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麼非要三才能生萬物,不是二,也不是四?

孫玉斐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水平、問到點子上了!👍👍🙏🙏😊😊

在《易經》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見吉凶,吉凶生大業。”《易經》講的是變化之道,譯成英文是《The BooK Of Change》。《易經》講事物變化發展的普適原理,是“太極生兩儀,兩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們是呈2的n次方遞生的,是普遍的變化模型,是理論。

在《道德經》中,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有無相生”、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講的是道與德。《道德經》講的是實際,是現實中的運用。

按《道德經》的現實應用邏輯,“無”經過“道”生出“有”來,“有”就是“一”,這個“一”就是一個整體,整體衍化出二,叫“一生二”,“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所以“道生一”後,還要“一生二”,這裡的“二”必須是有陰、有陽。但現實中,有陰、有陽也不一定絕對可以繼續衍生,兩個雄性、兩個雌性,甚至兩個雄雌、兩個男女,不能繁衍生息的例子,時有發生。那麼,只有“二生三”確實發生之後,“三生萬物”才可能得以實現。

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它講的是“道”,是客觀的實際,這些“生”必須是現實的衍生,它們都是遞進衍生的。“三生萬物”的前提是“二生三”,“二生三”的前提是“一生二”。如果沒有“二生三”的前提和實現,就不可能有“三生萬物”的延續。所以,必須有“三”才可能有萬物的衍生。“二”不能直接衍生萬物,沒有“三”也不可能有“四”。

《易經》講的是變化的規則模型,《道德經》講的是道在自然中的客觀實際,二《經》和二《經》中的“生”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一個概念,不可將二者等同。

(以上為一己一時之觀念、認識,當然也可有其它更好的解釋方法。)


沃克特爾


特別欣賞老子的這段話,不請自來了。這段話的每一句都意味深長,耐人琢磨。且聽我一一道來。

道德經一開篇就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世界最初的狀態是一無所有的空。這一點跟佛家思想是吻合的。這麼說來,這句話應該說成是無生一或者是空生一。但為什麼說成了道生一呢?這就是老子的高明之處了。老子認為即使是一無所有的狀態(特意沒用時候這個詞因為時間也不存在)道還是存在的。一則代表了一片混沌,這時候還沒有天和地,形象一點地說這就是孕育出盤古的那個混沌的世界。它遵循著冥冥之中的道出現了。這一思想跟黑格爾所說的純無和純有的辯證思維非常契合。道既是有也是無,道生一是純有和純無的辯證統一。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一生二說的是,混沌的世界出現了陰陽兩股對立的勢力,它們相互作用使得本來靜止不動的世界變得生機勃勃起來。萬物就要產生了。

然而,老子並沒有說二生萬物,而是囉嗦了一下,又來了一個二生三。題主大概也有這樣的困惑吧。實際上,二生三非常重要,因為它告訴我們萬物的產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並非是一蹴而就。這個思想跟皮亞諾公理系的思想非常契合。零和一是純粹的自然數,1加一個數就可以得到下一個數,而每個數的後面都必然有一個後繼數,也就是二生三。不斷加下去就得到了整個自然數的集合,也就是三生萬物了。

老子這段話的每一句都蘊含了豐富的思想。這些思想直到兩千多年以後,才被後世的哲學家、數學家們繼承和發揚。我忍不住要給老子點一萬個贊。


日衝信息 黃


你好!我是33老師。現在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要想把《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搞明白?

首先我們得了解老子提出的道是什麼?要先從源頭講起,可能大家才能明白真相。

老子在《道德經》第25章裡面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究竟是什麼“物”,居然能先天地而生?接下來的一句話。老子給出了答案: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這就是老子對道的定義。從這裡可以看出,道就是生長萬事萬物的源頭,以就是所有的物體都是在道的運作規律下生活。

然後道生一,這個一指的什麼呢?就是太極。

太極是一個整體,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就是所謂的道生一。

那什麼是一生二呢?就是這個太極整體,又分陰陽,所以一生二。在我們這個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分陰陽,比如,有好就有壞,有錯就有對,有男就有女,等等。。都是一分為二的,但是他們又是對立統一的。

那什麼是二生三呢?就是指陰陽相互作用就會產生出新的獨立體,這個就像人類的小孩一樣。陰陽相合就可以繁育後代。

那為什麼是三生萬物呢,而不是三生四呢?

因為二生三,這個三呢,又是一個新的獨立體。這個三又回到了一。等於說三又是一個太極。太極裡又有陰陽,並且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產生出四種物質形態。

這四種物質構造形態,包括了這個世界上的所有萬事萬物的狀態。所以就是三生萬物。

那我們大家想想看,這個世界上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像一個太極,包括,所有人,事,物。

所以我們看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應該全面的看問題。這樣你就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只看陰,或者只陽。也就是說好事情的背後一定隱藏著一件壞事情。並且這好事情壞事情還會相互轉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極樂生悲。所以我們應該端正自己的心態,正確看待事物的發展。這樣我們才能活出健康,積極,陽光的精彩人生。


開悟者33老師


道可道,非常道!

道法自然!!

個人認為,道是這個宇宙或我們生存的自然界的規律,方法,規則,法則……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看似無序,實則時時嚴密運轉的現象……

也可以認為這個“道”裡面就孕育包含著“一”,或“一”就是“道”的本源和開始。

這方面的解釋古人和先賢聖人們都有,我認為從形象,形狀,“圖”的方面也好理解。

如太極圖,它的外面是一個圓,這就表示了以整個太極圖為“一”,而圖中的陰陽魚,便是“二”,而陰陽魚中,魚的眼睛吧,又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陽魚合抱為一個整圓。則體現了獨陰不生,孤陽不長的理念。既所謂陰陽二氣,也可代表萬物萬象的性質……也就是“二”。

然後陰陽交泰,萬物生髮,就有了“三”,即三才,天地人。然後就是自然界的萬物。

也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八卦)……

為什麼非要三,才能生萬物,而不是二,或四,道理也就在這兒,因為三就是天,地,人。這是本源,然後再生萬物,也是一種順序。

主要是體現了一種生生不息的過程。


渭水一粒砂


生活就是一場修行,

修自己的耐心、恆心、平常心。

今天陌生的,是昨天熟悉的;

現在記住的,是以後淡忘的。

不是人生選擇了你,

而是你選擇了人生。

走過的路,腳會記得;愛過的人,心會記得!路,不通時,選擇繞行;心,不快時,選擇看淡;情,漸遠時,選擇隨意。

無論多高的山,多長的路,都敵不過你一步一個腳印的堅持。只要試著擺正心態,踏實下來,試著把困難分成一個個小小的部分,然後挨個去擊破,時間到了,就總會到達的。

是男兒總要走向遠方,走向遠方是為了讓生命更輝煌。走在崎嶇不平的路上,年輕的眼眸裡裝著夢更裝著思想。不論是孤獨地走著還是結伴同行,讓每一個腳印都堅實而有力量。

只要持續地努力,不懈地奮鬥,就沒有徵服不了的東西。

奮鬥是漿,劃開陰霾迷茫的波浪,走出波濤洶湧的挑戰,鼓足力量,帶著你衝向蔚藍的理想,抬頭只看遠方,靜守挫折孤單,只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努力向遠。

要改變命運,首先改變自己。


語請文戰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和。我個人認為此章是道德經的精華所在。為何是三生萬物,而不是二或是四生萬物,愚人拙見如下:


一:該章節首先論述了道是世間萬物的本源,即天地萬物皆因道而生,而道的狀態就是無極的狀態,即混沌的狀態。道生一這個一字就象徵太極,即原本天地之間是在混沌狀態之中,因為有了道的出現才生出了一。即無極生太極!


  • 二:道生一,一生二。正是因為了道才產生了太極,而太極經過運轉變化又產生了陰陽,這個二代表陰陽又象徵天地。我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就是太極文化,太極文化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古老的辯證的哲學思想。所以:道生一,一生二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又產生陰陽象徵天地開始運行。 三:為什麼是三生萬物而不是二生萬物或是四生萬物?我個人認為這裡的三就代表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即天地,而天地中又蘊育了人。這個三即代表天地人三才。而且只有人才可以改變創造這個世界。

四: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面的三象徵天地人三才。正是因為有了天地人才可以孕育產生世間的萬物。也只有人才可以改變這個世界,所以才是三生萬物,而不是二生或四生萬物!

老子即神仙中的太上老君,故稱老君爺!


武當田信清


好問題,瞭解《道德經》一定要了解何為一?何為二?何為三?一為整體,包括陰陽;二為一的分解,一陰一陽;三為氣,也稱媒介,陰陽在氣的作用下才能繁衍和生髮。如果更深入瞭解三,三就是頻率,只有進入頻率才能連接,才能生髮。




徐駿丞


一、“ 道生一 ”

道生,即無生。本來無道,強命名為道。這是老子的功德。

生一:非一;此一,即是道。道即一,一即道。一和道,非一非異。

一:即一體,故謂道體。此道體,非道體,是名道體。後來修道人,當如此領會,方合乎道義。

禪道一如,在大中華禪文化上,道體廣有禪名,分別為:一真法界;自性清淨圓明體;實相般若;一實相印;如來藏;無上大涅槃;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

禪宗心法:無心是道。這是超越人的主觀意識之外的,必須覺悟實證,沒法理解。

二、“ 一生二 ”

一是道體,道體無形無相看不見,只能由相悟道。故知,二是道相,所以才說一生二,即一體生二相。第一道相,是:法界圓明內聖相;第二道相,是:海印森羅外王相。

這個就是心能把捉到的相,故老子曰:“可道。” 自性光明能做主,故謂之“可”。可道即二相,二相即可道。可道未離道,相即道,明矣!

這些一體二相等法義教理,在佛家華嚴大智慧當中,講得都是通透無比的。

禪宗心法:有心即佛。道相即心相,離相回到道體,當然成佛,即成為大徹大悟的人了。故,不可思議是覺悟法門,放下胡思亂想,就能從道相,回到本體之道。

三、“二生三”

“ 三 ” :是說的“ 用 ”。故是:二相生三用。

道相明瞭,了了分明。明白也未算了,會應用才是了。

故知,從二道相,起三種道用,是順乎自然,不起而起。故知,三者,代表“用”。起用的範圍,叫作“廣。” 即廣泛起用。廣泛的程度,叫作“周遍”。

三用:通達於應用,運用,凡夫之人在用,是笨用;於悟道者,都是妙用。妙用有三,故老子說二生三。

三,即三遍用是也:第一用:一塵普周法界用;第二用:一塵出生無盡用;第三用:一塵含容空有用。

這就是“非常道。” 非常至多之用。用“非常”說道,就是一切都是道派生而來的,這是哲學家的邏輯。這樣想不算錯,但開不了悟,只能幫取經人走過前面八十集,在取經第八十集時候,反而影響開悟。最終放得下,當下開悟,一悟即至佛地。不了知此法此道,更加迷惑。迷人不知取經,雖在道用中,心性仍迷惑。

通常人以為用即能,是能用。道非能,一非能,二非能。現在講三,三即能。故知是用即用能。為了悟道方便,我們稱之為“體能”。其實,道體是無能無不能,但當成無能才合乎心。(限於篇幅不在多說了)

以上是二相生三用。

四、“ 三生萬物 ”

如果前面的法義不瞭解,直接說三生萬物,理解更不容易。

三種遍用,這種用能,是創造能。萬物也是約數,其實是無窮無盡之用。創造出來為了應用。應用為了創造。人類回不到原始點,回不了家,回不了本體,都是迷惑在森羅萬象的道用上了。三生萬物,即生出森羅萬象,然後貪玩的孩子就忘記回家了。人類就是卡機在萬物上了,即是:忘記三,忘記二,忘記一,忘記道了。

這一切不離心。離心無別法。

道是心道。一體是心體。二相是心相。三用是心用。萬物是心迷。凡夫之人在森羅萬象裡迷茫徘徊,不知所終。

心靈迷失,物何能救?

貪心不除,難以回頭。











此心光明幢


 大家好,我是一個頭條創作者,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我特別欣賞老子的話。我是不請自來的。這篇文章的每個句子都是有意義的和可忍受的。聽我說。

  《道德經》一開篇,他就說:“不,是天地之始。是的,萬物之母。”世界的初始狀態什麼也不是。這一點與佛教思想是一致的。這樣,這句話應該說是“生而無一”或“生而無一”但它為什麼會變成陶藝聲呢?這是老子的天才。老子認為道是存在的,即使是在無的狀態下(故意無用的時間這個詞不存在,因為時間不存在)。一個代表混亂。那時,沒有天堂和地球。這就是孕育盤古的混沌世界。它沿著看不見的路前進。這一思想與黑格爾關於純粹不存在和純粹存在的辯證思想非常一致。道既是存在也是不存在。道是純粹存在與純粹無存在的辯證統一。

  天地混沌如雞,盤古就誕生在其中。在18000歲的時候,天地被打開了,晴朗的太陽是天空,渾濁的陰是大地。《一生2》說的是,混沌世界有陰陽兩股對立的力量,它們相互作用,使原本靜止的世界變得充滿活力。一切都會發生。

  然而,老子並沒有說萬物皆生於二,而是重複了一會兒,然後又來了一個“生於二,生於三”或許話題所有者也有這種困惑。事實上,第二代和第三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告訴我們,萬物的創造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夜之間的。這一思想與皮亞諾的公理體系非常一致。零和一是純自然數,一加一可以得到下一個數,每個數後面必須跟一個後續數,也就是二生三。把它加進去,你就得到一整套自然數,也就是三個生物。

  老子講話的每一句都包含著豐富的思想。這些思想直到2000多年後才被後來的哲學家和數學家繼承和發揚光大。我忍不住給老子一萬句恭維話。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半坡文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老子對天地生成和萬物由來的哲學認知。

這和《易經》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思想思路如出一轍,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道生一,說的是道生而為一,道,是形成一切萬物的根源。這裡的“道”和“一”也就是太極。

“一生二”中的“二”,指天地、陰陽;陰陽是一對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合起來為太極,分開就是陰陽。如果只有一個陰一個陽,陰陽不互動,就不會有萬物,也就是說“二”(陰陽)在不互動不相交下,不可能有萬物。所以說僅僅“二”不能生出萬物,必須有“三”的出現。

“二生三”是指陰陽互動的過程和結果。“三”就是陰陽相交相合之後生成的萬物最初最早的形態,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裡提到的“眾父”(其名不去,以順眾父。)

“三生萬物”,說的是,萬物既現,又分陰陽,陰陽又交,而後方有大地萬物繁華不可勝述。萬物紛呈歸納合並起來,就是六十四卦(六十四種象)。

題中的“四”,應指“四象”(太陰、少陽、少陰、太陽),不過是“三生萬物”中的中間狀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