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看《三國演義》的矛盾安排和孔明智慧

“舌戰群儒”和“智激周瑜”的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其後就是“群英會”和“戲蔣幹”。這三回涉及的人物極多。各個勢力集團的人物都涉及到了,魏蜀吳三家都有。重點人物是諸葛亮、周瑜、曹操。《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就是這幾回。這幾回都是大聚會,三國交兵,也是真正實現諸葛亮隆中對所謂“東和孫權”的階段。鬥志鬥力鬥勇,人物紛呈,非常好看。

不讀《三國演義》,不看“舌戰群儒”,你根本不知道一個人有多麼能嘚吧。舌頭能當兵用,諸葛亮是代表。

01 舌戰群儒是矛盾集中安排後體現人物見識的點

有些人的見識,確實超出一般人的,比如諸葛亮,比如魯肅,孫權和群臣討論了半天,沒有結果,魯肅一句話,“諸臣皆可降,惟將軍不可降。”一句就給吃了定心丸。劉琮之事,就是前車之鑑也。劉琮降曹操,劉琮的謀臣王粲、蒯越等都做了官,活得好好的,只有劉琮被殺了。孫權如果投降,結局也是如此,這種鬥爭中,不會留活口的,曹丕篡位,告訴漢獻帝,封你為山陽公,安享晚年,漢獻帝去山陽路上,船就沉了。曹植、曹彰等,都被曹丕逼得沒地方去。

文人的毛病,就是議論多而成功少,因為只說不做。大軍壓境,滿嘴的之乎者也詩云子曰,是沒有什麼用的,後世的晉,只出清談名士,宋之儒家,都是滿嘴仁義,但這些國家都很弱。

這一回文字的妙處,在於孔明到東吳,魯肅並不引他立即見孫權,先放到酒店去,文字緩緩盪開。孫權又補立即相見,要待明日,再蕩。到了第二天,卻不見孫權,先見江東群臣,又是一蕩。

見了江東群臣,一堆人又是角辯,議論齟齬,嘚吧個不停,這種意見極不統一,環境極為複雜的局面一成,諸葛亮舌戰的本事才能體現。

最妙的是,諸葛亮說話都是反著來,跟江東群臣對著幹,又對孫權又是擠兌又是諷刺,孫權大怒,拂衣而入,讀者以為完蛋了。


從“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看《三國演義》的矛盾安排和孔明智慧

諸葛亮,唐國強扮演


但事情卻急轉而下,詞洽情投,意趣竟同。

文字、故事,都很妙。

仔細觀察,其實這是很有道理的,孫權跟魯肅相談,是為自身定謀略。孔明之言,是把曹操軍勢玩轉說出,這合起來就是——“知己知彼”!

所以破曹不難。不然優柔寡斷,一眼抹黑,啥事都幹不了。

但從文字上來講,孫權其實事實上心裡很明白了,依然躊躇不定,就是為了表現諸葛亮,還有將要出場的周瑜,孫權若強,諸葛、周瑜的智略難以凸顯。所以,這是文字上為後文取勢。是文章之法。

02 “智激周瑜”,是說話的藝術

《三國演義》最精彩的就在這幾回,這幾回都是大聚會,三國交兵,也是真正實現諸葛亮隆中對所謂“東和孫權”的階段。鬥志鬥力鬥勇,人物紛呈,非常好看。

第四十三回中孫權對孔明說:“非豫州莫與當曹操者。”

那是孔明激怒孫權,以致於孫之求助於玄德。

這一回周瑜對孔明說:“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

那是孔明激怒周瑜,以致於周瑜求助於孔明。

但這件事的最初,是劉備有求於孫權,但出人意料的是孫權反求助於劉備。周瑜和諸葛亮也顛倒了。這種顛倒,出人意料,表現出諸葛亮之智慧。

這幾回也要看說話藝術。<strong>非常好玩,比如周瑜,打定主意要對抗曹操,但對別人卻說,要投降曹操,故意挑撥孔明,目的就是等諸葛亮求他。魯肅是個老實人,據理力爭,諸葛亮是個大滑頭,順口煽風點火。

每個人都說這家話,大家都心裡清楚,嘴上不說,裝作糊塗,中間夾一個老實人魯肅,動不動傻萌一下,寫得好看。


從“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看《三國演義》的矛盾安排和孔明智慧

周瑜


周瑜心裡忌憚的,實際上是劉備。因為諸葛亮這種人,歸附劉備,看周瑜話裡話外,一直想把諸葛亮收為己用。畢竟周瑜是愛財的,遇上孫臏龐涓這種,看龐涓的手段,只因為別人比他強,就往死里弄,周瑜對諸葛亮,真是很好的了。


03 《三國演義》的文字中有兵法,魯肅是諸葛亮的知己

第四十五回三想“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幹中計 ”,主要用的是襯托的方法。正襯和反襯。

魯肅的老實,襯托諸葛亮的乖巧,是反襯;

周瑜的乖巧,襯托諸葛亮更加高明的乖巧,是正襯。


從“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看《三國演義》的矛盾安排和孔明智慧

魯肅


寫美女,襯托一個美女,用一個醜女襯托,不算高明,但如果用美女襯托別人更加美,那就是很美了。

寫文的角度也很講究,關羽神威,並不直寫,第一次寫諸葛亮偷窺,從諸葛亮的眼中寫雲長“按劍而立”。第二次從周瑜的眼中寫雲長“按劍挺立背後”。諸葛亮的表現是,放心,“吾主安矣”;周瑜的表現是大汗淋漓。

而《三國演義》的文中藏有兵法。

敵方用兵有疑,應該小敗,以驕其志;敵方兵峰強勁,應該小勝以挫其銳氣。曹操下江東,劉琮新降,豫州新敗,席捲荊、襄,氣吞吳、會,這是驕兵,所以三江口周瑜小勝,以挫其銳氣,為後文埋伏筆。

我們還應該注意諸葛亮的主張。

諸葛亮在隆中時,就對劉備說“外結孫權”,終其一生,都在恪守這個戰略。關羽在荊州,想分兵抗吳,諸葛亮不同意;劉備徵東吳,諸葛亮也不同意。

天下與諸葛亮同一心思的,只有魯肅。

周瑜的看法是和魯肅相反的。他並非不知道諸葛亮、劉備都是人傑,只是他覺得,別人強,應該先弄死在萌芽中,不讓他日做大。這叫以絕後患。

周瑜說話的藝術。

周瑜此回中,說話極有藝術感,他每句話裡都包含著陰險、惡毒、禍心,但你看他,說的有理有據冠冕堂皇,對諸葛亮如此,對劉備如此,對蔣幹更加如此。

周瑜是天生的唱戲的好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