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作家问道终南,寻找中国现代隐士


一个美国作家问道终南,寻找中国现代隐士

不知道朋友们是否有印象,2018年底有一则新闻,说近年来,终南山作为修行道场的名声越来越大,慕名前往修行的人,也越来越多,加上政府不允许私自盖房,于是,山上现有的茅屋草棚变得十分抢手,普通茅屋的租金涨到了好几千,条件稍好的要上万,终南山上5000多名隐士,超过一半的人因为付不起房租,选择了下山回家。



朋友们如果看过这篇报道,再看今天路上读书推荐的这本书《空谷幽兰:寻访中国现代隐士》,对于作者比尔•波特这本书的副标题,你可能就会发问:隐士需要寻访吗?终南山上不是满得溢出来了吗?


一个美国作家问道终南,寻找中国现代隐士



其实,住在山里、号称修行的,不一定是隐士,可能是在辟谷的减肥人士啊,可能是在制造话题的艺术家啊,还有可能是做直播的网红啊……冒牌隐士的大量涌现和频繁抢镜,已经篡改了我们对隐士的定义和想象,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我们能看到的不是真正的隐士,而是有人在扮演隐士。


1.隐士传统是怎么形成的?


比尔•波特之所以对隐士鬼迷心窍,是因为偶然看了一些关于中国佛教、道教的书。在书里,他不仅读到了历代隐士的生平故事,也了解了有关隐士的种种知识,比如,第一个进入深山隐居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隐士群体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不问世事的隐士又是怎么获得世人尊重,被誉为“深谷幽兰”的,等等。



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隐士,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200年,也就是尧的时代。



尧是一位明君,他老了之后,看自己的儿子丹朱又凶残又无能,就想找一个有德行的人来治理天下。他首先找到隐士许由,就对许由说:“许由啊,我这里有个皇位需要你继承……”许由大吃一惊,反问,“你已经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了,我来取代你,不是坐享其成、沽名钓誉吗?再说,你看鹪鹩这种鸟,在林子里筑巢,也不过是占一根树枝。偃鼠啊,到河里喝水,也只是喝满肚子而已。我要整个天下有什么用呢!”这个许由不仅拒绝了皇位,还干了一件事。什么呢?他还跑到河边,用河水洗耳朵,表示不想听不想听不想听。


一个美国作家问道终南,寻找中国现代隐士



皇位总是要传下去的嘛,后来,尧找到了舜。在正式禅位之前,他对舜的品行和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包括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看他能不能处理好家事,又让他总管百官,看他能不能服众,等等。最后,尧还让舜经历了一项特殊的考验,就是让他到荒山野林里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个通过考验的舜,果然没有辜负尧的期望,他接替尧,成了一位杰出的帝王,而且,后来他为自己找继承人的时候,也效仿尧,找了一位隐士。结果啊,那位名叫善卷的隐士拒绝他说,“我春天耕种劳动,秋天修养身体,白天日出而作,晚上日落而息,日子过得不知道多逍遥,我要天下干什么!可悲啊,你根本不了解我!”说完,挥一挥衣袖,就跑到深山里去了。



从尧舜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他们那个时代就已经有隐居山林并且受人尊敬的隐士了。那么,在许由和善卷之前呢,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呢,也有隐士吗?谁才是最早进入深山的人,他们又是怎么获得社会名声的呢?



对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可以推断,隐士的前身是萨满。美国著名学者米尔西亚•埃利亚德就说过,中亚和北亚的人们,最初的信仰是萨满。萨满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是一些喜欢在森林或人迹罕至的地方漫游的巫师。人们认为巫师具有超越常人的精神力量,能够神游体外,抵达天国,跟神灵交流,为尘世中的人们谋求福利,获取知识。说到这儿,大家想想,萨满的生活方式,跟后来的隐士是不是有些相似?


一个美国作家问道终南,寻找中国现代隐士


不过,问题来了,萨满是怎么变成隐士的呢?是这样啊,在新石器时代,萨满在社会生活中还占有重要地位,他们负责祭祀祖先,与神灵沟通,并根据沟通的结果做决策,所以,他们是整个社会的决策人。但是,到了公元前第三个和第二个千年,也就是比尧舜再早一些的时候,官僚作为一个阶级从平民中分化出来,并将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后,他们又接管了祭祀仪式。萨满就此失业。



失业的萨满们只能离开城市,进入群山,变成隐士。不过他们并没有被遗忘,恰恰相反,当皇帝和官僚们需要与神灵交流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向隐士寻求帮助,因为隐士们谙熟天象,了解自然,被认为比普通人更有智慧,而且,因为他们生活在人群之外,不受世俗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又被认为比普通人更加高洁超脱。


一个美国作家问道终南,寻找中国现代隐士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为什么尧在物色继承人的时候,会看中一个隐士,考验舜的时候要让他独自到荒山野林里去生活一段时间。因为从尧舜的那个时代起,就有一种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了,那就是,只有真正远离过世俗凡尘,体验过精神上的宁静与专注的人,才能获得智慧和德行,才值得尊敬。



这种观念,后来被吸纳进了中国的道教、佛教和儒教的教义,成为了其信众的理想境界。于是,不管是道士、和尚还是读书人,只要是诚心修行、渴望精进的,一生中总要过上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做一回隐士。也正因为如此,萨满之后的隐士,大致可分为道教隐士、佛教隐士和知识分子隐士三种。


很显然,比尔•波特要寻访现代隐士,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寺庙和道观开始了。


2.道教隐士的历史和现在


20世纪末中国大陆开放旅游后,比尔•波特来到了北京,根据广济寺的方丈净慧法师的指引,比尔•波特去了终南山。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终南山那可是天神的家,也是萨满们炼制仙药、飞升上天的秘密基地。同时,它还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传说道教第一经典《道德经》就是在终南山里写出来的。


一个美国作家问道终南,寻找中国现代隐士


参观完老子庙及其附近的祠堂,比尔•波特他们沿着一条满是积水的的砖路,走到了一座名为炼丹炉的小祠堂。这个炼丹炉,据说是老子炼制长生不死药的地方,但小得只能容纳一张供桌和三把椅子。比尔•波特在椅子上看到了一个七十九岁的老道姑。她出家已经五十多年,近二十年来,为了修习禅定,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道姑告诉比尔•波特,十年前她刚来这里的时候,这一带还有不少隐士,有和尚也有道士,现在那些人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不然就是回寺庙或道观里去了。



比尔•波特很想跟女道长多打听一些隐修者的消息,可惜他听不懂对方的河南方言。好在当天晚上,他见到了楼观台的主持、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任道长十九岁出家,已经当了四十多年道士。他告诉比尔•波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已经很难找到清心寡欲、愿意过宁静生活的人了,而道教的修行,要求所有教徒都必须找一块与世隔绝的地方,独自生活一段时间。道教曾经是中国的国教,而现在,整个中国能称得上大师的道士和道姑,已经不到一百五十人。


3.大道入尘,大隐于市


结束了隐士寻访之旅,比尔•波特回到美国,有人就问他了,中国隐士和美国隐士的有什么区别啊?比尔•波特回答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独处时间,只是有些人需要得更多,在美国,隐士指的是那些喜欢独处的、有点神经质的人,而在中国,隐士常常是社会精英,他们隐居不只是为了自个儿待着,更像是在攻读精神觉醒的博士学位,通过隐居,这些人变得更有智慧,更仁慈了。比尔•波特还说了,中国隐士是他见过的最幸福、最和善的人。


一个美国作家问道终南,寻找中国现代隐士



当然了,比尔•波特也承认,中国隐士无法彻底脱离人群,古代如此,当下更是如此。无孔不入的旅游业已经渗透到了每一片深山老林,现在在中国,要找一块离群索居之地,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还记得一开始提到的那则新闻吗,昔日的修行胜地终南山,现在房租猛涨,物价也被抬高,山上原本住着隐士5000多人,超过一半选择了下山回家,这些人中,有没有真正专注内心、追求智慧、但因为环境太过糟杂、或者付不起房租而被迫放弃的修行者呢?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话,“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意思是说,借助宁静的环境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这很厉害,更厉害的是那些身在喧嚣之中,仍能静下心来追求智慧的人。20世纪佛教净土宗的大师印光,就曾经在普陀岛的一间关房里住了几十年,严格来说,印光并没有脱离人群,没有隐居,因为每天都有和尚把饭和水从门缝里塞进他的房间,但几十年里印光没有出过门,也没有见过任何人,他一直在坐禅,在阅读经典。我们能说,他不是在隐居,不是在修行吗?或许,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得不修改隐士的定义,然后呢,我们再来一次“都市幽兰”的寻访之旅。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