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愿上朝,为何自己没有被彻底架空?

不喝皮酒会死星人


说起明朝皇帝,津津乐道的要数万历了,都说他28年不上早朝,堪称“宅男始祖”,但是并不说明大明朝没人主事了,也不代表万历不参与国家大事了,早期万历还小,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打理军政事务,撑起朝政,并开了“万历新政”,后有申时行这样的守旧派主持朝政,再加上一整套完整的政务流程维持国家机器运转,只能说万历命好,碰到了不少老实肯干的肱骨大臣和成熟的运作模式。

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其中有20多年不上朝,被称为“万事不理”皇帝。

万历不上朝主要是跟大臣们闹掰了,小时候被张居正管得太严了,张首辅死了以为解放了,谁知还有无数个张居正站出来,自己喜欢的郑贵妃不能立为皇后,喜欢的儿子朱常洵又不能立为太子,想做点什么事,会被文官大臣们用“道德”绑架,当时万历才20郎当岁,意气用事之下,就再也不上早朝了,但这不代表他放权了。

王恭妃,本是一宫女,被万历闲来无事拿一血,结果中标,生长子朱常洛,此后30多年大臣一直坚持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坚决反对,由此展开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万历迁怒于王恭妃,此女被幽禁长期受折磨,生活十分悲惨,最后哭瞎双眼。

首先万历只是不上早朝,但奏折都会拿到内宫,他自己看,看后也不批复,最擅长“留中”,看着底下的大臣们处理,想表达意见就由太监去转达;万历的爷爷嘉靖也不上早朝,为了一边修仙又能兼顾国事,就在深宫里开了“内朝”,有事了叫上心腹大臣到内朝来商量定夺,再交给外朝办理,万历把这一套继承下来,如果有大事就开内朝,就开内朝,叫上相关大臣,到宫禁与自己商量,或者由太监代替自己在内朝与大臣相商,反正自己不见大臣。

万历的定陵,唯一开挖的皇陵,打开棺木发现,万历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

虽然万历不上朝,但皇权并没有旁落,仍然有万历的诏书一封封从深宫发出,内阁和各部官员的作为,有太监和锦衣卫监视,有自己的私事都由太监去办理。另外万历时期有几次大的用兵,史上称为“万历三大征”,有平定宁夏叛乱、援朝抗倭战争、剿灭播州土司叛乱,万历都紧密参与其中,打到最后国库空虚,一部分军费从内库中来,由万历掏腰包,所以万历不上朝,只是不想跟大臣们见面,但仍参与国家事务,小事不管,大事亲自定夺,权利至始至终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图文绘历史


明朝有两个著名的不上朝皇帝,一个是万历皇帝,一个是万历的爷爷嘉靖帝。这爷孙俩人不上朝的时间总共近六十年!占到明朝历史的近乎四分之一。

但令人惊讶的是,嘉靖帝和万历帝的权力都没有被架空,不仅没有架空,而且还牢牢的掌控着权力。

道理很简单,放过羊的人都知道,放羊不需要把每头羊都管住,只要管住头羊就可以。万历和嘉靖两个皇帝管住大臣就是用的这个方法——管制内阁。

万历朝的内阁首辅,比较著名的有: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赵志皋、朱庚、沈一贯、方从哲、叶向高等等。这些人除张居正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被万历皇帝严格控制。

万历朝伊始,万历皇帝年幼,张居正自己构建了一个由太后(李太后)、首辅(张居正)、权宦(冯保)组成的权力铁三角。万历皇帝被张居正的压制了整整十年。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第一时间把张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张居正死后,继任的历任首辅都已经由皇帝任命。继任的首辅中,除了王锡爵尚有一丝强势外,其余的首辅几乎没有任何跟皇帝对抗的资本,唯以圣意为上。万历晚年,浙党首辅方从哲担任首辅的七年时间里,几乎没有见过皇帝,双方往来全靠文书,但方从哲几乎所有的政意处理都由皇帝决定。

而且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政务尤其是重要政务还是要处理的,对于明朝的对外战争,比如“万历三大征”和萨尔浒之战,都是由万历帝自己拍板决定的。这个在紫禁城里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宫里决定了整个明朝的命运。


小约翰




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皇帝像


万历皇帝在位48年.,十岁的时候登基做皇帝,起初由于年幼,母亲和张居正替他管理朝政。在张居正的管理之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明朝的发展还算可以。


▲影视作品中的张居正由郭东文饰演


亲政之后,一开始,万历本来想做个好皇帝,但是发生了几件不称心如意的事情,让他心灰意冷。


万历皇帝非常深爱郑贵妃,想要立郑贵妃为皇后,但是朝廷大臣一直反对,万历也就没在坚持自己的想法。


郑贵妃生下儿子常洛,万历皇帝想要立为太子,又遭到大臣反对,导致常洛是对了还不能进入翰林院学习,而且大臣言辞比较激烈,让万历皇帝非常反感,直接导致万历不再上朝,不再面见大臣。


30年没有上朝,但权力依然没有被驾控,这与明朝的制度有着莫大关关联,而且万历皇帝比较善于攻心,对人性把握比较到位。


在内阁制度方面,自从朱元璋废掉了丞相之后,对于皇权的威胁,大大减少了,废丞相设内阁,内个又分为首辅等,数人在在内阁担任职位,相当于把丞相一个人的权力分给数人,自然造反或者架空皇帝权力可能性很小,即使有一人想要图谋不轨,但是根本兴不起风浪。





此外,万力皇帝充分利用宦官,设立各种各样的太监名目,比如替自己批阅奏折的秉笔太监,,无形中看似不上朝,但是决定权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万历皇帝充分利用宫内宦官掌握大权


而且这两个部门相互制约,内阁负责朝廷,宦官负责宫内,而且这对皇帝负责,替皇上决断,但是没有皇帝的授意,他们是很难能够发出独立的声音。


也相当于这样说,虽然宦官整日陪在身边,而且有权利替皇帝草拟奏折,但是他们在宫外根本没有势力可言,满朝的文武大臣,不是因为宦官而趋之若附,也不会因为宦官的几句话,就能升职。


既然如此,宦官在宫外没有什么势力可言,意味着宦官这群人,难以掀起大风大浪,而且内阁方面对宦官时刻虎视眈眈,主要稍有差池,满朝文武弹劾的奏折扑入皇宫。



一旦有了过错,随时都可以要了小命,就像王振、魏忠贤等,百姓都称之为站着的皇帝,但是皇帝随时都可以下诏书要了他们的命,所以,明朝虽然宦官干政,但是没有造反的太监,这与万历善于决策分不开。

束竹醉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他不理政。万历之所以不上朝,和明朝的制度有关,和他自身也有关系。


明朝前期处理政务依赖朝会,有资格参加的所有京官和北京地区的地方官,都要在天色未明之际到宫门前守候。等皇帝驾到后,百官叩头。之后四品以上的官员鱼贯而入大殿,各部门的负责人向皇帝报告事务并请求指示,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答复。这一套早朝外日出时开始,日出不久后结束。每天如此,极少例外。


到了明中期处理政务的机制逐渐改变,变成内阁廷议票拟、皇帝和司礼监批红、六科封驳、六部执行的形式。此时上朝已经成为一种仪式,并不会影响君主的统治。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就说,朱元璋创立的文官制度,到了万历早已成熟,文官们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其任务就是在他们的争端无法解决时作出强制性的仲裁。这样的一个皇帝,实际上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的象征。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

所以万历的皇权得到了强化,可是实权却受到了限制。他之所以三十年不上朝,正是意识到了其中艰难,遂消极怠工。终明一朝,都能看到朱元璋留下的影响,好坏皆有。


几苇渡当年


万历皇帝开创了皇帝不上早朝的最长记录,他当皇帝当了48年,然而却有30年的时间没有上早朝,实在是让人侧目和惊讶!!!

从万历登基开始,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就把持这朝政,迎来了明朝生养生息的十年,史称万历新政。万历十年之后,张居正死了,万历如同脱缰的野马,游走在自我放飞的边缘。


为什么万历三十年不上早朝,却可以安稳的坐在皇位上?

  1. 万历不上早朝,却仍然把持着朝政!虽然说万历不上早朝,但是并不是说万历完全不理朝政。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得知,明朝的早朝制度经过一系列的演化变得繁琐没有意义,虽然说是每天皇帝和在京的朝臣商量国事,但繁琐的程序较多,非常累人。万历不上早朝,仍然通过内阁之间的交流和管理治理着大明王朝,万历实际上仍然把控着朝政。
  2. 明朝的内阁制度决定了皇帝只用是一个象征即可!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指定内阁大学士制度开始,逐渐演变到万历的年代,从张居正死后,申时行当上了内阁首辅,就决定着明朝的文官集团不可能形成对皇权有威胁的力量,他们需要一个皇帝作为他们服侍和实在自我价值的范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他们的集体决策,从万历与他们决裂不愿上早朝的“立太子的问题”就可以窥见端倪。

  3. 万历仍然掌握着绝对权力,包括军权和官员任免权!万历年间,有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权力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我们知道,只有掌握了军权,才可以说有可能架空皇帝,可是明朝的文官和武官制度,导致了文武分家,万历仍然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掌握着权力的命脉。

所以说,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多年,一是明朝的官员制度在起作用,另外就是万历皇帝本身也不是一个酒囊饭袋。他选择荒废朝政只是因为他在立太子的问题想要赢过文官集团!!!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嘉靖帝和万历帝都有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记录。所以很多人会疑惑:这样做皇帝行吗?不会被大臣架空?谋朝篡位?比如严嵩这么牛逼,权倾朝野,他就不会干掉嘉靖帝而自己做皇帝?你可以这样想,这样问,但严嵩一辈子没想过这个问题,不敢想!


万历帝长期窝在后宫,因为他的陵墓被发掘了,有现代科学家通过他的两条腿骨长短不一,说他是个瘸子残废,走路不便,所以“害羞”不上朝。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先不说万历帝是不是腿残废。说他是如何掌握朝政而又不用上朝(上班)的能耐。



(一)内阁首辅无法专权蒙骗皇帝

明朝太祖朱元璋立下遗训:宦官不得干政。

如果这条规矩一直保留下来,那么明朝就没有那么多懒惰皇帝、垃圾皇帝!

明朝垃圾皇帝特多,嘉靖帝是一个!他的前任武宗也是一个!

因为明朝中后期都有太监专权!太监为什么能够专权呢?是皇帝给他权力!代替皇帝批阅奏章!

这叫做太监批红制度。批阅大臣呈递上来的奏章,本来是皇帝必须做的工作!历朝历代皆如此办事!

可是,明朝的垃圾皇帝不办事,又不肯让出皇位,他就占着茅坑不拉屎:指定一名有文化、文笔好点的太监代他批阅奏章。

大臣的奏章,首先汇总到内阁,由内阁首辅看奏章后提出处理意见,送交太监批红(代皇帝批阅,行使皇权)。如果掌印太监认为内阁处理意见不妥,可以不批,专门向皇帝请示处理办法。同样道理,如果掌印太监批示的处理意见不妥,内阁首辅也可以单独想皇帝报告,问皇上是否需要纠正?

有这么两道批阅奏章程序,内阁首辅想蒙骗皇帝是不可能的!而掌印太监批红想一手遮天,蒙骗皇帝,也很难!

这就是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仍然能够牢牢抓住权力的根本原因!

万历帝也是这么一种控制权力的办法!

(二)大臣想造反并不容易

在京城,有锦衣卫,由皇帝家奴(太监)统领,直接向皇帝负责!

在地方上,也有监察机构,有锦衣卫眼线,军政大臣想私自调兵很难的。

锦衣卫就是皇帝私人特务组织!是朱元璋惧怕臣民造反,专门设计创建的特务组织。锦衣卫抓人,不必经过地方官府,不必经过刑部、都察院和内阁!


而内阁首辅如果想谋反,就要调兵,兵部掌握兵权,没有皇帝下旨(太监批红),任凭首辅大人请求三百遍,兵部也不会调动一兵一卒!

所以说,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治国安民、发展经济的能力一般,或者说差劲,但他们肯动脑筋设计出这么一种“互相制衡”的制度,只会有利于皇帝本人控权,是很有水平的!发明这个制度的人本身就可以拿“创新发明奖”。

万历帝亲政以前,首辅张居正权力蛮大,大太监冯保也紧密配合,所以张居正的权力压到太监批红。但这是极特别情况,因为万历帝年幼,需要张居正辅政。后来万历帝掌权了,上朝厌烦了,就捡起嘉靖帝那套垃圾治国模式,继续玩起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控权把戏!


万历帝废除张居正改革,明朝已经走下坡路,他死后24年,明朝灭亡。(所谓南明政权,在正史上一直不被承认,是清朝否决南明朝廷)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大城公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这是真的。但是要说他三十年不理政,难道治理理政真的要和过家家是一样的吗?

万历皇帝更像是一个在家中办公的皇帝。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也就是万历皇帝有残疾,所以他并不便于去上朝,所以在一开始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终于还是厌烦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去上过朝了,改为在家理政。


不上朝,不代表他不理政。要是作为皇帝他却不理政。大明王朝早就不知道是谁的天下了。

万历不是一位庸人,这是可以肯定的。他心思缜密,对于众多大臣,他的运用也是极为高明的。在他统治期间,前十年有张居正,后面又有申时行,而且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人可以随时随刻的给他提供必要的信息。所以,即使万历不上朝,对各种朝廷事物也是了然于胸的。


再者,朝堂之上,一直都是表演的舞台。


看看历史上的那些朝会就可以知道。几乎要做成一件事几乎都成了一整套的系统。什么名士清流的死谏,几乎更是无时无刻不充斥在这样的朝堂之中。奸臣佞党也是在这里勾心斗角。一次朝会下来,究竟可以决定多少事,还有待商榷。

用道德做欲望的障眼法,在现实生活中,早就屡见不鲜,只可惜太多人看不透。朝廷中的你争我斗更是在朝堂之上表现的玲离尽致。所以不给他们无疑也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一寸三分


首先,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管理国家,三大征的完成即是明证。其次,朝廷毫不混乱,这不完全正确,实际上是万历因文官集团把持朝政,及立太子、宠贵妃、爱福王等事,要挟对抗皇权,所以对于朝廷的运转采取了不合作态度(因为他本身就是朝廷运转的最大依据),使得整个官僚机构在逐渐失去有效的统治能力,但过程是缓慢的而已。

万历十年(1582年),首辅张居正去世,生前经他十年实际治理国家,行考成法,一条鞭法,清查土地,国家实有征税土地七百万顷,比弘治年间多近三百万顷。“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张居正去世后,生前所打击的部分官僚集团,利用万历对于张居正平日作风的不满(张居正长于谋国而短于谋身),有蔑视主上之意,说动万历追削其官职,并抄家。而张居正所推行的政策一概废除。自此,明廷逐步陷入党争之痼疾中。但这一时期的万历,还是基本坚持出席朝会,以“召对”形式与大臣交流,并从而治理国家。

万历十四年(1586年),万历开始怠政,万历十七年(1589年),万历不再接见朝臣,万历十八年(1590年),万历彻底不再上朝。但不上朝不代表放弃管理国家,此后漫长的三十年里,万历基本不与辅臣们见面,而处理政事,则通过“谕旨”的形式,向内阁传递旨意,从而将自己的意愿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万历三大征,就是以这种形式,在万历皇帝的一道道谕旨中,完成最终处理的。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另一方面,也是皇帝对于愈演愈烈的党争深恶痛绝的感情流露。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以争“国本”的冠冕堂皇理由,党同伐异,争斗不休。对于皇帝,文官集团经过近二百年的参与朝政,已经牢牢地掌握了治权,而皇帝,只不过是高高在上,享受名义上的道统而已。譬如万历之父隆庆帝,才不过中人,智不及小吏,也无意管理国家掌握朝政,但是这样的一个平庸之人,却在后世评价很高---“垂拱而治,天下太平”。儒家传统思想下的圣主明君,就是隆庆定这个样子。而万历,有着常人的思想,常人的喜怒哀乐,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活,这就在很多方面与儒家子弟出身的朝臣们产生了冲突,主要就是“太子之立”、“贵妃所宠”、“福王就藩”等方面。

经过数次与大臣们的争斗,万历明白了自己一个人斗不过充斥整个朝廷的儒臣,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鲜活的、有自主思想的皇帝,而是只要一个高高在上,充做儒家标榜的圣君牌坊。但是朝臣们又不能真正地将万历当做傀儡,因为儒家忠君思想的束缚使得大臣们只能用道德上的要求来制约皇帝。认清这一点的万历,索性采取了“旷工”来对抗朝臣,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弄得文官集团无可奈何。

但是,在决定国家大政方面,万历还是有着很清晰的思路,通过“谕旨”方式,来处理他认为要处理的重要大事。万历后四十年,没有宦官为祸,没有权臣当道,没有外戚干政。救朝鲜,平播州,灭哱拜,乃至于处理“梃击案”,部署反击建州入侵,都有着皇帝在期间发布最终意见,令群臣按旨意行事的背景。

至于说皇帝三十年不上朝,而朝政毫不混乱,也不全面。诚然,在万历“旷工”后,表面上整个官僚机构依旧按照二百年来日臻完善的内阁制度保持运转,但是,皇帝与大臣闹翻的后遗症,在逐渐的发酵。

儒家思想下的国家治理标准,是群臣奉君主在上,各司其职,所谓“圣天子垂拱而治”。但是,这套统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皇帝本身,所有治理国家的合法依据,就在于皇帝本人的认可,“受天子诏命司牧万民”。儒家传统上的圣君:汉文帝 、宋仁宗、明孝宗,都是这一模板下的佼佼者。反之,如万历的伯祖父--一代顽童皇帝-明武宗正德帝,那简直是整个文官集团的噩梦!幸好是正德三十而崩,如果按他宗自己的心性,随心所欲,嘻哈治国,那估计不是大明提前玩完,就是文官们忍无可忍,来一次“伊霍之事”(话说正德帝落水,估计就有这个原因)。

而万历,既没有正德那种无所顾忌、天马行空的风格,也没有其父隆庆垂拱而治、事由群臣的胸怀。他就是“非暴力不合作”,既不放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威权“魁柄独持”,以自己身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合法依据所在,使得文官们受制于儒家忠君思想所限,无法对其有任何实际性的手段。又不主动参与官僚集团的治国方略,导致整个文官集团在道德高点上无所适从,思想上信仰上都缺失迷茫,从而客观上造成整个统治集团的日渐腐败黑暗,无论道统、还是治权,都在看似有序的历史进程中走向衰亡的深渊。

万历三十年不早朝,起初并不是皇帝的本意,万历想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想励精图治不想做儒家思想控制下的朝廷中一个提线木偶,不想仅仅成为一个道德的活化象征。但是大臣们实际掌握了治理天下的权利,对于皇帝,所奉行的不过是将他高高供起,以道德品质将他包装为自己合法统治的法理所在。万历本是聪明人,看穿了这一切,也采取了反抗措施,但是没有成功。所以在之后的数十年中,万历以自己的方式开始报复臣子,拒绝上朝,拒绝召对。奏本中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就批复,关于礼仪道德谏言一律束之高阁,包括文官集团的的人事安排,也一律不批复,使得官僚机构“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通过这些报复措施,万历大大地出了文臣们“要挟圣躬、讪君卖直”恶气。但是,对于国家的平稳发展,君臣们的斗气,所产生的副作用、或者说国家的衰败,皆由此而生。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而这些,万历是一概不理的,大明的国势,也不可遏制地颓败下去。而万历本人,崩逝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此后大明的一切国家大事,他都看不见了,不用再考虑上不上朝,召不召对的事情。朝廷的混乱局势,在他死后明明白白地到来,他也管不着了。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伯虎42


万历年间的明朝怎么能说是不混乱呢?西北、西南、东部沿海皆有战事发生,各地官员职位空缺,而皇帝还在宫中修仙,因此史学界认为“明朝在万历年间就已经灭亡了”。

幼年继位的万历皇帝。

“少年天子”万历皇帝继位的时候,明朝的政权还是十分稳定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等一众清廉干练的官员负责打理朝政,东厂首领冯保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好太监,后宫里,前朝皇后和太后相处的也十分融洽,可以说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的景象。


在万历皇帝亲政之前,他十分尊重张居正,并且支持他的改革事业。张居正为了报答万历皇帝对他的信任也是事必躬亲,将大明朝上下的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亲政后突然翻脸的万历皇帝。

就这样顺风顺水的做了10年皇帝之后,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了,万历皇帝终于迎来了自己亲政的时刻。

为了急于摆脱张居正在朝廷上下的影响,万历皇帝为张居正编织了很多罪名,将他提拔上来的官员也都罢免了官职。那些当年被张居正所打压的官员们看到了机会,纷纷向万历皇帝报告张居正的罪行,有人还因此获得了官职。

万历皇帝如此急不可耐的搞清算行动,也为明朝官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心血来潮的“三十年不上朝”

有一天万历皇帝突然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上朝从此也开启了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荒诞经历。文武百官们的奏折都送到了后宫由皇帝批阅,也经常被不想管理朝政的万历皇帝搁置。

万历皇帝虽然不再上朝了,但是他一点也没有放松皇权,明朝上下的大小事都必须由他亲自决策,任何人不得僭越。这样做虽然防止了新的大臣专权的出现,却也使政府效率极低,明朝的国力也在一点一点的下降。

一个“神”字,让后世浮想联翩。

万历皇帝的谥号是明神宗,这个“神”字概括的非常精辟,形象的向人们展示了这位30年修仙的皇帝的昏庸。由于万历皇帝继位时,明朝国立尚且强盛,因此他在位48年,大明朝仍然气数未尽。可此时的大明王朝也只是在苟延残喘之中支撑着,再也不是一个耀兵异域的强大帝国了。

晚年的万历皇帝沉迷于敛财,每日流连于美酒女色之间。终于辽东战事的惨败气得万历皇帝一病不起,而他为自己精心修建了30年的定陵也终于有了主人。


一点个人的小见解,欢迎评论和关注。


赵公


自万历十五年起,万历兄彻底罢工了,不但不上朝,你还根本见不到他的人影,如同人间蒸发一样,大臣们刚开始还以为万历身体不适过一段时间就能正常上朝了。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三十年,万历也直接打破了他爷爷嘉靖保持的二十多年怠工的记录,一举夺金,看来家族基因还是很强大。但让人奇怪的是三十年不露面的万历为什么始终将权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内阁与太监沦为工具

万历不上朝不代表他不工作,这位难伺候的主儿把所有事情都交给内阁处理,他只需要最后拍板就可以了。同意还是不同意,直接命发布令。大臣想和他当面商讨对策,却见不到这位主的人影,又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最后只得尊崇万历的命令。各位官员也是被万历整的够狠,一气之下提出辞职。想跑,没那么简单,万历是不会批准的。而之前那些掌握实权的太监完全成为了皇帝与内阁大臣联系的工具。这样一来之前一直牵制皇权的太监与内阁基本没啥权利了,都集中在这个不上朝的皇帝手上了。而这些官员与太监虽然内心已经骂死万历了,但也不敢有其它想法,毕竟张居正和冯保的下场都是有目共睹的,你难道比他们还牛?

监察百官

明朝的特务机构那是十分的发达,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统治手段。各位官员在监察机构和锦衣卫的监视下,哪里还敢有非分之想,只要能平安度过这一辈子就好了,当时这些机构都是直接听从于万历,而万历正是依靠这些监察机构才能准确获知外界消息。


手握军权

万历牢牢地将军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万历三大征不管各位官员最后是同意还是反对,最终都由万历说的算。那些大臣没有军权,想要坐大那是不可能的。

是我也会学万历

所以,万历虽然几十年不上朝,但他依旧将权利掌握在手上,正是因为他将这些臣子完全掌控了。看似不管事,实际是他只管大事,小事糊涂,大事这位仁兄那是一个机灵。做皇帝本来就是一个吃亏不讨好的事,明明可以通过这些手段完成一些事情,万历哪还愿意天天上朝,听这些人打口水仗,安安静静做最后的大boss不好吗?



只可惜戏耍了大臣一辈子的万历,没想到几百年后会有一个叫郭沫若的狠角色把他也戏耍了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