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以后,何去何从?

梦醒y


我想,你看到了一些老年人的心酸可怜的处境,心里面在担忧自己的未来。这很好啊,提前未雨绸缪,老年生活有保障,才能当下活得坦然。老了以后失去自理能力,是需要依靠别人照顾的。你可以考虑养老保险。另外,中国是道德社会,除了儿女孝敬老年的父母。还可以用钱委托别人照顾,并且国家强大以后,给予老年人相应的保障。除了基本物质有保障,精神关怀现在也逐渐跟上了。这些措施都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要,但幸福感普遍较差。毕竟无论男女老少,物质和精神都需要。



七彩云南一哥


我是老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老了以后,何去何从。

我和媳妇曾经很认真的讨论过这个话题,大概有了初步打算:老了以后回老家县城生活。我们计划会等孩子都大学毕业工作稳定后从西安移居老家,现在计划在老家县城买一套房子,已经交了定金,大城市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年轻时为了儿女教育,为了赚钱生活到大城市,老了以后就回老家,老家县城生活节奏慢,压力小,适合养老。

我媳妇老家是渭南潼关,潼关现在在打造旅游县城,县城建设非常美,环境也好,老了就回潼关。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谢谢!





70后大叔的生活


自从有病好了以后,再出外打工力气活干不动,不能呆着白吃饭吧,孩子和兄弟姐妹们劝说:干一辈子的人就歇着吧!我是呆不住的人,有活干既煅烧身体又不寂寞,不愿到人堆神侃瞎聊,也不爱搬砖修长城,两个弟弟栽的山杏树谁也不管,我接手重新嫁接换头,三片杏树有九百多棵,天天有活干,逐渐就要有收入。觉得挺好的!


燕柏1


我刚步入老年的生活,总结一下我的心得。我年轻时, 对生活的态度,是马马虎虎,那是因为没有时间,去消费一些高质量的生活。现在好了,我有的是时间,不用早出晚归。而是留守家里快乐我的人生,充实我的生活。并且还学会了上头条。写点作品出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学习是我最大的梦想。是头条给了我机遇。我要感谢头条。


冯智慧


这得从两个方面来看城里老人和农村老人,城里的老人老了以后基本都有退休金有工资而且孩子相对来说都有稳定工作,他们就会老有所以,可以跳舞.打太极拳上老年忠心,农村老人最怕自己老去,老了以后再出去打工上工地没人要,没有工资孩子基本靠打工,孩子出去打工地里的活还得自己动手,接孙子等农村老人除非自己干不动,否则没有老的时侯。








义生澄诺


中国人传统的观点是养儿防老,但现实社会中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不是说子女不孝靠不上,而是社会的发展,老年人有了更好的归宿。当自已步入老年,子女也正是事业正忙红红火火之时,他们虽有心照顾咱们,但由于事情比较多,他们不可能啥也不做留在家里,我们也不忍心让孩子们那样去做,现在社会上建了好多的老年公寓,这些公寓环境设施好,服务也不错,标准间,有电视,可洗澡,一天三顿饭做好了就吃,天天卫生有人打扫,比住宾馆酒店都还舒服,而且收费不高,吸引好多的老年朋友。所以我觉得,未来当咱们老了以后,不要连累孩子们,老年公寓就是挺好的选择。[呲牙][呲牙][呲牙]








老刘说风景


本是一颗无名草,悄悄的来,悄悄的走。




19651220


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何为老,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法定退休年令,我国男性公民无论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一律是六十岁。女性公民企业是五十岁,行政事业单位是五十五岁。目前国家正处于老龄化状态,所谓老龄化是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那么,是不是六十岁以上就算老了呢?实际情况应该不是,无论男女,六十岁花甲之年,人生转了一大圈。单从身体条件而言,我认为六十岁还谈不上老。大多数到六十岁的人,还没衰老的迹像,有的还红光满面,精神唤发,有的还身材健硕,不输当年,更有些练家子,无论什么项目,无论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看起来比实际年令都要更加年轻,坐公交没人让坐,排长队也不优先。这样的人乍也看不出一个老字来。所以,对待这个老字,轻易不要往自己身上靠,老与不老全在于心,实际也反映你对人生的态度。

第二,何为老,应以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定。作为生理年令只是个参考。一般的人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了,(也有外国的退休标准是六十三,六十五岁)这就以为着个人不能为国家再创造财富了,以后的生活保障全靠国家来养了。但是就国家层面而言,六十岁以上的人,一部分是我们国家的脊梁骨,一部分是我们国家的中流砥柱,更有一部分精英阶层,何止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岁,还在默默无闻的为人类做着贡献,他们何谈老矣。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的健康寿命也不断增长,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达七十七岁,生命周期的延长,证明个体健康的改善。人类在不断的适应大自然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使自已更加适应于大自然的生存条件。过去的人类最多活到三四十岁,现在的百岁高龄人,八九十岁的高寿人比比皆是。

第三,老的概念确定了,去处也就明了了。所有的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死才是人生的归处。以我看来老和死相连的很紧,什么叫老,我认为一个人无论年令多大,只要能生活自理,耳不聋,眼不花,牙口好,吃的香,睡的着,不依赖别人而生活,基本上无大病,活多大年龄都不依赖别人,这就叫做不老松。反过来,你虽无寿限,但病体缠身,天天吃药,时不时往医院跑,不能吃,不能喝,全靠营养液来维持生命,还一直离不开亲人们的照顾,甚至还有拖垮亲人子女的现像,这样的生命你即是四五十岁,五六十岁,其实早已老矣。人生是单程车票,只有去没有回,无非是一个死字了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做为一正常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是人生的开端,而死也是人生的开端。只不过是生命转換的另一种方式罢了。所以,年少不重要,年老也不重要,健康才是最重要,所有的自由,健康才是最大的自由!


学诗以言29654876


老了以后,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应该的从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

有的人老了,儿女都不用再操心了,可以安度晚年了,可以找一处适合养生的场所尽情地享受美好的生活。这是有物质基础的人。而没有物质基础的人,像农村老人,能动还得动,还要继续在土里扒钱来养活自己。不是儿女不孝,是老人们考虑儿女们负担太重,能为他们减轻一分钱就减轻一分钱。

还有一种是精神文明上的,他们有了物质基础过剩之后,对精神层面需求就过旺了。喜爱唱歌则唱歌组合成一个小团体,喜爱体育运动可以组合成一个小团队……总之要求找到精神家园。

当然老有所学,老有所爱,老有所养,老老所求,才是老了以后人生最大的幸福。什么是幸福的晚年,我个人认为,两者兼得才是。不能丢一保一,都是残缺的人生。

老了只是身体与器官上的,但心要不服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社会,为家庭,为自己发挥最后的光和热!


半城烟雨


咱们大中国有句话叫: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关键看你怎么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有的人老了,会把自己年轻时来不及做的事情一一尝试一下,比如旅游,参加一些活动,唱歌,绘画,跳舞等等,这些老人非常看的开,他们大多会选择养老院安度自己的晚年;而有的人老了,喜欢居家,帮孩子打扫卫生,做做饭,带带孙子或是外孙,以减轻自己孩子的生活压力,还能享受一下隔代人带了的天伦之乐。所有说,老了以后,看你自己怎么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