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君主投降之后,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这之中有什么讲究?

用户50035732909


魏晋时期的爵位沿袭春秋时代的爵位制度,从高到低分为王、公、候、伯、子、男六等。所以从爵位上来说,曹奂的陈留王>刘禅的安乐公>孙皓的归命侯。

那么三人都是亡国之君,为何曹奂的爵位最高,而孙皓的爵位最低呢?这与三国同西晋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曹魏

西晋受禅于曹魏,所以曹魏是正统。既然是正统,那么司马炎封曹奂一个王爵是最合适的,一来显得自己更为高贵,二来也是收拢人心之举,毕竟魏帝曹髦死在了父亲手里,这样做多少也能给西晋王朝正名。

同时,司马炎这样做也是在讽刺曹魏。曹丕篡汉后,以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曹丕给堂堂大汉天子只封了一个公,虽然允许刘协继续使用汉天子礼仪,但多少有些小家子气。

在讲求道德的魏晋时期,这也被认为是曹魏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司马炎以曹奂封为陈留王也很有讲究。陈留是曹操起兵的地方,某种意义上算是让曹奂回到曹魏的根基之地。

蜀汉

需要指出的是,蜀汉是被曹魏消灭的,而不是西晋(重复三遍)。

即便当时曹魏大权被司马昭所掌控,但程序上刘禅安乐公这个爵位还是曹奂册封的。

蜀汉灭亡后,曹奂立即册封司马昭为晋公。所以刘禅的爵位最高也只能是公,不能超过司马昭。其实封刘禅为公也不合适,总不能让司马昭和亡国之君平起平坐吧,所以蜀汉灭亡后曹奂并没有立即册封刘禅,他在看司马昭的意思。

很明显,司马昭对于晋公是不满意的。所以在264年,也就是蜀汉灭亡的第二年,曹奂又加封司马昭为晋王。这样一来,把刘禅册封为公就合适了。

因为照着曹丕的例子,汉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蜀汉自称承继汉朝,所以刘禅最高只能按照刘协的例子去处理,也就是受封一个公爵。而刘禅投降后,表现的非常不错,特别是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把司马昭逗地很高兴。

而这时司马昭为了收拢人心,正在主持进行以五等爵制为主的“爵位改革”,为了安抚蜀地百姓和旧臣,于是司马昭授意曹奂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公爵中的第二等),刘禅得以在洛阳安度晚年。271年刘禅去世,西晋又追谥刘禅为思公(一等公爵)。

东吴

孙皓的爵位之所以是三者中最低的,理由其实很简单。

一来,东吴政权的分量不够,它曾经做过曹魏的臣子,也不像蜀汉那样声称延续大汉正统,只是一个割据政权,地位是三国中最低的。

二来,和曹魏的旧账就不说了,东吴和西晋对抗多年,曾在西陵、交州多次击败西晋军队,这让司马炎大为恼火。而孙皓也多次对司马炎出言不逊,在亡国时对西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三来,孙皓是个出了名的暴君。他执政期间,嗜血滥杀,特别喜欢用剥皮挖眼等手段来折磨人,名声非常不好。

所以虽然孙皓最终投降,但司马炎只能封他一个“归命侯”,毕竟孙权称臣时也就是个吴候。而孙皓这个“归命候”也很讽刺。司马炎似乎在嘲笑孙皓,你折腾了这么久,终究是要归顺天命的。


石头说历史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


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

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

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

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


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

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

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

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

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

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

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

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

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

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

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

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

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

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

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

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

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

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

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

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

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

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


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


Mer86


为什么魏是王,蜀是公,吴是侯,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如下整理。

蜀国是当时第一个被灭国的,其亡国君刘禅(就是被刘备摔傻的那个)被封为安乐公。

第二个就是司马家的老熟人兼老上司曹魏,其皇帝曹奂“禅让”亡国后被封为陈留王。

第三个就是隔着江河脉脉相望不得言语的东吴,其国主孙皓举家西迁来到洛阳,被封为归命侯。



正统地位

介于曹魏是正了八经的经过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下面无论谁想当老大,都得经过姓曹的人“禅让”一下,以此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在线表达一下自己的皇位既不是偷来的,也不是抢来的,而是人家让来的。

刘禅虽然祖上是汉高祖的后代,但是没有经过汉献帝的那么一下抚摸,正统地位大大打折。至于江东孙吴……这段他只是来打个酱油的。

以此不难看出为什么曹魏封王,蜀汉封公,东吴封侯。

亲近关系

司马家的根据地还是在洛阳,且司马懿也是跟过曹操,曹丕一起打天下的人。司马家族在曹魏前期一直处于给人打工状态,随便结了不少曹家的,夏侯家的,别的家的亲家。社交圈也在曹魏这块,包括陪他一起“禅让”天下的人,都是魏国的人。这个时候天下你有了,然后老主人你封侯,后面的功臣你怎么封?

至于给刘禅封安乐公,是为了安抚蜀地。并且给刘禅退休后的福利待遇可不低,仅比陈留王曹奂次了点。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

反观后面来的小弟孙皓则没有这样子的福气,仅给田地三十顷,钱五十万,绢五百匹。后面刚搬新家的时候还被晋朝的权臣贾充嘲笑。

合并时间

作为一血蜀汉,首先起了开头作用。

合并江东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孙皓作为被忽视的一方可想而知。

陈留王曹奂虽然是待遇最好的那一个,可是在人家汉献帝没当皇帝之前,干的就是陈留王。对三位万国之主,进行了三连讽刺。

陈留王梗,乐不思蜀,虚席以待。最硬核的是孙皓,正面肛过去,我也在江东那边备了一块席子等你呢。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竹林第八闲,位列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的写手榜季军,擅长魏晋南北朝历史,同时也爱好八卦、汉服、填词、视频剪辑等等,我的人生格言是闲来有事!】


历史中简堂曹子建


广义的三国时期,可从8岁的陈留王刘协于189年被董卓拥立为帝算起,到265年魏末帝曹奂“禅位”给司马炎、被贬降为陈留王结束。

题目中的说法稍有问题,魏蜀吴三国的亡国君主,魏国的曹奂算“逊位”,蜀国后主刘禅、吴国末帝孙皓才算投降。不过,曹、刘、孙三人也的确分别被贬封为了陈留王、安乐公和归命侯。

刘禅剧照

另外还有两位两位君主也被迫逊了位,一是汉献帝,禅让给了曹丕,随后被册封为山阳公;二是曹芳,被司马师给废成了继位前的齐王,后来又被司马炎贬作邵陵县公。

综合以上来看,三国逊了位的帝王,爵位的标配应该就是刘禅的公爵,曹奂封王高配了,孙皓封侯则低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基本都是统治者出于政治利益考虑的需要。

刘禅为何封公?

263年,以曹魏大将军身份实际主导了灭蜀之战的司马昭,在刘禅投降后,才被曹魏傀儡皇帝加封为晋公,次年进爵为晋王。

迫使刘禅投降,成为司马昭人生中最大的政治资本。所以,对尚能战却主动投降的刘禅,司马昭从内心是充满“感激”的,感谢他成就了自己的赫赫威名及不世勋功。

司马昭剧照

加之大智若愚的刘禅到洛阳后,还很配合司马昭的演出,营造出一副“乐不思蜀”的和谐人设,司马昭也就以曹魏皇帝的名义将前者封为了安乐县公。

刘禅虽然有名义上的封地——安乐县,但实际上他的人却不在封地,而是一直呆在洛阳。他在洛阳度过了人生中最后八年的“安逸”时光,至于是不是真正安逸,或许冷暖自知吧。

曹奂为何封王?

曹奂的“禅让”给司马炎,与当年汉献帝的“禅让”给曹丕,本质上并没有实际区别,都是迫于无奈。

从汉献帝手中接过玺印后,曹丕竟然得意的说,“我知道当年尧舜禅位的真相了”。

不管怎么说,通过所谓禅让,魏国、晋国都取得了法统上的合法性。这种情况下,越是承认前朝的正统性,越是对其末代君主礼遇有加,就更能衬托自己的得国之正。

所以,曹丕反封了汉献帝为山阳郡公,在封地内还能尊享天子礼仪。这也是曹丕出于“统战”东汉遗老遗少的政治需要了。

至于曹奂被司马炎封王,则更有政治意义。

此前,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废掉了曹芳、弑掉了曹髦等曹魏君主,已经让司马家族在舆论上陷入了被动局面。司马炎出于政治公关的目的,只好把逊位之君曹奂册封为陈留王,也算是修正一下崩塌的政治形象吧。

孙皓为何封侯?

虽然都是投降,但孙皓的情况与刘禅又有所不同。

孙皓不但此前曾自率兵讨伐过西晋,后来的投降更是在司马炎派出的六路伐吴大军的打击下的无奈之举。

也就是说,在司马炎的眼中,孙皓远没当年的刘禅那么识相,又远比刘禅可恶。

再者,孙皓投降之时,司马炎已经在帝位上坐稳了,底气也足了,他不再需要通过玩些政治秀来笼络政敌了,加上孙皓本身也在言语、行动上表现出了司马炎的不服甚至不屑,所以司马炎才会轻蔑地给孙皓上了一个极具讽刺性的爵位:归命侯。

总体而言,刘禅封公,曹奂封王,孙皓封侯,无不是司马家族经过严密的政治利益精算之后的产物。怎么样会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就会选择相应的册封方案,如此而已


司马砸光


首先声明一点,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孙吴和蜀汉属于投降,而曹魏是禅让。所以这也注定了曹魏禅让后的君主地位要比其它两国投降的君主地位高。

蜀汉是这三国之中灭亡最早的一国,蜀汉灭亡之初,曹魏还存在,当然了大权已经旁落到了司马家族的手中,此时的掌权者是司马昭,他的爵位是晋公。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其爵位是不可能高于司马昭的,如果其爵位高于司马昭,司马昭何以待他。所以,刘禅的最高爵位不能超过公爵,但考虑到此时的孙吴尚存,如果只赐予侯爵或者更低,不足以施恩于外邦,不利于以后的一统天下。因而综合考虑赐予刘禅公爵更为合理。

曹魏是三国中第二个灭亡的国家,它的灭亡是因为司马炎篡位,晋继曹魏为大统,所以司马炎对于曹奂这位故主还是很照顾的,曹奂被授予陈留王,并且享受上表不称臣,入朝不跪拜,奉曹魏为正朔的待遇,也就是说陈留国俨然是晋朝中的国之国。曹奂被封王爵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禅位“有功”,另一个是因为刘禅已被封为公爵,如果把曹奂也封为公爵,岂不是把曹奂和刘禅相提并论,这是司马炎所不能允许的。

孙吴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亡于公元280年,此时距西晋的建立已经有十四年之久。孙吴因为是最后一个灭亡的,所以其末代君主孙皓的待遇最差,只是被司马炎赐予了一个侯爵,并且爵位命称也是挺有意思的,“归命侯”,这不明显说孙吴的灭亡是命中注定的么。司马炎之所以只赐予孙皓为侯爵,第一是因为孙皓是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无所顾虑,不需要再作样子给别的国家看,第二个也是因为孙吴迟迟不归顺西晋,司马炎对其有怨,因而孙皓才只被授予侯爵,但话说回来,孙皓却是三国中最有骨气的末代君主。一句“臣子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让司马炎反受其辱。


混沌聊史


蜀汉263年被魏攻灭,刘禅出降。东吴280年被晋灭,孙皓投降。西晋再造一统,开“太康之治”,国家小康,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可是,对待刘禅和孙皓这两个亡国之君,司马家族可真是用了不少心思。

刘禅投降后,因为蜀中一堆变故,一直拖到公元264年才被安排到了成都。历经一番波折之后,刘禅已不可能有恢复之志。姜维事泄后,成都遭遇一场兵变,关羽后裔被杀绝,姜维子弟死难,蜀中世家多遭离乱之苦。刘禅此时想的明白,汉室倾颓,王命不归,因此想好了做一个顺臣良民,成为司马家的吉祥物,也未尝不可。这就叫大厦将倾,人力不可强为之。在被司马昭问到“安乐公,颇思蜀否?”,刘禅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以亡国之君的身份换得了善终结局。

刘禅因此被封安乐县公,是为公爵,封地在安乐县。这是司马家族当时能够拿出来的最大诚意了。虽然司马昭大权在握,可是毕竟还是魏国的臣子,爵位也只是晋王,总不可能也封一个王爵给刘禅吧。此外,封建时代的规矩是王爵不封外姓,以免而有裂土封王之实。一些臣子作出了大贡献,通常也只是死后追封为王。

刘禅的待遇也不差,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除了给钱给物,封官加爵也不含糊,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多人。这还没完,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且在封他的诏书里还称赞他“恢崇德度,深秉大正”等等。

司马昭应该是真心喜欢刘禅的,因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不是刘禅的投降,让司马昭有了灭国之功,司马家族未必能够压的住朝臣的悠悠众口。曹魏与蜀汉互相打了几十年,都奈何不得,如今司马昭大军一到,即刻功成,这难道不是天命所在吗?刘禅投降后,连自命汉朝正统的政权都已经归心司马氏了,那么曹魏通过逼迫禅让的方式得到的天下不更应该退位吗?刘禅因为他的身份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所以司马昭不吝赏赐,以厚结人心,养其人望,为司马家族的篡位打下基础。

更何况,当时的东吴还在顽强地抵御王师,甚至他们还趁火打劫,在王师接管蜀汉巴中时,他们抢先占领一部分原本属于蜀汉土地的要塞,以此来抗天命。为了给那些冥顽不灵的东吴士人做个榜样,让东吴上至王公下至民众,知道投降是有好处的,对刘禅也需要加官进爵。

孙皓投降之后,西晋已统一了中国,没有了这样的政治需求。可是,司马炎是传统的儒学皇帝,信奉周礼,灭人国而不绝人祀,要给孙皓流条活路。与蜀汉投降时,蜀中的世家大族都已经被扫荡一波没有多少实力不同,东吴地区的世家大族因为不愿给孙皓卖命而保存了相对完好的地方实力。如果司马炎给孙皓的爵位太高,反而会显示朝廷的软弱可欺。既然三吴地区的人们有钱,那就更不能让他们有权。因此,司马炎有意在政治上压低东吴的分裂势力。

司马炎最后给孙皓封了个归命侯,归命二字怕是纯为孙皓量身定做。当年拒不投降,如今不也乖乖就擒?至于赏赐,与刘禅更是天差地别——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

至于曹魏禅位,司马氏继承正统,与曹魏江山都是曹操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不同,司马氏篡位却是通过政变得来,得位不正,自然要厚待人家。刘协退位后做了山阳公,曹焕退位后被封了陈留王,其待遇也如刘协一般。

在西晋之前,汉族武力强盛,民族自信心大涨,政治斗争虽然激烈,尚且能够儒家对王者要求的兴灭继絶。自从苻坚大帝厚待各少数民族宗室,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之后,历来对前朝皇族的清算都极为惨烈。即使先按照儒家要求,封了公侯之位,早晚也要下毒手。

(遭遇灵魂拷问的司马懿)

对于蜀汉、东吴的归降君主的爵位,在另一个三国时代也有同样的版本。北周攻灭北齐时,封齐主高纬做了温国公。到南陈被灭后,贺若弼对吓得不成样子的陈叔宝说:“不劳恐惧,不失为归命侯。”,循的就是这个故事。


而知而行的历史


三国的归一

西晋咸宁六年(西历280年),西晋大军攻陷孙吴国都建邺城。孙吴末代皇帝孙皓陷入众叛亲离、无力回天的境地,只能投降西晋。自此,东汉灭亡后,长达数十年的三国分立时代彻底结束——因为早在孙吴灭亡之前,蜀汉已经被曹魏吞并,而蜀汉灭亡不久,曹魏权臣司马炎又胁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退位,终结曹魏。换句话说,孙吴算得上是三国中熬到最后一刻的政权。


而耐人寻味的是,三国的亡国之君在国家灭亡以后,被册封的爵位各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蜀汉是被曹魏所灭,但是在当时,曹魏的政权早就被司马家掌控,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司马家族统治的朝廷,灭掉了魏蜀吴三国。

那么,为什么司马家族给魏蜀吴三国君主的爵位封号截然不同?

陈留王曹奂

曹魏咸熙二年(西历265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奂受司马炎胁迫,宣布禅位给司马炎,自此,曹魏帝国灭亡,司马炎登基后,宣布册封废帝曹奂为陈留王。

对于逼迫前朝皇帝禅位给自己,对于司马家来说,曹家算是老师。因为司马家导演的让曹魏皇帝禅位这一幕,本身是曹魏开国皇帝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的翻版,不同的是,魏文帝册封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为“山阳公”,而司马炎册封曹奂为陈留王。


关于曹魏为什么不按照曹魏对汉献帝的先例册封曹奂为公爵,而是封为王爵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早在曹奂退位之前,蜀汉末代皇帝刘禅已经被司马家以曹魏朝廷的名义封为公爵,而如果将曹奂也封为公爵,等于将曹奂和刘禅的地位等同。

虽然曹奂和刘禅都是亡国之君,但是在我国古代讲究“天命”,所谓“天命”,相当于法理。从法理角度上,西晋朝廷的合法性,来自曹魏的禅让,而曹魏的禅让如果合法,那么,蜀汉和东吴则就属于非法政权。

因此,司马炎必须抬高陈留王的地位,为西晋争取正统性、合法性,于是,才有了册封曹奂为王爵的决定。

安乐公刘禅

蜀汉炎兴元年(西历263年),蜀汉灭亡,蜀汉末代皇帝刘禅归降曹魏以后,被曹魏权臣司马昭册封为安乐公。


法理角度上,曹魏是不承认蜀汉和东吴这两个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刘禅之于曹魏,堪称僭主,但是,司马昭考虑到蜀汉毕竟是以复兴汉朝的名义建立的政权,虽然曹魏不承认这一点,但是东汉作为数百年之正统,其复兴势力(蜀汉)遭遇倾覆,容易引起天下人同情;并且由于蜀汉灭亡之后不久,蜀地又在蜀汉残余势力(姜维)的煽动下,发生了叛乱(著名的钟会之乱),因此司马昭为了稳定局面,也为了收买人心,有必要好好安抚一下刘禅。

于是,司马昭册封刘禅为公爵。

归命侯孙皓

孙吴灭亡后,孙吴末代皇帝孙皓被西晋皇帝司马炎册封为归命侯,这个爵位级别比起曹奂和刘禅,无疑要低很多。

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来,西晋不承认孙吴的合法性(因此不能比照陈留王曹奂),二来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非法政权,孙吴也引不起天下人的同情,并且吴人恼恨孙皓很久了,司马炎也没必要考虑安抚吴人的人心,因此,在司马炎眼里,孙皓的地位,是远远不敌刘禅的。


因此司马炎为了彰显一个胜利者的大度,宣布册封孙皓为侯爵。

事实上,对于孙皓来说,能被晋朝封为侯爵,他该感激司马炎,感激那个时代。因为东晋后期,东晋朝廷灭亡和孙吴政权属性差不多的非法政权——后秦、南燕以后,东晋朝廷将这两个政权的末代皇帝公开处决,比起这些,孙皓何其幸运。


藤树先生


道理是明摆着的,三国君主原本的地位不同,形势需要也不同。

三国中的蜀汉理论上是亡于魏,而不是亡于晋(虽然实际上的决策人是司马昭而不是曹奂),在整个三国时期,曹魏一番始终不敢直呼蜀汉的国号“汉”,甚至连贬义的词,如“伪汉”、“汉贼”都回避,而代之以“伪蜀”、“蜀贼”之类,这表明直到魏晋,对汉这个立国四百年且起死回生过一回的王朝,仍然存在巨大的心理阴影。正因如此,曹丕篡汉时才会郑重其事地搞三让三推的“禅让”把戏,并一次次郑重其事地让史官铺陈,他也始终保持了汉献帝一家的体面,目的就是昭告天下,他并没有篡汉,而是汉献帝消化不良主动把皇帝让给他老曹家了——司马氏篡魏是曹丕篡汉的模仿秀,如果否认了曹氏篡汉的合法性,和汉家禅位的主动性,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无论如何蜀汉还是打着汉室旗号,而且得到一部分时人的默认,那个公爵是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取消那个自己都不敢提的“汉”字。

不仅如此,当时东吴未灭而且国势尚可(不久就在西陵之战中打败晋军平定步阐之乱,还夺取了曹魏的交州部分),把投降的刘禅封体面一些,有利于“统战工作”。后来东吴宗室孙秀、孙楷投奔晋朝,被高封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奥妙也在于此。东吴灭亡第二天这两人就分别被降职为伏波将军和度辽将军,他们并未犯任何过错,只是因为“统战需要”消失了而已。可以想见,如果刘禅不是姓刘,东吴灭亡后他大概率也会被降爵位侯的。

魏就更不用说了:曹丕仅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未能充分发挥“禅让”的宣传效果,天下不服曹魏正统者大有人在,当时冷眼旁观的司马氏自然要汲取教训,在搞“模仿秀”时一步到位,把曹奂封为王爵,这样“禅让”和“自愿”的意味就更浓,说服力也更强了。后来西晋遭到毁灭性打击,东晋仍能不绝如缕一百多年,表明这套“改良模仿秀”还是起到了一些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陈留王本是汉献帝即位前的封号,司马氏还是挺有幽默感的。

至于东吴,曾先后向曹魏和蜀汉称臣,司马氏的帝系并非从孙氏手中获得,孙权又不叫刘权或者姬权,封个侯已经可以烧高香了。


李厚何


汉末三分天下,曹操在北方占据天时,孙吴占据地利,而蜀汉占据人和。

然而这三分天下最终并非是归于与某一家,而是三家归晋,有意思的是,三家归晋以后,各个末代君主的待遇也不尽相同。

三国中,蜀汉是第一个被灭亡的。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刘禅投降以后,被封为安乐县公。264年蜀汉一部分王公大臣都跟随刘禅迁居到洛阳,由于“乐不思蜀”,司马昭对刘禅的待遇相当不错,除了他本人被封为安乐县公以外,还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蜀汉皇室成员,封侯的也有50余人。

不过没两年,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迫曹魏禅让,魏国正式灭亡。

魏国末代国主曹奂禅让后,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

不仅如此,代表曹魏的陈留国一直存在了214年,南齐时才被废除。

吴国灭亡,是在魏国灭亡15年以后,天纪四年(280年),西晋攻破建康,吴国末代国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

实际上从三个亡国君主的待遇上,却是有很大的区别,有关这一点,实际上和一个原因有关,那就是正统地位是否被认可有关。

三家归晋,晋朝一统天下以后,作为曹魏政权的继承者,理所当然的对曹魏皇室有特殊的优待。而且很明显要高出很多。

一方面,晋朝认可曹魏作为正统王朝世袭传承的朝代,而且司马炎是通过禅让制度继承帝位的,这样一来,作为曹魏政权的继承者,曹魏所有皇室成员自然也应该享受一定的待遇。

另一方面,司马炎虽然取代曹魏,但是他继承的是魏国的根据,除了他自己的嫡系力量以外,魏国还有不少忠心于原皇室,从后来曹奂被封为陈留王以后,陈留国存在了214年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为了拉拢这些曹魏旧臣,对于原曹魏成员优待也不是不能理解。

而除了给予魏国特殊待遇外,刘禅和孙皓作为同样的王国君主,按照古代爵位级别来看,刘禅安乐县公也比孙皓的归命侯地位更高。

同样按照承认正统世袭传承来看,西晋是继承曹魏政权,而曹魏则是继承原来的汉朝。

曹魏时期,曹丕也是通过禅让继承帝位,因此从大义名分上,曹魏政权是承认汉朝世袭传承的。

曹丕篡位后,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不仅如此,汉献帝去世以后,魏明帝亲率百官致祭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汉献帝中献就是曹魏政权给的)。远在蜀地的刘备还追谥为孝愍皇帝(不被后世认可)。

蜀汉作为汉朝宗室的继承,因此也得到了西晋朝廷的认可,所以在待遇上,比对汉献帝时期的习惯,也授予刘禅安乐公。

不过不同意以上几位帝王,孙吴政权,无论是在汉末还是在三国时期,始终要算是割据政权,而且也属于偏安政权。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还被曹丕册封为吴王,后来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才称帝,他的帝号,只有在孙吴世袭中才被认可,无论是蜀汉还是曹魏,或者是后来建立的西晋,都不是在其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孙皓的待遇,自然应该比照一般公侯待遇来给。


漫步史书


当然是有很大的讲究的。

先说魏国。魏国的末代之君叫曹奂,他之所以被封为王,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有禅让之德。三代之前的禅让制多为后人所褒美,便是因为天下为公,应该让有才有德的人去治理天下,而不应该将国家视为自己的私产,让无德的后人玷污。算起来,真正的禅让,或许只出现在这一时期。曹魏建立之时,汉献帝也是禅让,这其实和曹奂的禅让如出一辙,都是因为权臣当国,被逼无奈之下,才禅位的。但是,为了宣传晋朝是天命所归,这样的禅让统治者也会褒奖一番的。其二,便是依着当时人的看法,汉朝的正统为曹魏所继承,而曹魏的正统,又由晋朝来继承,对前朝正统予以分封,自周朝开始,便有传统了。周天子封殷商之后为公爵,位在众诸侯之上,西晋也是沿袭传统罢了。

至于蜀国,原因就更简单了。当时钟会邓艾伐蜀,兵锋直指成都城下,刘禅不得已而投降。司马炎封他为安乐公,有两个用意,其一是显示皇帝的博大胸怀,对之前的敌人一概既往不咎,以便取悦于对蜀国还有眷恋之情的士子以及民众。同时宣喻益州民众,不用担心蜀国被灭而有灭顶之灾,大晋是不会为难自己治下的百姓的,这其实也就是安定人心;其二,蜀国被灭了,但是东边的吴国还存在着。司马炎是用刘禅做榜样,告诉吴主孙皓:投降吧,不管你之前做过什么,咱都既往不咎,只要你投降,自然还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的。刘禅也算是占了个便宜,投降的早,便有了公的爵位。

至于孙皓,他也是在晋朝大军兵临城下,无计可施之时选择投降的。当时天下已定,四海一统,之所以还给他一个归义侯的尊号,也仅仅是为了安抚吴地人心,再者,给这位曾经的雄主一点点面子罢了。

魏蜀吴三国末代君主的不同待遇,其实之时晋朝的统治者为了政治利益而做出的选择罢了。亡国之君,能够苟活于世,其实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从这点来看,司马炎还是很有气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