的计划,因此,不肯出兵救援,这个是因为皇太极要引诱明军出城援救,然后,在派出优势不对击溃明军。

吴三桂不答应,这个时候他带领了20名家丁杀出城区,竟然就出了吴襄。

从此,吴三桂一战成名。

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是有勇有谋的。

在后来吴三桂也立功不少,在宁锦之战的关键时刻吴三桂开始就带领了最后一支最后一支劲旅关宁铁骑在清军薄弱之处突围成功,成为少数突围出去的明军将领,要皇太极感叹:“吴三桂果是汉子!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

再一次我们看出了吴三桂的聪明。

我们这个时候不得不说关宁铁骑,在袁崇焕手里创建,后来一部分归了祖大寿,一部分在吴三桂手里,还有一部分进关围剿农民军,这一部队在关宁外都有不错的战绩,可以说在历史留下自己的一笔。

我们来看看那个时候吴三桂在哪,其实不在山海关,是在宁远,吴三桂在三月六日接到崇祯的勤王诏书后,从宁远开拔,满打满算其实有五万左右的兵马,其实他快马加鞭应该是可以救崇祯,但是这家伙还带着五十多万的辽东军民,导致行军速度很慢。

吴三桂在到达山海关后,安顿好家属,立马率领大军向京城进发,但是,没办法在李自成的进攻下京城很快沦陷了,崇祯殉国了。


这个时候吴三桂没办法只能率领大军回到山海关。

其实,这个时候有人不是说吴三桂应该冲发一怒为红颜吗,不是的,其实,如果这样的话他也不会能活这样久了,因为,其实吴三桂等于军阀,明末纷乱,很多军队其实都是有自己的话事人,而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就代表着关宁集团,这个时候他必须为自己手下几万关宁军求一条生路。

开始吴三桂已经投降李自成,但是那个时候李自成在京城对原明朝大臣部分青红皂白的把明朝官员全部认定位赃官,导致大量原本已经站在李自成一方的人,站在了对立一面。

这个时候,吴三桂和很多关宁军的家属都在京城因此他的利益都保不住了,为什么还要长途跋涉的去到京城投降,这个太不现实,其实,这个吴三桂很难选择,因为,如果她硬要进京,那么有可能自己手下叛乱,因此,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只能返回山海关。

接着,吴三桂只能投降了满清,和李自成满清爆发了历史有名的山海关大战,李自成战败,满清进关。

可以说这个时候吴三桂是逼到满清一方,如果,那个时候李自成理智点,也不会造成他最终站在了满清一边后,其实也导致了南明灭亡的一个原因,但是,真正南明灭亡的原因是长期的内耗导致了南明的灭亡。

吴三桂的关宁军因为痛恨农民军,因此开始的时候吴三桂在打击农民军他是不余遗力的,在逐步平定了农民军后,局势发生了变化吴三桂从刚开始的极力围剿农民军中的他慢慢转变为极力效忠满清也对朱明后裔也进行了不余遗力的追杀,成为了满清平定中原的尖刀。

紧接着他攻下云南,他的军队从北打到南,未大清统一全国建立了特殊的功绩,而很快吴三桂在云南藩设府,坐镇云南,原本他想想这一辈子就这样吧,他希望永久镇守云南,但是,那个时候的满清还是对汉人很大的防范,因此很快就和清朝中央政府有了矛盾,其实,在他杀了永历皇帝后其实满清已经开始准备裁撤三藩。

很快,吴三桂主动起兵,并且取得了开始的胜利,要清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才平定了三藩,这个也代表着这支威名的关宁军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其实,怎么说呢,因为关宁军在开始的时候其实数次击溃清军,并且一度压制了清军,因此,清史中对关宁军也是已在贬低,其实,我可以看要不是后来局势突变关宁军依旧是对抗清军的一把利器,但是,造化弄人没办了关宁军投降了清军,并对清军打下了半个天下,但是,如果说关宁这样厉害,不应该和康熙交战的时候已经把满清打败了,那个时候已经进关了十多年了,那一批人不少死要不就是老了,他所下无敌的战斗力早就下降了,因此,怎么可以打得过如日青天的清军呢。


莫地方


吴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时,吴三桂只有4-5万兵力。

当时,吴三桂从宁远带回的精锐只有1.5万左右,手下的山海关总兵高第大约有几千人的精锐,两人的兵力总额在4万左右。其他都是关宁一带的杂牌军,包括各县官员和乡绅的武装。

(吴三桂)

所谓的关宁铁骑,真正能身披重甲骑马冲锋陷阵的只有几千人(2000-3000人)。

关宁铁骑有几万重甲骑兵?那都是吹牛的!明末以全国之力也养不起3万以上的重甲骑兵。养一个重甲骑兵,每年至少花500两白银!

1、李自成到山海关的兵力

李自成把北京的老营精锐共6万人,全部带到山海关。

很多史书说李自成带兵十万、二十万到山海关,其实除了6万精锐外,其他人都是运输辎重而征调的民夫。

李自成还有7万精锐分布在各地,因为攻打崇祯太容易了,势如破竹。李自成也不敢相信灭大明这么简单,还没有来得及集中兵力。

李自成手下的袁宗第右营两万精锐,驻扎在河南;白旺在湖北有两万精锐;陕西西安有两万精锐,山西和宣大地区一万精锐,共七万。

白旺要对付大明的左良玉,宣大地区要应付蒙古的可能入侵,大本营的部队不能随便调动。

大顺军唯一可调动的机动部队是袁宗第右营。

李自成在向山海关进发时,已经下令袁宗第带2万精锐从河南北上支援。

收到李自成在山海关失败的消息后,袁宗第的右营则进入山西,在临汾驻扎。

投降李自成的明朝降将唐通还有1万人驻扎在一片石。

所以李自成在山海关附近的总兵力只有7万人。

2、吴三桂和满洲八旗在山海关的兵力

前文已说到吴三桂在山海关只有4万多兵力,精锐只有2万。

李自成以6万精锐来收拾吴三桂,看来是信心满满。

但是多尔衮的清军派来了7万精锐。

李自成6万+唐通1万

山海关之战,清军与大顺军的战斗分两次:一片石之战,石河之战。很多人把这两次战斗混为一谈,是不对的。

3、一片石之战

一片石之战,是唐通的1万人和清军的一支前锋打的。

时间是1644年阴历四月二十一日夜。

本文的月份日期全部采用阴历。

在三月中旬,李自成就招降了山海关的吴三桂,并派唐通接管了山海关。

李自成命令吴三桂来京觐见。

三月二十六日,吴三桂的4万大军已经到了河北的玉田,遇到了一对父亲吴襄府里的私奔的奴婢,奴婢使诈说,吴襄全家已经被李自成抓起来,陈圆圆被刘宗敏收了,他们是逃脱出来的。

吴三桂以为是李自成使诈,就变卦返回山海关。

唐通在山海关猝不及防,被吴三桂从背后捅了一刀,就撤到山海关正北方三十多里外的一片石关(也叫九门口)。

一片石两边是山,中间是九江河,长城从此而过,河上有一座城桥,共有九个桥洞。

一片石关是山海关以北第一个险要关口。

九江河,当地人也称为一片石河,从山海关以东注入渤海。

李自成对吴三桂还心存侥幸,希望他回心转意,对满清也麻痹大意。

但李自成对满清还是有防备。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大军来到山海关以西的石河一带,休整一夜,准备第二天作战,同时命令一片石关的唐通沿一片石河向山海关以东方向运动,防备清军,并截住吴三桂东窜之路。

四月二十日,多尔衮接到吴三桂求援,但清军还在山海关200里之外。多尔衮下令兼程前进,一日一夜行200里。

于二十一日初夜分,多尔衮前锋抵达一片石河。

清世祖实录卷四记载:

“戊寅,师距山海关十里外,”“四月二十一日抵山海关,值贼首李自成亲率马步兵二十余万,......,招三桂降,三桂不从。贼随围山海关。是晚,即败贼总兵官唐通马步兵百人于一片石,斩百余人,贼兵遂遁。次日,大军直薄山海关,三桂开门迎降。我军随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入,望见贼渠领众自北山横亘至海列阵,是日大风扬尘,咫尺不见。”

多尔衮的前锋在一片石河击败唐通,斩首百人。

唐通一看大事不妙,立即从一片石河撤回一片石关。

多尔衮击败唐通之后,免除了唐通从背后偷袭之患,当夜大军渡过一片石河,驻扎在山海关以东10里处,休整一夜。

清军一日一夜急行军二百里,已是强弓之末,不得不休整,反正李自成的大军还没有攻破山海关。

4、石河之战

网上很多人说,这时的李自成还不知道清军已来到山海关,到第二天清军杀出时,才恍然大悟。

其实,这也太小瞧李自成了。

李自成派出唐通到山海关以东布防,就是为了防备清军,但唐通太不能打了。二十一日夜里,唐通已派人报告李自成清兵大军已到。

李自成接到军情报告,愁眉不展,只与刘宗敏等少数心腹秘密商量。

李自成并不知道吴三桂已经投降满清,还心存侥幸,认为清军是不请自到来瓜分胜利果实的。

李自成决定第二天全力攻城,赶在吴三桂投降满清之前拿下山海关。

此时的大顺军昼夜攻城,一部分军队翻越长城在东侧也包围了山海关。

二十二日清晨,多尔衮大军进逼山海关,离城二里。多尔衮在威远门外的山上观战。

此时的山海关北翼城已被李自成攻破。

吴三桂屁滚尿流,用大炮轰开一条血路,带了一帮亲兵和官员,跑到多尔衮那里叩头求救,传说吴三桂在此时剃发降清。

多尔衮让吴三桂回城接应,清军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入关。

李自成看到清军入关,决定孤注一掷,在石河西侧布阵,从燕塞湖附近的北山一直到海边。

这时黄沙漫天,起了沙尘暴!

多尔衮趁机布阵,让吴三桂担任右翼突击,清军布置在中间和左翼,最精锐的清军骑兵靠近海滩,便于冲杀包抄。

右翼的吴三桂一军先渡过石河,发起攻击。

随后满清大军也杀过来。

大顺军阵容大乱。

李自成看到败局已定,下令撤退,自己先骑马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