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韩浩月:平凡人的彼此善待,会凝聚成伟大力量

夜读丨韩浩月:平凡人的彼此善待,会凝聚成伟大力量

评论君说

对那些因为公众利益而勇敢发声甚至失去生命的人,公正地评价他们;对那些在第一线流血流汗抢救生命的人,提供足够的物资保障与道义支持。

夜读丨韩浩月:平凡人的彼此善待,会凝聚成伟大力量

彭银华和妻子的结婚照

作者 |韩浩月

这两天,有两个人在网上被频繁提到,一位是在武汉中心医院门口开小店的老板小林,另一位是推迟婚期走上“战役”一线的年轻医生彭银华,他们都是因为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

老板小林的故事,因为武汉中心医院蔡医生的书写,在十天前就传播开来,这次再度引起关注,是因为一部以他为原型创作的“抗疫短剧”播出了。

小林和彭银华,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平凡的好人。如果不是这场疫情,他们依然会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圈子里,过着平凡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与身边其他人的故事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这一个月来,我们认识了很多这样的普通人:疫情“吹哨人”李文亮、殉职的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86岁老专家坐轮椅出诊、父亲或母亲去世只能朝家的方向鞠躬的护士、免费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在路边吃年夜饭的火神山医院建设者、捐款的环卫工人、退伍老兵等等。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众多的疫情报道有关人物的这一部分,总会有一个人让人泪流满面。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勇敢或善良、牺牲与奉献。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促使他们长时间坚守救治一线,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面庞,被网友评价为“最美的脸”。

在平常时期,医护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是尽职尽责,但在疫情肆虐的时候,他们所面临的危险,使得他们在做的所有分内事,都成为英雄行为。

普通人心目中的英雄主义无非是这样:在职在岗者,守护好自己的职业底线,当发生紧急情况需要迎难而上的时候,不畏惧,不退缩;而其他人,能够在特殊的困难时期伸出援手,为重逢在前线的人提供一些保障、一些关心、一些理解,一样可以拥有“共克时艰”的自豪。

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分工的细致化、体系的完备,遇到事情,只要反应机制灵活,团队协作得当,周边努力配合,基本上都能够将问题解决。人们将一位位普通人推向英雄的位置,给予他们“英雄”的称谓,也是渴望他们的表率作用,能够加快“战疫”的节奏,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

网友们讨论开小店的老板小林与年轻的医生彭银华,不是因为他们是“英雄”,而是他们作为普通人正常而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疫情,小林依然会对来自楼上医护医院的送货需求有求必应,他们之间仍然保留着一种淡淡的、充满信任的温暖关系,彭银华也已经完成了他的婚礼,继续着柴米油盐的生活。

网友念念不忘小林和彭银华,是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换句话说,我们如果身处类似的险境,一样随时会成为小林或者彭银华,我们琐碎的生活也会一个被突然画上的句号而终止。我们为小林与彭银华而感到遗憾,是因为这种遗憾隐约传递出了我们内心的不安。

聆听乃至传播这些故事,除了对已经逝去的人表达一份纪念,还有一种提醒需要所有人都关注到:作为平凡人,我们要彼此善待。对那些因为公众利益而勇敢发声甚至失去生命的人,善待的方式是公正地评价他们;对那些在第一线流血流汗抢救生命的人,善待的方式是提供足够的物资保障与道义支持;对那些牵挂疫情、捐款捐物的人,善待的方式是公开透明的使用……

对于这次疫情中各地出现的弱势群体捐款状况,网友在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发出一种声音:不要让“贫血者”献血,他们本身就是需要帮助的对象,对灾区表达心意可以接受,但不能让他们捐光存款,也不能收下他们种菜、拾荒积攒下的大笔捐款。慢慢的,这样的声音汇聚,成为一种舆论主流,当类似事情再发生时,各地已经开始拒收这样的捐款——这也是我们彼此善待的一种方式。

疫情总会过去,伤痛与损失是不可避免的。疫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次残酷的“教育”。在将来,善意如何汇聚,人们如何互相理解,爱要怎样表达,都是需要仔细思量的事情,但有一点不可改变:平凡人的彼此善待,会凝聚成一种真正伟大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