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是董卓死后最大的诸侯,为什么他麾下没有像郭嘉这样的顶级谋士?

用户8619077301045


袁绍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世家,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他的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在当时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尤其是董卓死后。优越的家世吸引大量人才投靠,郭嘉曾经是他部下,东汉末年一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荀彧早年是他的坐上宾。袁绍收下了不缺也有不少郭嘉式的顶级谋士。

上面两位谋士再加上其麾下四大谋士田丰、沮授、郭图、许攸,其余等等,袁绍手下可谓人才济济。可惜因为他的性格和能力,失去一部份,另一部分不能好好的人尽其才。皆因为他好谋无断,有才而不能用,色厉胆薄,对部下外宽内忌,干大事而惜身,心胸狭隘,见小利而忘命。

反观曹操唯才是举,心胸开阔(接纳张秀贾诩关羽事件),爱才如命,虚心接受良言,明辨是非,自己本身也有颇高的政治谋略,不仅吸引人材,而且人尽其才。

袁绍因为种种性格缺陷,能力问题,埋没人才,调控不当,手下谋士互撕不断。虽然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有各种问题,归根结底作为集团首脑的袁绍志大才疏,做事犹豫不决,没有发挥他们的闪光点。

袁绍不缺郭嘉式的人才。因为其个人问题,流失、埋没、逼退不少郭嘉式的人才而已。


披坚执锐K


公元190年,袁绍和曹操同时起兵联合反董卓自立。董卓死后,两人各自发展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袁绍拥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曹操拥有兖州、徐州、豫州、司州,各拥有四州之地隔黄河对峙,由互助变为敌对,由于地域人口的差异,袁绍势力最强。

官渡之战之后,袁绍回冀州平叛,202年因病去世,由于袁绍素有德政,死后河北人民很多都很悲痛。随后六年曹操利用袁氏集团的分裂平定河北,彻底铲除袁家势力,吸收其人才。

鉴于袁绍发展形势,其麾下没有像郭嘉的顶级谋士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袁绍的性格使然。早先刚起兵时,郭嘉投奔过袁绍,不久就离开了,宁可在家闲居六年直到荀彧推荐给曹操才出仕,随后就辅佐曹操克吕布。

许攸早年给曹操献策不用,投靠袁绍后虽然得成谋主,却因贪污见责而叛逃。

两人都有同一特点就是德行不是很好,袁绍虽然对人客气,礼贤下士,但是个人好恶会影响待人举措,错失人才。

其二、袁绍知人而不善任。袁绍谋主田丰辅助其力克公孙瓒,荀谌游说而得冀州,沮授上平河北策,更有审配、逢记、郭图、许攸等谋臣各上奇谋良策。

袁绍集团许多谋臣,都是袁绍网罗招揽来的,并给予相当的地位和权势。但是多数时候不尊重部属意见,打压了献策的积极性,造成怨愤不满。

张颌阵前带精兵反叛,荀谌随军官渡后一言不发,都是不善于用人所造成的极端结果。

其三、袁绍的帝王平衡术欠佳。

袁绍攻取四州之地相对于曹操难度较小,经历的惨烈战斗也较少,地方豪强的势力存留完整的进入集团势力中,反而造成集团各势力派的斗争一旦掀起更加激烈。

袁绍为平定的各州稳定发展,早早的让宗室带兵常驻一方,又不立嗣,让部属不自觉的形成派别。

各派别的斗争激烈逐步影响到谋臣的建议、战略的执行,而袁绍平衡术又不是很好,草草决断,断绝了超级谋士的成长空间。田丰因谗被杀,许攸阵前被揭发等都是极端的案例。


石家言


他手下没有顶级谋士吗?

不是没有顶级的谋士,而是他不识英才,任性和自以为是!

没有本事能够成为诸侯吗!是太有本事,太成功了,所以自认为自己才是最聪明的,自己才是最正确的!

刘备何尝不是如此!在他弱小时,对诸葛亮的话都是言听计从,当他感觉自己的势力可观时,就开始自作主张,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东吴,结果大伤元气,再也无力争霸。


深蓝ME


要说早期实力最强劲的诸侯,当属四世三公的兄弟了。末年,如果说是当时第一显赫的家族之外,就是第二了,所以袁氏有有天下之称。可以说,当时的世家贵族都是以袁氏为首,袁氏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连日后的魔王也是袁氏的门生,曹操早期也是袁绍的小弟。可见袁氏的威望之高。然而,为何袁氏兄弟,尤其是袁绍明明坐拥河北四州之地,实力当属第一,为何却败给了实力弱小的曹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原因。

1.派系之争。我们知道,袁绍比袁术比起来,还是非常出色的。袁术虽然是袁氏嫡子,但目中无人,飞扬跋扈,连都看不起,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许多袁氏的门生和世家大族的人才都投奔了庶子袁绍。袁绍实力渐渐增强,打败后,成了的河北之主。但是,集团变大了,袁绍手下就难免有了派系之争。其中,谋士里的颍川派系与河北派系为了各自背后代表的家族利益,开始进行了明争暗斗。

袁绍当然也知道这种情况,但他作为主公,却乐于这种派系斗争的,这样才能保证领导者的权威。但是,令袁绍没想到的是,他麾下派系的斗争渐渐失去了他的控制。和平时候还好,双方可以进行平衡安抚,但到战争时候,袁绍就没法平衡了,而这就给等人机会,他们相互诋毁,让袁绍的思想摇摆不定。结果,作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名士两人就成了受害者。刚正不阿的田丰因直言劝谏袁绍,被郭图等人诋毁,被关进大牢。沮授多次献策,却不被袁绍所喜,加上郭图的挑拨,被关进囚车。袁绍麾下谋士看起来挺多,但真有才华的只有田丰沮授二人,剩下的除了许攸谋略较为出众外,剩下的郭图逢纪等人都是一帮小人而已。最惨的是,最后许攸也投奔了曹操,给了袁绍致命一击,导致的惨败,曹操。

2.袁绍太过宽厚。有人说,太宽厚也是错的吗?的确如此,在乱世之中,宽厚待人是可以的,但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也要有一定的威信。袁绍麾下的那些谋士,为了争权夺利,对袁绍一些命令阳奉阴违,袁绍知道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许攸,众人都比较讨厌他,而袁绍却没有惩治许攸,这就是典型的御下不严啊。至于郭图逢纪等人就更不用说了,比许攸还不如呢。

这就助长了这些谋士的不正之风,到了后来,他们更是干预了继承人的事。袁绍喜欢幼子,想要废长立幼。但嫡长子袁谭也没有什么错误,所以一些人支持立袁谭为继承人。但是,逢纪等人因为为人太过自傲而不被袁谭所喜,所以他们就转而支持袁绍幼子袁尚。这本来是君主最忌讳的事,但到袁绍这里,却没有什么。袁绍反而因两个儿子支持者的言论而陷入纠结。这样一位御下不严,麾下文武不能的集团,即使拥有最多的兵马钱粮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成全了曹操罢了。

3.袁绍多谋少断。袁绍早期时,因为手下谋士少,还能比较听从谋士的合理建议,成功入主了冀州。等打败公孙瓒后,坐拥了河北四州之地,袁绍麾下的谋士也多了起来,袁绍的性格缺点就开始暴露了出来。那就是袁绍缺少应有的决断性,这是非常致命的。第一次,沮授建议他应该南下救,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但袁绍却怕汉献帝不听话,没有派兵南下。等看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显现出来后,袁绍才后悔。

第二次,田丰劝他此时不应该和曹操决战,而应该以守代攻,以强大的后勤能力拖垮曹操,袁绍不听,执意派兵攻打曹操。结果,损兵折将,大将战死。第三次,许攸建议他派兵奇袭曹操的大本营,袁绍却害怕被伏击,白白错失了良机,让本缺乏粮草维持的曹操逃过一劫。这样的例子,在官渡之战的过程中,发生了太多,可以说,只要袁绍有果断性,听从谋士的好的建议,肯定能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进而一举灭了曹操,成为中原霸主。

主席曾评价袁绍:“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所以有谋还要善断。”的确,袁绍此人虽然善待百姓,在他死后,河北许多百姓还为此哭泣。但袁绍却没能将民心好好作用起来。最重要的是,袁绍缺乏一颗果断心,所以在重大的选择面前,多谋的袁绍,就会想得太多,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错失了好多战机。想反,曹操果断选择,听从了许攸奇袭乌巢的计划,一举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袁绍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漂山东小肖


袁绍手下有六位顶级谋士,他们不输司马懿,略胜诸葛亮,只可惜袁绍本人好谋无断,以至于这六位顶级谋士大多惨死收场。

袁绍手下曾有六大顶级谋士,他们的才华一人不输诸葛亮,另一位是曹操的间谍。

第一位、沮授

沮授是袁绍最得意的谋臣,曾任冀州别驾,据历史记载他“少有大志,擅于谋略”。沮授在袁绍集团的地位,就相当于刘备阵营中的诸葛亮,可以说是袁绍最信任的谋臣。但很多时候袁绍对沮授提的意见却置之不理。官渡之战发生时,沮授没来得及逃走,因拒绝投降曹操,被曹操斩杀。沮授的谋略,不输司马懿,略胜诸葛亮,这是有历史依据的。

第二位、田丰

田丰博学多才,在冀州时名望就非常大,后来被袁绍请出山,官至冀州别驾,袁绍曾采用了田丰的计谋,消灭了公孙瓒,平定了河北,虎据四州。但田丰为人刚直,因他的很多计谋都没有被袁绍采纳,做出了很多犯上的行为,惹怒了袁绍,袁绍开始疏远他。后来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后,因为小人的挑拨,田丰被袁绍杀害。

第三位、许攸

许攸从小就与袁绍交好,算是朋友关系,董卓死后,许攸投奔了袁绍,官渡之战时因许攸家人犯法而被袁绍抓捕,许攸被迫投奔了曹操,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这也是官渡袁绍大败的原因。后许攸帮助曹操平定了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对曹操不敬,终因触怒曹操而被许褚杀害。

第四位、逢纪

因袁绍赏识他的智谋二受到重用。曾献计利用公孙瓒,而反客为主夺得冀州,在官渡之战,统军事,进谗言,以至于田丰被杀,袁绍死后,开始辅助袁尚,袁谭不能继位,自称车骑将军,驻扎在黎阳。袁尚不给袁谭多兵,于是派逢纪跟随袁谭。袁谭要求配兵为审配遭到拒绝,一怒之下杀了逢纪。

除此之外,袁绍麾下,还有辛毗和辛评两兄弟以及审配这位文武双全的将才。总之,袁绍手下的谋臣良将也不少,但都因为袁绍集团的内斗、袁绍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之后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


袁绍不懂知人善任、不懂赏罚分明、为人优柔寡断。缺乏杀伐决断用人不疑等品质,即便他一时有郭嘉类谋士,时间久了谋士也会离他而去,另寻明主。


XKP北极熊


东汉末年自董卓迁都长安后,关东群雄经过常年的兼并战争,曹操和袁绍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北方两大最强诸侯,麾下各自人才济济,猛将谋士众多;猛将且不提单单说两人手下谋士,在官渡决战之前曹操麾下最为有名的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和贾诩五大谋士,袁绍谋士更是众多,其中较为出名的有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荀谌和辛毗辛评兄弟九大谋士。要说谋略袁绍麾下的田丰、沮授、许攸等人其实并不比曹操五大谋士差,曹操之所以能击败袁绍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双方阵营的谋士所起到的作用却是大相径庭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曹操麾下谋士众志成城配合默契,袁绍的谋士却是各自为政拖了袁绍的后腿,那么曹操的谋士,袁绍的谋士,为何一个配合默契,另外一个互相拆台?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和曹操袁绍用人策略以及性格有关。曹操“唯才是举”用人不拘一格不重出身只重才能,对身边人一些道德上的瑕疵也一笑置之,比如郭嘉就因为行为不检点被陈群告过状,曹操一面表扬陈群一面却不理不问;袁绍不同四世三公出身显赫,用人也优先考虑世家大族出身之人,这样的用人策略使得曹操身边谋士大都是真正有才干的君子,袁绍身边谋臣虽多但水货也不少比如郭图。赤壁之战前的曹操从善如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以人废言,袁绍不同有点刚愎自用,忠言逆耳的话听不见去,麾下人才虽多却不能很好利用。三国时期不少名人对袁绍的评价很中肯,比如曹操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荀彧说:“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杨阜说:“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

第二,袁绍身边谋士众多,来自不同的地方,大概有这么几个来源:一是袁绍大本营冀州或河北之地,如沮授是冀州巨鹿郡(国)广平人,田丰是巨鹿郡(国)巨鹿人,审配是冀州魏郡阴安(今河北清丰北)人,这三人都曾是冀州牧韩馥属下;二是来自南阳和汝南一带,因为袁氏出自汝南,南阳和汝南很近,从袁术出京城后第一站是南阳并很快站稳脚跟来看,袁氏在这一带的影响力是根深蒂固,所以袁绍身边不少人都是来自南阳和汝南一带,九大谋士中许攸是南阳人,也是袁绍的发小,逢纪也是南阳人;第三个来源就是当时天下谋士最集中的颍川一带,郭图、荀谌和辛毗辛评兄弟四人都是出自颍川。九个人来自三个不同的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述求,袁绍又没有能力和手腕把他们拧成一股绳,有纷争和互相拆台就不足为奇了。曹操五大谋士不同:郭嘉和荀攸都是荀彧介绍来的,三人都是来自颍川,贾诩投降没多久,此公奉行的又是明哲保身的策略,程昱兖州人很早就跟着曹操了,加上相互之间分工比较明确比如荀彧基本上是主内的,其余人跟在曹操身边参赞军略较多,所以曹操的谋士没那么多利益纷争彼此之间合作也愉快。

第三,袁绍有三个儿子一个外甥,分别是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和外甥高干,四人一人一个州:袁谭为青州刺史,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袁尚留在冀州袁绍身边;袁绍最宠爱的就是小儿子袁尚,可是长子袁谭能力不弱比如青州就是靠他一人打下来的,身边也围绕了不少人,这样一来自然就形成了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两股势力,两人都拥有支持者比如审配和逢纪支持袁尚,郭图和辛评支持袁谭,彼此之间甚至有点水火不容,这样的情形下两派之间不互相拆台才怪!袁绍九大谋士为何不如曹操五大谋士?一个众志成城,一个各自为政,袁绍之败败在自身,身边的谋士又形成不了统一意见,袁绍自己又是“好谋而少决”,所以虽然实力强过曹操很多失败的却是袁绍,袁本初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烂如之奈何!





要很努力努力努力的活


因为他自己就是个庸才,所有没人跟他


湘江老顽童


不是没有 是他不会用人 不能之人用人 心胸太过狭隘


她的快乐就是我的幸福


袁绍优柔寡段,在重要的决断上屡次坐失良机。不会采用谋士的正确奇谋,最终必败无疑。顶级谋士不会追随这样的主公,所以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