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是董卓死後最大的諸侯,為什麼他麾下沒有像郭嘉這樣的頂級謀士?

用戶8619077301045


他手下沒有頂級謀士嗎?

不是沒有頂級的謀士,而是他不識英才,任性和自以為是!

沒有本事能夠成為諸侯嗎!是太有本事,太成功了,所以自認為自己才是最聰明的,自己才是最正確的!

劉備何嘗不是如此!在他弱小時,對諸葛亮的話都是言聽計從,當他感覺自己的勢力可觀時,就開始自作主張,親自率領大軍征討東吳,結果大傷元氣,再也無力爭霸。


深藍ME


公元190年,袁紹和曹操同時起兵聯合反董卓自立。董卓死後,兩人各自發展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前,袁紹擁有冀州、青州、幷州、幽州,曹操擁有兗州、徐州、豫州、司州,各擁有四州之地隔黃河對峙,由互助變為敵對,由於地域人口的差異,袁紹勢力最強。

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回冀州平叛,202年因病去世,由於袁紹素有德政,死後河北人民很多都很悲痛。隨後六年曹操利用袁氏集團的分裂平定河北,徹底剷除袁家勢力,吸收其人才。

鑑於袁紹發展形勢,其麾下沒有像郭嘉的頂級謀士的原因有三個。

其一、袁紹的性格使然。早先剛起兵時,郭嘉投奔過袁紹,不久就離開了,寧可在家閒居六年直到荀彧推薦給曹操才出仕,隨後就輔佐曹操克呂布。

許攸早年給曹操獻策不用,投靠袁紹後雖然得成謀主,卻因貪汙見責而叛逃。

兩人都有同一特點就是德行不是很好,袁紹雖然對人客氣,禮賢下士,但是個人好惡會影響待人舉措,錯失人才。

其二、袁紹知人而不善任。袁紹謀主田豐輔助其力克公孫瓚,荀諶遊說而得冀州,沮授上平河北策,更有審配、逢記、郭圖、許攸等謀臣各上奇謀良策。

袁紹集團許多謀臣,都是袁紹網羅招攬來的,並給予相當的地位和權勢。但是多數時候不尊重部屬意見,打壓了獻策的積極性,造成怨憤不滿。

張頜陣前帶精兵反叛,荀諶隨軍官渡後一言不發,都是不善於用人所造成的極端結果。

其三、袁紹的帝王平衡術欠佳。

袁紹攻取四州之地相對於曹操難度較小,經歷的慘烈戰鬥也較少,地方豪強的勢力存留完整的進入集團勢力中,反而造成集團各勢力派的鬥爭一旦掀起更加激烈。

袁紹為平定的各州穩定發展,早早的讓宗室帶兵常駐一方,又不立嗣,讓部屬不自覺的形成派別。

各派別的鬥爭激烈逐步影響到謀臣的建議、戰略的執行,而袁紹平衡術又不是很好,草草決斷,斷絕了超級謀士的成長空間。田豐因讒被殺,許攸陣前被揭發等都是極端的案例。


石家言


要說早期實力最強勁的諸侯,當屬四世三公的兄弟了。末年,如果說是當時第一顯赫的家族之外,就是第二了,所以袁氏有有天下之稱。可以說,當時的世家貴族都是以袁氏為首,袁氏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連日後的魔王也是袁氏的門生,曹操早期也是袁紹的小弟。可見袁氏的威望之高。然而,為何袁氏兄弟,尤其是袁紹明明坐擁河北四州之地,實力當屬第一,為何卻敗給了實力弱小的曹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原因。

1.派系之爭。我們知道,袁紹比袁術比起來,還是非常出色的。袁術雖然是袁氏嫡子,但目中無人,飛揚跋扈,連都看不起,更何況其他人呢?所以許多袁氏的門生和世家大族的人才都投奔了庶子袁紹。袁紹實力漸漸增強,打敗後,成了的河北之主。但是,集團變大了,袁紹手下就難免有了派系之爭。其中,謀士裡的潁川派系與河北派系為了各自背後代表的家族利益,開始進行了明爭暗鬥。

袁紹當然也知道這種情況,但他作為主公,卻樂於這種派系鬥爭的,這樣才能保證領導者的權威。但是,令袁紹沒想到的是,他麾下派系的鬥爭漸漸失去了他的控制。和平時候還好,雙方可以進行平衡安撫,但到戰爭時候,袁紹就沒法平衡了,而這就給等人機會,他們相互詆譭,讓袁紹的思想搖擺不定。結果,作為派系鬥爭的犧牲品,名士兩人就成了受害者。剛正不阿的田豐因直言勸諫袁紹,被郭圖等人詆譭,被關進大牢。沮授多次獻策,卻不被袁紹所喜,加上郭圖的挑撥,被關進囚車。袁紹麾下謀士看起來挺多,但真有才華的只有田豐沮授二人,剩下的除了許攸謀略較為出眾外,剩下的郭圖逢紀等人都是一幫小人而已。最慘的是,最後許攸也投奔了曹操,給了袁紹致命一擊,導致的慘敗,曹操。

2.袁紹太過寬厚。有人說,太寬厚也是錯的嗎?的確如此,在亂世之中,寬厚待人是可以的,但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也要有一定的威信。袁紹麾下的那些謀士,為了爭權奪利,對袁紹一些命令陽奉陰違,袁紹知道了,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許攸,眾人都比較討厭他,而袁紹卻沒有懲治許攸,這就是典型的御下不嚴啊。至於郭圖逢紀等人就更不用說了,比許攸還不如呢。

這就助長了這些謀士的不正之風,到了後來,他們更是干預了繼承人的事。袁紹喜歡幼子,想要廢長立幼。但嫡長子袁譚也沒有什麼錯誤,所以一些人支持立袁譚為繼承人。但是,逢紀等人因為為人太過自傲而不被袁譚所喜,所以他們就轉而支持袁紹幼子袁尚。這本來是君主最忌諱的事,但到袁紹這裡,卻沒有什麼。袁紹反而因兩個兒子支持者的言論而陷入糾結。這樣一位御下不嚴,麾下文武不能的集團,即使擁有最多的兵馬錢糧又有什麼用呢?只能成全了曹操罷了。

3.袁紹多謀少斷。袁紹早期時,因為手下謀士少,還能比較聽從謀士的合理建議,成功入主了冀州。等打敗公孫瓚後,坐擁了河北四州之地,袁紹麾下的謀士也多了起來,袁紹的性格缺點就開始暴露了出來。那就是袁紹缺少應有的決斷性,這是非常致命的。第一次,沮授建議他應該南下救,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但袁紹卻怕漢獻帝不聽話,沒有派兵南下。等看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顯現出來後,袁紹才後悔。

第二次,田豐勸他此時不應該和曹操決戰,而應該以守代攻,以強大的後勤能力拖垮曹操,袁紹不聽,執意派兵攻打曹操。結果,損兵折將,大將戰死。第三次,許攸建議他派兵奇襲曹操的大本營,袁紹卻害怕被伏擊,白白錯失了良機,讓本缺乏糧草維持的曹操逃過一劫。這樣的例子,在官渡之戰的過程中,發生了太多,可以說,只要袁紹有果斷性,聽從謀士的好的建議,肯定能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進而一舉滅了曹操,成為中原霸主。

主席曾評價袁紹:“袁紹這個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沒有決心,不果斷,結果兵敗於官渡,所以有謀還要善斷。”的確,袁紹此人雖然善待百姓,在他死後,河北許多百姓還為此哭泣。但袁紹卻沒能將民心好好作用起來。最重要的是,袁紹缺乏一顆果斷心,所以在重大的選擇面前,多謀的袁紹,就會想得太多,卻遲遲不能下定決心,錯失了好多戰機。想反,曹操果斷選擇,聽從了許攸奇襲烏巢的計劃,一舉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袁紹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北漂山東小肖


袁紹手下有六位頂級謀士,他們不輸司馬懿,略勝諸葛亮,只可惜袁紹本人好謀無斷,以至於這六位頂級謀士大多慘死收場。

袁紹手下曾有六大頂級謀士,他們的才華一人不輸諸葛亮,另一位是曹操的間諜。

第一位、沮授

沮授是袁紹最得意的謀臣,曾任冀州別駕,據歷史記載他“少有大志,擅於謀略”。沮授在袁紹集團的地位,就相當於劉備陣營中的諸葛亮,可以說是袁紹最信任的謀臣。但很多時候袁紹對沮授提的意見卻置之不理。官渡之戰發生時,沮授沒來得及逃走,因拒絕投降曹操,被曹操斬殺。沮授的謀略,不輸司馬懿,略勝諸葛亮,這是有歷史依據的。

第二位、田豐

田豐博學多才,在冀州時名望就非常大,後來被袁紹請出山,官至冀州別駕,袁紹曾採用了田豐的計謀,消滅了公孫瓚,平定了河北,虎據四州。但田豐為人剛直,因他的很多計謀都沒有被袁紹採納,做出了很多犯上的行為,惹怒了袁紹,袁紹開始疏遠他。後來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監禁。官渡之戰袁紹失敗後,因為小人的挑撥,田豐被袁紹殺害。

第三位、許攸

許攸從小就與袁紹交好,算是朋友關係,董卓死後,許攸投奔了袁紹,官渡之戰時因許攸家人犯法而被袁紹抓捕,許攸被迫投奔了曹操,併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這也是官渡袁紹大敗的原因。後許攸幫助曹操平定了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對曹操不敬,終因觸怒曹操而被許褚殺害。

第四位、逢紀

因袁紹賞識他的智謀二受到重用。曾獻計利用公孫瓚,而反客為主奪得冀州,在官渡之戰,統軍事,進讒言,以至於田豐被殺,袁紹死後,開始輔助袁尚,袁譚不能繼位,自稱車騎將軍,駐紮在黎陽。袁尚不給袁譚多兵,於是派逢紀跟隨袁譚。袁譚要求配兵為審配遭到拒絕,一怒之下殺了逢紀。

除此之外,袁紹麾下,還有辛毗和辛評兩兄弟以及審配這位文武雙全的將才。總之,袁紹手下的謀臣良將也不少,但都因為袁紹集團的內鬥、袁紹自己的無能,以至於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之後袁紹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


我是履和齋主。關於袁紹麾下有沒有郭嘉這樣的頂級謀士,我的回答是:“有”。以下我從五個方面解答。

1,郭嘉離開袁紹投曹操的原因;2,郭嘉被強力支持曹操的原因;3,曹操需要設一個謀士的標杆;4,我們世俗的觀點;5,袁紹的謀士們。

袁紹是當時最大的私企,富可敵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屬於實力稍遜的國字號。以官渡之戰而論,按實力分析普遍認為袁紹勝,結果恰恰是袁紹大敗。不以勝敗論英雄,更何況他們手下的謀士。

尋找出頭之日。郭嘉初出茅廬,也是投奔袁紹的。郭嘉每月都拿到很高的薪水,大老闆袁紹對他也很體貼,可就是沒有找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為什麼呢?老闆手下能人太多了,他冒不出頭來。所以,等到曹操伸來橄欖枝,他就跳槽了。郭嘉看重的不是高薪,而是創業機會。諸葛亮不選曹操選劉備,也是為了“原始股”。

遇到出頭之日。官渡之戰是郭嘉一生的亮點。新東家跟老東家開戰,曹操並不被看好,曹營很多人左右搖擺。好馬不吃回頭草,老東家也不缺他一個,郭嘉只能死心支持曹操。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增加了曹操的底氣。也怪袁紹失誤連連,成就了郭嘉的論斷。平心而論,袁紹只要抓住任何一點轉機,都會讓曹操膽寒,讓“十勝十敗論”破滅。

封為標杆式謀士。官渡之戰以後,曹操才成為天下第一。他忘不了艱難時最貼心的郭嘉。滅袁紹,郭嘉既表現了忠心,也表現了智謀。不巧的是,郭嘉短命。綜合郭嘉在曹營的表現,成績顯著,沒有一點瑕疵。因此,郭嘉順理成章地成為“模範標杆”。曹操說:“我最喜歡這樣的人。”官渡之戰,曹操哭“郭嘉”,程昱之輩作何感想?

我們的世俗觀點。成王敗寇。郭嘉所在的公司勝利了,而且他所效忠的曹丞相屬於漢朝正統。所以郭嘉成為智謀的代言。而袁紹一黨屬於亂臣子,自然登不上臺面。

袁紹的謀士們。袁紹謀士有田豐、沮授、許攸、審配、逢紀、郭圖、荀諶、辛毗等人,才識淵博,足智多謀。以官渡之戰為例,袁紹觀點每每與謀士向左,進退失據。由於袁紹的組織能力不足,能人太多反而成了累贅。謀士之間矛盾激烈,沒有形成合力。在開戰時機問題上,田豐早有進言。田豐之死,也將袁紹失敗的責任交代得一清二楚。許攸也是被袁紹逼走的,成為郭嘉的神助攻。起碼田豐具備頂級謀士的實力。


履和齋


袁紹出身名門望族官宦世家,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他的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

在當時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資源,尤其是董卓死後。優越的家世吸引大量人才投靠,郭嘉曾經是他部下,東漢末年一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荀彧早年是他的坐上賓。袁紹收下了不缺也有不少郭嘉式的頂級謀士。

上面兩位謀士再加上其麾下四大謀士田豐、沮授、郭圖、許攸,其餘等等,袁紹手下可謂人才濟濟。可惜因為他的性格和能力,失去一部份,另一部分不能好好的人盡其才。皆因為他好謀無斷,有才而不能用,色厲膽薄,對部下外寬內忌,幹大事而惜身,心胸狹隘,見小利而忘命。

反觀曹操唯才是舉,心胸開闊(接納張秀賈詡關羽事件),愛才如命,虛心接受良言,明辨是非,自己本身也有頗高的政治謀略,不僅吸引人材,而且人盡其才。

袁紹因為種種性格缺陷,能力問題,埋沒人才,調控不當,手下謀士互撕不斷。雖然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有各種問題,歸根結底作為集團首腦的袁紹志大才疏,做事猶豫不決,沒有發揮他們的閃光點。

袁紹不缺郭嘉式的人才。因為其個人問題,流失、埋沒、逼退不少郭嘉式的人才而已。


披堅執銳K


不能說袁紹手下沒有頂級謀士,其實他麾下的田豐、拒收、甚至背叛投曹的許攸都是頂級的謀士,只是成王敗寇,袁紹失敗了,連累他麾下的謀士也被輕視了。像田豐,他曾提出三次殺曹操的謀劃,假如袁紹採納,那歷史就沒有郭嘉、荀彧什麼事了。


田豐,字元皓,鉅鹿(今河北鉅鹿一帶)人。袁紹手下的謀士很多,如許攸雖然貪婪,但也多知;如審配,能文能武;又有沮授,智略高絕;等等。但為何袁紹手下第一謀士卻是田豐,他到底有什麼本事?

《先賢行狀》:“天姿朅傑,權略多奇,少喪親,居喪盡哀,日月雖過,笑不至矧。博覽多識,名重州黨……袁紹起義,卑辭厚幣以招致豐,豐以王室多難,志存匡救,乃應紹命,以為別駕。”

一諫殺曹

田豐在曹操僅有數郡之地時,便將他列為阻礙袁紹霸業的大敵,數次勸袁紹拋開公孫瓚等“小敵”,先解決弱小的曹操。曹操與袁紹是從小玩到大的朋友,袁紹不到最後關頭,都沒有要與曹操撕破臉的打算。

第一次田豐建議殺曹是在建安元年(196年)。當時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從此開始挾皇帝以令諸侯。袁紹每次接到詔書,總髮愁這樣對自己不利,所以想要皇帝搬到自己的眼皮底下。袁紹也不使什麼計謀,直截了當地派人對曹操說:許縣低窪溼潤,洛陽又殘損被毀,應當將國都遷到甄城,以便接近完好富裕的區域。

曹操又不傻,當然不答應,隨便找了個理由敷衍了回去。

田豐對袁紹說:“遷都的策略,已然沒有奏效,不如早點兒攻取許縣,接來皇帝。曹操動輒假託皇帝詔令,向全國發號施令,對我們太不利了。直接翻臉,攻取許縣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不這樣做,終究將受制於別人,那時即便悔恨也不起作用了。”

袁紹沒有采用。

二諫殺曹

第二次田豐建議殺曹操是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前夕,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據了沛縣,背叛曹操。曹操親率兵馬征討劉備。

田豐對袁紹說:“同您爭奪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現在去東邊打劉備,交兵不可能很快完畢,現在調動所有兵力突擊曹操的後方,一戰就可以平定。軍隊依據時機出動,這就是時機。”

袁紹推託說兒子患病,田豐的策略沒得到施行。

田豐舉著柺杖敲擊地面說:“咳,大事完了!十分難得能遇上這樣的時機,居然因為小孩子患病喪失,可惜呵!”

袁紹聽到今後很惱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

《後漢書》:田豐說紹曰:“與公爭天下者,曹操也。操今東擊劉備,兵連未可卒解,今舉軍而襲其後,可一往而定。兵以幾動,斯其時也。”

論持久戰

曹操懼怕袁紹渡過黃河,就加緊進攻劉備,不到一個月就將劉備打敗。劉備投靠袁紹,袁紹這才進兵攻打許縣。

田豐認為已然失去前面的時機,眼下不宜出動軍隊,就勸止袁紹說:“曹操現已打敗了劉備,許都就不再空虛了。並且曹操擅長用兵,變化無常,人數雖少,不可小看。現在不如長期據守。將軍憑藉山嶺黃河的鞏固,具有四個州的人馬,外面聯合英雄豪傑,內部施行農耕用以備戰。然後挑選精銳部隊,分為奇兵,乘虛而入,襲擾河南。敵人解救右邊,我就攻其左面;敵人解救左面,我就攻其右邊,使敵人疲於奔命,農民不能安於本業,我們還沒有疲勞但對方現已睏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打敗敵人。現在不用廟堂上萬無一失的策略而想經過一次戰役去決定勝敗,如果不能如願以償,悔恨就來不及了。”

袁紹不聽,田豐竭力勸止。袁紹認為他敗壞軍心,就將田豐關了起來。接著,袁紹發佈檄文,大舉南下。

曹操聽聞田豐不在軍中,喜道:“袁紹必敗。”後袁紹敗走,曹操嘆道:“倘若袁紹用田豐之計,勝敗尚未可知也。”

事實上,曹操一州之地,而袁紹領河北四州,倘若袁紹以正攻,曹操必死。可惜田豐雖智,但剛而犯上,終究死在了袁紹羞惱的怒火中。

《三國志》:紹軍既敗,或謂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


肚腩神


東漢末年自董卓遷都長安後,關東群雄經過常年的兼併戰爭,曹操和袁紹最終脫穎而出成為北方兩大最強諸侯,麾下各自人才濟濟,猛將謀士眾多;猛將且不提單單說兩人手下謀士,在官渡決戰之前曹操麾下最為有名的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和賈詡五大謀士,袁紹謀士更是眾多,其中較為出名的有田豐、沮授、許攸、逢紀、郭圖、審配、荀諶和辛毗辛評兄弟九大謀士。要說謀略袁紹麾下的田豐、沮授、許攸等人其實並不比曹操五大謀士差,曹操之所以能擊敗袁紹原因當然很多,但是雙方陣營的謀士所起到的作用卻是大相徑庭也是其中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曹操麾下謀士眾志成城配合默契,袁紹的謀士卻是各自為政拖了袁紹的後腿,那麼曹操的謀士,袁紹的謀士,為何一個配合默契,另外一個互相拆臺?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和曹操袁紹用人策略以及性格有關。曹操“唯才是舉”用人不拘一格不重出身只重才能,對身邊人一些道德上的瑕疵也一笑置之,比如郭嘉就因為行為不檢點被陳群告過狀,曹操一面表揚陳群一面卻不理不問;袁紹不同四世三公出身顯赫,用人也優先考慮世家大族出身之人,這樣的用人策略使得曹操身邊謀士大都是真正有才幹的君子,袁紹身邊謀臣雖多但水貨也不少比如郭圖。赤壁之戰前的曹操從善如流,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不以人廢言,袁紹不同有點剛愎自用,忠言逆耳的話聽不見去,麾下人才雖多卻不能很好利用。三國時期不少名人對袁紹的評價很中肯,比如曹操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荀彧說:“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楊阜說:“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失後事,今雖強,終不能成大業”。

第二,袁紹身邊謀士眾多,來自不同的地方,大概有這麼幾個來源:一是袁紹大本營冀州或河北之地,如沮授是冀州鉅鹿郡(國)廣平人,田豐是鉅鹿郡(國)鉅鹿人,審配是冀州魏郡陰安(今河北清豐北)人,這三人都曾是冀州牧韓馥屬下;二是來自南陽和汝南一帶,因為袁氏出自汝南,南陽和汝南很近,從袁術出京城後第一站是南陽並很快站穩腳跟來看,袁氏在這一帶的影響力是根深蒂固,所以袁紹身邊不少人都是來自南陽和汝南一帶,九大謀士中許攸是南陽人,也是袁紹的發小,逢紀也是南陽人;第三個來源就是當時天下謀士最集中的潁川一帶,郭圖、荀諶和辛毗辛評兄弟四人都是出自潁川。九個人來自三個不同的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述求,袁紹又沒有能力和手腕把他們擰成一股繩,有紛爭和互相拆臺就不足為奇了。曹操五大謀士不同:郭嘉和荀攸都是荀彧介紹來的,三人都是來自潁川,賈詡投降沒多久,此公奉行的又是明哲保身的策略,程昱兗州人很早就跟著曹操了,加上相互之間分工比較明確比如荀彧基本上是主內的,其餘人跟在曹操身邊參贊軍略較多,所以曹操的謀士沒那麼多利益紛爭彼此之間合作也愉快。

第三,袁紹有三個兒子一個外甥,分別是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和外甥高幹,四人一人一個州:袁譚為青州刺史,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袁尚留在冀州袁紹身邊;袁紹最寵愛的就是小兒子袁尚,可是長子袁譚能力不弱比如青州就是靠他一人打下來的,身邊也圍繞了不少人,這樣一來自然就形成了長子袁譚和幼子袁尚兩股勢力,兩人都擁有支持者比如審配和逢紀支持袁尚,郭圖和辛評支持袁譚,彼此之間甚至有點水火不容,這樣的情形下兩派之間不互相拆臺才怪!袁紹九大謀士為何不如曹操五大謀士?一個眾志成城,一個各自為政,袁紹之敗敗在自身,身邊的謀士又形成不了統一意見,袁紹自己又是“好謀而少決”,所以雖然實力強過曹操很多失敗的卻是袁紹,袁本初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爛如之奈何!





要很努力努力努力的活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他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天下七州他佔了四州,實力不可謂不壯,地盤不可謂不廣,可以稱得上這一時期數一數二的大軍閥,然而為什麼在與比他弱小數倍的曹操作戰中慘敗並丟了性命呢!是因為他沒有好的謀士為其出謀劃策嗎?

答案當然是:否。作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肯定有無數名臣謀士想投入其麾下,找到一個實現自己、展現自己的平臺,顯然袁紹有夠大的舞臺給他們施展,但是為什麼他最終走向失敗?袁紹手下有審配、逢紀、郭圖、許攸、田豐、沮授等眾多謀士,後來備受曹操倚重的荀彧、郭嘉也曾在袁紹手下效力,但他們一早就發現袁紹非雄主,故較早離去。人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郭嘉在投奔曹操後大放異彩,算無遺策,曹操將其視為左膀右臂,在北征烏桓途中郭嘉因水土不服病故,曹操哀痛欲絕,大哭不已。後來曹操在赤壁慘敗曾言:“倘若奉孝在此,我何故慘敗?”可見郭嘉有不下臥龍、鳳雛之才,而袁紹卻沒有能將其留在身邊委以重任!即便沒有這些頂級謀士,倘若能用好審配、郭圖等人,他也不至於兵敗被殺。

許攸,官渡之戰後期因不滿袁紹對其羞辱,轉投曹操,可以說許攸歸順曹操直接導致了袁紹官渡之戰的敗亡;田豐,非常正直的謀士,多次勸誡袁紹卻不得,袁紹兵敗之後更是將怒氣撒在他的身上,將其害死;審配,忠義之士,袁紹死後,盡心輔佐袁尚,可惜袁氏兄弟勾心鬥角,不能團結一致抗曹,戰敗後被曹操所殺,寧死不屈。沮授,袁紹手下著名謀士,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也不被袁紹採納,官渡之戰敗後拒絕投降被曹操所殺。

袁紹手下的謀士,可以說是忠心耿耿、頗具智慧,可他一手將其葬滅,荀彧、郭嘉等頂級謀士可能也早就預料到這樣的結局,才早早離開袁紹,另投明君,從而得以向世人展現自己的才華,良臣擇主而事,尋覓一位好的主公,真的很重要啊!





書生系


不是袁紹沒有好的謀士,而是袁紹自身所限,不會充分利用好謀士的好建議。任何好的謀士、好的建議,如果沒有得到賞識,沒有貫徹執行,基本上在歷史上也不會留下多少痕跡了。袁紹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擁有了天時地利,但人和需要靠袁紹自己去充分利用好手下人的才智,並繼續招攬人才,但袁紹這方面的能力實在不行,最終錯失良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