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家天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藝術賞析及精神境界的意象

說起唐詩,詩之仙、聖、佛——李白、杜甫、王維,我自是極愛的。除此三位唐詩聖手,還有一位

“詩家天子”我認為也值得品鑑,他就是王昌齡

在今天,王昌齡的名氣雖然不如李白、杜甫那樣大,但在整個文學史上,他是不可忽視的一代唐詩聖手。


一、王昌齡的文學地位

有著“詩家天子”美譽的王昌齡有多優秀呢?

“詩家天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藝術賞析及精神境界的意象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盛唐時期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遠謫嶺南;次年北歸,自歲末起任江寧丞,仍屬謫宦。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注:開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計29年。

從詩的整體發展而言,七絕從七古發源,是詩的精華,詩中之詩,是唐詩發展的最高形式。王昌齡最以七絕見長,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存世作品不多,只有181首,但質量很高。題材涉及為離別、邊塞、宮怨,成就以邊塞第一,宮怨第二。

他的邊塞詩與岑參、高適、王渙之並稱

其代表作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被奉為七絕第一。明朝三才子之首的文學家楊慎,在其《升庵詩話》一書中,認為“此詩可入神品”,即詩歌品鑑的最高等級。

其閨怨詩可與李白比肩。

長信秋詞

唐· 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裴回。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今天,我就以他一首《芙蓉樓送辛漸》,管中窺豹,窺一窺他的文心和精神境界之意象。


二、作品背景簡介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家天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藝術賞析及精神境界的意象

詩文直譯:秋冬時節,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早上微明,好友即將登舟北歸,天地間唯有楚山孤立在那裡。若是洛陽的親友問起我的近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

此詩作於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王昌齡被貶為江寧縣丞,江寧即今天的江蘇南京,縣丞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他的好友辛漸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潤州即今天的鎮江。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

三、作品藝術賞析

《芙蓉樓送辛漸》體裁為唐七絕。

此首送別詩,王昌齡沒有直寫離情別恨、依依不捨的場景,而是以物喻人,寓情於景,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毅的性格,立意高遠。

“詩家天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藝術賞析及精神境界的意象

1.結構巧妙,突破線性敘事, 打破時間線

前面三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用線的寫法,依層次而串聯下來。

“夜入”“平明”,從夜晚寫到天明,“送客”“楚山”“親友”“相問”,由眼前寫到別後

作者用清晰的時間線,把文字點畫成立體的畫面,短短廿一個字,點出了時間、事件、人物、環境以及送別的心境,勾畫出離別的黯淡氣氛,用文字完成了一部流動的動態影像

2.煉字如神, “漢字鍛鍊功夫上別開天地”


聞一多先生說,“大謝(謝靈運)練字功夫極深,但尚不能堆成七寶樓臺,完成這一任務的只有王昌齡了”,“昌齡在漢字鍛鍊功夫上別開天地,比大謝成就更大。”

那我們來看一下,詩人是如何煉字如神,“堆成七寶樓臺”的。

首句用“連”和“入”兩個動詞,一氣呵成,便寫出了雨勢連綿,江天一際,寒雨浩然而來的磅礴氣勢,反襯了詩人因離別在天明時分,似而一夜未眠的情景。

而寒雨,一個“寒”字,既點出送別在深秋季節的寒意,更點出離別在即,送別好友離情不捨的心涼。

次句,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既是指代作者自己,好友離去之後獨自留在此地,也指辛漸即將孤身一人踏上慢慢歸途。

從而自然而然牽出了後一句,詩人與親人彼此的記掛, “洛陽親友”一定會惦念遠在吳地的他而“相問”。

王昌齡素有 “七絕聖手”之譽,這煉字功夫確是已臻化境,別開天地。

3.情緒渲染飽滿,寓情於景

在遼闊的江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

“寒雨連江”本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然而王昌齡並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而是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楚山是代稱,不是具體指哪一座山,吳楚之地即今天的江浙一帶,當地的山都是連綿的山丘,並沒有如泰山那樣平地而起的一座山峰。

這孤寂而峙的楚山,實際是詩人內心的外化。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同時也在隱喻詩人遺世獨立的堅毅品格。

4.文字色彩濃密,以景傳情

多數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與夜雨芭蕉、窗下梧桐、殘荷月影等等瑣物結合。

王昌齡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而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寫意的水墨,勾畫出一幅蕭瑟秋意之中,寒雨連江、煙波浩渺、氣勢磅礴的吳江夜雨圖。

以北望孤山的開闊視野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遼闊意境,一如他邊塞詩中大漠雄關、孤城長雲的雄渾。

5.卒章顯志,以點的手法,題點全詩靈魂

末句用了點的表現手法,是全詩的題點、靈魂,最為世人傳頌。

“冰心在玉壺”,由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句意化出,而能青出於藍,連那個“如”字都給省掉了,意境更勝前作,起到了點石成金的作用。

“冰心”是說冰清玉潔之心,“玉壺”出自道教概念,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此處是說處身之潔。表明詩人身處低谷,卻不捨高潔之志,在濁世之中身如玉壺心如冰晶般清透無染。

6.整首詩,起承轉合,結構嚴謹,言有盡而意無窮

此前三句以線串聯,起承轉合,全在於引出全詩題點—— “一片冰心在玉壺”

可見,此離別詩,離別並不是這首詩最主要的主題,詩人是借離別表明自己的心志。

那連江的寒雨,正如他在仕途上的坎坷波折,而孤峙的楚山,則是孤傲不屈的自己,“神骨瑩然如玉”。

《新唐書》中記載,王昌齡“不護細行”;《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慬小節,謗議沸騰”,可見他才情張揚,鋒芒畢露,不免遭人謗議,而得罪權貴,屢遭貶斥。

此句即詩人藉以明志,請辛漸代為向洛陽的親友表明,我心未變,仍然無染

“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七字寫盡詩人的身世感慨。以壺比人,是王昌齡所創意境,也正是他的文心所在。

全詩格調高絕,江邊送別,既沒有直寫友人,也沒有直寫自己,以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將離情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雖然沒有直寫離情別恨、依依不捨的場景,離情的傷感卻直透人心,渾然天成,不著痕跡。

恰如宋人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中評:”少伯請送別詩,俱情極深,味極永,調極高,悠然不盡,使人無限留連。“

四、精神境界之意象

王昌齡跟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大多情誼深厚。著名的有李白、岑參、孟浩然、王維、高適、王之渙……不甚出名的則有辛漸、魏二。能成為至交好友,必是以心相交,精神世界的意象相通。


“詩家天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藝術賞析及精神境界的意象

玉壺即為他們精神世界意象的表徵之一。

如前所說,”一片冰心在玉壺“由南朝詩人鮑照“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句意化出。

初唐的駱賓王《送別》中亦有: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

李白詩中也有此意象,《玉壺吟》:

“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

都是借玉壺來表白,自己的心如同放在玉壺裡的冰一樣晶瑩剔透。

王昌齡和他的朋友們,都喜歡以玉壺冰心來明志。

為什麼他們能寫出如此傳頌千古,跨越古今擊穿人心的傳世名作呢?

關鍵在於他們的人格,可昭日月,可參天地。在精神意境上,追求純淨不染凡塵的高潔意象。

五、結語

老子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明瞭自性如玉如冰,身為玉壺明透,心若冰晶不染,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是白公子,愛讀書愛寫作,等你來,隨你去。

感謝你的閱讀,期待你的分享,我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