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没实现兴复汉室?

用户6502379185851


在“大意失荆州”之后,蜀汉基本没有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可能。

这点我们可以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窥得些许真相。

除了预言天下三分外,诸葛亮还提出了“匡扶汉室”的具体方案: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荆州丢失、火烧连营之后,蜀汉便再无力窥谈中原,诸葛亮的挥师北伐成花水月,《出师表》成英雄最后的悲歌。

可能很多朋友还有疑惑,要说魏国虽然国力最强,但两面受敌需要分兵抵抗,而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吴蜀两国重修旧好,似乎还有翻盘的可能,我的观点会如此悲观呢?

原因有三:

虽然巴蜀有着“天府之国”之称,物产丰富、地域广大,但相较吴魏两国,巴蜀可用之地太少,很多地方都需要人为开发,不像魏吴两国已有前人基业,这一点从三国的人口对比中也可看出。

蜀汉未失荆州时,人口大约100万人。在失去荆州之后,经过诸葛亮治理,到蜀国灭亡前,蜀国人口才将将恢复到了全盛时期。而在100万口中,蜀国将士的数量大概在10万左右,人口兵力比大概在十比一左右。

而孙吴呢?到吴灭亡时,在籍人口为256万人,兵力在24万人左右。而在吴国(252年)最强盛时期,总人口将近300万人,兵力在36万人左右。

而曹魏的人口目前考据不详(我考据不详,欢迎大家补充),但我们按照十比一的比例来算,曹魏在曹操死之前(220年),兵力大约在30-45万人左右,人口大概在450万人以上。这也是吴蜀联手对抗魏国胜算最高的时候。事情发展到司马家主政时期,虽然吴国极为强盛,但那时魏国的兵力已经高达60万人,此时吴蜀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

从一开始,魏国的国力就要远胜于吴蜀两国,如果吴蜀不联手,这辈子都没有翻身之日。可惜关公败走麦城失荆州,刘备被火烧连营蜀国元气大伤,两国翻盘的可能越来越小。

其他两国的操作花里胡哨。这点总结起来就是对手在发育队友在挂机。

魏国一直都把自己当时汉朝的延续,是汉献帝让位于曹丕。为了政权的稳固,曹丕用“九品中正制”和世家门阀做了一场交易,保证了世家门阀在王朝之后人人都有官做。曹叡更是推动多子政策,魏国人口发展颇快,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而孙吴呢?孙吴从来就没想过要北上中原,用高晓松的话来讲,孙吴其实就是一群封建领主。这点从孙吴的军事战略中就可看出。一般来讲,守江必守淮,按理说孙吴应该把眼光放在淮河,北上攻打合肥(也就是寿春)才对,而不是偷袭荆州。在我的理解中,孙吴更像是在选择自己要下口的肉,荆州好下口一点而已。

荆楚派系和巴蜀派系有矛盾。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过程中,因为司马懿的据险不战以逸待劳,诸葛亮粮草供应不足只能撤退。在撤退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在撤退中诸葛亮用计杀掉了冒进的张郃。如果此时粮草供应足量的话,第四次北伐本该是诸葛亮机会最大的一次,可惜李严在后方对粮草的作梗,导致诸葛亮只能退兵。

在诸葛亮回朝后,这位托孤大臣李严也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

为了北伐的高效,蜀国权力应当集中,举一国之力放在北伐上,这样或许还有胜算。荆州的刘备旧臣当然也是如此所想,但巴蜀派系的臣属却不会如此思考。对于他们而言,刘备是入侵者,并非匡扶汉室的英雄,他们对于蜀国的感情是之于土地而非主君。

由此,上下不同心只会导致北伐的力量不集中。

所以,在诸葛亮被托孤后,就注定会成为一位悲情英雄,成为后世诗文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是聊到哪算哪的徐听白,请你和我一起保持好奇。

Peace&Love


徐听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东汉之后,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各自争雄,都想统一中国。三国当中,蜀国综合实力最弱,魏国最强。刘备诸葛亮一心想再造两汉的强盛局面,可以事与愿违,刘备称帝不久,兵败而死,诸葛亮临危受难,六出祁山,徒劳无功,病死五丈原之后,复兴汉室的幻想再一次破灭。按理说刘备死后的的蜀国由诸葛亮独掌朝权,为什么仍然没有复兴汉室?其实不然。首先,从领土大小和地理优势上讲,蜀国地小而有闲可守,魏国地大人众,却两面受敌,东晋之前的吴国地区虽贫弱也有三江之险,所以说三国的从地理优势上讲,三国势均力敌。其二,从最好领导人的素养上讲,曹操能文能武,广纳贤才,政治上高瞻远瞩,刘备宽仁大度,与诸葛亮同心同德,孙权也是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三者除了曹操略优但又早逝,继位者曹丕,也算称职,所以这方面也是势均力敌。其三,从政权组织上,三国都有着优良的团队,毕竟都是刚刚从东汉军阀末年的混战中脱颖而出的,战斗执行力都很强,这方面也算是势均力敌。三国政权建立于同一时期,谁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迅速的走向腐败而给别人以可乘之机,所以说,在三国的前两代统治者时期,注定了三国相互制衡,长期鼎足的局面,决不可能走向统一。其四,从人才选拔储备上,曹操是唯才是举,到这种唯才是举的优点是团队整体战斗力有保证,缺点就是人才的忠诚度不高,刘备诸葛亮选人的标准是德在才先,这种缺点是团队的忠诚度高,但后期团队的战斗力不足,孙权用人德才兼收,但用人不尽其材,不敢大胆地委任吕蒙陆逊等人,归根结底三国真正的较量不是拼当前,而是拼未来,未来谁拥有的人才多,谁就能取胜。从这点分析,依然吴蜀两国地狭人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自然产才不足,再加上吴蜀两国用人比较挑剔,自然后备人才不足,而魏国地处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中国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底蕴深厚,产才又多,唯才是举,自然魏国后备人才济济,将来统一三国的肯定是魏国团队,至于统一后,掌权者是谁,那就说不定了。最后历史也证明了,刘备和关张庞统法正死后的,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蜀国,朝中无人,领导昏庸,诸葛亮纵有奇才,也只能是以攻为守,保全蜀国不灭而已,诸葛亮死后,又不能提拔出一批新秀,姜维等辈才不及诸葛亮,蜀国灭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诸葛亮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从此彻底的破灭了。



乐天知命人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很有名: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卧龙先生诸葛亮27岁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到54岁时陨落于五丈原,奋斗了27年,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始终无法更进一步,统一天下。或许真的是应了那句话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来通过韩信与诸葛亮的对比,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没能兴复汉室。

先说说韩信。韩信刚出道时,默默无闻,在战神项羽的帐下做执戟郎中,就是一个保安大队长。但韩信就是韩信,不甘心一直做个跑龙套的,就多次给项羽建言献策,希望得到重用,结果项羽言不听计不从。韩信弃暗投明,加盟到刘邦阵营,并在夏侯婴和萧何的帮助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韩信就是韩信,出手就是不同凡响,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就带着汉军还定三秦,并逼得名将章邯自杀,接着又打败魏、赵、代、韩、燕、齐和楚国的龙且大军,相当于把战国七雄重新吊打了一遍。

最后设十面埋伏之计,逼得老东家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凄凉境地,最后在乌江边自刎。韩信只用四年时间,便帮助刘邦收服群雄,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朝。

同样是在巴蜀之地起家,诸葛亮为什么没能成功复制韩信的成功呢?

首先应该是对手不一样。

韩信面对的主要对手只有项羽,其他的名将章邯、陈馀、田横、龙且都只有被吊打的份。

而项羽又是只逞匹夫之勇、刚愎自用的人——用兵比不上韩信,收买人心比不上刘邦,搞阴谋诡计比不上张良、陈平,失败在所难免。

诸葛亮的对手则难搞很多,且不说东吴方面的周瑜、陆逊,光是曹魏这边就让人受不了。一是曹操,一个被誉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一听就不是善茬。

曹操手下文有荀彧、郭嘉等谋臣,武有五子上将,足与蜀汉五虎上将分庭抗礼。好不容易把曹操熬到挂了,曹魏里又出来个司马懿。

司马懿有一副让人忌惮的狼顾之相,江湖人称“冢虎”,这外号一听好像也没比“卧龙”“凤雏”差多少。虽然司马懿智谋、用兵均不如诸葛亮,但其极善隐忍,一直都用坚壁清野的防御策略对付诸葛亮的火力全开,诸葛亮每次重拳出击都打在棉花上,无功而返,也是很恼火却无可奈何。

由此观之,诸葛亮所遇到的对手要比韩信的对手高上几个水平,统一天下的难度也高上几个级别。

还有一点,就是时机。

刘邦登坛拜将,封韩信做大将军时,虽然名义上是项羽收服了各路诸侯,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陈馀、田横、彭越等都在造项羽的反,项羽这边忙着扑火,韩信可以从容淡定地带着汉军一路从西到东,分而歼之。

而诸葛亮刚出山时,曹操已经灭了袁绍、吕布等各路群雄,统一了长江以北的中国,正带着大军杀往荆州而来。诸葛亮刚跟着刘备混,就得先跟着他抱头鼠窜,一顿逃跑。

当然,诸葛亮没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尽人事、听天命,六出祁山已是尽自己所能,至于出师未捷身先死,那或许真的是天命不可违,上天助曹不助刘呐!

即使是诸葛孔明这样的大神,也只能徒呼奈何!



追逐孔方兄


这个道理很简单,历史上除了汉高祖在能从蜀地,暗度陈仓,杀到汉中,在与项羽争霸过程中取得了天下,还有没有相同的案例?


相同的地点,暗度陈仓这种计谋也只有用一次。除此之外就得拼硬实力了。

刘备的起家

实际上从刘备的起家到衰败,与东吴都有着极大的关系。虽然当时在隆中,诸葛亮与刘备制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但是实际上如何实现,当时是没有具体方案。只能在荆州陇人心,扩大影响力。

而赤壁一战,东吴为了抵抗曹操的入侵,与刘备结盟,让刘备有了更大政治舞台,而且接收了刘表的小部分军队,在荆州有相当高的人气。经过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而且刘备趁双方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扩大了地盘,占领荆州南部三郡。东吴只能默认了这种结果,战后,东吴还是担心曹操卷土重来,必须还得依靠孙刘联盟,所以,孙权还把妹子嫁给了刘备。


而刘备不但没有收敛行为,反而变本加厉以同盟和妹夫的身份借到了荆州南郡(在鲁肃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成功)。实现了打通进攻益州的通道。实现了在隆中的战略目标:三国鼎立。


即使后来,刘备取了益州,蜀国进入鼎盛时期,这个时候从综合国力而言,三国之中还是最差的一位。这时,孙权开始发难,欲讨回荆州。

蜀的盛极必衰的过程

一方面当时刘备也承诺了取得了益州就归还荆州。

另一方面,驻守荆州的关羽经常与东吴搞摩擦,没有处理好与东吴的关系。

所以,在关羽进攻樊城,刘备在汉中与曹操打仗,让曹操感到了威协。所以,魏吴开始联手,东吴本来也咽不下这口气,很快就达成共识,东吴趁关羽攻打樊城时,偷袭了荆州,断了关羽后路,并且诛杀关羽成功。不仅把刘备所占的所有荆州地盘全部收回,而且上庸的蜀将也被 近投了曹操。此消彼长,蜀的国力更弱了。

加上两年后,刘备伐吴,夷陵一战,损失大半兵力,整个有生力量更加被削弱。在刘备死后,蜀国已经开始走向衰弱。

实力不够,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掌管大局。采取了种种修生养息的措施,平定民少数民族的叛乱,让国力逐渐恢复,但短期内无法达到强盛时期的国力。


最强大的是魏,其次是吴,最弱小的是蜀。如果拿领土来比较的话,

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洛阳一带)、雍州(关中和陇右)、凉州以上十个州;

吴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和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和荆州与魏分割所有);

蜀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

拿人口来比较的话,蜀当时的人口有28万户、94万人(《蜀书·后主传》裴注引王隐《蜀记》);

吴当时的人口有52.3万户、230万人(《吴书·三嗣主传》裴注引《晋阳秋》);

与蜀吴相比,魏的人口有66万户、443万人(此数字是从《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中记载的魏灭蜀时的总人口中减去前述蜀的人口得来的)。吴的人口是魏的一半,蜀更少,只有吴的一半。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在实现了与吴重修旧好和完成了南方平定之后,于建兴六年(228)正月,终于开始了他消灭曹魏恢复中原的北伐。对于以汉王朝正统继承者自居的蜀来说,国家的至高使命就是消灭篡权者魏,为达到这个目的,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也在所不辞。

诸葛亮从前一年起就率军进驻汉中,开始进行周到细致的准备。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也正是从汉中进军中原,消灭了项羽取得了天下。对继承了刘备遗志的诸葛亮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现汉王朝的辉煌历史。在与吴的同盟关系上诸葛亮不惜做出让步,也正是为了北伐的成功。临行前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疏的《出师表》里,明确记述了北伐的目的就是要“兴复汉室,迁于旧都”。

很可惜,街亭失守,前功尽弃, 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斩了一个马谡不了了之。

此外,沿汉水东下虽然可以到达荆州,但是途中要经过上庸,驻守上庸的孟达已经投靠了魏。诸葛亮这时写信给孟达,劝说他再次归顺于蜀。曹丕死后,孟达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不安,对诸葛亮的话很动心。可是,这些都被司马懿觉察到了,他派人杀了孟达,使诸葛亮的计划还没开始就受到了挫折。


一方面,魏国有了司马懿这位军事天才在与之抗衡,诸葛亮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局部战争各有胜负。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上邽对峙,大破魏军,获首级三千。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军,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战死。张郃的死也算是替马谡报了仇。


再次回到综合国力,从成都到汉中,路途遥远,粮草运输不方便,而且蜀国老百姓经过连年的战争,已经不堪重负。所以才出现李严筹粮不利,诸葛亮最后的努力付之东流,即使这一次李严筹粮成功,诸葛亮也未必能成功。

实在是没钱,耗不起,这是北伐失败是了重要的原因。

鉴于前面几次北伐都因粮草供给不足而失败,诸葛亮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劝农讲武,积极备战。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调集十万大军,由褒斜道再次北伐。诸葛亮到达郿县后,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设营。这次诸葛亮不仅使用了木牛、流马运送兵粮,还在五丈原一带分兵屯田,作长久之计。

但因司马懿采取固守不出的战术,就一个字“耗”。无论诸葛亮用什么手段都不济于事。

双方对峙百余日没有结果。到了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民心散、知识份子对恢复汉室不再热情

对于蜀来说,更为不幸的是不仅来自北方的名士不尽力配合,就连蜀本地的知识分子也对蜀的前途持冷淡态度,甚至对魏更有好感。

蜀的学问中心在位于成都东北部的广汉郡。其特征是盛行谶纬,也就是预言之学。

广汉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独特的青铜器文化三星堆文化的所在地,可以想象,这种古代独特的文化在这一地区被中国化,儒教广泛普及之后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得到继承,形成了重视预言的风气。

到了后汉时代,广汉的谶纬学者也一直层出不穷。对刘璋之父刘焉说蜀地有皇帝之气的,也是广汉学者董扶。另外,名声稍次于董扶的还有周舒。

周舒在解释“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春秋纬》中的预言时说,“当涂高”就是指魏,他的话在乡党学者里引起反响。与董扶齐名的还有任安,任安的弟子杜琼也说:“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现在日语中还有“法曹”一词)。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他们不惜牵强附会,认为这都是曹氏要取代天下的预兆。

当时蜀国学问最高的大学者谯周就是杜琼的弟子。谯周效仿老师杜琼解释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思就是说刘备和刘禅,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就是“准备禅让”,暗示蜀将被魏所取代。

最后劝后主投降的人正这位知识份子谯周。所以内部不和谐,也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国内ERP专题


是什么让文韬武略的诸葛亮不能兴复汉室?时也!命也!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中著名的政治军事大家,他的出现影响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走向,而在他辅佐下的汉室最终没有兴复,原因不能只看诸葛亮一个方面,其他因素也要综合考虑。


其一,蜀汉随立,然命运多舛,诸葛亮无法靠一己之力挽回。


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后,审时度势,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刘备的初始班底,在曹魏和孙吴两大集团势力的夹缝中成长壮大,最终得以三分天下。

而就在刘备的蜀汉集团平稳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可挽回的大事。刘备的结义兄弟、蜀国“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在与东吴作战时兵败被杀。同时义弟张飞死于非命。刘备不顾劝阻,亲自带兵报仇,最终兵败夷陵,病死于白帝城,并托孤于诸葛亮。个人认为,蜀汉的建立源自刘关张,而此三人却都半路丢掉了性命,感觉这时的蜀汉的命数已经断掉,虽有诸葛亮主持大局,但刘禅终究不是刘备,诸葛亮也不是帝王。

其二,忠于刘备遗念,北伐却伤及根本,身死道消。



诸葛亮自打刘备死后,朝政大权在手,他没有自己上位,而是衷心辅佐后主刘禅,一心推动国内建设,发展经济民生,同时也为以后的北伐打下基础。在诸葛亮的操劳下,蜀国实力得到了大范围的提升,诸葛亮也终于下定决心北伐。

然而,北伐之路却异常坎坷。

北伐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粮草不济。众所周知,打仗时间劳民伤财的事,大军出动粮草乃是重中之重,北伐前几次无功而返,多因粮草。魏军也正是抓住这一点,能拖则拖。虽然诸葛亮后来靠着军队前线种粮来弥补这个缺陷,但终究无济于事。

北伐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诸葛亮“事必躬亲”。我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根据记载,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大多事情都要亲自处理。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要亲自过问身体自然吃不消,这也为后来买下了祸根。还有就是,诸葛亮没有多培养军事人才,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事事都要诸葛亮操心,长此以往下面的人离了诸葛亮就不成事,这仗还怎么打,不累死才怪,不出问题才怪。如果每一级都有可以胜任的武将,这样诸葛亮坐镇中枢指挥,下面一级一级传达实施,效率会高很多,这一点现代军事就做得比较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可能是诸葛亮难以逃脱的宿命,在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北伐彻底结束。诸葛亮归天以后,蜀国没有能担起北伐重任的人物,加上多次北伐失败导致劳民伤财,国力不济,让蜀国积劳成疾,再也没有真正兴复汉室的实力。


总结:诸葛亮是大才,这点毋庸置疑,没能兴复汉室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总的来说,对于兴复汉室,诸葛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趣访谈


首先你要了解诸葛亮北伐前的蜀汉疆域,基本就是现在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以及后方的云贵高原。

蜀汉拥有现在的地域,很大一部分源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是相互紧密又互相独立的地理单元,仗着天险易守难攻。刘备死前的夷陵之战,很大一部分是想夺回关羽死前的荆州地盘,夺取江汉平原。从襄阳和汉中栈道两路夹击长安(西安)。这也是“隆中对”中打出门的第一步。

但刘备夷陵战败,白帝城托孤,蜀汉无其他路东出,只能龟缩盆地以内。

诸葛亮之所以一直北出,很大部分是相比较北袭长安,东出的代价太大,没有战略纵深,没有跳板。而且,东出江汉,会招致魏、吴两国夹击。

所以谨慎的诸葛亮希望先北取长安,复取江汉平原,东伐吴国,北灭大魏。

可是,蜀汉地理战略位置不好,汉中北部攻长安都是沿河栈道,最短的栈道也得二百多公里。



吉耶221


刘备在世阶段,诸葛亮是辅助,行参谋之职,无决策之权。这个阶段就不说了。

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蜀汉,大权在握。然时势已变,天下格局初稳,虽强力为之,但已回天无力了!

一、诸葛亮自身的情况

1.“兴复汉室”是他一直的志愿。这也是他和刘备根本上的不同之处。

刘备是拿“兴复汉室”当“幌子”,时机一到就自己当了皇帝。

诸葛亮却始终“不忘初心”,蜀汉政权并不是他的终点。这也是为什么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原因。

2.诸葛亮一生谨慎,事必躬亲,不能放权。劳累不说,关键是一不利人才发现和培养,二挫伤了一些人的积极性。可以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责任很大。

3.没有解决好国内的派系纷争,也没有做好国内的思想动员,整合力量统一方向。以致整个“北伐”成了自己的“独角戏”。尤其是没有真正获得刘禅的支持!

二、蜀汉政权内部。

1.蜀汉政权系外来政权,且立国尚短,又经“失荆州”、“败夷陵”两次重挫,国力严重受损。

2.派系纷争严重,“荆州派”、“本土派”、还有刘备的老班底一派。刘备在世尚能镇住,刘备死后立时显现。

3.刘禅,守成之主,非开拓之君。对于“兴复汉室”并不感冒!相比而言,他更关心现有政权的稳定!自己位置的稳定!

对于诸葛亮所为,刘禅肯定是不满意的,限于种种考虑,只能听之任之罢了!

4.蜀中自古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人心思安,根本就没有征战天下之欲望。遑论“兴复汉室”?因此,群臣、军队、百姓,均无战心!

且越到后来,由于连续的“北伐”导致民生凋敝,国力越发不济,国内怨声载道……

三、外部形势

1.曹魏已统一北方,地广人众,实力雄厚;曹氏征战多年,兵多将广,树大根深,素有一统天下之雄心。

2.东吴三代经营,人心归附,根基稳固,且主明臣贤,人才辈出,时时虎视天下,伺机待动。

由上分析可知,诸葛亮如此内外交困之境,岂能成功!“兴复汉室”岂能成功!





天地过客1971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动乱最严重的时代,但也是中国最绚丽多彩的时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美周郎周公瑾,又如乱世奸雄的曹操,但最让人们佩服的还是有智圣之称的诸葛孔明,但诸葛亮的结局是悲剧的。

为兴复汉室呕心沥血,最后落得个身死五丈原的结局,至死也没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宏伟理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的失败呢?后人多有评说,有千古一完人之称的曾国藩看的透彻,三点原因点出原因。

其一,起步时的准备不足,曾国藩一直是个谨慎的人,他讲究凡事都应该先思而后行,准备应该充分。然而诸葛亮出山之前的隆中对,其实先天就存在不足,隆中对提出占据荆州在和孙权联合对抗曹操,但荆州本是孙权的门户,你占了别人的地方还想要让别人帮忙,显然很矛盾。

其二,用人不当。众所周知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人,有曾国藩会识人的说法,他觉得在用人方面诸葛孔明存在不足。先是用了骄狂的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失守。后又用马谡失街亭,这些都是决策的失误导致失败,最重要的还是蜀国除了五虎将之外并没有特别出名的人物支持。

其三,用人唯亲。在曾国藩的一生中其实对于用人并没有特定的要求,只要有能力就提拔,就像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他提拔上来的。而蜀国当时可能是受刘备的影响,导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倾向于用自己人,才有了诸葛亮的诸多失败。

其实曾国藩对于诸葛孔明的失败原因更多的是从用人方面出发的,可见曾国藩对于用人非常看重,毕竟你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需要人帮助,诸葛亮失败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还是曾国藩看的透彻,三句话点出原因。


梅姑姑318


诸葛亮没有复兴汉室,主要原因是,第一,刘备的失误,荆州当时对吴蜀魏三国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大而险要,任何一方占领,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特别是吴国孙权,垂涎已久,只是刘备暂借,不好说还。刘备在进兵益州时, 留下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可见对荆州的重视程度,这时刘备还很清醒,后来在攻打益州时,只留下关羽一人镇守荆州,再取得益州和汉中后,只顾自己当汉中王和称帝了,把荆州关羽二弟给忘了,只封个官,没派一兵一卒,如果此时派两员大将帮助关羽镇守荆州,不至于关羽被杀,荆州失守,最次也得通知刘封帮助关羽。关羽被杀,荆州失守直接导致刘备战略打翻盘,紧接着,为夺回荆州,给二弟报仇,发动夷陵大战,战败,损兵折将,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快折腾光了,如果当时派人帮助关羽镇守荆州,荆州在,关羽在,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这样诸葛亮兴复汉室也有了保障。

第二,诸葛亮自己也有失误,首先在用人上的失误,诸葛亮在街亭保卫战中用马谡领兵,马谡自大,不听劝告,致使街亭失守,虽然马谡被斩,但以后无法得到此战略要地,让后来几次北伐无功而返,其次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没有帮助刘禅培养人才,使蜀汉后期人才缺少,有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说,可见当时情况,国家缺少人才,没有出色军事统帅,想兴复汉室,也是难上加难。如果没有刘备和诸葛亮的失误,荆州人马加上益州人马,兴复汉室还是有可能的。





孙立国


你好,我是新手Burning爱历史,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没实现兴复汉室"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以下这几个:

1、战略规划:课本上咱们都学过《隆中对》,这个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给到他的未来发展规划,其中心思想就是以抓紧时间抢占荆州,并以此为根据地,西取益州,随后再发蜀中之兵攻秦川,最后养精蓄锐进取中原。

规划很棒,但是不足也明显。首先说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本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还无险可守(襄樊在曹操手里),前期能守住就是万幸了,后期丢了也是早晚的事。荆州一丢,再加上连锁反应,刘备实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再说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虽说是天府之国,但是进去了就不好出来,经常是前方打仗,后方粮草跟不上,路太不好走了!从诸葛亮之后北伐六出祁山中就能看出来,失利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粮草不济!

2、蜀国实力:大家可能看《三国演义》看的不少,毕竟是演义,里面对于军队规模的描述太夸大了,实际上到三国统一了以后,蜀国总人口才90万而已,全国带甲10万多一点。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能动用的全部兵力是不到10万的,也就在6-7万左右。而曹魏的实力是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的,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军队数量都远超蜀国,再加上地形劣势,想以弱击强,进取中原其难度可想而知。

3、用人及自身问题:用人方面也怪不得诸葛亮,真是无人可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是说蜀国没人才,是真的到后期时去世的去世,病的病,真的无人可用。

本来就是无人可用,再加上自己这边的容错率低,所以诸葛亮不能走错棋,可惜呀,还是走错了,马谡失街亭,第一次北伐大好形势,也是很有希望的一次,全盘皆输了。

再看看诸葛亮自身,旷世奇才,神机妙算这类词用他身上到不为过,但是诸葛亮在行军打仗方面的建树真的不多,相比之下,他更擅长于治国理政,三国演义把他太夸大了而已。而且他为人谨慎,事事亲为,不过这也是无人可用的原因,结果自己身子被掏空~累死了~~~

以上就是本人的愚见,篇幅问题没好意思写太多,欢迎大家点评[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