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其为帝,结果导致内乱?

娃儿我热饭


其一中国古代遵从嫡长子继承制,而朱元璋是很遵守这一点的,自大明创立基业开始就立下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样才符合帝位的继承江山之永固,让其他皇子不要去想这个事情了,而朱棣是第四子按照传统和祖制也轮不到他也该是二皇子但是太子已经有嫡子太孙朱允文了所以要立他为继承者而按照子凭母贵之传统,朱棣也不是原配夫人马皇后所生属于庶出,而非嫡出,所以怎么他都轮不朱棣呀,而且如果皇帝立朱棣为继承人那就意味着只要是大明皇子亲王谁都可以当皇帝,乱了制度就会导致皇位之争,那岂不天下大乱,清朝这样的事情是层出不穷,而大明帝国有藩王制度各自拥有军政大权不想清朝皇子亲王都囚禁在京畿之地,所谓天高皇帝远,在外就会管不着。其二,天下在高皇帝几十年的治理之下已经迈向繁华盛世,而第二代国君需要体恤百姓关爱民生的守成之君,而朱棣生性好斗,所谓天下初定要收民心如果在四方征战那可就“兴,百姓苦”,此时的大明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恢复经济,而且高皇帝原来用藩王制有自己的打算但是事情还没有做完就崩逝了,我们都知道在中央集权的社会体制下,中央一旦出问题地方就会问题更大,后继之君也很少有做到和开创者那样理解良苦用心。


世界就是天下


不立朱棣为太子的原因:

其一,朱棣的母亲不是马皇后,朱棣的母亲只是朱元璋的一个妃子,身份不够高贵。在那样的时代,只有皇后娘娘的儿子才有机会继承皇位,其他人很少有机会。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是老大,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赏识,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让皇太孙朱允炆做储君,还是看重他的出身。

其二,朱棣的脾气暴躁,而且很有杀机。朱标做太子的时候,朱棣就往往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是一个皇帝,同时也是一个父亲,他不希望自己的其他儿子受到伤害。一旦朱棣做了皇帝,残暴的朱棣可能会祸乱皇族,让其他儿子人头落地。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其三,朱元璋在位,以杀戮为主,比如杀掉很多功臣,目的为子孙创造一个平稳的条件,可他不知道此举反而削弱自己太子太孙的左膀右臂,为他们坐江山少了很多保国大臣。而朱棣身经百战,觊觎皇位久矣,采取安抚的态度反而不科学。

其四,隔辈亲。每个祖父都喜欢自己的孙子。大儿子小孙子老太太的病根子,朱元璋虽然视生命如草介,不过晚年也是对孙子视若珍宝,而此时朱棣在北方虽然有雄兵,但一直装的很孝顺,对储君很恭顺,这给人一种错觉,朱棣没有造反的野心。另外朱元璋也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朱棣是一条凶猛的豺狼。

其五,另外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即使立太子,不立朱标,还有老二老三,这里面本没有四儿子朱棣的事情。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朱棣其实是与皇位无缘的。当然老二老三多行不法之事,让朱元璋很不高兴。因此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自然是最佳人选。

其六,据有的资料记载,朱元璋也想让朱棣做太子,因为朱棣文武双全,镇守北京多立奇功,打元朝残余部队也是稳准狠,可惜大臣们不同意。他们也都希望有一个仁慈的君主来统治自己。因此朱元璋才作罢。

朱棣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书生系


明成祖朱棣,的确有一定的本事。在他还是燕王之时,便奉命出塞扫荡蒙古,斩获颇丰。在性格方面,朱棣与朱元璋的相似之处也不少,遇事果决,心狠手辣,崇尚严刑峻法。但朱元璋最终并没有立燕王为继承人,即便在正牌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还是确立了朱棣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与自己在各方面都相像的朱棣。

这就很令人费解,按理来讲,朱棣作为一位久经考验的藩王,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毛头小子朱允炆高出不少。朱棣若继位,则具备足够的威信震慑住朝中大臣,同时以他的能力使得大臣各尽其才,充分发挥明朝朝廷的“团队性”。但朱元璋偏偏没有这么做,原因究竟何在?

朱元璋从元朝手中夺取天下,虽然朱元璋本人承认元朝为正统王朝,但元帝国的统治者毕竟是异族。朱元璋宣传元朝的正统性,实则为他“顺天应人,继承大统”创造了合法性,这是出于政治目的。但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当时的元朝蒙古人统治,毕竟是“异族入主中原”,朱元璋最初的口号也是类似于“驱逐鞑虏”之类,因此,朱元璋在行政上必须体现所谓“兴复汉室”的特点。宗法观念,便是“正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朱元璋希望通过以宗法手段规制皇室内部的秩序,以体现一种“官化儒学帝王”的文化正统性所在。因此,朱元璋编纂了《皇明祖训》,其中规定了皇室成员每一支系的名字字辈,皇位继承规则等等。其中,对于皇位继承的规定便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永远由太子朱标一系垄断,若无直系继承人,则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与周代的宗法制中规定相同。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是朱元璋表明他“驱逐鞑虏”成功的举措。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朱元璋表面上做了许多类似的工作,但明朝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响,如朝贡体系的完善,民间服饰,社会组织形式,甚至军队。这一切影响,朱元璋并非不知道,但这些势无法通过行政手段去打断的。

除了彰显文化正统性以外,朱棣的出身也是朱元璋不重视他的一个重大原因。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修改了明太祖实录,这一点乃是共识。他修改实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为了给自己“换个妈”。根据现存的实录以及明史的记载,朱棣的生母为马皇后,如此则朱棣的身份为嫡子。然而,种种证据表明,朱棣并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他的母亲应该是朝鲜妃子,一个地位并不高的妃嫔。这样的出身,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来继承。所以,朱棣继位后,不惜“乱认妈”来抬高自己的出身。

此外,朱元璋对于朱允炆的喜爱,也是朱棣未能被确立的重要因素。朱标在世时,乃是当之无愧的皇太子,不仅因为他的嫡长子身份,他在各个方面似乎都完美得无懈可击。朱标是一位爱护弟弟的好大哥,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包括朱棣在内,无一不对他充满尊敬和爱戴;同时朱标也是处理政务的一把好手,他能够巧妙地处理与大臣的关系,同时对于政务都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朱元璋非常喜爱这个儿子,一直有意让他参与朝政——这对于朱元璋这位权力欲望极强的皇帝而言,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却主动让儿子与自己分享统治权,可见他对这个儿子给予厚望。

朱标去世之时,朱元璋多次嚎啕大哭,可见他的心情。因此,朱元璋将自己对于朱标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在了朱允炆身上,朱允炆也挺争气,用自己的行动得到了自己祖父朱元璋的信任。因此,朱元璋毫不犹豫地立他为皇太孙。

然而,朱允炆毕竟是年轻,削藩之时操之过急,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建文四年,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继承皇位,从此明朝的皇位便落到了朱棣一系。


庭州行者


朱元璋之所以在太子朱标病故以后将皇位传给朱标存世的长子朱允炆而没有传给燕王朱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十分看重宗法秩序这个因素。

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67年,在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诸侯基本平定南方以后,即任命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将准备北伐。大军出征前发表的《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中曾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这个口号可以和冉闵的“杀胡令”相媲美,振奋人心,给了华夏儿女很大的鼓舞。其中的一句“立纲陈纪”就足以表明朱元璋回复华夏传统政治、道德纲领制度的决心。因蒙元本身是马上得天下且“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游牧民族政权,故对广大汉地也是采取较为放任的粗放管理方式,致使中华传统价值观逐渐淡化,百姓愈发不知、不守礼数。明朝建立以后,作为天下表率的天子,朱元璋自然要以身作则恢复汉族传统礼制。而“长幼有序、嫡庶有别”就是汉族儒家知识分子一直推崇的皇位继承人选择标准。朱标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儿子还在,从顺序上自然是朱允炆的继位顺序更靠前。选择距离已故太子朱标最近血亲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普天之下最大的礼制。

明太祖:朱元璋


另外,即使朱允炆继位,也并不代表能力超强且具有较强实力的王叔朱棣一定要造反。朱棣之所以造反夺位,主要还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一味宠信黄子澄、方孝孺等缺乏实际执政经验的文官。这些文臣鼓动建文帝急于削藩,还导致许多藩王不是身陷囹圄就是性命不保。作为朱元璋存世皇子中最年长的燕王,作为麾下兵马实力最强的藩王之一,自然也是削藩重点针对的对象。有了那些身陷囹圄或者性命不保藩王的前车之鉴,能征善战的朱棣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所以,朱棣实际上是因为建文帝在政治上的幼稚和随之而来的高压削藩政策逼反的。朱元璋在世时,又怎么能预见建文帝采取的激进政策呢?

明成祖:朱棣


子夜羌笛


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礼法规定立嫡立长,朱棣不是嫡出及长子,所以不能立为皇帝。如果他立为太子,那其它皇子呢?谁服?又不是就你有战功。

第二:朱元璋自认为把身后事安排的很妥善,功臣杀了个遍,不会在造反了,自己的儿子每人都有封地,更不会造反。朱元璋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儿子会造孙子的反。

第三:据传朱棣母亲是蒙古族(一说朝鲜族)



zcwang725


谈起这个问题,首先要梳理下封建社会的继承制服。三皇五帝时期行禅让,后启代禹之后,变为家天下父子相传。及至武王建立周朝,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历经几千年,上至黄帝公卿,下至百姓都继承肯定这一制度。古人说名正言顺,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继承人,有利于权利的交接和继承人的培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缺点是继承人人品,能力不足,荒淫无道也会导致朝代更替,兄弟相残的事情时有发生。立长和立贤之间往往让皇帝反复考虑。举例来说,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曹丕胜出,嫡长子曹丕建立魏朝,结束了东汉统治,而晋惠帝也是嫡长子,却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话,从而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天下再次大乱。回过头说朱元璋为何不立燕王为世子。首先世子朱标是马王后所生的长子,朱元璋当吴王时就确立了朱标的世子地位,名正言顺。朱标师从宋濂,宅心仁厚,体察民情,善待兄弟,文臣武将大多支持拥护朱标,兄弟爱戴朱标,朱元璋信任朱标。无论从立嫡立贤和治理国家的方面来看,朱元璋都不可能立燕王为世子。


动静不失其时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在太子死了之后不立四子燕王,而立孙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我认为并不是朱元璋不想立朱棣,而是时势如此,不得不为之。而朱元璋立朱允炆而不立朱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朱元璋为了朱家王朝的千秋后代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称帝之后一直在为了老朱家能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而努力着,朱元璋在位期间,甚至是连几个儿子的N代后代都想好了名字。更别提专门著书来规定后代子孙们的言行举止,伦理纲常了。朱元璋在位期间,可以说都在为了后代的发展道路做规划。绝不容许有半点动摇朱家传承的不稳定因素存在。

而在明朝,帝王的指导思想是以儒家为首。儒家讲究的是嫡长子优先的制度。在这种不论能力论出生的背景下,朱棣明显就已经输了一筹了。再加上,朱元璋对明朝传承的担忧,历史上有太多的皇家内斗,血脉相残的事情发生了。朱元璋最不希望这种事发生在自己子孙的身上。所以立嫡不立能,在朱元璋这个开头绝对是不能乱的。他这个开头一乱,这往后的子孙中若是出了些有想法的人,同室相残肯定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基于这一点,朱元璋只能放弃朱棣,立朱允炆为继承人。

朱元璋对已故儿子的喜爱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非常的喜爱这个和马皇后一起生下的太子的,在自己称帝之后,更是早早的将其立为太子,一切培养的方针都是为了他将来能好好的继承自己的位置。在朱元璋自己还算身强体壮的时期,就让太子接触处理朝政来锻炼他的能力。可惜的是,太子的早死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十分的伤心。出于对儿子的爱的转移,朱元璋对这个长孙也是疼爱有加。若是此时立了朱棣为太子,保不齐朱棣即位之后会对这个小孙子下手。为了自己这个大儿子的血脉能传承下去,朱元璋也是不会选择朱棣的。

同时,朱元璋也是知道,这小孙子肯定是斗不过他四叔的。所以,在自己死之前,就将朱棣远远的扔到边疆去镇守边疆了。也是希望这些有能力的王爷远离了权力中心,能让这个大孙子能坐稳这个皇帝的位置。

总结

朱元璋立孙子而不立朱棣的本意是为了防止内乱。而其实后面内乱的主因也不是因为这个。而是朱允炆对削藩太过急躁,导致藩王反弹。最终还是葬送了自己爷爷辛辛苦苦安排的一切。


浪里白条不再白


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站在当时朱元璋的角度,为什么要立朱棣?

朱标之死才导致需要重新选立继承人

大家都知道,就是因为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导致在地方实力巨大的儿子们不服气。才最终导致开国不久的大明叔侄争位。朱棣最终靖难成功。为什么问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最后的结果是朱棣胜利,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要是朱元璋在一开始就让朱棣接班的话,可能就不会产生这一悲剧了。

事实上,之所以这个问题会被提出来,是因为朱元璋的名正言顺的、培养多年的继承人太子朱标早死。要是朱标不再1392年3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又是从一出生,他爹在南京做吴王开始就是作为继承人培养。大明王朝一建立就是名正言顺的储君人选。而且多次监国。政治历练丰富,在兄弟之间也有崇高威望。也能镇得住功臣宿将如常升、蓝玉等。是大明王朝上下公认的继承人的人。

这样的人死了,不单单是朱元璋和朱标父子的悲剧,其实也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悲剧。他不是一个人的死亡,而是一个早就成型的太子和他周围的班底不得不重新打散。大明王朝的继承人得重新选择。那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这个难题,让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伤心之余不得不重新布局权利继承体制。

同类事件的两种处理方式

事实上,寿数比较高的皇帝遇到朱元璋同样的事情其实早有先例可循。公元493年,齐武帝萧赜的太子萧长懋去世,齐武帝萧赜并未选择立萧子良为太子,而是立故太子萧长懋的长子——萧昭业为太孙。531年,梁武帝萧衍的太子萧统去世,萧衍选择的是萧统的同母弟也就是,自己的另一个儿子箫纲继任太子。1285年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去世,忽必烈选择了真金的儿子铁穆耳作为皇太孙。接下来就是朱元璋,选择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皇太孙。

总结起来,皇帝在老年遇到这种情况,无外乎两种处理方式,一是重新找个儿子当太子,二是在太子的儿子里找个人做太孙。

那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立儿子而是立太孙呢?

一是因为朱元璋儿子很多,儿子有能力的儿子,有资格争得儿子也很多。如果立另一个儿子,其他儿子原本在大哥早就坐稳储位,自己出外就藩,守土有责的情况下,已经安安心心准备当太平藩王了,结果一看有机会争一争了,那谁不得努力一把。朱元璋可是有整整26个儿子。而且他们大都就藩在北方边界与蒙古人战争的第一线。像秦晋燕辽宁等王都是时不时带队要跟蒙古人打一架的猛人。朱元璋时代每个皇子都是跟开国功臣联姻的, 如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朱棣的王妃是徐达的女儿等等,这要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因为这个开始明争暗斗,那刚刚建立没多久的大明可就热闹了。出于政局稳定和王朝长治久安考虑,立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皇太孙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二是立某个儿子的话,朱元璋在北方边疆的防御体系可能都需要重新布局。明朝的藩王,是一群被圈禁的高级囚徒,那是在朱棣之后的事情,朱元璋时期每个藩王都负责了抵御外敌,屏藩王室的责任,著名的边塞九王更是兵强马壮,这也成为燕王最终翻盘的军事力量。朱元璋无论选哪个儿子,他的防御空缺是不是要人补。重新权力布局是不是也是一个大工程。

这两个问题回答完后,你会发现,朱元璋基本不会选择其他儿子,选择朱允炆是最佳结果。

至于即使选儿子,当时的形式也轮不到朱棣,立嫡以长,朱标死时,明史记载的嫡子秦王、晋王、燕王、周王里。按顺序排是不是要从秦王开始。怎么可能轮到燕王。

你要说不以嫡长子顺序,以才能,这东西就更主观了。

综上:朱元璋当时是不可能选择朱棣的。


丁强888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权谋,军事,政治都非常的老辣,可长久下去,这样一位皇帝统治是不合适的,不利于民生发展,不利于朝局稳定。看他的铁血手段政治官员,包括打压商贩,这样做是没法让国家强盛起来的。实际上这个道理朱元璋自己也懂,所以他做恶人,把麻烦扫干净,以后的人好做仁君。而在继承人上,朱标和朱棣最为出色,但是朱棣,朱元璋是肯定不会选的。如果不是朱标死了,朱棣不可能有机会。第一,朱标名正言顺,长子,第二,朱标无论是武将还是谋臣,都很听他话,当时朱标已经有自己的太子班底了,武有蓝玉,文有宋廉等人。至于朱棣,他太像朱元璋了,而且常年在外征战,并没有像朱标那样长期接受帝王学术,虽然他这方面也不弱。但是,明朝是建立在元朝的废墟上的,不像唐,宋,开国百废待兴,无论是生产力,科举制,大到朝廷官员,小到民间衙门,这个时候都需要一位仁君来统治,所以朱棣没有希望做继承人。




我要上去


朱元璋真实想法谁也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对朱元璋的心理进行分析。

一、朱元璋对子女的态度

因为小时候的贫苦,以及渴望家的温暖,朱元璋很信赖家人。朱元璋规定亲王俸禄万石,而且每一代都有俸禄,朱家的子孙国家都养,无论聪明的还是笨蛋。而一品的大臣俸禄才87石,还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工作。差距一目了然。

因为对家人的信赖,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子朱标死后就立了朱允炆为太孙,他觉得大臣是危险的,而家人是安全的。甚至亲王有兵权,能够镇守边疆,他太信任自己的家人了。

二、朱棣的生母之迷

正史记载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这个是有争议的,而且普遍认为朱棣的生母另有其人。比如呼声最高的碽妃,还有说有朝鲜,蒙古血统的,朱棣既然身份不行,做皇帝是无望了。

所以朱棣有可能是庶子,朱元璋不想庶子继位。在加上他对马皇后的深情,他是想让马皇后的孩子当皇帝也是有情可原的。

三、朱棣自身

都说朱棣像朱元璋,那朱元璋会考虑朱棣做皇帝和自己一样残忍,从而对其他子孙产生不利。

而朱元璋夸朱允炆仁厚,说明朱元璋是喜欢这种性格的继承人,朱棣这种好战残忍的性格不受朱元璋待见。朱标在世的时候也很辛苦,没少被朱元璋折腾,朱元璋也是对儿子有愧的。

以上是分析,也许朱元璋压根就从没考虑过让其他的儿子呢。朱元璋辛苦培养自己的孙子,却不成想孙子以后下场如此惨,朱元璋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