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強,卻不立其為帝,結果導致內亂?

娃兒我熱飯


其一中國古代遵從嫡長子繼承製,而朱元璋是很遵守這一點的,自大明創立基業開始就立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樣才符合帝位的繼承江山之永固,讓其他皇子不要去想這個事情了,而朱棣是第四子按照傳統和祖制也輪不到他也該是二皇子但是太子已經有嫡子太孫朱允文了所以要立他為繼承者而按照子憑母貴之傳統,朱棣也不是原配夫人馬皇后所生屬於庶出,而非嫡出,所以怎麼他都輪不朱棣呀,而且如果皇帝立朱棣為繼承人那就意味著只要是大明皇子親王誰都可以當皇帝,亂了制度就會導致皇位之爭,那豈不天下大亂,清朝這樣的事情是層出不窮,而大明帝國有藩王制度各自擁有軍政大權不想清朝皇子親王都囚禁在京畿之地,所謂天高皇帝遠,在外就會管不著。其二,天下在高皇帝幾十年的治理之下已經邁向繁華盛世,而第二代國君需要體恤百姓關愛民生的守成之君,而朱棣生性好鬥,所謂天下初定要收民心如果在四方征戰那可就“興,百姓苦”,此時的大明需要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恢復經濟,而且高皇帝原來用藩王制有自己的打算但是事情還沒有做完就崩逝了,我們都知道在中央集權的社會體制下,中央一旦出問題地方就會問題更大,後繼之君也很少有做到和開創者那樣理解良苦用心。


世界就是天下


不立朱棣為太子的原因:

其一,朱棣的母親不是馬皇后,朱棣的母親只是朱元璋的一個妃子,身份不夠高貴。在那樣的時代,只有皇后娘娘的兒子才有機會繼承皇位,其他人很少有機會。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是老大,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賞識,朱標死後朱元璋愛屋及烏,讓皇太孫朱允炆做儲君,還是看重他的出身。

其二,朱棣的脾氣暴躁,而且很有殺機。朱標做太子的時候,朱棣就往往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是一個皇帝,同時也是一個父親,他不希望自己的其他兒子受到傷害。一旦朱棣做了皇帝,殘暴的朱棣可能會禍亂皇族,讓其他兒子人頭落地。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其三,朱元璋在位,以殺戮為主,比如殺掉很多功臣,目的為子孫創造一個平穩的條件,可他不知道此舉反而削弱自己太子太孫的左膀右臂,為他們坐江山少了很多保國大臣。而朱棣身經百戰,覬覦皇位久矣,採取安撫的態度反而不科學。

其四,隔輩親。每個祖父都喜歡自己的孫子。大兒子小孫子老太太的病根子,朱元璋雖然視生命如草介,不過晚年也是對孫子視若珍寶,而此時朱棣在北方雖然有雄兵,但一直裝的很孝順,對儲君很恭順,這給人一種錯覺,朱棣沒有造反的野心。另外朱元璋也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朱棣是一條兇猛的豺狼。

其五,另外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即使立太子,不立朱標,還有老二老三,這裡面本沒有四兒子朱棣的事情。因此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朱棣其實是與皇位無緣的。當然老二老三多行不法之事,讓朱元璋很不高興。因此朱標死後,皇太孫朱允炆自然是最佳人選。

其六,據有的資料記載,朱元璋也想讓朱棣做太子,因為朱棣文武雙全,鎮守北京多立奇功,打元朝殘餘部隊也是穩準狠,可惜大臣們不同意。他們也都希望有一個仁慈的君主來統治自己。因此朱元璋才作罷。

朱棣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書生系


明成祖朱棣,的確有一定的本事。在他還是燕王之時,便奉命出塞掃蕩蒙古,斬獲頗豐。在性格方面,朱棣與朱元璋的相似之處也不少,遇事果決,心狠手辣,崇尚嚴刑峻法。但朱元璋最終並沒有立燕王為繼承人,即便在正牌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還是確立了朱棣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而不是與自己在各方面都相像的朱棣。

這就很令人費解,按理來講,朱棣作為一位久經考驗的藩王,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毛頭小子朱允炆高出不少。朱棣若繼位,則具備足夠的威信震懾住朝中大臣,同時以他的能力使得大臣各盡其才,充分發揮明朝朝廷的“團隊性”。但朱元璋偏偏沒有這麼做,原因究竟何在?

朱元璋從元朝手中奪取天下,雖然朱元璋本人承認元朝為正統王朝,但元帝國的統治者畢竟是異族。朱元璋宣傳元朝的正統性,實則為他“順天應人,繼承大統”創造了合法性,這是出於政治目的。但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當時的元朝蒙古人統治,畢竟是“異族入主中原”,朱元璋最初的口號也是類似於“驅逐韃虜”之類,因此,朱元璋在行政上必須體現所謂“興復漢室”的特點。宗法觀念,便是“正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點。

朱元璋希望通過以宗法手段規制皇室內部的秩序,以體現一種“官化儒學帝王”的文化正統性所在。因此,朱元璋編纂了《皇明祖訓》,其中規定了皇室成員每一支系的名字字輩,皇位繼承規則等等。其中,對於皇位繼承的規定便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永遠由太子朱標一系壟斷,若無直系繼承人,則兄終弟及。這種繼承方式與周代的宗法制中規定相同。立嫡以長不以賢,這是朱元璋表明他“驅逐韃虜”成功的舉措。但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朱元璋表面上做了許多類似的工作,但明朝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響,如朝貢體系的完善,民間服飾,社會組織形式,甚至軍隊。這一切影響,朱元璋並非不知道,但這些勢無法通過行政手段去打斷的。

除了彰顯文化正統性以外,朱棣的出身也是朱元璋不重視他的一個重大原因。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後,修改了明太祖實錄,這一點乃是共識。他修改實錄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為了給自己“換個媽”。根據現存的實錄以及明史的記載,朱棣的生母為馬皇后,如此則朱棣的身份為嫡子。然而,種種證據表明,朱棣並不是馬皇后的親生兒子,他的母親應該是朝鮮妃子,一個地位並不高的妃嬪。這樣的出身,皇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來繼承。所以,朱棣繼位後,不惜“亂認媽”來抬高自己的出身。

此外,朱元璋對於朱允炆的喜愛,也是朱棣未能被確立的重要因素。朱標在世時,乃是當之無愧的皇太子,不僅因為他的嫡長子身份,他在各個方面似乎都完美得無懈可擊。朱標是一位愛護弟弟的好大哥,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包括朱棣在內,無一不對他充滿尊敬和愛戴;同時朱標也是處理政務的一把好手,他能夠巧妙地處理與大臣的關係,同時對於政務都能做出正確的決斷。因此,朱元璋非常喜愛這個兒子,一直有意讓他參與朝政——這對於朱元璋這位權力慾望極強的皇帝而言,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卻主動讓兒子與自己分享統治權,可見他對這個兒子給予厚望。

朱標去世之時,朱元璋多次嚎啕大哭,可見他的心情。因此,朱元璋將自己對於朱標的希望和情感,寄託在了朱允炆身上,朱允炆也挺爭氣,用自己的行動得到了自己祖父朱元璋的信任。因此,朱元璋毫不猶豫地立他為皇太孫。

然而,朱允炆畢竟是年輕,削藩之時操之過急,最終導致靖難之役的發生。建文四年,朱棣的軍隊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繼承皇位,從此明朝的皇位便落到了朱棣一系。


庭州行者


朱元璋之所以在太子朱標病故以後將皇位傳給朱標存世的長子朱允炆而沒有傳給燕王朱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十分看重宗法秩序這個因素。

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67年,在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諸侯基本平定南方以後,即任命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將準備北伐。大軍出征前發表的《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中曾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成為朱元璋北伐的綱領。這個口號可以和冉閔的“殺胡令”相媲美,振奮人心,給了華夏兒女很大的鼓舞。其中的一句“立綱陳紀”就足以表明朱元璋回覆華夏傳統政治、道德綱領制度的決心。因蒙元本身是馬上得天下且“只識彎弓射大雕”的遊牧民族政權,故對廣大漢地也是採取較為放任的粗放管理方式,致使中華傳統價值觀逐漸淡化,百姓愈發不知、不守禮數。明朝建立以後,作為天下表率的天子,朱元璋自然要以身作則恢復漢族傳統禮制。而“長幼有序、嫡庶有別”就是漢族儒家知識分子一直推崇的皇位繼承人選擇標準。朱標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兒子還在,從順序上自然是朱允炆的繼位順序更靠前。選擇距離已故太子朱標最近血親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普天之下最大的禮制。

明太祖:朱元璋


另外,即使朱允炆繼位,也並不代表能力超強且具有較強實力的王叔朱棣一定要造反。朱棣之所以造反奪位,主要還是因為建文帝朱允炆一味寵信黃子澄、方孝孺等缺乏實際執政經驗的文官。這些文臣鼓動建文帝急於削藩,還導致許多藩王不是身陷囹圄就是性命不保。作為朱元璋存世皇子中最年長的燕王,作為麾下兵馬實力最強的藩王之一,自然也是削藩重點針對的對象。有了那些身陷囹圄或者性命不保藩王的前車之鑑,能征善戰的朱棣怎麼可能無動於衷呢?所以,朱棣實際上是因為建文帝在政治上的幼稚和隨之而來的高壓削藩政策逼反的。朱元璋在世時,又怎麼能預見建文帝採取的激進政策呢?

明成祖:朱棣


子夜羌笛


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第一:禮法規定立嫡立長,朱棣不是嫡出及長子,所以不能立為皇帝。如果他立為太子,那其它皇子呢?誰服?又不是就你有戰功。

第二:朱元璋自認為把身後事安排的很妥善,功臣殺了個遍,不會在造反了,自己的兒子每人都有封地,更不會造反。朱元璋千算萬算,沒算到自己兒子會造孫子的反。

第三:據傳朱棣母親是蒙古族(一說朝鮮族)



zcwang725


談起這個問題,首先要梳理下封建社會的繼承製服。三皇五帝時期行禪讓,後啟代禹之後,變為家天下父子相傳。及至武王建立周朝,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歷經幾千年,上至黃帝公卿,下至百姓都繼承肯定這一制度。古人說名正言順,嫡長子繼承製確立了繼承人,有利於權利的交接和繼承人的培養,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有一定的積極影響。缺點是繼承人人品,能力不足,荒淫無道也會導致朝代更替,兄弟相殘的事情時有發生。立長和立賢之間往往讓皇帝反覆考慮。舉例來說,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爭,曹丕勝出,嫡長子曹丕建立魏朝,結束了東漢統治,而晉惠帝也是嫡長子,卻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話,從而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天下再次大亂。回過頭說朱元璋為何不立燕王為世子。首先世子朱標是馬王后所生的長子,朱元璋當吳王時就確立了朱標的世子地位,名正言順。朱標師從宋濂,宅心仁厚,體察民情,善待兄弟,文臣武將大多支持擁護朱標,兄弟愛戴朱標,朱元璋信任朱標。無論從立嫡立賢和治理國家的方面來看,朱元璋都不可能立燕王為世子。


動靜不失其時


關於朱元璋為什麼在太子死了之後不立四子燕王,而立孫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我認為並不是朱元璋不想立朱棣,而是時勢如此,不得不為之。而朱元璋立朱允炆而不立朱棣,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朱元璋為了朱家王朝的千秋後代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稱帝之後一直在為了老朱家能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而努力著,朱元璋在位期間,甚至是連幾個兒子的N代後代都想好了名字。更別提專門著書來規定後代子孫們的言行舉止,倫理綱常了。朱元璋在位期間,可以說都在為了後代的發展道路做規劃。絕不容許有半點動搖朱家傳承的不穩定因素存在。

而在明朝,帝王的指導思想是以儒家為首。儒家講究的是嫡長子優先的制度。在這種不論能力論出生的背景下,朱棣明顯就已經輸了一籌了。再加上,朱元璋對明朝傳承的擔憂,歷史上有太多的皇家內鬥,血脈相殘的事情發生了。朱元璋最不希望這種事發生在自己子孫的身上。所以立嫡不立能,在朱元璋這個開頭絕對是不能亂的。他這個開頭一亂,這往後的子孫中若是出了些有想法的人,同室相殘肯定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基於這一點,朱元璋只能放棄朱棣,立朱允炆為繼承人。

朱元璋對已故兒子的喜愛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非常的喜愛這個和馬皇后一起生下的太子的,在自己稱帝之後,更是早早的將其立為太子,一切培養的方針都是為了他將來能好好的繼承自己的位置。在朱元璋自己還算身強體壯的時期,就讓太子接觸處理朝政來鍛鍊他的能力。可惜的是,太子的早死讓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十分的傷心。出於對兒子的愛的轉移,朱元璋對這個長孫也是疼愛有加。若是此時立了朱棣為太子,保不齊朱棣即位之後會對這個小孫子下手。為了自己這個大兒子的血脈能傳承下去,朱元璋也是不會選擇朱棣的。

同時,朱元璋也是知道,這小孫子肯定是鬥不過他四叔的。所以,在自己死之前,就將朱棣遠遠的扔到邊疆去鎮守邊疆了。也是希望這些有能力的王爺遠離了權力中心,能讓這個大孫子能坐穩這個皇帝的位置。

總結

朱元璋立孫子而不立朱棣的本意是為了防止內亂。而其實後面內亂的主因也不是因為這個。而是朱允炆對削藩太過急躁,導致藩王反彈。最終還是葬送了自己爺爺辛辛苦苦安排的一切。


浪裡白條不再白


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站在當時朱元璋的角度,為什麼要立朱棣?

朱標之死才導致需要重新選立繼承人

大家都知道,就是因為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炆,導致在地方實力巨大的兒子們不服氣。才最終導致開國不久的大明叔侄爭位。朱棣最終靖難成功。為什麼問出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最後的結果是朱棣勝利,所以很多人就覺得要是朱元璋在一開始就讓朱棣接班的話,可能就不會產生這一悲劇了。

事實上,之所以這個問題會被提出來,是因為朱元璋的名正言順的、培養多年的繼承人太子朱標早死。要是朱標不再1392年37歲的年紀英年早逝。

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又是從一出生,他爹在南京做吳王開始就是作為繼承人培養。大明王朝一建立就是名正言順的儲君人選。而且多次監國。政治歷練豐富,在兄弟之間也有崇高威望。也能鎮得住功臣宿將如常升、藍玉等。是大明王朝上下公認的繼承人的人。

這樣的人死了,不單單是朱元璋和朱標父子的悲劇,其實也是整個大明王朝的悲劇。他不是一個人的死亡,而是一個早就成型的太子和他周圍的班底不得不重新打散。大明王朝的繼承人得重新選擇。那時候的朱元璋,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這個難題,讓這個年過花甲的老人傷心之餘不得不重新佈局權利繼承體制。

同類事件的兩種處理方式

事實上,壽數比較高的皇帝遇到朱元璋同樣的事情其實早有先例可循。公元493年,齊武帝蕭賾的太子蕭長懋去世,齊武帝蕭賾並未選擇立蕭子良為太子,而是立故太子蕭長懋的長子——蕭昭業為太孫。531年,梁武帝蕭衍的太子蕭統去世,蕭衍選擇的是蕭統的同母弟也就是,自己的另一個兒子簫綱繼任太子。1285年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去世,忽必烈選擇了真金的兒子鐵穆耳作為皇太孫。接下來就是朱元璋,選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作為皇太孫。

總結起來,皇帝在老年遇到這種情況,無外乎兩種處理方式,一是重新找個兒子當太子,二是在太子的兒子裡找個人做太孫。

那朱元璋為什麼不選擇立兒子而是立太孫呢?

一是因為朱元璋兒子很多,兒子有能力的兒子,有資格爭得兒子也很多。如果立另一個兒子,其他兒子原本在大哥早就坐穩儲位,自己出外就藩,守土有責的情況下,已經安安心心準備當太平藩王了,結果一看有機會爭一爭了,那誰不得努力一把。朱元璋可是有整整26個兒子。而且他們大都就藩在北方邊界與蒙古人戰爭的第一線。像秦晉燕遼寧等王都是時不時帶隊要跟蒙古人打一架的猛人。朱元璋時代每個皇子都是跟開國功臣聯姻的, 如朱標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兒,朱棣的王妃是徐達的女兒等等,這要是朱元璋的兒子們因為這個開始明爭暗鬥,那剛剛建立沒多久的大明可就熱鬧了。出於政局穩定和王朝長治久安考慮,立符合嫡長子繼承製度的皇太孫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

二是立某個兒子的話,朱元璋在北方邊疆的防禦體系可能都需要重新佈局。明朝的藩王,是一群被圈禁的高級囚徒,那是在朱棣之後的事情,朱元璋時期每個藩王都負責了抵禦外敵,屏藩王室的責任,著名的邊塞九王更是兵強馬壯,這也成為燕王最終翻盤的軍事力量。朱元璋無論選哪個兒子,他的防禦空缺是不是要人補。重新權力佈局是不是也是一個大工程。

這兩個問題回答完後,你會發現,朱元璋基本不會選擇其他兒子,選擇朱允炆是最佳結果。

至於即使選兒子,當時的形式也輪不到朱棣,立嫡以長,朱標死時,明史記載的嫡子秦王、晉王、燕王、周王裡。按順序排是不是要從秦王開始。怎麼可能輪到燕王。

你要說不以嫡長子順序,以才能,這東西就更主觀了。

綜上:朱元璋當時是不可能選擇朱棣的。


丁強888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權謀,軍事,政治都非常的老辣,可長久下去,這樣一位皇帝統治是不合適的,不利於民生髮展,不利於朝局穩定。看他的鐵血手段政治官員,包括打壓商販,這樣做是沒法讓國家強盛起來的。實際上這個道理朱元璋自己也懂,所以他做惡人,把麻煩掃乾淨,以後的人好做仁君。而在繼承人上,朱標和朱棣最為出色,但是朱棣,朱元璋是肯定不會選的。如果不是朱標死了,朱棣不可能有機會。第一,朱標名正言順,長子,第二,朱標無論是武將還是謀臣,都很聽他話,當時朱標已經有自己的太子班底了,武有藍玉,文有宋廉等人。至於朱棣,他太像朱元璋了,而且常年在外征戰,並沒有像朱標那樣長期接受帝王學術,雖然他這方面也不弱。但是,明朝是建立在元朝的廢墟上的,不像唐,宋,開國百廢待興,無論是生產力,科舉制,大到朝廷官員,小到民間衙門,這個時候都需要一位仁君來統治,所以朱棣沒有希望做繼承人。




我要上去


朱元璋真實想法誰也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對朱元璋的心理進行分析。

一、朱元璋對子女的態度

因為小時候的貧苦,以及渴望家的溫暖,朱元璋很信賴家人。朱元璋規定親王俸祿萬石,而且每一代都有俸祿,朱家的子孫國家都養,無論聰明的還是笨蛋。而一品的大臣俸祿才87石,還每天冒著生命危險工作。差距一目瞭然。

因為對家人的信賴,和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子朱標死後就立了朱允炆為太孫,他覺得大臣是危險的,而家人是安全的。甚至親王有兵權,能夠鎮守邊疆,他太信任自己的家人了。

二、朱棣的生母之迷

正史記載朱棣的生母是馬皇后,這個是有爭議的,而且普遍認為朱棣的生母另有其人。比如呼聲最高的碽妃,還有說有朝鮮,蒙古血統的,朱棣既然身份不行,做皇帝是無望了。

所以朱棣有可能是庶子,朱元璋不想庶子繼位。在加上他對馬皇后的深情,他是想讓馬皇后的孩子當皇帝也是有情可原的。

三、朱棣自身

都說朱棣像朱元璋,那朱元璋會考慮朱棣做皇帝和自己一樣殘忍,從而對其他子孫產生不利。

而朱元璋誇朱允炆仁厚,說明朱元璋是喜歡這種性格的繼承人,朱棣這種好戰殘忍的性格不受朱元璋待見。朱標在世的時候也很辛苦,沒少被朱元璋折騰,朱元璋也是對兒子有愧的。

以上是分析,也許朱元璋壓根就從沒考慮過讓其他的兒子呢。朱元璋辛苦培養自己的孫子,卻不成想孫子以後下場如此慘,朱元璋也是有一定責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