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睡到自然醒的日子,我們開始想上班?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整理力就是學習力”(點此進入)的文章,後來收到友人發來的信息如下:


為什麼睡到自然醒的日子,我們開始想上班?


整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確實是很神奇。它跟我們今天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我今天想談的還不是工作,而是——儀式感。


疫情期間,人們被帶了一輪“可以好好靜下來修養身心、好好陪伴家人”的節奏,但很快的,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因為在家裡,你很難靜下來——


為什麼睡到自然醒的日子,我們開始想上班?


也很難好好陪伴孩子——


為什麼睡到自然醒的日子,我們開始想上班?


以上是這幾天被刷屏的各路在家上班的後遺症,大多數人都在慘呼——我想上班?為什麼呢?平常我們不是總期待著自由職業的生活嗎?可是,為什麼這種生活真的來了,人們卻想出門去上班呢?


很多公眾號從不同角度闡釋了這個問題,比如在家閒得太難受、有失業的焦慮、家裡的干擾太多、生活和工作分不開等等。


但是我想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談一談,就是儀式感。每天上班打卡,開晨會,喝杯水開始工作,這一系列的流程,就是儀式感。平常,你感覺它很繁瑣,很無用,但失去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很需要。


可是,既然我們很需要,為什麼平常我們卻不喜歡呢?大家也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疫情結束,恢復工作,是不是很多人又開始抱怨每天上班的生活呢?


我想用歷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來闡釋一下。


儀式感,在古代,叫禮,也叫周禮,因為是周朝的周公制訂的。周朝八百年,到末期,也就是東周的春秋時期,就發生了一個現象,現在通俗稱叫“禮崩樂壞”,用學術語言講,叫“周文疲敝”。


你看,周公為了人們有規律有品質的生活,所以制訂了一套很完整的日常儀軌,比如見面怎麼打招呼、吃飯怎麼擺碗筷、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見不同人怎麼稱呼、行走坐臥該有什麼標準、婚喪嫁娶一系列事情怎麼操辦,等等等等。


這就很像公司總是會制定一些規章制度,我們都知道需要,可是,時間上了,就會覺得那隻不過是走過場、走流程,你從內心感到“疲敝”了。古人也一樣,因此叫“周文疲敝”。


周禮實行了幾百年後,人們都不想遵循了,而且一些厲害的人物從各個角度去詮釋,為什麼“周文”——也就是“周禮”——是不合時宜的,又該用什麼來取代周文。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認為,禮是造作的、不自然的,人必須去除這種造作不自然,才能迴歸到自由、天真的生命狀態。


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認為,禮是鋪張的、無用的,他的主張是“上功用、大儉約、僈差等”,通俗說就是功利主義。墨子最被人熟知的思想是“兼愛”,但是顯然他把人間想象得太簡單了。


以商鞅為代表的早期法家認為,禮是不實用的、不合時代需求的,認為要用法來治理社會。其實,真正解決當時周文疲敝帶來的社會問題的,是法家,不過法家也只能解決當時的問題,並且商鞅、吳起這批法家都死得很慘,因為他們動了貴族的利益。於是到韓非這一代的法家,就不僅用法,更用“術”,又產生了另外的問題。


上面說的所有百家爭鳴的學派,都是站在認為“禮”確實是不需要的立場上。他們說得很有道理,就像大家在上班時面對那麼多的規章制度也總會有類似的抱怨。可是,你現在發現,沒有它,也會很難受,為什麼呢?


當時只有一個學派,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認為“禮”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必須要保留的。


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堅定表面自己的立場。


那孔子怎麼解決“周文疲敝”呢?孔子認為,周文疲敝,不是周文出了問題,是人心出了問題,什麼問題呢?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假如人沒有了仁心仁德,那麼禮樂又有什麼用呢?


什麼意思?孔子認為,禮樂的制訂,是本乎人性的。因為人性的需要,才有了禮樂的制度。假如人性都扭曲了、敗壞了,那要禮樂還有什麼用呢?所以重要的,是恢復人性,恢復了人性,禮樂自然就恢復了,我們就能看到那個美好的社會了。


孔子賦予了“禮”更深層次的意義,就是“禮”背後的依託——仁。


這個講的有點遠,但是,機理其實是一樣的。我在講華夏禮樂衣冠的課程時,每次都會談到,禮並不是一種束縛,而是一種需要、一種釋放。平常的你感受不到,當失去的時候,才會想起,才會珍惜。


但是,如果只是因為失去了而感到珍惜,還是不夠的,因為它沒有根。


現在你想要工作了,是真的想工作嗎?其實是對暫時失去的儀式感有一種內在需求,而這種需求既然是人性,我們要找回的就不僅是短暫的儀式感,而更是儀式感背後,那份精神的真實追求。


所以我的建議是,在這段難得的時光裡,我們真正應該想的,不是怎麼才能回去上班,而是,為什麼想要做這份工作,為什麼願意那麼辛苦的拼搏,今後要以怎樣不同的心態面對工作。


到那個時候,儀式感就不再是外界強加給你的,而是由內心發出來的,一份源於對生活的熱愛,而產生的莊重感。那麼,今後你面對工作,就會是另一番心境,而不至於時間久了,又恢復到“疲敝”之態。


所以我也有一個更加實在的建議,就是在上班之前,讀一讀《論語》吧!你會發現,你所想不通的問題,裡面都有解答。我也十分期待,這一次疫情之後,人們能夠對於工作、工作背後的意義,有了新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