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占优势,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为什么总是防守?

非想


战争,并不是谁防守谁这怂,谁进攻谁就牛逼!战争是实实在在的“唯结果论”,不看过程。从地型以及后勤保障上看,司马懿采取“防守”策略绝对是高明的,善守者潜于九地之下,魏军其实从各国力.人数都是占优势的,但魏军无需与蜀军拼命撕杀即可获胜,因为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决主战场在现在的宝鸡.天水一线,蜀军的背后是巍巍秦岭,进军路线只有不可选择的几条小道〈咱就不说名字了),所以蜀军的最大软肋就是粮草――蜀道难〈到剑阁县看看就知道了),粮草难以节济,久长必输!魏军无需撕杀,只凭坚守城池就可拖垮蜀军。秦岭,是蜀国的北部屏障,也是制约蜀国向北部打展的紧箍。――历史上只有陈平打破了这个紧箍,暗渡陈仑,历史上仅此一例,后,再无来者。


一个智者而己


古代战争拼的是人力财力的消耗,而后才是战术,三国时期魏国统一了北方,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粮食供给和兵员征集都占有绝对优势,蜀国偏安一隅,极难快速发展生产和人口。这使蜀汉始终摆脱不了劣势。

司马懿打打停停,故意屡次放纵诸葛亮,是在不断的提升强化自己在军中和朝中的声望地位,曹魏高层也在屡次战争的结果上看到,唯有司马懿才能克制诸葛亮,威震东吴,有司马懿在,魏国就是安全的,司马懿韬略过人,自然明白狡兔死 良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没有战功不能自保,但也万万不能急于灭掉诸葛亮,于是魏蜀就来来回回拉锯,既消耗掉了蜀国的兵马和粮草,又巩固了自己在魏国的地位,直到熬死了诸葛亮,熬死了曹睿,时机成熟了司马懿才夺取了魏国军权,把持魏国朝堂,魏国内部局势平定之后,司马家族顺理成章取代了曹家称帝,第二步才是平定蜀国吴国。

三国鼎立打了七十年,司马家族成了最后的赢家,这都是司马懿前期深谋远虑铺平了道路。从诸多事实上来看,诸葛亮的才能远不及司马懿,失败了不能归咎天命。


非想


凭借司马懿的智慧,这样的策略必然是当时魏国的最优选择:

第一,军事方面,当时魏蜀两国各有自己的优势。蜀国处于山区之间,而魏国处于平原之间,这就意味着蜀国占据地利,易守难攻。魏国的骑兵适合在平原地区作战,蜀国的山地令其优势无法发挥。蜀国征募少数民族士兵所组成的部队在打山地战时具有很大优势,比如说用蛮夷和青羌人组成的无当飞军。这样说来,双方以上庸、汉中一线作为国境线实在是必然的,这正好是祁连山脉的划分区。以北是广阔的平原,以南是云贵高原的山地,正好是蜀国的步兵和魏国的骑兵优势分界线。换句话说,从士兵特点来说,谁也不易打破这条平衡线。而这条线上蜀国又有从山地到平原的优势。

第二,才能方面。司马懿曾数次和诸葛亮交手,几乎是无一胜绩。上邽失麦战、卤城大败退、木门折张郃、渭水被平推、武功水被射跑等,屡战屡败不得已才坚守。之后的遗其巾帼、千里请战、死诸葛走生仲达更是千古笑谈。可见,司马懿的军事才能确实是比诸葛亮有所欠缺,其采取闭门不战的策略也就成为明智之举了。

第三,当时魏强蜀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实力逐渐增强,自然会对蜀国形成碾压之势。从地图我们可以看出,魏国面积几乎是蜀国的三倍,而且占据了当时中国经济中心中原地区。蜀国不仅面积小,而且本身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南部更是被南蛮占领。这样来说,只要魏国用心经营好内政,其与蜀国的经济实力肯定会越拉越大, 最终形成无可挽回的碾压之势。

于是,司马懿不去主动进攻蜀国就变得理所应当,毕竟如果硬去进攻,即使能将蜀国灭亡也会自身损失很大。事实也正是这样的,诸葛亮经过多次北伐不成而将蜀国实力消耗殆尽,最后于公元263年被邓艾偷渡阴平。而一直韬光养晦的吴国最终熬到公元280年才被晋朝灭亡,其寿命比魏国还长。


物质文化史


大家好,我是史诗轴录。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与司马懿对战的故事,却没人听说过司马懿征伐蜀汉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听我细细道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从《三国演义》中对司马懿先进行一个简单地认识: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派人征辟司马懿到府中任职,因不想服侍曹氏政权,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而不出仕;建安十三年(208年)当值为丞相的曹操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不得已,出仕。此后司马懿虽然在曹魏政权入职,但是从来都不出谋划策,一方面不屑于曹魏政权为伍,另一方面曹魏政权人才众多,自己难展拳脚。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并且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到了曹操和曹丕及其有能力且忠心的下属相继离世后,司马懿正式踏入历史舞台,在纷乱的三国叱咤风云,最后夺得曹魏政权,后改朝换代建晋。从司马懿的生平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是当世罕见的人才,有野心,有“狼顾之相”。

当时曹魏政权的军事大权在曹氏一族手中,大将军曹爽手握重兵,执天下兵马,当时的曹爽对司马懿意见很大,多次相除之而后快,但是当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当时曹魏政权没有人是诸葛亮的对手,为了保住江山,无奈只好让司马懿带兵抵抗诸葛亮的北伐军,虽然司马懿带兵打仗,但是军权还是在曹魏手中。司马懿深知汉初韩信的下场——“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果灭了蜀汉政权,那么曹魏政权将没有对手,接下来自己也就对曹魏政权没有价值了,自己就走到了尽头。对于司马懿来说防守是最好的办法,一方面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在军队中培养自己的势力,让“曹军”变成“司马军”,这样就可以为实现自己的狼顾之心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司马懿没有绝对的把握战胜诸葛亮,当时江东孙吴政权已经和蜀汉政权和好结盟,如果贸然进攻必然会失败,重蹈“赤壁之战”的覆辙,到时自己身败名裂是小,有可能会被孙刘集团给灭了,有幸存活也会让曹魏政权不容自己。

由上可知,司马懿只是防守不进攻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自己在曹魏政权中有价值,可以抵御蜀军,是为了生存;另一方面在与蜀军的对峙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势力,为后面夺权准备;还有一点就是司马懿没有绝对的把握进攻孙刘政权而战胜他们,没有绝对把握的事司马懿不干,这是司马懿的性格(空城计足以说明)。

以上为本人观点,如有价值,甚为荣幸。

谢谢


史诗轴录


打仗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曹魏尽管占据优势,但只要和诸葛亮交战,士兵必有伤亡。在诸葛亮时期,魏国曾经攻打过蜀国,可是由于暴雨,道路艰难,大将军曹真还没和蜀军交战就被迫撤军了,大约在公元230年左右,诸葛亮为此还特别在汉中修建了两座城池:汉城和乐城,并调永安都督李严所统帅的两万江州士兵来准备应战。

由此可见,那个时候魏国尽管占优势,但还是很难把蜀国灭掉的,只要诸葛亮不带大军到来,魏国仅仅凭借地方军就可以镇守雍凉地区。诸葛亮来了,司马懿也带着魏国的精锐——中央军和他对抗。诸葛亮不好运粮,因为蜀道难啊,司马懿可没有这么的顾虑,在自家门口打仗还愁粮食吗?司马懿只要堵住诸葛亮,不让他攻城掠地,尤其是掠夺百姓,魏国就没有吃亏,因为士兵到哪都要吃粮食,自己国家的后勤保障充足,陇上的麦子还多,就近取粮食。而诸葛亮伐魏,最大的难题就是粮食,司马懿这么精明的人怎么会看不出来呢?诸葛亮粮草的不足对魏军来说就是优势,战场上把自己的优势扩大,和诸葛亮不打士兵战,就是不直接交战,打的是粮草战,后勤战,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才是战争的要领。

以司马懿的狡猾程度,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还做不出来。何况自己还不一定能打得过蜀军。诸葛亮越是要速战速决,司马懿越是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


极点历史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了他最后一次北伐。按照惯例,曹魏方面还是派遣司马懿迎战。但不得不说,司马懿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只能选择固守与蜀军拼消耗。最终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出现。司马懿的兵力比诸葛亮多出8万人,但司马懿为何不敢主动出击。除了诸葛亮用兵高明以外,还有就是蜀汉军队强悍的战斗力。

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三国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魏国总人口430多万,拥有兵力40余万。吴国总人口230多万,拥有兵力25万。蜀国的家底最差,蜀国只有90多万人口,兵力9万余人。并不是说当时只有这么多人,而是说能够统计到的人口只有那么多。当时有很多人都不在控制之下,也就是黑户。蜀国的总兵力只有9万多人,诸葛亮率领军队北伐时,需要留下一部分防御东吴,还有留一部分镇守南中。

所以,诸葛亮能够用于北伐的兵力不超过5万人。在三国演义中说,经过诸葛亮七擒孟获后,南中地区没有反叛。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南中地区多次反叛,蜀汉需要在南中留下一些部队。诸葛亮率领军队北伐之后,魏国方面派去司马懿迎战。魏国的兵力比蜀国多得多,司马懿统帅10多万军队出战。从兵力上说,司马懿比诸葛亮多8万以上。按照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应该是司马懿主动进攻才合理。但真实的情况是,诸葛亮在主动进攻。

面对诸葛亮的进攻,司马懿完全是被动防御,与诸葛亮拼消耗。司马懿为何不敢出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诸葛亮指挥水平很高,司马懿不是对手。第二,蜀汉军队的战斗力强悍,即使是正面较量,魏国军队也不是对手。在军队训练方面,诸葛亮很有办法。将不同种类的士兵,编入了不同的部队。此外,在武器水平上,蜀汉军队也超过了魏国。

但是诸葛亮也有软肋,那就是后勤。蜀汉的国力贫弱,再加上山区运粮困难,诸葛亮没有能够打持久战。司马懿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才选择利用拼消耗的办法对付诸葛亮。纵观中国历史,不但是蜀汉政权,后来的后蜀政权也是这样。占领了陇西部分地区,但随后就被后周军队击退。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一点至关重要。即使在现代战争中,后勤也是重中之重。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进入了休养生息时期。蒋琬和费祎都驻扎休养生息,但是在费祎被暗杀之后,姜维开始主政。认真的说,姜维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将领,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姜维打破了诸葛亮的部署,这对蜀国的影响非常大。在姜维主政时期,蜀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在下降。到了三国的后期,魏国军队开始与蜀汉军队正面较量。



A影视历史


当然是因为诸葛亮比司马懿能打。

别以为司马懿的乌龟法高明,坚壁不战熬到蜀军粮尽撤退,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当时诸葛丞相有把握在兵力相当情况下野战击破任何一部魏军――王双、张郃就是不信邪送了人头。

有人说,司马懿不是打不过诸葛亮,而是他更高明,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是不要忘了,蜀军是在魏国疆域内作战,蹂躏的是魏国民生!即便诸葛亮军纪严明不搞掳掠,战事绵延必然要严重破坏国民经济;不御敌于国门之外,就是没把握在战场上直接打败敌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好比抗战正面战场,只有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原因无他,打不过鬼子不敢主动出击而已。所谓“空间换时间”,是及其无奈的选择。

为什么魏国明明有战略优势,战术上却如此被动呢?

一方面是魏国敌人很多,不能集中力量对付蜀汉。另一方面,当时关中地区残破不堪,支持不起太多军队长期驻防。调兵增援就要同时调运大量物资,反而不如打持久战耗垮敌人经济。

应该说这个战略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诸葛亮不是没办法破解。

建兴十二年蜀汉北伐,战事从春天延续至八月,魏蜀两军相持百余日,可见诸葛亮已经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大军可以在关中长期坚持,北伐取得了阶段性战略成果。

如果诸葛亮能多活十年,通过步步为营挤压魏军,未必拿不下关中,可惜天不假年!


真正鳄鱼不哭


比较这两个人物,其实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内政、军事以及谋略三个方面。

 

1、 在内政上,司马懿其实在曹魏的发挥空间很小,司马懿进入曹氏集团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内政上曹魏人手太多,大门阀士族太多,比如荀彧、钟瑶,贾诩,之后又冒出个陈群,司马懿根本无从发挥。而诸葛亮不同,他比司马懿成名要早,进入刘备军中,很快就被重用,从管理后勤开始后来成为蜀相,在内政上事必躬亲,比刘备管的更多。所以在内政上,诸葛亮要胜司马懿一筹。

 

2、在军事能力上,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可以算平分秋色,诸葛亮在蜀国真正意义没打过什么漂亮的仗,所谓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不过都是后来演绎出来的。有一点可以说明,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权倾朝野,同时掌管内政军师外交各项大权,而在刘皇叔之后,诸葛亮没能让蜀国的土地扩张一点半点,只是在他掌权的者十几年守住了那部分国土。这么能证明诸葛亮军事能力强呢。而司马懿也差不了多少,他真正意义上带兵打仗的次数少之又少,曹家的兵权都是在宗亲手里,曹洪、曹真以及之后的曹爽,司马懿只有在曹丕去世之后和蜀国有两次交战,而且都算不上什么重大的战役,战功几乎是没有的。

 

3、 在谋略方面,诸葛亮其实是被《三国演义》神话了,他个人在史书上谋略这一块其实是空白,他在献计方面是非常优柔寡断的,徐庶当年举荐他,主要是因为他管理内政后勤这些事务的能力,而在谋略方面,他是没什么实际建树的。司马懿是有谋略的,准确的是说心眼比较多,在三国志中也有记录,比如称病让曹爽放松警惕,直接抄家伙篡了曹家的天下等等。所以在谋略这一块,司马懿也完胜诸葛亮。

 

诸葛亮与司马懿算棋锋对手,但是差的不是很远,诸葛亮是一根筋,司马懿就灵活些。司马懿就讲,诸葛亮你我各守边界,互不侵犯,让老百姓能好好生活,因为在你我有生之年,谁也吞不了谁。不如各安边界,让后人来解决如何。诸葛亮不听六出祁山没有寸功,自己累死,也没有出祁山一步。从这看司马懿高诸葛亮一等。

 

因为诸葛亮缺少司马懿的优秀的两点,可以讲司马懿是这个世界上男人最能忍的人,就这点谁也比不了司马懿。司马懿能看到自己和诸葛亮是平手,谁也战不了谁的一点便宜,在打下去只能是老百姓遭殃,而诸葛亮却没有这种意识,你和我在有生之年谁也吞不了谁,不如和平共处,交给下一代让他们解决。这两点是司马懿比诸葛亮高明。

 

司马懿能认识自己,能认识敌人,才是高明之人。反之诸葛亮就是认不清自己,认不清敌人,最后自己累死也没有占敌人一寸土地。这样的北伐有什么用,只能加速国家灭亡,因为国家的精华都让诸葛亮败坏完了。总之在军事上两人是平手的。这也决定只要司马懿活着,诸葛亮的北伐就不能成功,只要诸葛亮活着,司马懿也灭亡不了蜀国。总体来讲,内政诸葛亮强于司马懿,军事上打个平手,谋略上司马懿强于诸葛亮。





米爸Derek


是啊,为什么曹魏坐拥天时地利,优势兵力,内线作战,捎带还有铁骑加持,最后却只能消极防御,坐看孔明自来自去,落个雍凉不解甲,中国不释鞍,捎带陇右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局面?



如果除掉曹魏的手下集体智力不在线外,就剩下一个原因,那就是确实打不过!

曹魏官方的说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这么分析的,诸葛亮管理军队有方,治军有法,硬打是打不过的,而汉军的补给线过长,就这样曹魏朝廷的计划是,利用汉军补给线过长的弱点,用彻底的防御战应对。



那这场战争,司马懿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么说吧,司马懿只不过是这一战略的拥护者而已。

在看看战事的发展,不难看出,善于进攻激进打法嗯司马懿,并非一开始便对朝廷的决策心悦诚服。

反倒是张郃是保守派,主张梯次防御,司马懿却是激进派,主张全军压上,积极进攻。



最后,陇右魏军一战大败,上邽屯田基地惨遭破坏。司马懿还不死心,继续尾随汉军,又不敢贸然决战,于是乎统帅部再次爆发争论:

张郃仍然主张实施彻底的防御战,坐待汉军粮尽。司马懿呢?还是想寻找战机,故寻亮,之后被诸将用畏蜀如虎一激,全军压上,展开主力决战,却被诸葛亮揍了个狼奔豕突,大败亏输。

好容易熬到神队友李严助攻,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准备一举翻本,又惨遭埋伏,送掉了张郃的性命。

虽然场面无比难看,但若仔细分析,司马懿的每一步都符合兵法:

我军处于内线作战,补给便利,兵力优势,兵种碾压,敌军又是劳师远征,有什么理由不主动进攻,一举歼灭?

撤退是最困难的军事行动,且敌军补给断绝,又孤悬我境,有什么理由不趁机掩杀,一劳永逸?

哪怕采取保守战略的曹叡也说的明白:

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但事实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即便一切客观条件都揭示了我方理应大获全胜,灭此朝食,末了实操下来却被揍得鼻青脸肿,损兵折将。

后世人旁观者清,自然可以一目了然:飞龙骑脸怎么输,这显然是个主观条件的问题,也即是双方指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然而,司马懿作为当时顶尖的名将,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岂会自承不及?所以需要实践出真知。

所以,在第四次北伐中,与诸葛亮长期交手的张郃是彻底的保守派,初来乍到的司马懿是激进派。

经过一通实践,在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也被真理说服,成了彻底的保守派,末了还搞了个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大新闻。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个说理大师。与之相较,东边孙权的说服力就显得太不够看,以至于魏庭每闻十万兄动刀动枪,总是操起板砖伺候,一点都没啥被动防御的自觉。

综上,为什么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只是防守而不主动出击?

1、这是曹魏朝廷的决策。

2、实践证明野战打不过。

3、如果司马懿积极出击,现下要讨论的不是成都,而是汉军拿不拿得下长安或潼关。


历史阿Q


如果除掉曹魏的手下集体智力不在线外,就剩下一个原因,那就是确实打不过!

曹魏官方的说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这么分析的,诸葛亮管理军队有方,治军有法,硬打是打不过的,而汉军的补给线过长,就这样曹魏朝廷的计划是,利用汉军补给线过长的弱点,用彻底的防御战应对。

那这场战争,司马懿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么说吧,司马懿只不过是这一战略的拥护者而已。

在看看战事的发展,不难看出,善于进攻激进打法嗯司马懿,并非一开始便对朝廷的决策心悦诚服。

反倒是张郃是保守派,主张梯次防御,司马懿却是激进派,主张全军压上,积极进攻。

最后,陇右魏军一战大败,上邽屯田基地惨遭破坏。司马懿还不死心,继续尾随汉军,又不敢贸然决战,于是乎统帅部再次爆发争论:

张郃仍然主张实施彻底的防御战,坐待汉军粮尽。司马懿呢?还是想寻找战机,故寻亮,之后被诸将用畏蜀如虎一激,全军压上,展开主力决战,却被诸葛亮揍了个狼奔豕突,大败亏输。

好容易熬到神队友李严助攻,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准备一举翻本,又惨遭埋伏,送掉了张郃的性命。

虽然场面无比难看,但若仔细分析,司马懿的每一步都符合兵法:

我军处于内线作战,补给便利,兵力优势,兵种碾压,敌军又是劳师远征,有什么理由不主动进攻,一举歼灭?

撤退是最困难的军事行动,且敌军补给断绝,又孤悬我境,有什么理由不趁机掩杀,一劳永逸?

哪怕采取保守战略的曹叡也说的明白:

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但事实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即便一切客观条件都揭示了我方理应大获全胜,灭此朝食,末了实操下来却被揍得鼻青脸肿,损兵折将。

后世人旁观者清,自然可以一目了然:飞龙骑脸怎么输,这显然是个主观条件的问题,也即是双方指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然而,司马懿作为当时顶尖的名将,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岂会自承不及?所以需要实践出真知。

所以,在第四次北伐中,与诸葛亮长期交手的张郃是彻底的保守派,初来乍到的司马懿是激进派。

经过一通实践,在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也被真理说服,成了彻底的保守派,末了还搞了个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大新闻。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个说理大师。与之相较,东边孙权的说服力就显得太不够看,以至于魏庭每闻十万兄动刀动枪,总是操起板砖伺候,一点都没啥被动防御的自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