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独创,潜艇搭载、可携带鱼雷的水陆两栖坦克

军用两栖车辆在一战期间就已开始使用,英国的马克9型坦克曾进行过携带气囊进行涉水航行的试验。奥地利在这期间制造并装备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军用水陆两栖车,但并未大规模生产。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维克斯公司成功研制出首款不借助外部浮力辅助设备的水陆两用坦克Loyd。到了二战时,世界各国都展开了水陆坦克的研究工作,日本也不例外,早在1928年,日本也开始发展自己的两栖作坦克项目。1933年,三菱重工完成两个原型设计Ro-Go和AI-Go。然而,负责项目研发的日本陆军并未重视该项目,这些设计仅仅停留样机阶段。

日本海军独创,潜艇搭载、可携带鱼雷的水陆两栖坦克

英国维克斯公司研制的Loyd水陆两栖坦克

1932年,日本海军陆战队在经过上海事变后认识到,他们需要一款两栖装甲车辆来应对接下来的战争。但是,海军自己的没有类似战车的研发经验,因此日本海军要求陆军总部给予相关技术的支持,以便应对在南洋诸岛的登陆作战。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独立在水中行驶,为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加强火力,为加快研发时间应以95式轻型坦克(此时尚处研发阶段)为基础进行开发,具备良好的通用性等。计划之初海军打算使用潜艇运载这种水陆两栖战车(挂在潜艇外边)。

日本海军独创,潜艇搭载、可携带鱼雷的水陆两栖坦克

三菱重工研制Ro-Go原型车

不过在1940年之前陆军受到“北上”战略的影响,对于水陆两栖坦克的研究并未做出实质性的推进工作。直到1940年下半年,诺门坎战役失败,“北上”计划受挫,日本政府决定全面实施“南下”计划。被拖了12年之久的两栖坦克项目由陆军转交到海军手里。海军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开始量产。虽然本质上属于两栖坦克,但是日本海军和陆军偏偏就不一样,命名为特二式内火艇,所谓的內火艇就是日语中内燃发动机的舰艇,实际上就是水陆两栖战车。

日本海军独创,潜艇搭载、可携带鱼雷的水陆两栖坦克

根据95式轻型坦克研制的特二内火艇

对陆军而言,物资和人员的登陆工作可由船舶工兵分担完成,而海军则无权调用这支部队。鉴于日本海军和陆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着一段理不清的“纠葛”,海军自然不会请求陆军给予这支部队的调派权利。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为了增强海军陆战队的火力配备,也就有了研制两栖坦克的必要。而战略的调整和战场的迫切需求,加快了这款战车的研发。而从成本和维护保障方面考虑,本车各系统和95式轻型坦克有高度的共通性,在生产、维护和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车体结构

特二式内火艇以95型轻型坦克为设计基础,底盘作了改装以便在水中使用。为强化车身的密封性,整个车身涉水部分组装完全采用焊接技术制造,铆钉只用于结构中不需要密封连接的部分。

日本海军独创,潜艇搭载、可携带鱼雷的水陆两栖坦克

特二内火艇结构

车体采用三段式结构设计,可拆卸,包括前浮箱、车体、后浮箱三部分组成。其浮力主要由前后浮箱提供,浮箱内充填物为木棉。前浮箱体积6.2m³,后浮筒为2.9m³。在登陆后,机组成员手动拆卸下前后浮箱,然后以陆地坦克姿态参与战斗,加装浮箱后战车总重12.3吨,裸车9.15吨。

发动机的排气管安装在发动机舱顶部,在发动机舱室百叶窗上加装有流线型进气管道,防止在航行时溅入海水。发动机舱和战斗舱之间没有隔断,方便机械师进入发动机舱处置故障。

日本海军独创,潜艇搭载、可携带鱼雷的水陆两栖坦克

水中航行的特二内火艇

在最初的设计方案当中,海军强调该车需要使用潜艇运输,为此在战车设计时特意将关键设备内置密封,防止在潜行当中因浸水而造成设备故障。

特二式内火艇虽然不能独立浮起,但与不使用浮力辅助两栖战车相比具有较高的适航性,在性能上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的浮式战车。

武器

武器装备有一门37毫米战车炮,在1000米的距离可击穿25毫米厚的装甲,备弹数量132发。副武器是两挺同轴97式7. 7毫米机关枪,备弹3200发。在后期的改进型中,部分战车(特四式)还加装了鱼雷发射设备,两枚鱼雷发射器被设置在坦克两侧,采用电击发方式发射(基本未使用)。

日本海军独创,潜艇搭载、可携带鱼雷的水陆两栖坦克

后期改进型号上还可以搭载鱼雷

动力

特二式内火艇装备有一台115马力的三菱A6120VDe风冷V-6柴油发动机,在陆地行驶速度可达37公里/小时,在水上航行时使用螺旋桨的驱动器,速度为8.5公里/小时。陆上最大航程200公里,水中航程超过140公里。

防护

车身前装甲厚度12毫米,侧面和后装甲厚度为10毫米,车身体顶部的装甲为6毫米。安装在车体前、后的浮箱由3毫米厚的软钢板制成,前部浮箱内部被划分为6个区域,后部浮箱被划分为5个区域,彼此之间保持密封。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保证在浮箱中弹后仍能够继续为战车提供浮力。

日本海军独创,潜艇搭载、可携带鱼雷的水陆两栖坦克

拆掉浮箱后的特二内火艇

无济于事的两栖坦克

1942年开始配备到部队的特二式内火艇是日本唯一被量产的两栖坦克,战争期间一共生产184辆,至战争结束后仅存8辆。

1942年末首次在瓜达尔卡纳战役中参战,1943年根据战场反馈的使用经验,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在螺旋桨后安装了钢缆、加装了观察口防护罩等。

日本海军独创,潜艇搭载、可携带鱼雷的水陆两栖坦克

被美军击毁的特二内火艇

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这款水陆两栖坦克是在1944年的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登陆的行动中,在没有空中和炮兵支援的情况下,日本军队登陆,其中包括数十辆两栖坦克,但很快被美军的反坦克火炮和手持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摧毁。

除了参加硫磺岛、塞班岛、菲律宾战役外,在日本本土也配备了大约20辆,用于防卫横须贺军港。但是由于研发时间晚,当该车配装到实战部队时,日本在战场的败像已现,原本作为攻击用的兵器,现在只能和轻型坦克一样被当做单纯的战术防御性武器使用,配属到各岛屿的守备部队当中。在这样的任务当中,水陆两栖坦克的作用完全得不到发挥,而且相对薄弱的装甲和贫乏的火力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表露无疑。

日本海军独创,潜艇搭载、可携带鱼雷的水陆两栖坦克

另外,本车为了获得较大的浮力,将车内容积做得比轻战车还要大,较大的车身尺寸使其机动性能反而不如轻型坦克灵活,这些都是在实战中暴露出的致命弱点,也使得特二内火艇在当时军队中没有得到太好的评价。

结语

其实,如果这款两栖坦克如果被真正用在抢滩登陆作战时,其性能将会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内部的发动机处在水面之下,在登陆时可以有效的屏蔽轨迹和声音。登陆之后,附加在车身上的浮箱拆卸后可交于后续部队留存继续使用,利用其自身装甲和火力优势可以快速清扫滩涂防御士兵和工事,保证己方部队完全建立防线之后,剩下的事就可以交给正规的陆战坦克或战车去完成了。这才是特二式内火艇的正确使用方法。

可惜,到了战争后期,日本的防御兵力都已捉襟见肘,还谈何进攻之说,这种战术对已经疲于防守日本海军来说再也用不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