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其为帝,结果导致内乱?

娃儿我热饭


朱元璋这个人做事,你看他一生始终秉持“万全”两字,而且看东西极为深远,立燕王的弊端还是蛮多的:

1,明朝的国本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2,当时燕王前面还有秦晋两王,比朱棣都要大

3,朱棣真正的生母不是马皇后,而是有者高丽血统的贡妃

4,朱元璋以猛治国,朱棣性格很像他,朱元璋觉得他留给后世之君的是承平世界,不需要太过于刚猛,仁孝治国就好,所以他的安排是朱棣可以凭武力戍边卫国,而不是在帝国的中心

5,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家庭观念极重,长幼有序也是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

6,朱元璋本人虽然觉得朱标做皇帝来说悟性不够,而且过于文弱,但是朱元璋是个好父亲,他把所有帝国的刺都给朱标拔掉了,爱子之情深切,朱标做了多年太子,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帝系在朱标这一系传承下去

7,历史有很多皇帝宠爱幼子,废长立幼的例子很多,结果造成母以子贵,外戚专权,小皇帝有如傀儡被操控,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8,动摇国本,国本乃大明一切的基础



闷葫芦罐


不立朱棣为太子的原因:

其一,朱棣的母亲不是马皇后,朱棣的母亲只是朱元璋的一个妃子,身份不够高贵。在那样的时代,只有皇后娘娘的儿子才有机会继承皇位,其他人很少有机会。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是老大,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赏识,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让皇太孙朱允炆做储君,还是看重他的出身。

其二,朱棣的脾气暴躁,而且很有杀机。朱标做太子的时候,朱棣就往往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是一个皇帝,同时也是一个父亲,他不希望自己的其他儿子受到伤害。一旦朱棣做了皇帝,残暴的朱棣可能会祸乱皇族,让其他儿子人头落地。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其三,朱元璋在位,以杀戮为主,比如杀掉很多功臣,目的为子孙创造一个平稳的条件,可他不知道此举反而削弱自己太子太孙的左膀右臂,为他们坐江山少了很多保国大臣。而朱棣身经百战,觊觎皇位久矣,采取安抚的态度反而不科学。

其四,隔辈亲。每个祖父都喜欢自己的孙子。大儿子小孙子老太太的病根子,朱元璋虽然视生命如草介,不过晚年也是对孙子视若珍宝,而此时朱棣在北方虽然有雄兵,但一直装的很孝顺,对储君很恭顺,这给人一种错觉,朱棣没有造反的野心。另外朱元璋也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朱棣是一条凶猛的豺狼。

其五,另外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即使立太子,不立朱标,还有老二老三,这里面本没有四儿子朱棣的事情。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朱棣其实是与皇位无缘的。当然老二老三多行不法之事,让朱元璋很不高兴。因此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自然是最佳人选。

其六,据有的资料记载,朱元璋也想让朱棣做太子,因为朱棣文武双全,镇守北京多立奇功,打元朝残余部队也是稳准狠,可惜大臣们不同意。他们也都希望有一个仁慈的君主来统治自己。因此朱元璋才作罢。

朱棣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书生系


明成祖朱棣,的确有一定的本事。在他还是燕王之时,便奉命出塞扫荡蒙古,斩获颇丰。在性格方面,朱棣与朱元璋的相似之处也不少,遇事果决,心狠手辣,崇尚严刑峻法。但朱元璋最终并没有立燕王为继承人,即便在正牌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还是确立了朱棣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与自己在各方面都相像的朱棣。

这就很令人费解,按理来讲,朱棣作为一位久经考验的藩王,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毛头小子朱允炆高出不少。朱棣若继位,则具备足够的威信震慑住朝中大臣,同时以他的能力使得大臣各尽其才,充分发挥明朝朝廷的“团队性”。但朱元璋偏偏没有这么做,原因究竟何在?

朱元璋从元朝手中夺取天下,虽然朱元璋本人承认元朝为正统王朝,但元帝国的统治者毕竟是异族。朱元璋宣传元朝的正统性,实则为他“顺天应人,继承大统”创造了合法性,这是出于政治目的。但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当时的元朝蒙古人统治,毕竟是“异族入主中原”,朱元璋最初的口号也是类似于“驱逐鞑虏”之类,因此,朱元璋在行政上必须体现所谓“兴复汉室”的特点。宗法观念,便是“正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朱元璋希望通过以宗法手段规制皇室内部的秩序,以体现一种“官化儒学帝王”的文化正统性所在。因此,朱元璋编纂了《皇明祖训》,其中规定了皇室成员每一支系的名字字辈,皇位继承规则等等。其中,对于皇位继承的规定便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永远由太子朱标一系垄断,若无直系继承人,则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与周代的宗法制中规定相同。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是朱元璋表明他“驱逐鞑虏”成功的举措。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朱元璋表面上做了许多类似的工作,但明朝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响,如朝贡体系的完善,民间服饰,社会组织形式,甚至军队。这一切影响,朱元璋并非不知道,但这些势无法通过行政手段去打断的。

除了彰显文化正统性以外,朱棣的出身也是朱元璋不重视他的一个重大原因。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修改了明太祖实录,这一点乃是共识。他修改实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为了给自己“换个妈”。根据现存的实录以及明史的记载,朱棣的生母为马皇后,如此则朱棣的身份为嫡子。然而,种种证据表明,朱棣并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他的母亲应该是朝鲜妃子,一个地位并不高的妃嫔。这样的出身,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来继承。所以,朱棣继位后,不惜“乱认妈”来抬高自己的出身。

此外,朱元璋对于朱允炆的喜爱,也是朱棣未能被确立的重要因素。朱标在世时,乃是当之无愧的皇太子,不仅因为他的嫡长子身份,他在各个方面似乎都完美得无懈可击。朱标是一位爱护弟弟的好大哥,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包括朱棣在内,无一不对他充满尊敬和爱戴;同时朱标也是处理政务的一把好手,他能够巧妙地处理与大臣的关系,同时对于政务都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朱元璋非常喜爱这个儿子,一直有意让他参与朝政——这对于朱元璋这位权力欲望极强的皇帝而言,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却主动让儿子与自己分享统治权,可见他对这个儿子给予厚望。

朱标去世之时,朱元璋多次嚎啕大哭,可见他的心情。因此,朱元璋将自己对于朱标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在了朱允炆身上,朱允炆也挺争气,用自己的行动得到了自己祖父朱元璋的信任。因此,朱元璋毫不犹豫地立他为皇太孙。

然而,朱允炆毕竟是年轻,削藩之时操之过急,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建文四年,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继承皇位,从此明朝的皇位便落到了朱棣一系。


庭州行者


朱元璋之所以在太子朱标病故以后将皇位传给朱标存世的长子朱允炆而没有传给燕王朱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十分看重宗法秩序这个因素。

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67年,在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诸侯基本平定南方以后,即任命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将准备北伐。大军出征前发表的《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中曾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这个口号可以和冉闵的“杀胡令”相媲美,振奋人心,给了华夏儿女很大的鼓舞。其中的一句“立纲陈纪”就足以表明朱元璋回复华夏传统政治、道德纲领制度的决心。因蒙元本身是马上得天下且“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游牧民族政权,故对广大汉地也是采取较为放任的粗放管理方式,致使中华传统价值观逐渐淡化,百姓愈发不知、不守礼数。明朝建立以后,作为天下表率的天子,朱元璋自然要以身作则恢复汉族传统礼制。而“长幼有序、嫡庶有别”就是汉族儒家知识分子一直推崇的皇位继承人选择标准。朱标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儿子还在,从顺序上自然是朱允炆的继位顺序更靠前。选择距离已故太子朱标最近血亲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普天之下最大的礼制。

明太祖:朱元璋


另外,即使朱允炆继位,也并不代表能力超强且具有较强实力的王叔朱棣一定要造反。朱棣之所以造反夺位,主要还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一味宠信黄子澄、方孝孺等缺乏实际执政经验的文官。这些文臣鼓动建文帝急于削藩,还导致许多藩王不是身陷囹圄就是性命不保。作为朱元璋存世皇子中最年长的燕王,作为麾下兵马实力最强的藩王之一,自然也是削藩重点针对的对象。有了那些身陷囹圄或者性命不保藩王的前车之鉴,能征善战的朱棣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所以,朱棣实际上是因为建文帝在政治上的幼稚和随之而来的高压削藩政策逼反的。朱元璋在世时,又怎么能预见建文帝采取的激进政策呢?

明成祖:朱棣


子夜羌笛


谈起这个问题,首先要梳理下封建社会的继承制服。三皇五帝时期行禅让,后启代禹之后,变为家天下父子相传。及至武王建立周朝,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历经几千年,上至黄帝公卿,下至百姓都继承肯定这一制度。古人说名正言顺,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继承人,有利于权利的交接和继承人的培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缺点是继承人人品,能力不足,荒淫无道也会导致朝代更替,兄弟相残的事情时有发生。立长和立贤之间往往让皇帝反复考虑。举例来说,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曹丕胜出,嫡长子曹丕建立魏朝,结束了东汉统治,而晋惠帝也是嫡长子,却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话,从而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天下再次大乱。回过头说朱元璋为何不立燕王为世子。首先世子朱标是马王后所生的长子,朱元璋当吴王时就确立了朱标的世子地位,名正言顺。朱标师从宋濂,宅心仁厚,体察民情,善待兄弟,文臣武将大多支持拥护朱标,兄弟爱戴朱标,朱元璋信任朱标。无论从立嫡立贤和治理国家的方面来看,朱元璋都不可能立燕王为世子。


动静不失其时


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礼法规定立嫡立长,朱棣不是嫡出及长子,所以不能立为皇帝。如果他立为太子,那其它皇子呢?谁服?又不是就你有战功。

第二:朱元璋自认为把身后事安排的很妥善,功臣杀了个遍,不会在造反了,自己的儿子每人都有封地,更不会造反。朱元璋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儿子会造孙子的反。

第三:据传朱棣母亲是蒙古族(一说朝鲜族)



zcwang725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权谋,军事,政治都非常的老辣,可长久下去,这样一位皇帝统治是不合适的,不利于民生发展,不利于朝局稳定。看他的铁血手段政治官员,包括打压商贩,这样做是没法让国家强盛起来的。实际上这个道理朱元璋自己也懂,所以他做恶人,把麻烦扫干净,以后的人好做仁君。而在继承人上,朱标和朱棣最为出色,但是朱棣,朱元璋是肯定不会选的。如果不是朱标死了,朱棣不可能有机会。第一,朱标名正言顺,长子,第二,朱标无论是武将还是谋臣,都很听他话,当时朱标已经有自己的太子班底了,武有蓝玉,文有宋廉等人。至于朱棣,他太像朱元璋了,而且常年在外征战,并没有像朱标那样长期接受帝王学术,虽然他这方面也不弱。但是,明朝是建立在元朝的废墟上的,不像唐,宋,开国百废待兴,无论是生产力,科举制,大到朝廷官员,小到民间衙门,这个时候都需要一位仁君来统治,所以朱棣没有希望做继承人。




我要上去


朱元璋真实想法谁也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对朱元璋的心理进行分析。

一、朱元璋对子女的态度

因为小时候的贫苦,以及渴望家的温暖,朱元璋很信赖家人。朱元璋规定亲王俸禄万石,而且每一代都有俸禄,朱家的子孙国家都养,无论聪明的还是笨蛋。而一品的大臣俸禄才87石,还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工作。差距一目了然。

因为对家人的信赖,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子朱标死后就立了朱允炆为太孙,他觉得大臣是危险的,而家人是安全的。甚至亲王有兵权,能够镇守边疆,他太信任自己的家人了。

二、朱棣的生母之迷

正史记载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这个是有争议的,而且普遍认为朱棣的生母另有其人。比如呼声最高的碽妃,还有说有朝鲜,蒙古血统的,朱棣既然身份不行,做皇帝是无望了。

所以朱棣有可能是庶子,朱元璋不想庶子继位。在加上他对马皇后的深情,他是想让马皇后的孩子当皇帝也是有情可原的。

三、朱棣自身

都说朱棣像朱元璋,那朱元璋会考虑朱棣做皇帝和自己一样残忍,从而对其他子孙产生不利。

而朱元璋夸朱允炆仁厚,说明朱元璋是喜欢这种性格的继承人,朱棣这种好战残忍的性格不受朱元璋待见。朱标在世的时候也很辛苦,没少被朱元璋折腾,朱元璋也是对儿子有愧的。

以上是分析,也许朱元璋压根就从没考虑过让其他的儿子呢。朱元璋辛苦培养自己的孙子,却不成想孙子以后下场如此惨,朱元璋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美妹观历史


其一中国古代遵从嫡长子继承制,而朱元璋是很遵守这一点的,自大明创立基业开始就立下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样才符合帝位的继承江山之永固,让其他皇子不要去想这个事情了,而朱棣是第四子按照传统和祖制也轮不到他也该是二皇子但是太子已经有嫡子太孙朱允文了所以要立他为继承者而按照子凭母贵之传统,朱棣也不是原配夫人马皇后所生属于庶出,而非嫡出,所以怎么他都轮不朱棣呀,而且如果皇帝立朱棣为继承人那就意味着只要是大明皇子亲王谁都可以当皇帝,乱了制度就会导致皇位之争,那岂不天下大乱,清朝这样的事情是层出不穷,而大明帝国有藩王制度各自拥有军政大权不想清朝皇子亲王都囚禁在京畿之地,所谓天高皇帝远,在外就会管不着。其二,天下在高皇帝几十年的治理之下已经迈向繁华盛世,而第二代国君需要体恤百姓关爱民生的守成之君,而朱棣生性好斗,所谓天下初定要收民心如果在四方征战那可就“兴,百姓苦”,此时的大明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恢复经济,而且高皇帝原来用藩王制有自己的打算但是事情还没有做完就崩逝了,我们都知道在中央集权的社会体制下,中央一旦出问题地方就会问题更大,后继之君也很少有做到和开创者那样理解良苦用心。


世界就是天下


自古以来,皇位都是传给嫡长子的,这是几千年的法统,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立朱标为太子,之后又力排众议策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他的目标就是要给后世子孙树立一个榜样,立嫡立长,免得以后因皇位之争而断送大明江山。当时朱棣不是长子,而且还是庶出,即使再能干,朱元璋也不能立他为太子,不合宗法,不利于以后大明王朝的皇位传承。

1368年2月,洪武帝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嫡妻马皇后所生之子,是嫡长子。虽然,朱标的性格不像朱元璋粗狂,而是有点书生气,但朱元璋还是决定立他为太子。一来他是嫡长子,二来以后天下太平主要是文治而不是武统。

但是可惜,朱标太子英年早逝。朱元璋痛苦万分,在继承人上思考再三,还是决定立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什么不立其他儿子而立他孙子呢?

古代宗法制度立太子,讲究的是立嫡立长。太子朱标是嫡长子,朱允文是嫡长孙,所以从宗法制度来说,朱标死立朱允炆是有道理的,而且这样更加符合朱元璋当初立太子朱标的目的,立嫡立长,避免以后太子之争。朱棣即是庶出,又不是长子,即使再强也不能立太子。

可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他的四儿子野心太大,根本没把小辈朱允炆以及祖宗家法放在眼里。朱允炆登基之后,马上发动“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成功篡取皇位。上位以后得朱棣大肆渲染自己也是马皇后所生,以便堵住众人之口,但天下人知道他是庶出。他的掩耳盗铃行为从反面也论证了皇位自古是立嫡立长。

上图便是“靖难之役”双方的进军路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