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韓浩月:平凡人的彼此善待,會凝聚成偉大力量

夜讀丨韓浩月:平凡人的彼此善待,會凝聚成偉大力量

評論君說

對那些因為公眾利益而勇敢發聲甚至失去生命的人,公正地評價他們;對那些在第一線流血流汗搶救生命的人,提供足夠的物資保障與道義支持。

夜读丨韩浩月:平凡人的彼此善待,会凝聚成伟大力量

彭銀華和妻子的結婚照

作者 |韓浩月

這兩天,有兩個人在網上被頻繁提到,一位是在武漢中心醫院門口開小店的老闆小林,另一位是推遲婚期走上“戰役”一線的年輕醫生彭銀華,他們都是因為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

老闆小林的故事,因為武漢中心醫院蔡醫生的書寫,在十天前就傳播開來,這次再度引起關注,是因為一部以他為原型創作的“抗疫短劇”播出了。

小林和彭銀華,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平凡的好人。如果不是這場疫情,他們依然會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圈子裡,過著平凡的生活,他們的故事,與身邊其他人的故事沒什麼太大的不同。

這一個月來,我們認識了很多這樣的普通人:疫情“吹哨人”李文亮、殉職的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86歲老專家坐輪椅出診、父親或母親去世只能朝家的方向鞠躬的護士、免費接送醫護人員的志願者、在路邊吃年夜飯的火神山醫院建設者、捐款的環衛工人、退伍老兵等等。

“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眾多的疫情報道有關人物的這一部分,總會有一個人讓人淚流滿面。感動是因為他們的勇敢或善良、犧牲與奉獻。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促使他們長時間堅守救治一線,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面龐,被網友評價為“最美的臉”。

在平常時期,醫護人員完成工作任務是盡職盡責,但在疫情肆虐的時候,他們所面臨的危險,使得他們在做的所有分內事,都成為英雄行為。

普通人心目中的英雄主義無非是這樣:在職在崗者,守護好自己的職業底線,當發生緊急情況需要迎難而上的時候,不畏懼,不退縮;而其他人,能夠在特殊的困難時期伸出援手,為重逢在前線的人提供一些保障、一些關心、一些理解,一樣可以擁有“共克時艱”的自豪。

其實隨著時代的進步、分工的細緻化、體系的完備,遇到事情,只要反應機制靈活,團隊協作得當,周邊努力配合,基本上都能夠將問題解決。人們將一位位普通人推向英雄的位置,給予他們“英雄”的稱謂,也是渴望他們的表率作用,能夠加快“戰疫”的節奏,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

網友們討論開小店的老闆小林與年輕的醫生彭銀華,不是因為他們是“英雄”,而是他們作為普通人正常而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如果不是因為這場疫情,小林依然會對來自樓上醫護醫院的送貨需求有求必應,他們之間仍然保留著一種淡淡的、充滿信任的溫暖關係,彭銀華也已經完成了他的婚禮,繼續著柴米油鹽的生活。

網友念念不忘小林和彭銀華,是因為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確定性。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身處類似的險境,一樣隨時會成為小林或者彭銀華,我們瑣碎的生活也會一個被突然畫上的句號而終止。我們為小林與彭銀華而感到遺憾,是因為這種遺憾隱約傳遞出了我們內心的不安。

聆聽乃至傳播這些故事,除了對已經逝去的人表達一份紀念,還有一種提醒需要所有人都關注到:作為平凡人,我們要彼此善待。對那些因為公眾利益而勇敢發聲甚至失去生命的人,善待的方式是公正地評價他們;對那些在第一線流血流汗搶救生命的人,善待的方式是提供足夠的物資保障與道義支持;對那些牽掛疫情、捐款捐物的人,善待的方式是公開透明的使用……

對於這次疫情中各地出現的弱勢群體捐款狀況,網友在高度關注的同時也發出一種聲音:不要讓“貧血者”獻血,他們本身就是需要幫助的對象,對災區表達心意可以接受,但不能讓他們捐光存款,也不能收下他們種菜、拾荒積攢下的大筆捐款。慢慢的,這樣的聲音匯聚,成為一種輿論主流,當類似事情再發生時,各地已經開始拒收這樣的捐款——這也是我們彼此善待的一種方式。

疫情總會過去,傷痛與損失是不可避免的。疫情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次殘酷的“教育”。在將來,善意如何匯聚,人們如何互相理解,愛要怎樣表達,都是需要仔細思量的事情,但有一點不可改變:平凡人的彼此善待,會凝聚成一種真正偉大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