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好人和壞人的區分度嗎?

現實歷史影視的三農


藥都能治病,但有毒藥與良藥之別。

所謂有文化是通過學習能掌握一定的生活、工作等技能,是智,人人可學習。

文化人包括君子與小人,好人講德、講義、講善,是君子,小人多追利、舍義,故文化人不一定就是好人。


長易行


文化可不是區分好人和壞人的標準。文化我認為是一種認知,即便是這種認知也有層次之分,只有文化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了,才能對一個人的行為起到一定的的規範作用。高的文化水平不是好的道德修養,但是二者也不是對立排斥的,是互有相互重疊的一部分。也很好想象,現在出現的一些沒素質,沒品德,沒立場,沒底線的人,不乏高學歷高知識水平的人。沒上過學,或者學歷低的人,大多也淳樸善良。當然高學歷不代表高的文化水平,但至少代表了一定的文化水平。顯而易見,文化不是區分好人和壞人的標準。

我認為,區分好人和壞人,有兩個標準。

一是是否能夠做到與人為善。一個人假如能夠做到始終與人為善,不分對象,那麼他就能夠以一個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身邊的人。那麼就可以說,他是一個好人。

二是是否常動惻隱之心。即便一個人平時很厲害,很嚴厲,或者不做好事,但是能夠經常看到他不忍,,,這個可以好好體會,那麼他多是為世事所迫,如果環境好了,可以改變。我認為內心他還是個好人。

兩個標準,區分情況,但我想比較客觀。大家怎麼看。


心裡顫動的一點點


縱觀天下,五千年來,壞人層出不窮,有大壞、小壞,有大好、小好,多不勝數。

好壞的標準,雖說在律法制度,風俗民約裡。然而百姓心中也有一杆秤,秤好秤壞秤東西。即使在閻羅殿下,也秤好壞已定未來。

好人壞人不分東西南北,不分身份地位,不分大小高低,有好亦有壞,何況是有無文化呢。

有文化也好,無文化也罷,都會有好有壞,有奸有忠。而受文化教育多的人,素質修養更高,做人有度,做事循理,但也不乏壞透之人,極惡之輩。

有文化者若壞,壞在語言文字,多口誅筆伐;無文化者若壞,壞在蠻不講理,多橫行動粗。故爾文化不是好壞的區分度,情理,法律,道德等才是好壞的區分度。簡單的說,就是能給國家、社會、他人和自己帶來益處的,就是好人,帶來害處的就是壞人。

用益與害來做為好人和壞人的區分度,我想,能更接近一些的。



南山明月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回答是肯定,不是。

首先,就文化本身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大概念,囊天地之萬物。想要給它下一個精準完美的定義,比登天還難。縱觀古今,有許許多多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眾人萬象,迄今為止也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可見文化之深妙,簡而不凡。

進而言之,應該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東西,諸如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是這個星球上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被普遍認可的一種意識形態。又比如飲食文化,茶文化,體育文化……,等等。

既然文化的界定沒有一個標準,何談對好人壞人的界定,沒有界定又那來的“度”呢?你不能簡單的籠統的說東方文化好,西方文化壞吧。

而對於“好人壞人”的界定,是非的評判,更取決於國家或個體的世界觀,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和道德底線。當今世界危機四伏,霸權凌辱主義氣焰囂張,這與國家意識形態不無關係。

所以,文化是好人和壞人的區別度,其實就是一個偽命題。





纏墨香


這個提法有偏頗。

首先要知道好人和壞人的區別在於本質和立場。有沒有文化,是在做人做事上的水平體現,但本質和立場是精神和行為的根本。有知識有文化,卻幹著欺世盜名,損人利已危害社會,違背道德良心的事大有人在。沒有文化,而真誠做人,不坑不搶不騙不偷,靠勞動生活,遵循社會公德,講真話,做善事,這不也是樸實無華的精神文明人嗎?不也是好人一個嗎?


用戶言午澤群


不一定。

好人和壞人的區分度是什麼呢?

如果僅僅是將有無犯罪作為區分好人和壞人的標準,那麼很多事例告訴我們,好人壞人跟文化一點關係都沒有。

大學裡,有因嫉妒同學而投毒室友的,有因為不滿老師的管束,而手拿磚頭向班主任砸去的。


桂妃沒文化


文化並不是好人壞人的一個區分度。如果一個文憑很高的的人,你能絕對保證他就是一個好人嗎?顯而易見,誰也不能保證,也不敢保證。文化修養高只能單層說明他從小到大受到的文化教育優越於別人。而沒文化的人也不一定他就是壞人,只是說明他的受教育程度沒有別人那麼高,文化修養差一點而已。

舉個例子,就像古代的官僚地主階級的人,他們的出生相對於普通人來說,本身起點就高於別人,因為人家有資本啊。因此,文化教育這方面就比別人略勝一籌。而安分老實的農民因為自身條件不允許,也沒法去進行文化提升。但是呢,農民階級的人踏實勤懇,為人厚道,不像官僚地主們霸道無理,蠻橫粗暴。由此可見,到底誰是好人,而誰又是壞人呢?

一個人的好壞也並不是僅僅用文化方面來下定義進行判斷評論的,也取決於自己的家庭教養,社會認知等等,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有才無德為小人,有德無才為君子,德才兼備者,人才也”。可見,區別一個人的好壞要從多方面綜合認識評價,不能單方面決定。故此,文化並不是評判一個人的好壞之分的,自然就不是決定一個人的是好是壞了。


因你仰望星空


關於好人和壞人的區分問題,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首先個人要清楚善惡是非的標準

當然每個人對善惡、是非、好壞的內心標準也是千差萬別的,但基本的底線和原則應當是一致的,至少差距不應太大。有時候善惡、是非是有明確標準的,有時候是和道德準則,社會共識等相關聯的。

但對於個人而言,善惡、是非、好壞的標準是和自己的認知相關的,受主觀意識、認識的影響比較大。另一方面也和自身的修為有關,一個境界高的人,自然對自身的要求就會嚴格,而對他人則是一種寬容、包容、仁慈的態度。

二、區分好壞要觀其言行,看其日常生活作風

一個人的言行儘管不能完全體現一個人的品性、人品和人格,但也是一個衡量的標準之一,因為言行往往是內心的反映。俗話說一個好人一定是視善、語善、行善三善之人。反之,視惡、語惡其行也多惡,此人必談不上是什麼好人。

日常生活作風也是察看一個人品性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面。先察其是否孝敬父母,是否做到了忠孝友悌,一個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我想其他方面再優秀也談不上是好人,更不可深交!不孝之人,必是利慾薰心、見利忘義、心胸狹隘、言行不一,唯利是圖、口蜜腹劍之人。

三、判斷一個人好壞還要從共同經歷的事情上觀察。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人都有兩面性,有些人偽裝的很厲害,儘管是人前一套、人後一套,但一般情況下很難判斷。平時要多留意其是否經常搬弄是非、議人長短、兩面三刀,若是這種人建議遠離較好!

再者當共同經歷一件大是大非、利益攸關的事情的時候,看其表現,若是急他人之急、利他人之利、善他人之善,此人定是好人,可交之人。記住作為朋友一定是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好,看人也應如此。

四、工作中要看一個人對待領導和同事的態度

一個品性較好的人無論對誰都應該是比較平和的,很難說出這個人的不好。但一個人的品性不良之人,往往是在領導面前低三下四、奴顏婢膝、唯命是從,但背後裡卻是大罵上司,凡事不從,甚至阻礙他人正常工作。

還有一些人對領導很尊敬,但對其他同事則是另外一種態度,對其下屬更是刁蠻、刁鑽、蠻橫,甚至欺軟怕硬,這種人必然不是深交之人,即使他對別人都不好,就只對你一個人好,也應儘量避免深交,否則哪天自己被賣了可能還在幫他數錢。

五、判斷一個人好壞還要聽聽自己的心聲和直覺

是非、善惡、好壞有時候也很難用世俗的眼光去區分。俗語講“秦繪也三個好朋友”,是說人再壞都有自己的朋友,真假朋友暫且不說,最起碼我們也不能把壞人的朋友都當作壞人,要遵從自己內心的判斷。

要謹記幾條原則,一是要有感恩之心,一個人再壞,但對你很好,也要懂得感恩,但要注意保持適度距離。二是謹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尤其是還沒有真正瞭解一個人時。三是常與人為善,以善良的眼光看人、識人,但不要輕易被假象迷惑。文化屬性造就一個的命運。



能量學堂


文化這個詞包含太廣泛了,並且文化也不能作為評判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文化”這個詞的普遍定義: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從其包含的意思上面分析,顯然“文化”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文化還有一個比較通俗的意思就是學問,就想我們平常說的那樣,“某某某很有文化”指的就是他很有學問,但是無論文化還是學問都不能作為判斷善惡的標準。

歷史上有很多很有“文化”或“學問”的人,卻是大惡、大奸之人。像我們都知道的南宋宰相秦檜,害死了抗金民將岳飛。比較早的還有春秋時期魯國的慶父,先後殺害兩代國君,最善於挑撥離間,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一說。五代時期做過五代宰相的馮道,以己為鑑著有《榮枯鑑》又名《小人經》,更是被司馬光評價為“奸臣之尤”。

歷史上這種例子多不勝舉,並且這些個“小人”在某些文化領域都很有自己的建樹,但是也阻止不了他們成為一個小人。一個人如果道德敗壞,文化越深,學問越大地位越高對人類和社會危害越大。

中華民族在近代解放戰爭中出現了多少無名英雄,他們有很多都沒上過學,沒讀過書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正是他們組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魂,他們才是正真的人民的英雄!





小文無疆


文化是載體,是工具,是鑰匙但不是藥,治不了好人變壞,壞人變好,只有對信仰的敬畏才能讓人持守道德底界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