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朝的老祖宗們去哪裡了?

走街串巷兒


關於這件事兒清朝做得挺地道,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陰曆五月初二多爾袞從朝陽門進入北京,接管了這座都城,同年陰曆九月十九皇帝順治也來到北京,開始了清朝對中原的統治。

順治的太廟大搬家

受到經濟和時間的限制,再加上宣揚為明帝復仇而繼承明朝的說法,這幫哥們沒有破壞明朝的皇宮、皇陵和太廟等設施,直接拿來繼續用下去了。連皇陵都派兵加以保護,沒出現改朝換代等於挖墳掘墓的事兒。

當時清朝自己也是有太廟的,就在瀋陽撫近門(現在叫大東門)外,是皇太極祭祀祖先的家廟。不過既然有更好的,順治也不介意給祖宗的神牌搬搬家,畢竟每次祭祀都跑瀋陽還是滿累的。

說實話,這事兒順治辦得略顯草率,他不是九月十九進的北京嘛,九月二十七就舉行了努爾哈赤夫婦和皇太極夫婦的升祔大典,都沒足月就把祖宗們請到了北京。與兩位先帝共同享福的還有費英東和額亦都,他倆算清朝最早配享太廟的大臣。

歷代帝王廟的前世今生

對順治來說自己家祖宗搬進來這活兒還不算幹完,重點在於老朱家祖宗該往哪去,直接扔出去顯然不妥,得考慮政治影響和民心問題。還好嘉靖皇帝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阜成門內大街的歷代帝王廟就是現成的,直接拿來用就好。

根據網上的定律,說來說去這事兒其實還是得怪朱元璋,這傢伙拿下江山後為了體現自己的正統性,別出心裁的在南京欽天山弄了個廟。除了慣常的供奉三皇五帝,他還把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個開國帝王一起供奉了。

本來這玩意就是立國初期標榜華夏一脈流傳的歷史,國家穩定以後作用就沒那麼大了,故此朱棣遷都北京後就沒想起來另建。然而傳到嘉靖這代不是有個大議禮事件嘛,這位仁兄挖空心思挺親爹,朱棣同志都差點被扔出去太廟。

於是嘉靖也面臨一個問題,出了太廟的朱棣該去哪?擅長權謀的嘉靖在登基第九年另建了歷代帝王廟。只是這個暗手最後沒用上,還坑得他自己偶爾得去祭祀一番,好歹做做樣子。

更坑爹的是明朝那幫閒著蛋疼的大臣,從歷代帝王廟北遷之後一直就有人對元世祖忽必烈不爽,連帶對陪祭的木華黎、赤老溫等元朝名將不爽。三天兩頭的上書要求把他們扔出去,開始嘉靖還耐心解釋,那幫哥們雖然是異族,但所用中華之法既為中國,太祖都沒廢話,你們扯淡有用?到了後來皇帝也架不住折騰,在十五年後同意了。

清朝的變革

那麼清朝接手後順治是把明朝所有皇帝都搬到歷代帝王廟了嗎?其實也沒有,順治把元、遼、金三朝的皇帝也搬了進去。最終確定祭奠帝王的總數共25人,賢臣39人,所以明太祖、明成祖這類有位之君進得,估計萬曆、天啟應該就進不去了。

到了康熙年間情況又發生了變化,玄燁是個場面人,他在晚年表示咱們也不差錢了,就別在小氣巴拉的,古來帝王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國之君就都一起祭祀吧!於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享祀帝王暴漲到143人。

康熙之後的雍正更不用說,我又攤丁入畝又火耗歸公為的是什麼?不就一個錢字兒嘛?我是差錢的人嗎?我是差事兒的人嗎?給我繼續擴編!於是享祀的帝王擴編到164人,陪臣79人。更狠的是雍正還把歷代帝王廟給重新翻修了一邊,以顯示自己的豪橫風格。


總結起來吧,清朝入關後明代帝王的神牌沒被亂扔,確實被妥善的保管著,最終除了天啟、崇禎兩個皇帝都安然待在歷代帝王廟裡享受供奉,連建文和景泰都有一席之地。起碼在這件事兒上清朝統治者辦得大氣,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清軍入關後,他們沒有重新建造宮殿和太廟,而是繼續使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和太廟。原來供奉在太廟的明朝皇帝牌位,被多爾袞移到了西城阜成門外的歷代帝王廟。

清朝在中原建立政權後,不僅保留了明朝原太廟皇帝的牌位,還對明十三陵加以保護,這樣的舉動在歷史上看來都是非常罕見的,其原因也比較複雜。

清明兩個朝代的更迭,是“清承明”,不是“清推翻明”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聽一些評書作品也經常可以聽到。比如《君臣鬥》裡有一個章節,說到劉庸使壞要參乾隆,要列舉乾隆罪證的時候,就是因為他動了明陵裡面的木頭,所以有了“偷墳掘墓”的罪名。

當時劉庸是這樣解釋的:“明朝末帝崇禎有道無福,老祖宗進關後建立大清,封朱明後代為公爵並負責看守明十三陵,他們是看明朝朱家的墳,吃清朝的俸祿。”因此,乾隆動了明陵的木頭也是有罪。

評書作品的內容不一定都是真實,但歷史上清朝對待明陵的態度確實如此。因為清軍入關的時候,崇禎已經在煤山上吊,李自成建立了大順王朝,而清軍入關的口號也是“清除闖賊,替明報仇”,這就等於清朝是從李自成手裡奪過來的江山。

清朝政權建立以後,雖然清政府一直強調自己是“承明”,也對太廟、明陵進行了保護,但民間反清的氣氛還是很濃。所以一直到康熙時期,清政府對明朝的態度依然是很和善的,康熙六次南巡都要到南京祭拜明孝陵,表示對朱元璋的尊重,還留下了“治隆唐宋”的墨寶,稱讚朱元璋治理國家的功績超過唐宋!

結束語

清朝入關後的很多舉動在封建時代都是比較罕見的,主要是中間多了一個李自成的起義,讓清軍撿了個大便宜。清朝統治者對明朝太廟和皇陵的保護,既體現了他們人性化的一面,又達到了安撫民心的效果,也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水煮汗青


清朝與明朝的關係,不是純粹的前朝後朝的關係,按照清朝統治者所說的,是李闖李自成率軍進京逼死了大明的崇禎皇帝,應吳三桂的請求,攝政王多爾袞這才率軍入關,而且當時南明小朝廷對此事的反應竟然是一片歡欣鼓舞,竟然還覺得吳三桂的驅虎吞狼之計非常之好,連史可法當時都是這麼認為的,可見那時候文人的腦洞多麼奇葩。

清軍進駐北京之後,將明朝皇帝的神位請到了偏殿之中的歷朝皇帝神位之中去了,而且順治還跑到崇禎的陵前哭了幾聲“皇兄”,後來康熙下江南還去南京祭拜了明太祖的孝陵,並且留下了治隆唐宋的碑刻。

當然凡事必有其因,畢竟中原的漢人太多了,而滿族想要統治廣大的中原地區,不團結漢人地主官僚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都儘量弱化滿族是異族的概念,儘量讓漢族的地主士大夫接受清代明只不過是正常的朝代更替而已。

所以清朝皇帝在對待明朝皇帝神位的做法猶如歷朝更替時一樣,古往今來,也只有元朝時期得到官方許可的楊璉真迦挖掘了南宋皇陵,並且將宋理宗的頭顱做成了飲酒器嘎巴拉碗,也正是這種野獸行徑激起了漢族人的反抗決心,最後朱元璋北伐成功建立明朝,所以清朝為了江山更穩固的統治,採取了比元朝更柔和的手段也是正常的。


飛凡看歷史


太廟裡的明朝老祖宗被移到了歷代帝王廟中。

太廟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

清朝遷都北京後繼續沿用明朝的宮殿,將清朝祖先牌位隨同順治帝一同到了北京入太廟進行祭祀。

而此時的明朝皇帝牌位放在裡面已經不太合適了。

歷代帝王廟是明朝的發明,用於祭祀中國歷史的賢君明主。

在明朝時入選的標準極為苛刻,從上古三代開始到明朝之前總共只有十六位皇帝入選進歷代皇帝廟。即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沒能夠入廟進行供奉。

清軍入關以“弔民伐罪”、“為明朝復仇”為口號,將自己入關說成是“承明”而不是“滅明”,因此清朝對明朝皇帝多有尊奉,不僅派人明朝皇帝陵寢,也經常進行祭拜。以此來緩和清軍入關後民眾的牴觸心理。

清朝皇帝在佔用明朝太廟後,同樣的清朝不可能將明朝皇帝的神主一丟了之。

而歷代帝王是個不錯的選擇,其裡面供奉的都是中國歷史有賢名的君王,將明朝皇帝打包進去,即為自己的祖先騰了位置,也讓別人挑不出什麼錯。

因此清朝遷都北京後就分兩次將明朝皇帝的神位遷到歷代皇帝廟中進行供奉。

需要說明的是

清朝入關之後,為表示其正統地位。按照乾隆的話說是“中華統緒,絕不斷線”。能夠入祀歷代帝王廟的皇帝越來越多,最後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共有188位皇帝進入廟中供奉。


歷史小知


清朝入關後,沒有蓋太廟,蓋宮殿,而是繼續使用明朝太廟及紫禁城,原來供奉在太廟的明代皇帝移至歷代帝王廟。

清朝的這一做法,對明代皇帝能予以尊重並妥善處置,且竭力保護好明十三陵,是值得稱道的。

後人的評價,是清朝為爭取民心,鞏固政權之舉。這說得通,也符合當時的實際。

但其意義遠不止於此,也許,順治、康熙所考慮的還有它因。

一是勤儉建國。清朝入關,剿滅李自成,同樣是在一片廢墟的基礎上建國。雖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面臨百廢待興,化錢的地方不少,必須克勤克儉,把錢用在刀刃上,才能解決好民生,剿滅反清復明勢力,收復臺灣,統一祖國等大業。

二是知因識果。過去的人信因果報應,懂得應當如何安置先人。順治皇帝佛緣深厚,是一個不戀皇權慕出家的帝王,康熙大帝更是少有的英明之主,他們斷然不會不知道必須慎重、妥善安置好明代帝王的供奉問題。


慧光2787


清朝沒有入關的時候,本來也有自己的太廟,當然那個太廟在後金自己的首都,也就是現在的瀋陽。後來李自成攻入北京,滅掉了明朝,而滿清打著為明朝報仇的旗號出兵北京,最終乾脆就佔領了北京,揭開了滿清入住中人的序幕。



因為滿清打的旗號是為明朝報仇,也就是說和明朝是盟友,所以進了北京城之後,對於明朝的太廟還有帝王的陵墓都加以保護,並沒有破壞。當然明朝的紫禁城也被滿清拿來直接用了,並沒有在另外建造。而明朝的太廟也被滿清拿來一塊用了,因為明朝的這個比滿清自己的要大要豪華,並且從北京到瀋陽實在太遠了,每次祭祖要跑那麼遠的地方,實在不太划算。



至於明朝的那些皇帝,滿清因為要做做樣子,不至於把他們全丟出去,但是卻移到了北京的另外一個廟,也就是歷代帝王廟裡面。因為按照滿清自己的說法,之前是明朝統治天下,所以他們將他們的那些皇帝放在太廟中,但是現在是滿清統治天下,明朝已經是過去時,所以不適合再繼續待在太廟裡面,而只能放到歷代帝王廟裡面去了。



滿清建立之後,為了收買人心,同時也為了便於自己的統治,所以一直強調滿清是繼承明朝的政權,而並不是滅掉明朝的政權。所以滿清的皇帝對明朝的皇陵都保護的非常的好,並且康熙幾次到南京都要拜謁朱元璋的孝陵。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清朝不僅未毀掉明朝的太廟,也沒有毀掉明朝帝后的神牌。清朝入關後,派輔國公葉布舒、鎮國公高塞、都統柏達裡等會同明朝遺臣將太廟裡供奉的明朝歷代帝后的牌位移送到歷代帝王廟供奉。清朝統治者的這種做法,不僅反映了人性化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具有籠絡人心、安撫明朝皇室成員和遺臣的作用,以此來鞏固統治。


嘉1240嘉


清軍入關後,他們沒有重新建造宮殿和太廟,而是繼續使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和太廟。原來供奉在太廟的明朝皇帝牌位,被多爾袞移到了西城阜成門外的歷代帝王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