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啥要杀了高顺,但却接受张辽臧霸投降,他们都是原吕布旧将啊?

流誉后


高顺、张辽、臧霸三个人虽然都算是吕布的旧部,但实际身份却略有不同。高顺是吕布的员工,张辽是吕布的合伙人,臧霸则是迫于吕布威势下而合作的其他公司老板。

臧霸

臧霸本是山贼出身,黄巾起义时,臧霸依附了陶谦,被陶谦拜为车骑将军,后来臧霸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屯于开阳一带,自成一方霸主。

建安二年,臧霸到莒县去袭击琅邪国相萧建,攻陷莒县,得到萧建的辎重。此前臧霸曾答应送给吕布一部分,但没有送到,吕布就亲自前去索取。因此臧霸还与吕布发生一些不大不小的冲突。

后来,臧霸迫于吕布势大,向吕布低了头,亲自送去了曾经答应吕布的粮草,并与吕布达成了联盟。

所以臧霸本质上和吕布是没有上下级关系的,说不上是吕布的旧部。况且臧霸与吕布同盟,也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这一点,从曹操攻打吕布,臧霸第一个出兵响应就可以看出来。

张辽

将张辽说成汉天子的人,其实更为确切。

中平五年三月,并州刺史张懿在抵御胡人的进攻时,战败被杀。继任为并州刺史的丁原因为张辽武力过人,召其为从事,命他带兵赶赴京城,去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大将军何进又派遣张辽前往河北募兵。张辽在河北共募得千余人,然后,返还京城向何进复命。

何进被宦官所杀。愤怒的将士们攻杀宦官。幸存的宦官劫持汉少帝。最终,董卓立下了救驾的大功,回京后,便掌握朝中大权。由于何进已死,张辽作为大将军何进的直属部下之一,便像何进的其他部属一样,统兵从属于董卓。后来,董卓败亡。张辽统兵从属于吕布,迁任骑都尉。张辽虽然“以兵属吕布”,但他以北地太守或鲁相的名义,在吕布军中仍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

所以说,张辽一直以“朝廷所属”的身份依附于这些势力之中,算是乱世之中一种自保的策略。所以在吕布灭亡后,张辽有更大的选择权,而不会背负心理负担。

高顺

此人生平不尽详细。但从吕布出场伊始,高顺就一直是吕布身边的部将。

高顺可以说是吕布帐下不可多得的人才,其所率领的部队铠甲兵器都精练齐整,严守军纪军备严整,作战勇猛,往往能快速攻克敌方阵营,因此有“陷阵营”的美誉。

且高顺颇有谋识,经常给吕布出良谋,但吕布识人不明,并没有重用高顺。

下邳攻陷后,高顺不降曹操,被斩。

浅析: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什么没有争取高顺这个人才

下邳攻陷后,对于吕布、张辽、陈宫、高顺四个人才,曹操的态度皆不同。

对于吕布,曹操虽知吕布是虎狼之将,但他也明白虎狼之将也可能会伤及自己,因此,他有些犹豫,便征询刘备的意见。

对于陈宫,这个曾经的救命恩人,曹操还是懂的报恩的,他极力争取陈宫至自己麾下,但陈宫不允,曹操只好挥泪将其斩杀。

对于张辽,曹操亲自为其解绑,收为己用。

而唯独高顺,曹操什么都没说,就直接推出去斩了。

曹操为什么没有争取高顺呢?

1.高顺是吕布的死忠。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合外,同声大呼攻合,合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儿声”。顺言“此郝萌也”。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萌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舆性,送诣布"。

试想一下,兵变这种事情,吕布在慌乱之中独独逃进高顺营,可见其对高顺是有多信任,而高顺对其又是多么的忠诚。

所以,曹操主动招揽高顺,很有可能会得到否定答案,失了自己的颜面。

2.高顺设计击瞎了夏侯惇的一只眼睛。即便曹操不追究此事,夏侯惇也不会善罢甘休。

而作为曹家人,军权大握的夏侯惇,极有可能在日后会找高顺的麻烦,造成军心不和,这不是曹操愿意看到的结果。同样,曹操也不会因为一个外人,而让自己和夏侯惇之间产生任何嫌隙。

3.高顺确实很牛,其所率领的“陷阵营”,已经接连让拥有“万人敌”的刘备、自己的大将夏侯惇吃了大亏,这样的人,不能为己所用,就更不能为他人所用。

所以,曹操询问其是否归降时,高顺沉默不语的态度,就已经让曹操起了杀心了。


始终先生


在三国历史上,吕布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但却有像高顺这样忠诚的部下。

高顺早年追随吕布,董卓被杀后吕布外出寻找立身之所。

刘备为了笼络人心壮大自己,收留了吕布和他的西凉军。

但双方心里各有小算盘,这种合作关系没有持续太久。

刘备不敌吕布战败,投靠了权倾朝野的曹操。

于是,曹操亲自领兵攻打徐州,吕布因不得人心,被手下出卖而被擒获。

一起被抓的还有陈宫,张辽和高顺。

“十二月,癸酉,成与诸将宋宪、魏续等共执陈宫、高顺,率其众降。”

《资治通鉴》中有过对吕布和高顺战败的描述。

陈宫和高顺拒不投降,被曹操斩杀。

张辽选择投靠曹操,受到重用,被封为关内侯,成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

“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这是《三国志》中,描述张辽投降曹操的情节,可见曹操是一个非常爱才惜才的明主。

那么,他为什么容不下忠心的高顺呢?

提起高顺为什么不投降,就要看高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顺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他自始至终只跟随吕布一人,也只效忠吕布一人。

不论吕布是否重用他,高顺没有丝毫的怨言。

吕布兵败被俘时,向曹操求饶,而高顺始终一言不发,怒目直视曹操。

这样的一个执拗的人,即使曹操再怎么喜欢,也不会招入帐下。

还有一种说法是,高顺在军中官职虽然不高,但声望不亚于吕布,曹操攻占徐州,收降了不少吕布的旧将。

如果高顺还活着,不利于军中的管理和稳定。

所以,既然高顺不愿意投降,曹操就顺水推舟杀了他。

—End—



冷月钩沉


高顺对吕布极其忠诚,可惜吕布只听顺言,不喜逆言,因此高顺在吕布军中并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武艺并不算很多,可他带兵有方。汉末四大兵种,高顺的“陷阵营”身居其中。可见其带兵能力非同一般。曹操是十分爱才的,可是对于高顺他选择了杀,并没有去向招降关羽、张辽那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高顺一生只侍一主

高顺忠心耿耿,自从跟随吕布后,屡立战功。碍于自己武艺并不强,因此被莽夫吕布不怎么看的起,即使如此高顺也没有脱离他而去,要知道当时的高顺率领的陷阵营虽只有七百人,可这七百人发挥出的威力,不下于过万部队的威力。

高顺本身武艺不强,前文有过提及。不过这陷阵营的确是高顺的大杀招。而且这七百人只需听命于高顺无需听命他人,忠诚程度也是非常高的。要知道高顺拥有这七百人完全不是一种普通的部队,在高顺的引领下少有败绩。

高顺是一个非常有人格的人,对于古代一人只侍一主的观念非常强。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曹操既然知道如此何必多费口舌去招降高顺呢?

2、高顺曾间接的伤了夏侯惇

一次战役中夏侯惇不幸丢失了一只眼睛,这次作战正是与吕布军队。夏侯惇此时正率领军队与高顺的陷阵营乱战在一起。此时夏侯虽鲁莽,可也知陷阵营绝不是自己能够攻破的,因此想要逃跑。

吕布手下战将曹性,一箭射中夏侯惇的眼睛,夏侯大怒。拔出眼睛后,生吃。随即拍马提到直取曹性,此时的曹性被眼前夏侯这一幕吓傻了,想要逃走。不等其逃走夏侯便将其一刀斩落马下。

要知道夏侯惇可是曹操起家时对其帮助最大的人,如此英勇的将领可以说被高顺、曹性二人害死,因此曹操对于高顺的好感并不大,甚至夏侯惇还会为了自己的眼睛与其争斗,搞的一团乱,如若这样还有什么意义去追随高顺呢?

高顺有一种傲气,在曹操面前不卑不亢,一言不发。曹操认为此人如若不能成为自己的下属,不日后一定是自己的心头大患。因此曹操对高顺才痛下杀心。曹操其实是非常希望高顺主动来自己军营。

这样的话曹操不会掉面子,就算是求贤若渴的曹操,他也不会去低三下四的去求一个根本不可能来投降的人,既然高顺没有投降的意思,自己还不如将其杀死。避免高顺日后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对此大家是怎样看的呢?


大国布衣


曹操为啥要杀掉高顺,却接受张辽臧霸投降,他们都是原吕布旧将啊?



既然说到高顺,还有点特殊,那就先了解一下高顺。 从《三国演义》看,高顺这个人,武力一般,只能算三四流将领。但据历史记载,高顺练兵有术,且有一定眼光,为人正直,作为武将,还不饮酒,不接受别人馈赠,脾气另类。对主子忠诚,看到不顺眼的事,经常给吕布提意见,最大缺陷是不善言词,但提意见却一针见血。高顺曾经给吕布说 : “自古亡国破家的,并不是没有忠诚之人,关键是决策者不能听。将军平时喜听顺耳之言,行动不深思,往往很被动”。吕布虽然不听,知道高顺忠诚,既不怪罪,也不重用。



高顺所带部队,人数不多,仅七百人。但战力强悍,称为“陷阵营” ,对外号称一千。与当时的曹军的虎豹骑、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诸葛亮的无当飞军,并称为三国四大劲旅。



建安元(196)年六月,一个晚上,吕布部下大将郝萌造反,带兵进入吕布所在的下邳城,包围吕布住处,但一时半会攻不进去。吕布不明事态,惊慌中拉上老婆,从厕所上面爬墙逃出,进入高顺军营,高顺询问叛军特征,吕布说是河内人声音,高顺说这是郝萌。随即组织部队,带上强弓硬弩,占据高处,乱箭射击郝萌叛军,郝萌部将曹性,阵前反戈一击,砍断郝萌一只胳膊,高顺上前斩下郝萌首级,默默送给曹性,让曹性拿去吕布那里报功。



吕布问起郝萌造反因由,曹性说是与袁术勾结,吕布再问内奸还有何人?曹性说陈宫是同谋,当时,陈宫就在当面,面红耳赤,在场众人都看见,但吕布却说陈宫是大将,职高位重,再不作追究。自这起事件之后,高顺就彻底被边缘化,而且,高顺所部还被吕布调换。看《三国志.吕布张邈臧霸传》:【 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



由于这件事,高顺还得罪了陈宫。这从吕布老婆说,陈宫、高顺素来不和,反对吕布出城扎营进一步得以证实。从以上事实看,高顺其人过于实成,木讷,但这似乎与曹操杀高顺,没直接关系?整理一下 :



白门楼之前,曹操派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带兵支援刘备,吕布随即派高顺拒敌,高顺与夏侯惇摆开战场,结果高顺不敌夏侯惇,绕阵逃跑。这绕阵跑是有讲究的,就是知道阵中有人会出手。比如,公孙瓒单挑吕布,几合抵挡不住绕阵而逃,刚跑三分之一,吕布就被张飞横矛截住,公孙瓒得救了。高顺绕阵逃跑,部将曹性,暗射夏侯惇左眼,夏侯惇自此成了独眼龙。夏侯惇是曹操红人,曹操或许记恨;



高顺被押到曹操面前时,正是曹操送走陈宫,而陈宫是曹操恩人,曹操本不想杀,可百般劝说,双方话说到了尽头,难以回旋。曹操心情很不好。而高顺恰恰与陈宫是冤家,更差劲的,高顺不知变通灵活,在曹操问高顺,还有何说时,高顺一言不发,曹操一肚子火🔥没处发泄,就只有高顺受领了。


流誉后


原因很简单——高顺和陈宫一样没有投降曹操

《三国志 吕布传》:

“太祖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遂生缚布”

可见陈宫是被侯成、宋宪、魏续等部下所捆绑而投降曹操的。而《英雄记》记录和陈宫一起守城的还有高顺:

“布欲令陈宫、高顺守城,自将骑断太祖粮道。”

《资治通鉴 卷62》:

“十二月,癸酉,成与诸将宋宪、魏续等共执陈宫、高顺,率其众降。”

这里的记录就非常明确高顺是被宋宪等捆绑投降的。至于司马光等人所看的《三国志》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志》不同,还是另有依据,难以得知。

《三国志 张辽传》非常明确记录张辽是率领部下投降曹操的:

“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张辽是以鲁相率领部下投降曹操的,是带嫁妆投降曹操的。因此被曹操封中郎将、关内侯。

如果是高顺捆绑陈宫率领宋宪等,以下邳城投降曹操,曹操绝对像册封关羽、张郃一样封高顺为偏将军、都亭侯。

以高顺击败刘备、夏侯惇的成绩,曹操不会亏待高顺。只是高顺不会投降曹操。只有曹操不杀吕布,才不会杀高顺。

杀吕布而不杀高顺,不过是把高顺推给对手,给自己造成麻烦——因为高顺不会效力曹操。


历史哨声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有时候,没有对上眼,你再是屌,我就是不喜欢。高顺和曹操就是这样的关系。

高顺是吕布的大将,不仅综合实力强,并且个人素质也极好,王粲《英雄记》中记载:

“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意思就是,高顺为人清白,性格威严,不饮酒,不受贿,所统率的部队非常精锐,战无不胜,号称“陷阵营”。

但高顺再吕布手下时,经常给吕布提意见,说吕布做事不考虑,犯错误可以理解,但怎么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呢。所以吕布并不重用高顺,甚至一度还罢了高顺的兵权,但高顺并没有记恨。

这样一名综合实力强,个人素质的高的人,为什么曹操直接杀了,除了曹操和高顺没对上眼之外,主要原因就是高顺在军中威望太高, 谁愿意收一个威望那么高的将军啊,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吗?自己军队里的朱灵臧霸都够曹操搞的了,再来个高顺,军队不要炸吗?再说了高顺那么忠于吕布,不像张辽,曹操对他能不能投降心里有数。

(另外补充一下:朱灵、臧霸怎么了?如果了解三国正史的话,你会发现朱灵、臧霸虽然归顺了曹操,但是依然是独立的军事集团。)


曹老师xixi


个人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曹操攻破下邳后,俘虏吕布众将。轮到审问高顺时,一字不发,也不请降,既然不能收为己用,高顺的陷阵营又勇猛无双,所以还是杀了好。

二.当年正是与高顺鏖战,夏侯惇才瞎了眼睛,夏侯惇,夏侯渊和曹操的关系,那是比亲兄弟还亲啊,设想一下,要是谁把关羽张飞打成残废,刘备不找他拼命才怪了。

所以曹操杀高顺,不足为奇。


煮酒放歌


在吕布战败之后,张辽和高顺等人都被曹操俘虏了,两人都是当世罕见的名将,为什么曹操杀了高顺反倒是招降了张辽呢?

一来这和两人之间的态度有关系,张辽是想要投降的,所以很是慷慨激昂的说了很多,还有关羽帮他说话。而高顺呢,他沉默不语,索性来了个“非暴力不合作”,曹操知道高顺必然不会投降,而且曹操看出了高顺是一个死心眼的人,无奈之下只好杀了高顺。

高顺和张辽都是当世一流的将领,高顺为人威严清白,统帅着吕布手下的步兵,并且亲自训练出了威猛无敌的陷阵营,而张辽则是一战封神,在逍遥津一战以八百击败十万大军,差点俘虏孙权,纵观两人生平可以看出两人在各个方面都是相差不多,而高顺在大规模作战中可能比起张辽更强,只可惜因为誓死不降所以被曹操所杀。


今儿之前的事


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然而曹操点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大悦,便使臧霸招降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往见曹操。曹操以臧霸为琅邪相,又各任用吴敦等,割青、徐二州委任于臧霸。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人,三国时曹魏名将。本为吕布手下健将,曾与曹操部将乐进交战,不分胜败。多番从吕布狙击曹军,勇猛善战。吕布死后,臧霸随降曹操,封为琅邪相,被委以青、徐二州。臧霸保守东方,清定海岱,又久从征伐,功劳殊多。赤壁之战时,军中有传西凉马腾、韩遂等东袭中原,曹操甚为忧虑;当时徐庶自荐愿往回防,于是曹操命臧霸为先锋,与徐庶星夜赴散关把守。

至於,高顺乃吕布的忠实大将. 例子:吕布部将郝萌叛变,乘夜击布,布披头散发,赤露体地逃到高顺军营.后,高顺第二天,起兵和吕布兴讨.

虽然高顺知道吕布有极大的缺点, 还不时提点吕布:"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但顺依然不离不弃跟布南征北战. 一忠臣也,所以罗氏笔下的吕布不是真正的吕布,其也有可之处.

说一下,张辽的投降乃主动归降.绝无关羽和刘备为之说情的一事. <>:"辽将其众降."


八零後


杀高顺是因为他带领的陷阵军太厉害了,杀伤力也太大了。

还有就是陷阵军只听高顺一个人的命令,其他人一概统御不了。

高顺跟随吕布以后,在和曹操多次作战的过程中,对曹军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曹操很恨高顺。

而臧霸和张辽,只是个人武力值高,对曹军造成的伤害有限,曹操是能原谅他们的。

所以曹操会杀了高顺,而招降了臧霸和张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