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為什麼要採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乾的表現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勝。那麼,德國為什麼要採取閃擊戰這種作戰方式?進行閃擊戰需要什麼條件呢?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採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乾的表現

從敵對雙方實力強弱的對比來看,德國人力不足、資源缺乏,無力支持曠日持久的戰爭,只有運用“閃擊”戰略才可能使其稱霸戰略得逞。也就是從政治角度說,“閃擊戰”也可以說是侵略者色厲內茬、外強中乾的表現。

納粹德國明白,自己所發動的這次戰爭是侵略戰爭,是爭霸戰爭,是掠奪戰爭,不僅與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對立,而且也違背了本國人民的意願。戰爭越持久,人民的反抗就越強烈。納粹德國妄圖以閃擊戰的勝利來鞏固內部統治,維持民心士氣,以免人民群眾的反對而影響戰爭的結局。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採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乾的表現

“如果說國家目標、戰略目標和政策策略主要代表國家對戰爭的‘需要’,那麼國家力量則代表‘可能’,只有把需要與可能有機結合起來,戰略目標才能得到實現,戰爭才能取得勝利。”德國法西斯在二戰中採取了分化瓦解、力避兩線作戰以及閃擊作戰的軍事策略,很大程度上就是跟德國的國家力量及綜合國力有關係。

德國在二戰前的版圖大約為46. 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000萬,國家小,人口少,資源有限,尤其缺少戰略原料,一些戰略物資都要靠進口。戰前,德國原油、鐵礦砂的進口量佔65%,橡膠的進口量佔85%,鋅、鋁、礬土的進口量佔90%以上。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要比英法嚴重,但納粹運動的迅猛發展、希特勒上臺後的擴軍備戰,讓德國的備戰工作要比其對手英法下手更早,處於領先地位。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採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乾的表現

例如:1938年英國軍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7%,德國則佔17%; 1939年,英國軍費猛增至國民生產總值的18%,但仍低於德國的23%,儘管如此,戰爭前夕,德國經濟已經暴露出許多嚴重問題。例如國債高築;外匯枯竭,儲存幾乎等於零;許多戰略原料尚未做到自給自足;彈藥供應也不充足。以上經濟方面的弱點,也是決定德國戰略方針採取閃擊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加上德國地處中歐,西面是宿敵法國、英國,東面是英法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及社會主義蘇聯,一旦開戰,可能面臨兩線作戰、腹背受敵的窘境,一旦遭受封鎖,便有斷絕資源來源的危險。所以,從根本上說,德國採用閃擊戰略是為了解決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所確定的征服世界的龐大戰略目標與其有限的綜合國力之間的矛盾。然而,慾壑難填的德國還是陷入了兩線作戰,也是納粹德國自不量力的必然結果。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採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乾的表現

納粹德國的閃擊戰在二戰初期大行其道也有其自身的優勢。首先,從技術裝備來看,當時德國擁有生產先進的坦克、飛機等武器的巨大能力,為其實施閃擊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手段。縱觀人類歷史,先後經歷了徒手戰爭、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一直到新時代核威懾下的信息化戰爭等一系列軍事革命,這些軍事革命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坦克、飛機、無線電技術設備等新式武器裝備批量生產並廣泛利用的條件下,二戰前後,發生了從熱兵器戰爭到機械化戰爭演變的軍事革命,對二戰以至今後的戰爭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科技的發展使德國發動閃擊戰成為可能。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採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乾的表現

所以說德國能發動閃電戰而英法不能,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德國的科技和軍事理念已經領先對方,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一場綜合國力的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