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承诺一张没有签名的白纸╰


提起朱元璋,大家肯定都是很熟悉的,这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当时只有陈友谅能跟他争锋。陈友谅的实力极强,手下有六十万大军,因此就跟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了一场,想趁机消灭朱元璋。但他没想到的是,朱元璋手下有很多奇人,这里面精通兵法的可不少,结果最后反倒是兵力更强的陈友谅输了,他不仅彻底的失去了当皇帝的机会,还丢了性命。

陈友谅死了之后,他手下的人一哄而散,而他的亲戚也落到了朱元璋的手里,因此不少人很好奇,朱元璋是怎样处理陈友谅的妻儿的。

陈友谅的妻子们

陈友谅一共有四个妻子,这个数字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算多了,但是在当时其实不算多。毕竟当时的大户人家都是三妻四妾的,像陈友谅这样差点当皇帝的人只有四个妻子,可见他其实并不是那种看重美色的人。

他的四个妻子分别叫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前三个都死了,只有最后一个阇氏因为美貌出众,侥幸活了下来,而且还被朱元璋纳为了妃子。当然了,朱元璋也知道自己这种行为是值得诟病的,因此他就找了个借口,说陈友谅老是来欺负自己,如今自己强占他的妻子,也是为了报仇雪恨。

阇氏的命运

这个阇氏因为美貌,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当上了妃子,无疑算是很幸运的了。但她在当妃子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麻烦,那就是她在被朱元璋纳入后宫的时候是怀着身孕的。本来碍于朱元璋的面子没什么人敢提这一点,但是后来八皇子朱梓死了之后,阇氏就麻烦了。

这是因为这个皇子正好是阇氏生的孩子,因此当时就有一种说法,说这个皇子不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是陈友谅的孩子,他的母亲为了保住他的性命,才忍辱负重的侍奉朱元璋。等他长大之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决心替父报仇,因此他去了封地之后就招兵买马,想找机会杀了朱元璋。

朱梓的结局

但是朱元璋是多么聪明的人啊,很快朱梓的异常举动就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也很好奇,自己对他那么好,为什么他要反自己呢?于是派人就去调查朱梓,看他为什么要这样反自己这个父亲。这一查就不得了,手下们查出来原来朱梓不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是陈友谅的遗腹子,这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一想到自己替仇人养了那么多年的儿子,他就很生气,于是他就派人去讨伐朱梓。

虽然朱梓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毕竟他的年纪还小,没能招揽多少人,自己的势力也很薄弱,因此很快他就被朱元璋给抓住了。朱梓眼见自己复仇无望,在绝望之下就自尽了,为的就是不向仇人低头。

事情的真相

这个说法在当时流传的很广,许多人都信了,毕竟一个皇子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自杀呢,这里面肯定有隐情。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个说法并不可信,毕竟以朱元璋的精明,怎么可能会被一个女人欺骗那么久,替别人养儿子呢?事实上,阇氏刚进宫的时候,曾经流产过一次,生下了一个死胎,这个死胎就是所谓的陈友谅的儿子。

因此,阇氏后来生的几个孩子,都是朱元璋的儿子,那个皇子也不可能是陈友谅的孩子。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朱元璋是一个谨慎的人,他在知道阇氏怀孕了之后,就命人把这个孩子给流掉了,一方面是因为他很恨陈友谅,所以连带陈友谅的孩子他也不愿意放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孩子对陈友谅的手下来说意义重。如果朱元璋留着这个孩子的话,说不定以后就有人会利用这个孩子来反他,所以说,他就干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不过朱元璋虽然心狠手辣,但他对美女还是很宽容的,他在看到阇氏长得漂亮之后,就不顾她曾经侍奉过陈友谅,把她纳入了自己的后宫,还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说是为了替自己的手下报仇。可见,再狠辣的男人,也有柔情的一面。


无笔


依稀记得在数年前的一次团年饭上,不知道是谁突然问了一句:"我们这片现在怎么都见不到有哪家晚上吃年饭呢?"平日里几个健谈的长辈被这个问题问得哑口无言,热闹的聚餐瞬间冷场。就在这时餐桌对面传来一个声音:"嘿,你们还别说,我们老陈家很久以前就是大晚上吃年饭的。"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个人(我五叔)吸引,期待着他的故事汇。

醉醺醺的五叔一手搭在椅背上,另一只手开始比划,他说到:"当年啊,咱们陈姓差点就成国姓了,但是那个'不争气'的陈友谅竟然没打赢朱元璋,皇位拱手让人了不说,还把我们老陈家的地位给拉低了。"五叔抿了一口酒接着说:"登上皇位的朱元璋害怕陈氏还有人造反,就下令将全国所有陈姓人氏贬为乞丐,只能靠要饭乞讨为生。这也就导致当时年三十其他姓氏的人家吃年饭的时候,身为乞丐的陈氏只能眼巴巴地瞅着。下午稍晚一点,等别人吃完年饭后,陈氏的乞丐们成群结队地去讨人家吃剩的残羹冷炙,东拼西凑的才有了稍微'体面'的年夜饭……"

虽然五叔这人文化程度不高,日常饭局也爱吹牛,但当年听到他这样一番解释后,在场的每个人都无不佩服五叔的"博学多识"。时至今日,当我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都觉得啼笑皆非。五叔从哪听闻的野史,我无从知晓,不过陈友谅和朱元璋争皇位的那段故事在我们老陈家却广为人知。

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谈谈在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的。

和草根放牛娃朱元璋一样,渔家出身的陈友谅也有一番鸿鹄之志。元末随着阶级矛盾的加深,广大的穷苦百姓徘徊在死亡线上。全国各地农民不堪其苦,最终选择铤而走险,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运动。朱陈二人也纷纷投入其中,为推翻残暴的游牧民族统治而入伍。随着二人杰出的领导能力不断彰显,很快就在部队有了一番话语权。伐元战役接二连三取得胜利,天下很快就被当时最负盛名的几人所占领。

可是一山不容二虎,历史上的刘邦、项羽以及近代的洪秀全、杨秀清等,他们都曾在权力之争中挨过刀子流过血。虽然当时陈友谅已经在采石称帝,但仍垂涎于剩下的江山,可不幸的是,陈友谅的贪欲最终害死了他。在鄱阳湖水战中,朱元璋巧妙发挥了小船灵活的特性,一举击败陈军。

朱元璋猜测陈友谅必战必亡,也没有亲自追击,但为了高枕无忧,也是煞费一片苦心,派部下在众多尸首中带回了陈友谅的那具以及他生还的家眷。

据史书记载,陈友谅一生共有四妻二儿,分别为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和陈善、陈理。由于笔者查阅的资料有限,所以并未能清楚知道杨苕华和陶氏的宿命如何,所以下文就不做讨论了,将重点放在另外四人身上。

惊喜却成意外的结局——娄玉贞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在我国历史上,也偏偏有那些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草莽英雄"。古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博褒姒一笑,现有陈友谅佯败送娄玉贞惊喜。前者为这一笑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后者也为这个看不到的惊喜而抱憾终身。

娄玉贞,作为陈友谅的第二位小妾,却有着非比寻常的身份。她本为将门之后,却因父遭奸臣所害,不幸沦落青楼,也正是在这花街柳巷中让她机缘巧合地遇到了陈友谅。在后来陈友谅投身于抗元大业时,娄玉贞解囊相助,帮其成就大业。陈友谅称王后,也就顺理成章地封娄玉贞为"贵妃",为其修筑行宫,建望湖亭。作为将门之后,娄玉贞无论是在察言观色还是出谋划策上都彰显着父辈们的品质。

据史书记载:一次,朱元璋为了离间陈友谅和张士诚,利用陈友谅故友康茂才写书信给陈友谅,叫陈友谅即日发兵攻打金陵,自己愿为"内应"。娄妃觉得有诈,陈友谅不听娄妃的劝阻,自认为兵精将勇,亲自率大军攻打金陵,不料在龙湾遭朱元璋的埋伏打击,被杀得大败而归。陈友谅深自懊悔之余,也打心底钦佩娄妃的深谋远虑。

龙湾失利之后,陈友谅卧薪尝胆,不久便决定与朱元璋决一死战。娄妃再次献计,二人击掌打赌,如依计失败,娄妃从此不理国事,如依计取胜,则拜她为水军都督。临行娄妃嘱咐:"若是得胜,回时可张旗扬帆,击鼓奏乐。"陈友谅应允。从此娄妃日日怀着难以平复的心情在望湖亭上眺望,希望陈友谅早日归来。某日,娄妃远望一队战船驶来,发现偃旗息鼓,降下帅旗。回忆起先前的约定,娄妃脸色灰白,绝望呼喊:"大王你慢走,妾随你来了!"便跃身跳入湖中。

可陈友谅见状追悔莫及,急令水军打捞尸体。三天过去了,娄妃尸体毫无下落。不过据民间传闻,数日之后,在离吴城四十里的修河上游,有个叫王家渡的地方,住着父子俩人,这天清晨,父子俩下河打鱼,一网撒下,老头子怎么也拉不上来,儿子忙上前帮拉,拉上来一看,网中是个绝色的美貌女子,已经死了,却花容月貌,面目如生,浓装丽质,栩栩动人。

其实,陈友谅依娄妃计打了胜仗,这样做是想到岸给娄妃一个惊喜,谁料酿成大祸。随后,陈友谅将望湖亭改为望夫亭,抱憾终身。

开启另类的新生活——阇(dū)氏

阇氏虽然没有娄玉贞如此强大的背景,却因倾城倾国的的姿色让陈友谅无法自拔。按照宋明理学中强调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妇道,在陈友谅死后,活的最不光彩的便是阇氏了。关于她和朱元璋的那段风流史,《明史演义》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今幸友谅已死,才可无虞。于是告庙饮至,欢宴数日。元璋亦高兴得很,乘着酒意,返人内寝,偶忆着阇氏美色,比众不同,遂密令内侍召阁氏人室,另备酒肴,迫她侍饮。阇氏初不肯从,寻思身怀六甲,后日生男,或得复仇,没奈何耐着性子,移步近前。元璋令她旁坐,欢饮三觥,但见阇氏两颊生红,双眉舒黛,波瞳含水,云鬓生光,不由的越瞧越爱,越爱越贪,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蓦然离座,把阇氏轻轻搂住,拥入龙床。阇氏也身不由己,半推半就,成就了一段风流佳话。

这一段故事正史虽未载,但秘史独有此事,冶容诲淫,何怪元璋?失道丧身,遑问妻孥?

被世道埋汰的长子——陈善

史书上对于这位太子也没有过多的记载,笔者观看的演义中对其描述也不过寥寥几笔,只说到:

元璋又追擒败众,共获得数千人,及一一查核,恰有一个美姝,及一个少年,问明姓氏,美姝系友谅妃阇氏,少年系友谅长子善儿。

陈善后来的命运如何,笔者无从知晓,但通过对比其他家眷的命运,我们还是可以推断出陈善虽然就得一命,但生活极有可能大不如前,在朱元璋的压制下草草度完余生。

流落他乡的次子——陈理

相较于长子陈善,史书对于次子陈理的记载就格外慷慨:在陈友谅死后,张定边载着尸身,及友谅次子理,奔归武昌去了。安身之后,张定边等人立即在武昌立陈理称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宅心仁厚的朱元璋并没有将陈理斩尽杀绝,而是封其为归德侯。

随着时间的推移,得知父辈遭遇的陈理也时常会埋怨不公,背地里对朱元璋说三道四,得知此事的朱元璋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洪武五年,陈理全家被流放高丽,据高丽史料,陈理无嗣而亡。

能将劲敌的家眷安排得明明白白却不失仁道,这样的朱元璋和我们在史书上见到的那个玩弄权术的人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也正是这种矛盾的人格,使得朱元璋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


历来现实


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大诰》里说:“朕在天下没有平定时,四处作战,与群雄们足足争斗了14年,可我的军队从来没有抢过一个妇人。”难道事实真的如此吗?那咱们今天就说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老对手陈友谅的老婆吧!

在朱元璋的40多名妃子中,其实有不少都是他劫掠来的敌人妻妾,其中既有元顺帝的妃嫔和宫女,也有陈友谅的女人。因为在中国古代,抢夺他人的妻女有着耀武扬威的意思。

在打败老对手陈友谅后,朱元璋特意将其妻子阇氏纳为了自己的妃子,一来是为了给九泉之下的老对手陈友谅一点颜色看看,二来是朱元璋也确实贪图阇氏的美色。

不过,这个阇氏后来给朱元璋生下了皇子朱梓。朱梓被朱元璋封为潭王,负责镇守长沙。据说在朱梓去往长沙之前,阇妃才特意告知儿子朱梓,陈友凉才是他的亲生父亲,希望朱梓将来能起兵为生父陈友谅报仇雪恨。

但是潭王朱梓后来卷入了“胡惟庸谋反案”中,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猜疑,被迫自焚而死。而关于其母阇妃的结局如何,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记载,估计是得以善终了。

根据《明史》记载,在公元1363年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以20万大军击败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随后挥师西进、直捣陈友谅的老巢武昌,将陈友谅的众多妻妾和儿子陈理一举抓获。

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后来被朱元璋发配到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生活,再也没有回到老家,因此没什么可说的。而在陈友谅的众多妻妾之中,最漂亮的就是阇氏了。朱元璋十分贪图阇氏的美色,强行将其收入了后宫中。

传说阇氏当时刚有身孕,肚子里怀着陈友谅的遗腹子,可是朱元璋对此并不知情,以为阇氏后来生下的朱梓就是自己的儿子。比如南明的野史《罪惟录》就记载,阇氏在嫁给朱元璋之前,已有身孕,后来生下的皇子朱梓实为陈友谅之子。


世界人文通史


陈友凉一共四个老婆,即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其中阇氏最漂亮,被朱元璋占为己有,阇氏忍受屈辱,苟且活命,据说朱元璋还喜当爹。陈友凉唯有的两个儿子下场更为凄惨。

陈友凉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陈汉王朝的建立者。陈友凉的祖父本来姓谢,后来因家境贫寒,自己又不想劳作,便到陈家做上门女婿,改随妻姓。陈友谅自年幼习武,臂力惊人,三十五加入徐寿辉的红巾军,不久混成了元帅。

陈友凉三十八岁那年,率兵攻下安庆、瑞州、抚州等八座城池。第二年又攻下信州等三座城池,当时陈友谅在长江以南实力最强。朱元璋攻下太平府后,便成了陈友凉的邻居,随后朱元璋乘机把陈友凉的池州给占领了。

陈友凉三十九岁那年,怀疑部将赵普胜对自己不忠,将其杀害。四十岁那年挟持自己的老板徐寿辉迁往江州,将徐寿辉的部队全部消灭,在江州自称汉王。不久率兵攻下太平城,此时陈友凉更加骄傲和狂妄,为了消除祸患派了个大力士用铁锤将徐寿辉打死,徐寿辉死后,陈友凉便登基称帝,国号为“汉”。

陈友凉实力越来越强大,野心也随之膨胀,计划东取应天府。朱元璋怕陈友凉和张士诚联盟,便采用刘伯温的建议,派兵攻下广信府,断了陈友凉的后路。朱元璋又设计将陈友凉骗到江东桥,与之大战江东桥,陈友凉兵败逃跑。朱元璋派手下将领冯胜乘胜追击,在采石矶大败陈友凉,陈友凉无奈之下逃往江州。公元1361年,朱元璋亲自率军攻下安庆,直接进攻江州,陈友谅惨败带着妻儿逃往武昌。

陈友凉眼看自己的领土越来越少,便制造楼船几百艘,于公元1363年攻打洪都。同年八月,陈友凉率领六十万大军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一死战,朱元璋初战不顺,于是采用火攻站术,陈友凉损失惨重。随后朱元璋又采用水攻站术将陈友凉军队包围。两月后,陈友凉准备突围,但是突然起了大雾,陈友凉从船中探出脑袋被射死。陈友谅死后他们的妻儿结局如何?

娄玉贞(娄妃)投湖自尽

娄玉贞是陈友凉第二个老婆,其家族世代为将,后家道中落沦落风尘,后被陈友凉赎身,陈友谅建立陈汉后,封娄玉贞为“贵妃”,因为是将门之后,在军事上娄妃一直为陈友凉出谋划策。

在朱元璋诱骗陈友谅迅速赶往江东桥时,这项计策被娄玉贞识破,可是陈友凉不听取娄妃的建议,最终中了朱元璋的诡计。

一次陈友谅要讨伐朱元璋,娄妃又献计策被陈友谅采纳。娄妃说:“如果大王取胜,班师回朝之时要敲锣打鼓、张帆而归。”陈友谅答应娄妃的要求,可是等陈友谅打了胜仗回京之时,为了给娄妃一个惊喜便放下军旗,停敲战鼓。娄妃以为陈友凉战败,便投湖自尽,娄妃的死让陈友凉非常自责。

朱元璋纳陈友凉之妾阇氏为妃

陈友凉战死后,朱元璋怒其多次发兵,便霸占陈友凉最年轻漂亮的小妾阇氏,朱元璋并不觉得这有违伦理,他自己也不忌讳,朱元璋在撰写《大诰》中提到,因多次遭受陈友凉军队的进犯,便夺其妾解恨。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为了报复陈友谅才霸占阇氏,也有可能朱元璋为了让自己夺人妻的行为变得高尚些而找的借口。

据《罪惟录》记载,阇氏被朱元璋纳妃之前,已有身孕,后生下朱梓,朱元璋将儿子朱梓封为潭王,朱梓成年后赐封地于长沙。在朱梓去往长沙之前,阇妃告知朱梓,陈友凉才是他的亲生父亲,她为陈家苟且活命长达二十年,希望朱梓能为生父报仇雪恨。

朱梓到达封地后,密谋策划为父报仇之事,朱梓反常的举动很快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派兵讨伐朱梓,朱梓带着妻儿自焚了。不过朱梓是否是陈友凉之子到目前还未得到证实。

陈友凉次子陈理

陈友凉战死后,其手下将领张定边等人回到武昌拥立陈理为帝,朱元璋立刻调集军队攻打武昌,陈汉丞相张必先被俘,陈汉将领张定边誓死守卫武昌长达两月之久。但是由于陈理胆小懦弱,被胡美一糊弄便献城投降了。

朱元璋见陈理跪趴在地上不敢抬头,引发恻隐之心,他见陈理幼小,便对他说不会处罚他,不久返回应天府,封陈理为归德侯。

陈理来到京城后,生活过的不如意,常常抱怨,朱元璋没跟他一般见识。但是朱元璋生性多疑,怕陈理受小人蛊惑而起兵造反,便将陈理流放高句丽。陈理到了高句丽后生活过的很艰苦,朝鲜太宗李芳远赐了些田地给陈理,陈理靠着那点弹丸之地艰难度日,直到五十七岁在高句丽病逝,到死也没能回到家乡。

至于陈友谅其他两个老婆杨苕华、陶氏史料记载不详,很有可能死于乱军之中。陈友谅长子陈善在陈友谅与朱元璋决一死战时被俘,生死未卜,据说他改名换姓后过着隐居的生活。


小龙谈历史


1360年,陈友谅攻陷鸠州,杀死徐寿辉,自称汉帝。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被朱元璋打败,欲突围进入长江流域守武昌,不料被流矢射中眼眶身亡,终年四十四岁。

(陈友谅)

汉帝陈友谅一共四个老婆,即杨苕华 、娄玉贞、陶氏、阇氏;太子陈善及次子陈理。在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是怎么处理这一家人的呢?

关于娄玉贞的下场及“48座王婆墩”的传说

成者王败者寇,陈友谅挂了之后并没有对历史撰写者的笔触着墨有多大吸引力,所以连同他的家人史料记载,无论是正史、野史记载的都不多,签于此,并没有关于陈友谅妻子杨苕华、陶氏,以及太子陈善的后续记载,只能忽略不提。

娄玉贞是将门之后,所以在军事上很有些见地,一直有帮陈友凉出谋划策,并且名声在外连朱元璋都颇为忌惮。陈友谅建立陈汉之后,封娄玉贞为贵妃,关于娄妃的死却很有戏剧性。

+话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失败后,由黄州逃到了邾城,并将邾城作为陪都,稍作休整后便想再次出征讨伐朱元璋,在出征前他对娄妃说:“如果你看到我班师回朝时敲锣打鼓张帆而归,必定是打了大胜仗,反之就是打了败仗,到时候只能放弃邾城另作他图了”。



+结果陈友谅少见地打了个大胜仗,得意忘形之下居然和娄妃开起了玩笑,在班师回朝时故意下令军队偃旗息鼓作出一付战败而归的模样。谁知道弄巧反拙,本来番阳湖大败娄妃已是忧心忡忡,此时看见军队垂头丧气的模样,以为陈汉大势已去,悲从中来竟然上吊自杀了。

+陈友谅乐极生悲,却也是追悔莫及,只得下令将娄妃厚葬于南丘,据说为了防止别人盗墓,陈友谅还下令在南丘周围造了48座假墓,以混淆视听,叫人难分真假,48座假墓俗称48座王婆墩,也就是现在的“凤凰墩”。

+邾城也就是现在武汉的一个区。但是当地只见有“陈友谅之墓”,却没有“48座王婆墩”,如果有,早就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了。由此可见,娄玉贞之死以及“48座王婆墩”只是传说故事,并不是史实,而娄玉贞自杀一说也有待考究,真实死因成谜。

阇氏被朱元璋纳为妃子

据朱元璋撰写《大诰》中提到,因多次遭受陈友凉军队的进犯,便夺其妾解恨。

+也就是说,朱元璋为了报复陈友谅才霸占阇氏的,并不是因为阇氏年轻貌美,不过据说阇氏长得蛮漂亮的。另外两军对垒争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胜者夺人妻妾总是需要找些借口的,老朱这借口找得不错。

(阇氏)

+据蔡东藩所著《明史通俗演义》记载,陈友谅兵败鄱阳水战后,妃子阉氏为朱元璋所擒,并欲纳其为妃,由于阉氏身怀遗腹子,便忍辱屈从,以图他日复仇。

+阇氏就此从了朱元璋,获封达定妃,不久之后生了一个皇子,取名朱梓,为朱元璋的第八皇子,次年便获封潭王,长大成人后朱元璋指派赴长沙为藩王。

+在赴任离别之际,阇氏对朱梓全盘说出亲父是陈友谅之实,母子泪目作别,随后朱梓时刻不忘杀父之仇,一边伺机准备谋反。

+不久朱元璋就得知了潭王意欲谋反,便派徐达之子徐辉祖对其进行讨伐。朱梓眼见事已败露,事已不可为,便紧闭城门,连同妃子于氏及幼子一起自焚身亡。

(朱元璋)

+这时侯时间来到1390年四月。这一年正是多事之秋,朱梓的大舅子于琥在五月卷入了胡惟庸谋反案。按明史上的说法,朱梓是牵涉于琥谋反案,而畏罪自杀的。

京城这边达定妃惊闻恶耗,痛失爱子不久便忧郁而死。在这里有诸多疑点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首先达定妃生有二个皇子。其中七皇子朱榑生于1364年,八皇子朱梓生于1369年,而陈友谅是1363年死的,按时间上来看,朱梓不可能是陈友谅遗腹子。倒是七皇子朱榑有可能,但是朱榑曾为明朝北征立下许多战功,按道理,朱榑不应为仇人的皇朝这么卖力才对。

+只有一个可能性,朱榑和朱梓的出生年月调乱了,阇氏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保护朱梓才故意混淆两兄弟的身份,而朱梓才应该是七皇子,但是这两兄弟的年龄差距有五岁,成人外貌还可以说差别看不出,小时侯又怎能瞒天过海呢?

+朱梓因受于琥谋反牵连而畏罪自焚也疑点多多。首先朱梓自焚是在1390年四月,而于琥因卷入胡惟庸谋反案被杀是在五月,虽然于琥在胡案也是属于小喽啰,但怎么看都比朱梓像正主,按理说正主还没死,朱梓哪有先自杀的理由?还是全家集体自杀?再说了,以朱梓的皇子身份,他就不想反抗抗争一下吗?

+总的来说,达定妃就是阇氏是事实。朱梓因为是陈友谅遗腹子,身份败露后绝望之下全家自焚才是最合逻辑的,但偏偏时间和年龄上又有硬伤,这让朱梓的真正死因成了谜团。

太子陈善、次子陈理的下场

+陈友谅死后,太子陈善在残余部下护送到大别山腹地,从此不知所终。据说为了逃避朱元璋的追杀,曾化名为郭景福,也不知道真假,史料并无相关记载,倒是次子陈理,史料记载得较为详细。


+陈友谅死后,陈理曾经逃到武昌并且自立为帝,但过了两个月便投降了朱元璋,并被押解回应天府,获朱元璋封为归德候。

据《明史》记载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

+朱元璋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把陈理放在京师始终寝食难安,于出于安全考虑,便把陈理流放到高句丽。陈理此后再无踏足中原,一直都在高句丽,直到死去,终年57岁。


陈友谅剩下的一家六口,妻子杨苕华、陶氏、娄玉贞,以及太子陈善四人的下落,正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说,有的只是坊间传闻,属于下落不明人士。综上所述,真正受到朱元璋处置的只有妻子阇氏以及次子陈理,处置的结果就是阇氏成了朱元璋的老婆,次子陈理被发配高句丽。


小刀刀说史


自古英雄都爱美人,而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不用说,他也是一个好色之徒,即便传说他长得很丑,还当过和尚。





朱元璋作为一个好色之徒,每当征服一个对手,他就霸占对手的美女妻妾,这种事在古代并不罕见。

曹操就干过,他弄了很多寡妇到自己的后宫,更有甚者,隋炀帝杨广霸占过自己的后妈,唐太宗李世民霸占过自己的弟媳,唐玄宗李世民霸占过自己的儿媳,宋太宗赵光义霸占过南唐后主李煜的美女妃嫔。




跟前面那些乱伦的相比,朱元璋算是比较客气了。即便如此,朱元璋后宫的妃嫔中,仍然是各色美女齐聚。

朱元璋的后宫,有胡人美女,也有蒙古美女,还有高丽美女,自然也有寡妇,比如陈友谅的妻妾阇氏,在陈友谅死后,就被朱元璋收入后宫。



朱元璋在江南的时候,他最大的对手就是陈友谅,最后,陈友谅带着六十万大军,无数条战船,跟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

面对陈友谅的优势兵力,朱元璋最后学习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以火攻大胜陈友谅,陈友谅本人则被乱箭射死。

在陈友谅这无数战舰里,有那么几艘住的是他的家眷,包括他后宫的所有美女。陈友谅死后,这些美女姬妾,有的自杀了,有的逃跑了,有的被俘虏了,其中陈友谅有名有姓的姬妾中,有一个阇氏,被朱元璋俘虏了。



可能这个阇氏真的特别美吧,朱元璋就起了占有之心,为此,朱元璋还找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

朕当未定之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有四年余,军中未尝妄将一妇人女子。唯亲下武昌,怒陈友谅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归。

说起来,朱元璋没霸占过女中俘虏的女子,谁信呢?他后宫中的胡人妃子哪来的?当然是从元朝后宫中接来的。

有人也许会问,蒙古妃子是从元宫中接收的,那高丽妃子呢?当然也从元宫接收,因为元朝皇帝曾经跟高丽索要过美女纳入后宫。朱元璋的女儿含山公主,就是这个高丽妃子所生。

说起来,作为好色之徒,朱元璋还喜欢寡妇。野史上甚至还有一段他霸占胡寡妇的事。




说在朱元璋的家乡濠州,有一个美貌的胡寡妇,年纪轻轻就守了寡,结果被朱元璋看上了,朱元璋要娶她。可能是胡寡妇的母亲不同意,朱元璋没有得到。

当时战乱祸及濠州,过了一段时间,胡寡妇和她母亲就到淮安去避难了,正好被朱元璋得知,于是朱元璋就给手下赵君用写信,叫赵把他们母女强行给接到了自己那里。

朱元璋一生生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共有四十二个孩子,如此大的生产量,已经超出传宗接代的范畴了,说他不好色你信吗?

当然,朱元璋这个人,贵有自知之明,他曾经反省过自己好色的事:

朕忽然自疑,于斯之为,果色乎?豪乎?知者监之。

嗯,他也知道自己有点纵欲过度,还让人监督他,谁敢监督他?也许马皇后敢。


西堤君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知道陈友谅大致有几个老婆几个孩子。通常情况下认为陈友亮有4个老婆: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



当然这几个是比较出名的,毕竟陈友谅还做过几天皇帝,妃子肯定是少不了。那么陈友谅有多少儿子?最出名的有两个,其他不出名的资料比较少,我们就不多加介绍。

朱元璋霸占陈友谅老婆,没想到喜当爹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这是放在任何时代都合适的说法。鄱阳湖一战结束之后,陈友谅战死战场,朱元璋顺理成章的可以处理他的战利品。陈友谅的老婆,自然也算做是朱元璋的战利品。

阉氏国色,为自诩“英雄惜美人”的元璋所迫纳。阁氏初不肯从,寻思身怀六甲,后日生男,或得复仇,遂忍辱屈从。后果得生子名梓,居朱明八皇子之列,被元璋封长沙,为潭王。潭王梓者,乃陈友谅之遗腹子也。

上面我们说陈友谅的4个老婆,阇氏长得最好看。自古以来英雄爱美人,于是朱元璋就把她抓来准备充实自己的后宫。但是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的阇氏已经怀有身孕。

不过怀有身孕的事情,阇氏哪敢给朱元璋说。否则朱元璋知道之后,岂不是要将他们娘俩弄死。阇氏所幸忍辱负重从了朱元璋,想着有一天万一能翻盘,岂不是更好。

从上面的资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阇氏确实生了孩子。由于朱元璋也蒙在鼓里,他也不确定这是不是自己的儿子。因此后来阇氏的儿子被朱元璋送到长沙,封为了潭王。

后来等到他年长之后,阇氏年龄也比较大了,把身世告诉了潭王。然而当时明朝早已经平定天下多年时间,正处在国力鼎盛时期,哪还有报仇的机会?

潭王深知报仇无望之后,拉着自己的妃子一同殉葬于火海。阇氏听到儿子做了这种傻事之后,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内心极度悲愤之下也生病而死。

陈友谅老婆托梦,要朱元璋照顾好陈友谅儿子。

陈友谅最出名的那几个老婆。在陈友谅战死之后,有的人带着孩子跑了,有的人死在了乱军当中,还有的人像阇氏一样,被朱元璋收入后宫。

但是也正如我们上文所说,其实陈友谅肯定不可能只有这4个老婆。很早之前陈友谅还有个老婆,名字是陈氏,死在了这次战役当中。


不过这个陈氏身份不简单,他早年就和朱元璋认识。当年朱元璋参加红军起义的时候,队伍路过安徽之时,陈氏就认识了朱元璋。两人还有一段时间的情愫,可惜后来没有成。

但是在机缘巧合之下,这个陈氏又认识了陈友谅,最后反而成为了陈友谅的老婆。虽然说已经嫁给他人,但是年少时期的情愫自己从来没有忘过,朱元璋也一直在脑海里面闪过过。

不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再去找朱元璋。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他也想过把两人劝和。但是一个小女子的力量,滔滔大势之下能有什么用?

也正是在鄱阳湖之战,陈氏死在了乱军当中。而就在鄱阳湖之战结束的第2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面梦到了陈氏,陈氏告诉他第二天去湖边等他。

感到非常奇怪的朱元璋,在第2天早上便准备了祭祀的东西,来到湖边焚香祷告等待他。没想到一会时间功夫之后,水面上突然起了水雾。水雾彻底铺满湖面的时候,从雾里面走出来一名女子,那名女女子正是陈氏。不过他并没有开口说话,而是直勾勾的盯着朱元璋。朱元璋思考了一会儿,明白了她想表达什么意思:

你放心的走吧,陈友谅的孩子,我肯定不会亏待了。说完这句话之后,水面上的雾也散了,陈氏也跟着一起消失了。而朱元璋又如何兑现自己的这个承诺呢?

原来鄱阳湖之战结束之后,陈友谅的老臣背着陈友谅的尸体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回到了大本营,并且推选陈理担任新皇帝。可惜皇帝并不好做,没多久并被朱元璋攻到城下。

陈理自知无力抵抗之后,大开城门跪在城门口迎接朱元璋。朱元璋也没有亏待陈理,把他接到南京之后好生照顾。然而陈理还是总感觉人在屋檐下低人一头,一次喝醉之后耍酒疯大骂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之后并没有怪罪他,而是把他发配到了高丽。当时的高丽还是苦寒之地,不过朱元璋念及旧情,给了高丽王很多的金银财宝,让他好生照顾陈理。


有一说法是在多年之后陈理逃回四川,改头换姓之后,重新过起普通人的生活。直到8代之后,才重新改回了陈姓。也有人说陈理直接老死在了高丽,再也没有回来过。

当然陈友谅后人不只是陈理,还有其他很多人。在鄱阳湖之战之后,这些人基本上逃的逃,死的死。逃走之后也是隐姓埋名,很多代之后才重新改回原来的名字。


史之策


陈友谅的妻儿的下场,官方资料和民间资料的内容差异性很大。


先说官方的。

陈友谅有两个儿子,分别叫陈善、陈理。陈善在鄱阳湖水战中被朱元璋军所俘,后来不知所踪。陈理也参加了鄱阳湖大战,但他的运气很好,逃过了一劫,被张定边等大将护送回了武昌称帝。不过继位的次年,由于抵挡不住朱元璋军的攻势,陈理开城投降,归顺了朱元璋。

PS:张定边是个猛人,鄱阳湖大战,张定边率部冲锋,几乎差点在万军之中取了朱元璋的首级。陈友谅死后,张定边收敛陈友谅尸身,拼死护陈理突围,与武昌扶其称帝。陈理开城投降后,张定边拒高官厚禄,率兵冒死突围,知大厦已倾,自感擎天无力,劝慰士卒,解甲归田,没有受明朝的恩惠。而是自力更生,隐居乡野,了此残生。

陈理投降后,为了拉拢人心,朱元璋就没有杀他。不仅没杀,而且还封他为归德侯,府库财物任凭陈理选取,然后就把陈理从武昌带到了南京。不过陈理虽然被封了侯,但他没有人身自由。

明朝建立后,陈理一直闷闷不乐,有时还口出怨言,说一些大逆不道的话。锦衣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朱元璋,朱对旁人说:“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将陈理与明玉的儿子,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他们,并赏赐高丽王罗绮,让其善待他们。(当时高丽和明朝的关系一般,虽然奉表称臣了,但与明朝的发展关系并不顺畅)

同年五月,陈理和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到达高丽国都开城,受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

在高丽生活的时间里,陈理更郁闷了,他不仅继续受监视,而且生活条件也很一般。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虽然朝鲜王会曾经赏赐一些财物给陈理,但这些赏赐真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陈理在高丽期间,朝鲜半岛改朝换代了。先是称高丽,后李成桂篡位,建立朝鲜国)

比如《李朝太宗实录》就有记载:永乐元年十一月初五日,太宗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若干米豆;永乐二年六月初七日,太宗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

这种规格的赏赐,太寒碜了。

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408年),陈理病死于朝鲜。他有一子叫陈明善,其人具体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无后而逝,没有留下儿子。所以陈理一支应该只有外孙。



陈友谅有四个妃嫔,分别是杨氏、苕氏、陶氏和阇氏。前三位夫人在陈友谅死后,都不见史料记载,只有阇氏有记载。

据明朝末年查继佐所著《罪惟录》一书中的记载,阇氏在陈理投降后,被明军所俘,朱元璋见她貌美,就纳为了妃嫔,赐妃号达定妃。龙凤十年(1364年12月23日),达定妃为朱元璋生皇七子齐王朱榑。洪武二年(1369年10月6日),达定妃为朱元璋再生皇八子潭王朱梓。

不过,《罪惟录》一书是私修史,诸多史料的真实性存疑。比如该书中称,潭王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达定妃从小就给潭王灌输为父报仇的思想。然而陈友谅死于1363年,潭王出生于1369年,年龄对不上。

PS:正史记载朱梓之死,给出的原因是因为朱梓的岳父牵扯进了胡惟庸案,朱梓害怕便自焚而死。

顺带一说,陈汉政策灭亡时,陈友谅的父亲叔伯有很多都还健在。对于这些人,朱元璋都予以了礼遇。比如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就被封为了承恩侯,陈友谅的大哥陈友富,二哥陈友直也都有赐爵,分别是归仁伯和怀恩伯。

PS:陈理被迁徙至高丽时,他爷爷陈普才等人也被朱元璋迁居至滁阳监视。

陈友谅的四弟陈友仁和五弟陈友贵在鄱阳湖战死,朱元璋追封陈友仁为康山王,并给他立庙祭祀,陈友贵随陈友仁陪祭。



以上都是官方史料的记载。下面说说民间史料的记载。这个就“厉害”了!(以下都是陈氏族人的一家之辞,真实性未知)

根据民间传说(如陈友谅家谱),陈友谅的儿子有十几个,这些儿子后来都隐居了。

比如据传说,陈友谅长子陈善被俘虏后,当时没死,他趁乱又跑了。陈理投降后,陈善不投降,他带着四个儿子陈岱、陈岳、陈平和陈建逃到了重庆奉节四马桥隐居,一直住了好几十年。陈善病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均迁居至四川酉阳下街谢家寨,改为谢姓。一直姓了六代谢姓后,才改回陈姓。

还比如陈理,据说陈理被遣送到高丽国十多年后,他偷偷潜回了大明。潜回后,他与嗣袭皇后李氏夫人携二子陈全忠、陈全惠隐居于四川涪陵龙潭镇的李度大山之下。后长子陈全忠移居重庆酉阳,次子陈全惠移居重庆朝天门。

再比如,民间传说陈友谅还有十几个儿子也都隐居了。

如二皇妃张凤道携陈必通、陈必达、陈必道和陈必远兄弟四人隐居在湖南吉首堡子界大山坪窝;

四皇妃周氏携陈公旭、陈茂逃至湖南靖州铺口乡同乐大山隐居,因遇到恩人张俊伟的帮助,遂改张姓(后改回陈姓);

五皇妃何氏在陈友贵及堂弟陈遂保护下,携二子陈伯能和伯通改为夏姓,逃奔至陕西转山西洪洞县南郊原二里七甲居住(后来也改回了陈姓);

六皇妃张氏在家臣陈积富等的保护下,携二子陈赤毛和陈白毛隐居在广东龙川义都,为了避免追杀,都改了姓氏。

九皇妃蒋氏怀有陈友谅遗腹子,为躲避朱元璋的追害,便在河南宜阳隐居下来,后生下一个男婴,取名陈义。

总之,根据各地陈氏族谱的记载,陈友谅的后裔广泛遍布于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总人数十几万人。

至于真实性,我没考究过,不太清楚。


Mer86


陈友谅这个人,如果不是正好生逢乱世,群雄并起,农民起义,也许只最终会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万千人中的一个。正是在那个人人都可以拼出自己的一方天地的时代,才能让他这个小小的渔家之子,能打下一方势力,能够和明太祖朱元璋共争天下,还建立了一个大汉政权。

陈友谅怎么死的?

在《大明英烈传》第三十九回《陈友谅鄱阳大战》这样记载:

“两船将近,只见张定边拈弓搭箭,正射着郭英左臂,那郭英熬着疼痛,拔出了箭头,也不顾血染素袍,便也一箭,正中着陈友谅的左眼,透出后颅,登时而死。”

原来是朱元璋手下将领郭英射死了陈友谅,用的箭还是陈友谅手下第一猛将张定边的。

可是,正史不是那么写的。

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死法一样,但谁射的不知道。

当时,陈友谅先胜后败,被朱元璋的部队围困在湖中,眼看部队给养不足,无奈突围。朱元璋指挥部队从岸上和水上拦截缠斗,混战中,陈友谅中箭身亡。

明代嘉靖时期,郭英六世孙武定侯郭勋在他所编撰的《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中,说陈友谅是被他的先祖郭英一箭射杀的。

这本作品里是这样写的:“友谅的船,且战且走,未及数里,那郭英、朱亮祖又截住了来杀。两船将近,张定边拈弓搭箭,正射着郭英左臂。好郭英熬着疼痛,拔出了箭头,也不顾血染素袍,便也一箭,中着陈友谅的左眼,透后颅,登时身死。”

很容易看出,《大明英烈传》的说法和郭勋的说法完全一致。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陈友谅娶有妻妾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前三位基本上都死于非命,只有阇氏因为长相俊美,被朱元璋收入后宫,封为妃。

有记载为陈友谅有两子,长子陈善,次子陈理。

陈友谅兵败后,长子陈善在陈友谅的部下护送到大别山腹地,改名换姓,化名郭景福逃掉朱元璋的追杀。等明朝被灭后,重新开始统一辈分:

世家之传,克承其志,立乃仁心 ,以启方一,延泽礼长,文定光国。

次子陈理在陈友谅鄱阳湖打败后,由陈友谅旧部张定边等护送返回武昌。返回武昌后,在张定边等人的拥护下,成为大汉第二任帝,改元德寿。后来在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后,出城投降。

投降后,朱元璋念其年龄尚幼小,皇恩浩荡,免其死罪,流放远地。《明史》记载:

“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

但当年追随陈友谅的将士们都受到了惩治。起义军之中大多是携家带口的大家族,有的兄弟子侄全都在一支军队里面,朱元璋将陈友谅九个大姓的部下连同家人一同贬到了新安江,命令他们在此打渔为生不能穿鞋上岸,不能上岸居住,不能参加科举取仕,也不能和岸上的人通婚……

所以这些人只能以船为家,因为没有文化,也限制和别人接触,他们的后代连个正经的名字也没有,统计人口的时候,花名册上都是些阿猫阿狗的名字。

总的来说,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家人还算是比较优待,即便是颇有怨言的陈友谅二子陈理,朱元璋也只是给了一个发配高丽的处罚,没有难为他。至于阇氏,也就是达定妃,正史中没有提到她的结局,应该是无疾而终了吧。最后要说一下疑似陈友谅儿子的朱梓,后来因为卷入了宰相胡惟庸案,极度惊恐,全家自焚,朱元璋同时取消了他的封国。


路之意


朱元璋总体上,还算是善待了陈友谅的家人,陈友谅的父亲封侯、兄弟封伯,儿子也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陈友谅长子太子陈善,在陈友谅未死之前的作战中,就已经被朱元璋俘虏。朱元璋应该没有杀掉陈善,而是作为人质扣押。据说,陈友谅死后,将陈善安置在了四川白帝城,并改姓谢。一直在出了五服之后,才改回了陈姓,并散步在四川各地。

陈友谅次子陈理,被朱元璋带回了南京,并被册封为归德侯。可是陈理在南京,天天闷闷不乐,偶尔还口出怨言。朱元璋又不愿杀他,就在1372年,将陈理迁居高丽,并且赏赐高丽王罗绮,让罗绮善待他们。陈理在永乐六年,1408年病逝。

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妻妾是怎么处置的呢?《明史》中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朱元璋在自己发布的《大诰》中说:“我自起兵以来,未尝纳人子女,今友谅三犯我金陵,四犯我太平,我甚恨之,其妻阇氏可没入掖庭。”陈友谅因为数次攻打朱元璋,被朱元璋痛恨至极,他的妾室阇氏就被朱元璋纳入了后宫。

阇氏被朱元璋纳入后宫之后,还生有一子朱梓。后来,朱梓被朱元璋封为潭王。野史中说,这个朱梓其实是陈友谅的遗腹子。所以,在朱梓就藩临行时,他的母亲阇氏才告诉朱梓,他的亲生父亲是曾经的汉王陈友谅,被朱元璋所杀。朱梓到了长沙之后,闷闷不乐。后来胡惟庸案发,朱梓妻父于显,及妻弟于琥,皆连坐被诛。朱梓得到消息后,密谋造反。

朱元璋的锦衣卫自然不是白养的,很快查探到了消息。朱元璋得到报告,召朱梓进京。朱梓看到阴谋泄漏,大骂朱元璋,然后与他的王妃于氏一起纵火焚宫,投火而亡。而被朱元璋纳入后宫的朱梓之母阇氏,见儿子身亡,很快也忧悔成疾而终。

朱梓到底是不是陈友谅的遗腹子呢?这就像有人说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一样,都是假的。陈友谅死于1363年,而朱梓出生于1369年,这遗腹子在娘胎里待得时间有点长呀。根据现代的科学常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朱梓确实是意图谋反,自焚而死。所以,朱梓的母亲阇氏有没有为了替亡夫陈友谅报仇,而故意挑拨朱元璋父子,这个不好妄下断言。

我们能够肯定的是,朱元璋这次学曹操,霸占了人妻,却不像曹操,没能得到好的结果呀。估计朱元璋心里也后悔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