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春秋七國打的外族不敢抗,而到了漢朝打的劉邦不敢出頭呢?

qzuser27746770


看到這個提問,俺心裡啊感覺很彆扭,啥叫“打得劉邦不敢出頭”?俺要是沒有出頭,能叫匈奴給圍在白登山那兒嗎?

(彈幕:為什麼後面也沒有打匈奴?)

哦,這個嘛!因為俺剛剛打敗項羽,是不是要讓老百姓修養生息?

(彈幕:趙國長平之戰損失了四十萬人,還是打得匈奴不敢南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趙國當時有李牧啊,俺有誰啊!

(彈幕:誰叫你把韓信他們都給殺了……)

別跟俺提韓信,還不是因為他們投降了匈奴……

(彈幕:韓信不是被呂后殺了嗎?他什麼時候投降匈奴的?)

哦,對了,我這兒有兩個韓信。這個名字有什麼好,都起這麼個名?弄得俺看奏章都要先問明白是哪一個韓信。你們說俺容易嗎……

(彈幕:說重點!)

剛才說的那個韓信,是被封為韓王的韓信。韓王韓信,韓王信,這麼叫的話兒就分清楚了哈!當時俺怎麼沒有想到呢?

(彈幕:這個是俺先想到的!)

請問剛才發彈幕的那位是誰啊?

(彈幕:俺是司馬遷。)

請問你是怎麼描述俺的……

(彈幕:跑題啦!)

哦!

俺讓韓王信去防禦匈奴,結果匈奴一來他就投降了。要不是因為韓王信投降,我能被匈奴打敗嗎?

(彈幕:推卸責任)

不是推卸責任啊!韓王信他們投降匈奴之後,匈奴就得到了迅速地發展。

(彈幕:不說實話,走嘍!)

別走啊!大家知道為什麼俺能坐穩老大的位子嗎?

打敗項羽之後,俺就當上了老大。別看俺是老大,但是下面的那些人都是老大殺手。誰當老大他們就殺誰!

項羽以為給他們劃塊地封個王,他們就會就此安穩下來。結果呢,還不是被他們一起給滅了。

那麼對俺來說,誰對俺威脅最大?當然不會是匈奴,他們離著俺遠著呢!

真正威脅到俺的,就是那些異姓王和功臣。項羽就是前車之鑑啊,為了鞏固俺的位子,必須要消滅他們。

在沒有鞏固好我的位子之前,我是不會主動去打匈奴的。

所以說不是匈奴打得俺不敢出頭,而是俺不想去打他們!

(彈幕:想除掉那些異姓王,你可以叫淮陰侯韓信去打韓王信啊!)

你是哪位?

(彈幕:淮陰侯韓信)

看來呂后殺你,一點兒也不冤!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戰國七雄時期,能夠接觸到外族的主要是燕、趙、秦、楚,而所謂的外族應該就是犬戎。戰國時期,戰亂不斷,使得各國之間民風強悍,犬戎根本不敢入侵中原。而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漢朝,軍事力量更加集中,按理說應該更加強大才對,實際卻恰恰相反,漢高祖劉邦在與犬戎作戰過程中,基本上都是處於劣勢狀態那麼,這是為何呢?

戰國時期,中原混戰,匈奴也不例外

由於歷史的必然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常態。這種常態不僅僅發生在中原,也發生在犬戎等外族手中。

以戰國七雄為例,戰國七雄之中,能夠接觸到犬戎的有趙、燕、秦。比如秦國便與義渠接壤,趙國則與林胡、樓煩接壤,燕國則與東胡接壤(《史記·匈奴列傳》)。

也就是說不僅僅只有中原等國是處於分裂的狀態,就連犬戎也是處於分裂的狀態,說不定比中原更加混亂。

再加上秦、趙、楚等國紛紛修築長城,佔據有利的優勢,這才能打得犬戎不敢還手。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戰亂依舊沒有停止,而此時的犬戎卻已經整合完畢

本來以為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百姓能夠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然而情況卻愈演愈烈。秦始皇在位之時,頻繁的發動戰爭。雖然戰爭最後都以勝利告終,卻極大地消耗了國力。

此後,秦始皇去世,秦二世即位,各地紛紛起義,中原再次陷入了內亂當中。隨後楚漢戰爭打響,劉邦消滅項羽,漢朝建立,這才結束了這場紛爭。

不過,漢朝雖然建立,但是國力卻已經大大損耗。要知道,儘管戰國時期戰亂不斷,但那是有一個相當大的時間跨度的,各國之間都是有休養生息時間的。而秦朝至漢朝建立期間,不僅時間短,而且戰爭頻繁,根本沒有恢復國力的機會。

因此,名義上戰國時期的分裂時間久,看似比漢朝初期不利,實際上情況卻比漢朝初期好得多。

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史記·匈奴列傳》

而與中原混戰相反,犬戎們已經實現了勢力的整合,謂之匈奴。此消彼長之下,這才使得漢朝初期一直處於劣勢。

結束語

戰國時期,各國打得外族不敢還手,那是因為外族也處於分裂狀態。而到了漢朝初期,漢朝經歷過不斷的戰亂,國力下降嚴重,這才敵不過外族。等到了休養生息以後的漢武帝時期,不是照樣打得外族卑躬屈膝嗎?


小云軒談史


不論是春秋戰國時期,還是秦朝,或者漢朝時期。當時中原政權最主要的外敵還是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而這個草原遊牧民族也特指的是“匈奴”。此時的匈奴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種族,而是多個草原遊牧民族的統稱。中國近現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按照這個結論來看的話,從商朝開始,中原政權就飽受“匈奴”的入侵了。一直到後來的周朝,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匈奴都是中原政權的極大威脅。就像我們上邊所說。匈奴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統稱,他可能包含了很多的民族以及分支。歷史上匈奴真正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的時候,還是在秦朝時期。也就是說,秦朝之前,其他所有國家所面對的“匈奴”不過都是規模大小不一的部落而已。根本不是漢朝時期所面對的統一的匈奴。所以自然而然雙方的實際情況也略有不同。

秦朝時期,匈奴頭曼單于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其他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這也就證明了秦朝之前中原政權所面對的匈奴和秦朝之後漢朝時期所面對的匈奴,完全就不是一個等級的選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擊敗了林胡、樓煩等國。實際上林胡和樓煩只是一個很小的胡族部落而已。即使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所面對的匈奴也依舊只是匈奴中的一支。而且很多人都有一個誤會。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諸侯國最多隻是抵禦住了匈奴的入侵。根本沒有所謂的打的匈奴不敢露頭。春秋戰國時期從來沒有諸侯國主動出擊過匈奴。都是被動防禦。如果他們真的能夠打垮匈奴也就不需要修築長城了。

即使以秦始皇之英明神武,他平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以舉國之力也不敢說打的匈奴不敢露頭,最多也就是擊潰匈奴,使匈奴不敢隨意入侵罷了。事實上秦朝時期對於匈奴也多以防守為主。而並不是進攻。不是不願,而是實力不允許。否則秦始皇也不需要費那麼大力氣修築長城。把長城連接在一起。而秦朝能做到如此程度已經很不容易了。要知道秦朝時期的匈奴實力比起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實力都呈幾何倍數增長了。

漢朝時期,劉邦並不是被匈奴打的不敢出頭。實際上在劉邦建立漢朝初期,劉邦對於匈奴的態度也是以武力鎮壓。我們通過劉邦鎮壓韓王信造反時期,劉邦對匈奴也是一視同仁的以武力鎮壓就可以看出,劉邦實際上並不怵匈奴。但通過了白登山之圍後。劉邦發現,想要真正的戰勝匈奴是根本不可能的。當時的漢朝沒有那個實力。所以白登山之圍後,劉邦選擇了和親,休養生息。以和親來取代之前的戰爭。通過和親籠絡匈奴。這屬於策略問題。並不是漢朝打不過匈奴。而是劉邦知道耗費錢糧和匈奴大戰之後也收穫不了什麼。因為匈奴是遊牧民族。從根本上是滅絕不了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春秋七國是啥玩意?應該是戰國七雄才對吧。的確,在戰國時代,外族對中原的威脅是很小的。漢朝開國後,北方的匈奴便成了中原政權最強的敵人,甚至讓漢朝皇帝蒙羞。那麼,從戰國到西漢,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呢?

第一,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尚武的時代

戰國雖然是一個諸侯爭霸的戰亂時代,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尚武精神的時代,此期華夏諸侯武力之強盛,的確讓人驚訝。單說戰國七雄,秦、楚都擁有百萬雄兵,魏、趙、燕、齊等國在國力最強盛時,也都擁有五十萬以上的軍隊。戰國七雄的兵力在最多時,加起來可能在300-400萬之間。戰國時代戰爭規模之大,比起後世一點也不遜色。

在春秋時代,北方蠻族的勢力還是比較強,對華夏構成很大威脅。經過春秋幾百年的掃蕩,北方蠻族基本被打敗了。在攘夷之戰中,晉國與秦國的表現最出色,晉國打垮了狄人,秦國則打垮了戎人。到了戰國時代,華夏基本上就是內戰,外族並沒能構成實質威脅。

第二,匈奴在戰國後期興起,遭李牧沉重打擊

進入戰國後,晉國分裂為魏、趙、韓三國,後來這三個國家陷入混戰,這便給了北方蠻族興起的機會,匈奴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壯大的。不過,匈奴的實力,與戰國七雄根本不是在一個檔次。

長平之戰後,趙國一下子損失45萬精銳大軍,軍事力量一落千丈。匈奴趁機騷擾趙國邊關,李牧採取堅壁清野之策略,不與之發生正面衝突。如此十餘年,匈奴人對趙與李牧漸生輕視,李牧遂利以誘之,把匈奴十萬餘騎兵引至既定戰場,一戰而殲滅之。是役匈奴遭到重挫,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無法恢復元氣。

當時李牧以殘破趙國的偏師,擊破匈奴,著實是極為偉大的事業,此亦見證戰國時代華夏諸國之鐵血精神。

第三,秦末混戰,匈奴趁機崛起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此時匈奴的首領名為頭曼單于,他是匈奴崛起的一個關鍵人物。秦國雖然一統天下,卻只維持短短的十幾年,便分崩離析。在秦末大亂時,匈奴的政局也出現重大變化,頭曼之子發動政變,是為冒頓單于。

冒頓單于是匈奴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統治者,同時也堪稱世界歷史上的一代梟雄。他統一匈奴,消滅東胡、月氏等強鄰,建立了一個國土遼闊的大匈奴帝國。與此同時,秦覆滅後,緊接著是楚漢戰爭,而後是大漢開國。匈奴與漢在軍事力量上,可以說是勢均力敵。但是在打仗水平上,冒頓單于比劉邦要高出一截。

冒頓單于採取誘敵之計,故意示弱於劉邦。劉邦不知是計,在白登山遭匈奴主力包圍,被圍七天七夜。儘管白登之圍並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經此一役,劉邦心有餘悸,不敢與匈奴爭鋒。

其實以西漢的軍事能力而言,縱然與鼎盛時期的秦國不能比,至少也不會比殘破的趙國差,畢竟國力擺在那裡。漢在與匈奴的戰爭中落入下風,主要是因為匈奴崛起太快了。冒頓時代的匈奴,絕非李牧時代的匈奴可以相比。

因此,我們在比較不同時期華夏與外族的戰爭史時,不僅要考慮華夏族力量的消長,也要考慮外族力量的消長。


君山話史


戰國後期,秦國、趙國、燕國,一邊要忙於內部征戰,一邊還要修築長城,派軍打擊匈奴,而且效果還非常好。尤其是趙國,更是把匈奴打到遠遠地逃遁。

秦朝一統天下以後,也幹了築長城、打匈奴兩件事情,而且效果也非常明顯。

但是劉邦統一天下以後,在打匈奴的時候,竟然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毫無脾氣。若不是最後陳平用了一出反間計,劉邦能不能安然撤退,還真的很難說。

劉邦那時候的情況,和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自然不能比。不過,再怎麼說,總比戰國末期要好得多。國內已經統一,而且基本上保持了太平。漢軍又連年征戰,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為什麼竟然還被匈奴打得那麼狼狽呢?

而且不僅僅劉邦被打得那麼狼狽,從劉邦到漢武帝之間,一直都不敢和匈奴正面作戰,一直採用奉送禮物,以及拿皇室公主與匈奴和親的方式,討好匈奴,和匈奴搞好關係。

(漢武帝劇照)

明明從戰國末期到秦朝的時候,中原王朝一直都很厲害,為什麼漢朝初年卻這麼不經打啊?

一、漢朝初年國力不濟。

戰國末期,雖然諸侯割據,但各國有數百年的經營和積蓄,家底子其實是比較厚的。尤其是後勤保障措施,相關的配套部門,物資供應都比較完善。當遇到打仗的時候,有一整套的預警措施和應對措施,所以打起仗來不慌不忙。

同時,各國雖然戰亂不斷,但實際上打仗的次數並不多。秦朝兼併六國的戰爭,主要在最後的十年。所以各國是比較容易應對的。

秦朝建國以後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是集六國的國力和兵力一起來做築長城、打匈奴這件事,所以打匈奴打得得心應手。

但是,劉邦打匈奴的情況卻非常糟糕。那時候劉邦雖然統一了,但是在統一之前,經歷了數年的戰爭。而且是一波接一波的戰爭。先是陳勝吳廣起義,秦朝和農民起義軍作戰。接著諸侯並起,秦朝又和諸侯作戰。後來諸侯把秦朝滅了,項羽搞了一個分封。但是諸侯又不服氣,尤其是劉邦,又和項羽進行了四年的楚漢大戰。等到劉邦把項羽滅掉建國以後。劉邦又發動了剪滅功臣的戰爭。

可以說,那時候幾乎沒有一天不打仗。打到匈奴入侵的時候。整個國內窮得幾乎像水洗過的一樣。《漢書》記載:“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也就是說,劉邦想找四條毛色一樣的馬都辦不到。將相都只能坐牛車。

事實上,劉邦在和匈奴打仗的時候。最終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軍隊打仗能力不足,後勤供應保障不夠等等。

(劉邦劇照)

二、劉邦缺少大將。

劉邦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有韓信幫他獨當一面。韓信滅趙破齊,打敗了不少諸侯。其能力是相當突出的。除了韓信以外,還有彭越與英布,他們聯合起來,在垓下十面圍攻打敗項羽。可以說這三個人是漢軍中戰鬥能力最為強勁的。

除此以外,劉邦當然還有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大將,但是實際證明,這些人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這些人當年跟著劉邦的時候,基本上都沒有打過什麼像樣的仗。

但是,劉邦在和匈奴作戰的時候,無論是韓信,還是彭越和英布,都已經被劉邦給殺了。跟隨劉邦的也就只有曹參、周勃、灌嬰、樊噲這些人。靠這些人去打匈奴,怎麼打得贏呢?

這一點,連劉邦自己都知根知底。他在《大風歌》裡寫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手下沒有大將獨當一面的憂慮。

(陳平劇照)

三、劉邦缺謀士。

有人可能說,不對呀,陳平不就是劉邦的謀士嗎?而且是劉邦最重要的兩個謀士之一,怎麼能說劉邦沒有謀士呢?

實際上,陳平雖然有非常多的計謀,但他都沒有指揮作戰的計謀。他說出的那些計謀,主要是關於人事的。比如陳平給劉邦說,讓劉邦封韓信為齊王,比如陳平離間范增和項羽的關係。比如陳平給劉邦出主意,使劉邦兵不血刃抓到韓信。包括最後陳平給劉邦出主意,解除白登之圍,其實出的都是與人事有關的主意。也就是說,陳平其實是一個縱橫家,他並不是兵家,並沒有在戰場上指揮軍事作戰的能力。

實際上,劉邦的手下,具有軍事指揮作戰能力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張良,一個是韓信。張良能夠進行戰略規劃,劉邦攻下咸陽,劉邦明修棧道,劉邦發動對韓信的大反攻,所有這些,都是張良給劉邦出的主意。而前敵指揮,韓信更是最拿手,包括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十面埋伏、暗渡陳倉,這些都是韓信的傑作。

陳平本人在軍事指揮上能力不高,還體現在劉邦在和匈奴打仗的時候,當時冒頓單于採用誘敵深入之計,誘使劉邦向前貿然推進。最終落入冒頓單于的包圍圈。而且糧草也跟不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至於落入絕境。所有這一切,都表明陳平在軍事指揮作戰能力上的有限。

當然了,也許當初陳平也給劉邦提過建議。但是陳平這個人有個特點,比較聽領導的話。可能他提了建議,劉邦沒當回事兒,他也沒有再強調這個事情。

(冒頓單于劇照)

四、冒頓單于異軍突起。

匈奴在冒頓單于之前,其實是比較弱的。冒頓單于剛剛當單于的時候,還要極力討好東胡。甚至東胡王還公開向冒頓單于請求,索要冒頓單于的老婆閼氏。但是冒頓都能夠忍受。

不過,後來冒頓就強大起來了,東征西討,擁有了一大片土地,征服了20多個國家。最後,擁有了“控弦之士”三十萬的規模。

有這樣一支強悍的軍隊,可能當年的李牧、蒙恬打起來都有些頭痛,何況是劉邦。

諸如此類的原因,最終,劉邦沒能打得過匈奴。後來的呂后、漢文帝、漢景帝畏懼匈奴,因此,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才敢於向匈奴發動挑戰。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的外族還是有很多的,比如北方的鬼方、林胡、匈奴、白狄,東北地區的東胡、濊貊、肅慎,西北地區的樓煩、犬戎、義渠,東邊的東夷,以及南方的荊蠻、百越。

西周時期,國力強大,周邊外族無論是實力還是規模都無法與周天子率領的眾多諸侯國相比,根本不敢入侵中原。



到了春秋初期,由於周平王遷都,周王室控制的土地急劇減少,實力下降,同時禮樂崩壞,諸侯互相攻伐,周天子的領導力大不如前,齊桓公與管仲首先以“尊王攘夷”為口號,代替周天子行使權力。

“尊王攘夷”的意思就是尊重周王室,聯合諸侯,侵佔蠻夷的土地,所謂的蠻夷就是外族的通稱。尊王攘夷的目的就是打擊蠻夷,維護周天子。



這也成為春秋時期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雖然華夏諸侯國眾多,但是一有外族入侵的時候,各諸侯國就會放棄成見,聯合起來,一致對外,所以春秋時期,一有外族入侵,基本上就是被周邊國家及諸侯國聯合吊打。

到了戰國時期,這一情況發生了改變,戰國後期的戰爭已經是你死我活的兼併戰爭了,只要能滅亡對方,無所不用其極,什麼手段都用得出來,但是能活到戰國的諸侯國,都是相當強大的諸侯國,是在春秋時期,幾百年戰爭中存活下來的強國,比如戰國七雄:秦、韓、趙、魏、燕、齊、楚。



戰國時期已不是春秋時期,靠近外族邊境的諸侯國都是非常強大的諸侯國,即使不用聯合其他國家,其實力已經具備吊打外族的實力。

比如地處西北邊陲的秦國,與西戎接壤,西戎是指西邊戎人的統稱,包括山戎、犬戎、陰戎、義渠等部落,秦國從立國開始,就一直與西戎進行戰爭,一直打了好幾百年,才最終將西戎的領土收編為自已的領土,一直到戰國晚期的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滅亡義渠開始,秦國才真正消除了西邊戎人的威脅。



還有地處華夏北部的趙國,趙國當年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過程中逐漸強大起來,滅亡了白狄建立的中山國,擊敗林胡、樓煩二族,同時收編了大量林胡與樓煩的騎兵加入趙軍,使得趙國越來越強大。

就是後來逐漸強大的匈奴,也在趙國名將李牧的打擊下,不敢侵犯邊境,但是對於中原民族來說,賴以生存的是耕地,遊牧民族的地盤搶來也沒有用,而且遊牧民族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中原民族缺少馬匹,不能持久對戰。



另外地處邊陲的諸侯國,對外族只有防範,而沒有兼併的興趣,因此為了防範外族,趙國、燕國都修建了長城以防範外族入侵。

這一時期的外族,實力無法與中原諸侯國相比,況且這個時候的外族,也是處於分裂和混戰時期,沒有統一強大的外族,能夠與中原諸侯國抗衡。



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秦朝就更加強大了,不僅南征百越,而且北擊匈奴,秦始皇從南北兩個方向中不斷打擊外族,征服了百越,同時將北方的匈奴趕出河套地區,驅逐到北方八百里之外,匈奴鑑於秦朝的強大,幾十年不敢南下放牧。

僅僅過了15年,到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華夏大地又處於混戰時期,經過三年的反秦戰爭和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在中原大地混戰的同時,北方的匈奴出了一個匈奴歷史上最偉大的冒頓單于。



冒頓鳴鏑殺父奪得單于之位,在十幾年的時間裡,把匈奴發展得強大起來,先後大敗東胡,吞併樓煩,擊敗月氏,使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外族臣服,成為北方草原上的霸主。

而中原地區劉邦所建立的西漢王朝,由於秦始皇時期15年不斷的征戰、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七年的戰爭,實力大大降低,在匈奴實力增強的同時,中原政權實力處於下降,在這個實力此消彼長的過程中,發生了中原政權與匈奴民族的戰爭,這就是白登山之戰。



白登山之戰是由於劉邦所封的韓王信所引發的,韓王信的封地在代地,由於抵抗匈奴不力,受到劉邦的斥責,韓王信就乾脆投降的匈奴,劉邦率軍征討,之後便發生了白登山之戰。

白登山之戰是匈奴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目的就是引劉邦進入包圍圈,劉邦當時並不知道匈奴的實力如何,當時劉邦又是剛剛建立的王朝,志得意滿,春風得意,根本就沒有把匈奴放在眼中,實力不如匈奴,還中了匈奴埋伏,這仗怎麼打?



於是劉邦選擇了示弱,先是以陳平之計解除白登之圍,接著採納婁敬的建議,與匈奴和親,匈奴與漢朝一樣,都不想佔領對方的領土,只想奪取錢財,在劉邦選擇示弱的時候,匈奴也接受了劉邦的和親。

劉邦考慮的是西漢王朝剛剛建立 ,內部又有很多的問題,比如異姓諸侯王的威脅,政權平衡過渡的問題,多年戰爭的創傷人口大量減少的現實,本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則,劉邦選擇了與外族匈奴和解,而不是戰爭,這是非常正確的做法,如果這個時候,劉邦與匈奴開戰,那麼西漢王朝很可能因為與匈奴的戰爭而滅亡。



從某種原因來說,劉邦的做法是現實的,正確的,並不是被匈奴打得不敢出頭,這是劉邦的政治謀略,雖然實力不如匈奴,但是並不是不敢一戰,而是為了更重要的原因,才選擇和解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題主立題本身就是錯的。

春秋七國是什麼鬼?春秋時期燕國差點被山戎滅了國,靠著齊國幫助才保住國祚。

如果是戰國七雄,中原也只是在防守,名將李牧對匈奴不過是採取誘敵深入的方法,殲滅的是入侵部隊,他們的本部還是好好的,怎麼叫打得不敢抗?我衝進你家打人,你把我趕出來,然後我就是慫了,你就厲害了?

真正深入漠北打擊匈奴的是漢武帝時期,不管是漢初也好、秦朝戰國也好都不能做到,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你們倒好在宣傳後人不如前人……

而且劉邦對匈奴並沒有輸,失地收復了,叛亂平定了,這是輸?

至於為什麼和親,那是因為秦末混戰對於中原的破壞太大了,人民需要休養生息,而且漢家天下立足未穩,內部一堆異姓王的領地都超過朝廷了,如果朝廷損失過大,那幫異姓王還不翻天了?到時候中原再陷入內戰,說不定五胡亂華就提前了,那才是真正的災難。

不得不說劉邦在那樣外憂內患之下創建大漢皇朝是相當不容易的。


az2777


題主的意思是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可以戰勝外族,到了漢朝劉邦統一天下反而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只能靠和親才能求得一時安寧是吧。

一直以來國人都有一個思想慣性,統一中央集權是先進的,分權地方格局就是落後的。歷史絕非這麼簡單,在鐵路、電報、蒸汽輪船出現以前,對外戰爭反而是分封地方割據時代戰績較好,統一中央集權時代戰績不好。

如春秋時代五霸大都率領諸侯攻打過外族,幾個主要大國晉 齊 楚 秦 吳 都吞併了許多蠻夷小國。成功的將西周時期分封的土地由相互隔絕的據點,連線成片使統治範圍擴大,到了春秋末期幾個主要的國家都成了地千里車萬乘的大國。

戰國時代,秦開巴蜀,趙擴雲代,燕拓遼東,楚略湘贛,也都在開疆拓土。究其原因,分封本來就是最能調動積極性,對外開疆拓土的最好制度。後世大航海時代,西歐各個強國,對於發現佔領殖民地的軍人航海家給予了大量特權,英國女王賦予東印度公司不亞於國家的權力。

漢朝統一後,雖然表面上兵力眾多,但民間經濟蕭條,大量諸侯國的存在,是中央政府實際支配的人口財富僅佔三分之一,敗於匈奴的鼎盛時期也是情理之中。實際上最後漢武帝時代反擊匈奴時,最主要依靠的軍事力量還是跟匈奴直接接壤的六郡良家子和收服的匈奴、烏桓等部的胡人義從。







來自邊境之光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戰國時期匈奴其實還沒有統一,著名的冒頓單于是在秦代才殺父自立,讓匈奴各部有統一的領袖。他父親頭曼單于為兒子打下很好的基礎。

而匈奴各部落的特點是,如果沒有最高領袖就會陷入無止境的互相殘殺中,爭奪牧場、牲畜和人口。

所以,匈奴真正強大,是在秦代以後。

但即便如此,在戰國時期匈奴和其他胡人也是很難對付的。

大家看看李牧的戰績。

自趙國建國開始,趙國就不斷和林胡、襜襤等胡人作戰,曾經多次吃過胡人騎兵的大虧。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說白了就是被胡人逼迫,不得已而為之。

到了李牧時代,隨著匈奴的崛起,北方的外患更為嚴重。

同最多出動數千兵力的襜襤、林胡不同,匈奴、東胡的部落眾多,實力強大,甚至出現了擁兵萬人的超大部落。

匈奴騎兵驍勇善戰,機動靈活,善於騎射,利用戰國陷入戰亂的良機屢屢入侵,一次就能出動騎兵數萬。

一時間,趙國北部邊境屢屢告急。大量趙軍被兇悍的匈奴騎兵殺死,更多的趙國百姓被成群屠殺或者掠走成為奴隸。

同秦國的戰事久拖未決,趙國無力對抗匈奴,基本只能以被動的防禦為主。

這幾十年來,至少有幾十萬人死於匈奴人的屠刀之下,無數趙國婦女被掠走成為洩慾和生育工具,還有很多趙人淪為匈奴的奴隸,永世不得超生。

當李牧奉命駐守代郡(河北省蔚縣)、雁門郡(山西省右玉縣)時,面臨的是一個驚人的爛攤子。

匈奴騎兵早已肆無忌憚,隨意進出雁門,殺入山西腹地。

趙人的活動基本完全陷於城池之內,出了城池就是地獄般的場面。匈奴騎兵隨時可能入侵騷擾,殺死男人和兒童,掠走婦女和牲畜。

到處都是累累的白骨,無數的良田被放棄,這裡的老百姓一日數驚。

匈奴騎兵兇惡善戰,趙軍和他們交戰鮮有勝利,長此以往出現了恐慌情緒。很多趙軍看到匈奴戰馬就不敢應戰,一味逃走。

李牧自上任開始,就堅定執行自己的長期戰略。

他親自出馬,教授士兵們射箭和騎馬,以編組大量的弓箭手和騎兵。訓練艱苦又無情,幾年後就建成一支強大的軍隊。

就帶兵上,李牧非常體恤部下,每天下令宰牛犒賞士兵,不惜截留當地財政也要讓士兵們生活無憂。

長期以往,李牧受到官兵的一致愛戴,官兵士氣也非常高昂。

這邊,李牧深知人民的支持對於戰爭的重要性。李牧下令趙軍不得擾民,搶掠民財者斬、奸人妻女者斬、毀民田苗者斬、亂佔民間房舍者斬。

在李牧的愛民政策下,趙軍和民眾相處和諧,民眾將趙軍視為保護神,全力支持。

對於匈奴人的入侵,李牧巧妙的採用堅守不出的戰略。

李牧在北方部署了大量間諜,還設置了大量烽火臺,只要發現匈奴騎兵的蹤跡就提前報警。

這邊,趙軍官兵和居民就帶著牲畜和財物,全部撤入營壘中!

李牧規定,如果擅自出擊應戰匈奴,一律斬首。

匈奴人的弓箭不可能攻破堅固的營壘,只能悻悻的空手撤退。

這樣幾年過去了,匈奴人每次南下都勞而無功,收穫極少,無法以戰養戰壯大自己。

而趙軍堅守不出,傷亡輕微。

更重要的是,匈奴人見李牧一味避戰,認為他是個懦弱無能的庸將,對他非常輕視。

見李牧每年花費大量軍餉練兵,卻不敢出戰,趙王非常不滿。

說起來也是,哪有這樣打仗的?你匈奴人敢來,我李牧就敢躲?

惱怒的趙王,終於耐不住性子,將李牧撤換。

新任的將領指揮不了李牧的軍隊,偶爾幾次出兵也無法抓住匈奴人的主力,反而傷亡不小。

幾次戰鬥下來,趙王被迫將李牧派回。

李牧開始拒絕上任,在得到趙王不會干涉用兵後才回到部隊。

見李牧回來,趙軍士氣高漲。

經過幾年的訓練,李牧已經練成了一支十多萬人的強悍精兵,讓人望而生畏。

這邊,匈奴人還茫然無知,一味認為李牧無能。

南下期間,匈奴非常囂張,甚至圍繞著趙軍營壘亂轉、表演馬術、斬殺捉到的零星戰俘、公開姦淫捉到的趙國婦女,對趙軍百般羞辱。

此時趙軍從上到下群情激奮,發誓要和匈奴決戰,保衛國家和人民。

這樣一來,趙軍如何能夠不勝?

見時機已經完全成熟,李牧終於開始了戰略決戰。

通過潛入匈奴陣營的間諜情報,李牧得知匈奴各部落再次集中起來,又聯合東胡和林胡,共計10萬騎兵,準備南下再次攻擊趙國。

確認情報的準確性以後,李牧開始了作戰部署。

戰役的關鍵,在於要將匈奴人引入趙國境內以合圍殲滅。這並不容易,為此李牧用盡方法迷惑敵人。

首先,他命令大批牧民驅趕數千牲口在邊境放牧。

匈奴騎兵一來,這些牧民奉命丟棄牲畜逃走。匈奴先鋒虜獲大量牲口,認為此次趙國並沒有準備,興奮之餘讓餘部迅速傾巢而來。

不過,匈奴人終究是馬背上的戰士,開始還是比較慎重的。先鋒部隊走走停停,觀察趙軍是否應戰。

在這種情況下,李牧命令數千老弱趙軍攔截,許敗不許勝。

這數千人剛和匈奴先鋒交手,就大敗,丟盔棄甲逃走,匈奴人追擊斬殺了一通,大獲全勝。

由此,本來就極度輕視李牧和趙軍的匈奴人,認為趙軍又會不戰而逃,更是沒有任何顧慮。

各部落都急於先一步進入趙國搶奪戰利品,不覺放棄謹慎,瘋狂搶先南下。

於是, 10萬匈奴騎兵,浩浩蕩蕩、昂首擴胸,殺入趙國境內。

這邊,李牧得知匈奴人中計,立即集中了全部精銳主力迎戰:戰車1300輛,戰馬13000匹,勇於衝鋒陷陣的精銳步兵5萬人,善射的弓兵10萬人。

這些部隊訓練多年,戰鬥力極強,士氣更是高漲到極點。

官兵紛紛表示,不需要任何獎賞,也要入侵的殘酷敵人決以死戰。

於是,匈奴大軍首先遭遇了趙軍正面的主力。

李牧這麼多年來示弱的結果,讓匈奴人狂妄到了極點,根本不把趙軍放在眼裡。匈奴人認為只要全軍一次衝擊,趙軍一定會潰不成軍,夾著尾巴亂竄。

數萬匈奴騎兵耀武揚威的集結起來,向李牧的正面猛烈衝來。

按照以往的戰術,匈奴人衝擊到趙軍的陣前,立即射出大量的弓箭,通過遠程火力先重創趙軍。

沒想到,此次迎接他們的是趙軍10萬精銳弓箭手。

這些弓箭手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更有強弓硬弩以及金屬箭頭,更有甲防禦敵人弓箭的衣甲。

雙方激烈對射中,匈奴騎兵完全不是對手。

在趙軍可怕的箭雨下,匈奴騎兵一片片的被射死。匈奴射過去的箭雨,卻軟弱無力,動搖不了趙軍的陣腳。

匈奴人極為震驚,這是以往多年戰爭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一下子就懵掉了。

不過,匈奴人畢竟是英勇的戰士。

無奈之下,他們立即轉為猛烈的衝鋒,試圖近距離肉搏,衝散趙軍的箭陣。

在沒有馬鐙的當年,騎兵近距離肉搏非常危險,這完全是敗中求勝的方法。

沒想到,衝鋒的匈奴騎兵,卻遭遇了1300輛趙軍的戰車。

這是古代的坦克,趙軍戰車不可能可以利用車速進行激烈肉搏,上面的弓弩手還可以持續射箭。

戰車兵可以站在車輛上揮舞兵器,雙腳可以借力,而匈奴騎兵一旦武器打空,往往會落馬摔死。戰車的長戈可以達到2米,而受技術限制,匈奴騎兵戰刀才不過半米長。近戰也完全是一邊倒!

在趙軍戰車衝擊下,匈奴騎兵遠程近程都不是對手,很快潰不成軍。

在正面交鋒的同時,李牧迅速派出精銳步兵和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切斷匈奴人的後路。

這裡是趙國境內,趙軍對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1萬3000名騎兵首先行動,擊潰了匈奴後方殿後的小股部隊,一舉切斷了退路。

稍後,趙軍精銳步兵也紛紛趕到,配合騎兵形成了完整嚴密的包圍圈。

此時匈奴人才感覺不對,考慮全軍撤退。

遺憾的是,匈奴人並沒有統一的指揮,數十個部落只能散亂的互相聯絡,分頭向後撤退。

結果,他們很快撞進了李牧的包圍圈。

此時匈奴、東胡、林胡各部落已經失去聯絡,各部如無頭蒼蠅一樣亂竄。

無論他們撤退到哪裡,都會遭遇趙軍步兵、騎兵和弓兵的迎頭痛擊,丟下大片的屍體。

與此同時,李牧指揮部隊迅速收攏包圍圈,戰車、步兵、弓兵、騎兵巧妙配合,四面推進。

此時,匈奴騎兵又體現出自己的弱點。他們畢竟是武裝化的牧民,能勝不能敗。遭遇毀滅性打擊後,匈奴各部落出現了全線的潰散,部落領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部族。匈奴人分為幾十股,四處亂竄突圍。

於是,下面的戰鬥成為一場單方面屠殺的殲滅戰。

趙軍迅速收攏包圍圈,數日之內就將匈奴騎兵基本殲滅。

此次匈奴、林胡、東胡被殲滅高達10萬之眾,這是一個極為驚人的數字,幾乎將草原各部落的男性掃掉了一大半。

趙國戰場上,到處都是匈奴人的死屍和失去主人亂竄的戰馬。戰國士兵割下匈奴人的首級論功,人頭堆成無數小山。

主戰場十多公里範圍內,泥土幾乎都被染成紅色!

此戰,匈奴、東胡、林胡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隨後十多年再沒有1騎敢於進入趙國境內。

這邊,李牧乘勝追擊,先將蔚縣以北的襜襤部落全部殲滅;隨後,李牧北上大破今天內蒙古東部的東胡殘部,後者倉皇向北不毛之地逃竄;餘下山西北部的林胡被李牧嚇破了膽,單于丟下部落獨自逃亡,餘部宣佈歸順趙國,林胡消亡。

強大漢朝和匈奴鏖戰200年,才將匈奴打垮消滅。

而李牧同匈奴只進行了1次大仗,就將匈奴幾乎打垮,太牛逼了。

此戰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勝利之一,開創了步兵殲滅騎兵重兵集團的先例。

正常來說,以步兵殲滅10萬騎兵基本沒有可能,李牧卻做到了。

李牧創造的這個經典戰役,不但前無古人,也是幾乎後無來者的。

戰國真正的戰神就是李牧大將軍。

由此,北部戰爭全部結束,趙國得以擊中主力對付南方的秦國。


薩沙


應該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但這都是簡單約數。題乾的意思是中原分裂而外族不敢覬覦,華夏歸漢反倒被逼得嫁公主求和。

俯瞰春秋至漢初的天下形勢,也就是北方草原、中原農耕與南方楚國的形勢,也就清楚了。

1.春秋時候,中原也被外族打得不敢出頭

周平王東遷,則西周變東周,春秋開啟。這個時候,周天子都被犬戎從關中打到洛陽,就別提其中原一帶的小諸侯國了。

中原文明遭遇到了空前危機,甚至比劉邦白登之圍、比五胡亂華還要兇險。

因為劉邦白登之圍,僅是一次遭遇戰沒打好,於是改變了國策。而五胡亂華時期,起碼中原諸侯們還有地方跑,就是衣冠南渡。

春秋這個時候,中原諸侯卻面臨南北夾擊,被外族圍著打。西方和北方是草原民族,而南方則是楚國蠻夷。這時候楚國還算蠻夷,不算中原,沒納入到周代的中原文明圈。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南方比北邊兇悍,楚國蠻夷基本上把黃河和淮河之間的一眾小諸侯打得跪地叫大爺。

但是,兩個英雄出現了,徹底改變了這個局面。他們是齊桓公和管仲。

正是這兩個人徹底挽救了中原文明。他們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於是在齊國的帶領下,周朝的小諸侯們有了旗幟、有了領袖,也終於團結了起來。中原形成了一個鬆散的聯邦“國家”。有了這個組織基礎,也就可以南征北戰了。

在收拾完北方之後,齊桓公和管仲帶著多國聯軍開到淮河邊上,要跟楚國一決雌雄。但是沒打起來,南北簽訂了召陵之盟,算是和解了。

而之後,齊國衰落,楚國重新彪悍,但是晉國又崛起了,仍舊帶著中原多國聯軍,跟楚國真刀真槍的打了一場濮之戰。

在戰爭和外交的較量過程中,楚國逐漸中原化,而且也逐漸為中原諸侯所承認。這個時候才算解除了中原文明的大危機。

2.戰國時候,確實把草原民族打得不敢南下而牧馬

戰國諸侯的戰爭規模和戰爭烈度已經升級了,從貴族互相不服升級到舉國死纏爛打。

戰爭塑造國家,戰爭強化國家。正是空前的規模、空前的烈度,使得中原諸侯都進化成了高效動員的軍國體制。別討論什麼郡縣制有多牛、分封制有多慫,無論郡縣還是分封,殺紅眼的七大戰國,在戰爭動員和戰爭組織上,都有遠超各種名詞概念的治國模式。

而此時的草原呢?他們都沒有國家,甚至都沒有部落聯盟。所以,有兩個原因使得他們幹不過中原戰國:

第一個是沒有舉國動員的軍國體制,原因不是他們發明不出來,而是他們沒這個必要。踏實待著,放羊、放牛、唱唱歌、跳跳舞,又沒人去滅他們,他們幹嘛自己折騰自己,讓老百姓抱著弓箭睡覺。

第二個是他們沒有戰爭的慾望,是在戰場上搶的財富多還是做買賣交換的財富多。當然是做買賣,中原戰國打得你死我活,最缺的就是戰馬。戰馬從哪來?就是從草原。今天秦國從草原買馬,明天趙國從草原買馬,後天燕國從草原買馬,他們都是拿著糧食和日用品過來換的。而且草原部落是絕對的賣方市場,這比打仗去搶划算多了。

所以,草原不僅形不成國家,甚至都形不成部落聯盟。一個小部落,幾百戶人家,養上幾千上萬匹馬,然後就跟中原戰國做買賣,那真是要糧食有糧食、要食鹽有食鹽、要珠寶有珠寶。日子過得那麼爽,憑啥折騰出個單于來,然後跟著單于去打仗、去搶劫。

那麼草原內部就不會有自組織嗎?當然會有,大月氏佔著河西之地,水草豐美,大匈奴肯定眼紅。大匈奴佔著河南之地,水草豐美,東胡人肯定眼紅。所以,草原也會互相打,但他們不會跟中原死磕。

即便死磕,也真心死磕不過。首先是死磕不出東西來,他們要草場而中原全是農田,農田對他們沒啥吸引力。其次是七大戰國可沒有後世農耕中原的羸弱,一天到晚就尋摸著去揍誰。幾個草原部落去搶劫,佔不到任何便宜。所以,秦國收拾了義渠,趙國收拾匈奴,燕國收拾了東胡。

3.劉邦時期,中原怎麼就打不過草原了

不能說中原打不過,而是中原不想打了,真不想打了。戰國殺紅了眼,秦末燒遍了天,楚漢爭霸基本上把自己打成了半條命,緊接著還有滅異姓諸侯王之戰。中原自己跟自己打都打不過來,最後也把自己打煩了,還有啥心思去折騰草原,於是有了漢初七十年的無為之治。

中原從戰國升級為秦漢大帝國,但這個帝國是百廢待興的帝國,他得喘口氣,然後才能威勢萬邦。

而草原呢?有觀點說正是因為中原統一了,所以斷絕了與草原的貿易,所以草原諸部落才實現了聯合,產生了單于,建立了遊牧國家。而單于和遊牧國家的目的就是去中原搶劫。

但這個觀點有失偏頗,因為它忽略了草原內部的自組織。就是在外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草原內部也會實現整合。而且草原能夠整合成國家,跟中原一樣,就是內部戰爭。匈奴打大月氏,東胡打匈奴,就是這麼打來打去,也打出霸主、打成國家。

於是,大匈奴統一草原,建立了一個遊牧帝國。所以說,中原升級為秦漢大帝國的時候,草原也升級成了單于大帝國。

因此,羸弱的中原和統一的草原,在力量對比上,已經佔不得優勢。

一次白登山之圍,不能說明中原打不過草原,那只是一次遭遇戰。但草原大帝國和匈奴大單于,才是關鍵,中原必須得夾著尾巴過一段委曲求全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