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指导防护服穿着方法。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操作吸氧仪器。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进入病区前的消毒。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武汉加油。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操作吸氧设备。佘小斌等供图

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里,5个来自江源的身影默默奋战在抗疫最前沿,他们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呼吸治疗师。

呼吸治疗师是新兴的医学职业,其工作是在医生的指导协作下,对心肺功能不全或异常者给予诊断、治疗和护理,具体包括对急性危重病人提供各种通气治疗及氧疗,各种医疗气体的使用与监测,各种雾化及气溶胶治疗与监测,心肺复苏及其器具的使用与维护,肺康复治疗,其他技术操作,例如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高压氧舱治疗等。

目前,我省共有10名呼吸治疗师,分布在我省各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有5名呼吸治疗师响应号召,加入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他们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佘小斌、赵永辉、高啟林、祁珍元和青海省人民医院的贾贵彬。

2月20日,本报记者视频连线佘小斌、祁珍元、贾贵彬,带读者近距离了解呼吸治疗师这个新兴医学职业,倾听他们在抗疫一线发挥的作用,感受治愈患者的每一个感人瞬间。

“医生的好助手,护士的好搭档”,几乎是他们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角色定位。

视频前,佘小斌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给出了解释,“就目前而言,青海所有的呼吸治疗师,之前都是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通过培养,才成为专业的呼吸治疗师,我们既要根据医生的诊断对病理生理特点进行呼吸治疗干预,制定出合适的氧疗方式,又要具备护士的对症护理。”

正确操控呼吸机,是呼吸治疗师的主要工作,呼吸机有很多使用模式和几十项参数,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设置什么样的参数,需要对呼吸机的物理特性和病人的病情有充分了解,操作中不能有一点差错,否则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佘小斌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呼吸治疗师,更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多面手”。

对于出征武汉,虽然都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家人最需要的时刻,但他们依然选择奔赴一线,将自己处在高风险的环境里,在他们看来,这是职业的呼唤,这是使命的敦促。

“大年三十、初一、初二我都在值班,爱人和孩子春节前就已经回家了,临上飞机前,我给爱人打电话告知,爱人支持我的决定,让我照顾好自己,平安归来。”佘小斌说。

“出发前,只给爱人说了,爱人支持我的工作,到武汉10天后才告知父母,父母让我安心工作,不要辜负重托。”祁珍元说。

“爱人也是医院医护人员,让我在抗疫一线发挥所学,精心治疗每一名患者,保重身体,平安归来。”贾贵彬说。

……

他们清楚,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呼吸治疗师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将这次出征当成了义不容辞又不容推卸的光荣使命。

到达武汉,佘小斌等5名呼吸治疗师全部分到了新洲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建立了每日2人、每人八小时的轮班制度,在重症监护室医生专家的指导下,他们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响特征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使得重症患者缺氧症状明显改善。

“重症监护室总共12个床位,看着患者一步步治愈,直到不用吸氧,能独立下床走动,我们也很有成就感,也为患者高兴。”贾贵彬最想看到的一幕,就是患者摆脱氧气,而这一幕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有喜就有悲,看着新住院的患者,脸上挂满了忧郁,沉默寡言,也会使他们压力剧增。

“其实,这些病人主要就是心理压力太大,缺少陪伴,尤其是疫情前期,患病人数每日剧增,医护人员相对较少,患者与医护人员没有有效的沟通,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加大。”佘小斌分析患者心理压力大的原因。

因此,除了日常工作外,他们还在闲暇时间,主动找患者沟通聊天,有时还充当护士角色,给行动不能自理的患者喂饭。

“9床的患者,刚转入重症监护室时,高度焦虑与恐惧,沉默寡言,呼吸急促,氧和情况很差,我们通过给患者实施高流量湿化氧疗,并进行心理疏导,患者的缺氧状况明显改善,现在已经摆脱了吸氧设备,能下床活动了。”看到患者病情好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他们却哭了。

新洲区人民医院没有呼吸治疗师,休息时间,他们会主动为当地医生护士培训呼吸机安装过程及操作方法,从最开始的两台呼吸机到如今的十台呼吸机,他们与工程师一起完成了设备的组装、调试及验收工作,并全部运用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中。

有付出也有收获,“通过这次疫情,感受到了温暖,也感受到了挑战,感受到了医院的温暖,感受到来自家乡各族人民的温暖,感受到了专业知识的匮乏……看着一些患者病情加重,自己已经竭尽全力,但结果还是令人悲痛。”贾贵彬说。

疫情就是命令。佘小斌等5名呼吸治疗师迎难而上,逆风而行,让患者健康呼吸,顺畅呼吸,让患者呼吸到大自然的氧气,让患者呼吸到春天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