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長達30年不願上朝,為何自己沒有被徹底架空?

不喝皮酒會死星人


說起明朝皇帝,津津樂道的要數萬歷了,都說他28年不上早朝,堪稱“宅男始祖”,但是並不說明大明朝沒人主事了,也不代表萬曆不參與國家大事了,早期萬曆還小,是內閣首輔張居正打理軍政事務,撐起朝政,並開了“萬曆新政”,後有申時行這樣的守舊派主持朝政,再加上一整套完整的政務流程維持國家機器運轉,只能說萬曆命好,碰到了不少老實肯幹的肱骨大臣和成熟的運作模式。

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48年,其中有20多年不上朝,被稱為“萬事不理”皇帝。

萬曆不上朝主要是跟大臣們鬧掰了,小時候被張居正管得太嚴了,張首輔死了以為解放了,誰知還有無數個張居正站出來,自己喜歡的鄭貴妃不能立為皇后,喜歡的兒子朱常洵又不能立為太子,想做點什麼事,會被文官大臣們用“道德”綁架,當時萬曆才20郎當歲,意氣用事之下,就再也不上早朝了,但這不代表他放權了。

王恭妃,本是一宮女,被萬曆閒來無事拿一血,結果中標,生長子朱常洛,此後30多年大臣一直堅持立朱常洛為太子,萬曆堅決反對,由此展開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萬曆遷怒於王恭妃,此女被幽禁長期受折磨,生活十分悲慘,最後哭瞎雙眼。

首先萬曆只是不上早朝,但奏摺都會拿到內宮,他自己看,看後也不批覆,最擅長“留中”,看著底下的大臣們處理,想表達意見就由太監去轉達;萬曆的爺爺嘉靖也不上早朝,為了一邊修仙又能兼顧國事,就在深宮裡開了“內朝”,有事了叫上心腹大臣到內朝來商量定奪,再交給外朝辦理,萬曆把這一套繼承下來,如果有大事就開內朝,就開內朝,叫上相關大臣,到宮禁與自己商量,或者由太監代替自己在內朝與大臣相商,反正自己不見大臣。

萬曆的定陵,唯一開挖的皇陵,打開棺木發現,萬曆不但是個大胖子,還是個瘸子。

雖然萬曆不上朝,但皇權並沒有旁落,仍然有萬曆的詔書一封封從深宮發出,內閣和各部官員的作為,有太監和錦衣衛監視,有自己的私事都由太監去辦理。另外萬曆時期有幾次大的用兵,史上稱為“萬曆三大徵”,有平定寧夏叛亂、援朝抗倭戰爭、剿滅播州土司叛亂,萬曆都緊密參與其中,打到最後國庫空虛,一部分軍費從內庫中來,由萬曆掏腰包,所以萬曆不上朝,只是不想跟大臣們見面,但仍參與國家事務,小事不管,大事親自定奪,權利至始至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圖文繪歷史


明朝有兩個著名的不上朝皇帝,一個是萬曆皇帝,一個是萬曆的爺爺嘉靖帝。這爺孫倆人不上朝的時間總共近六十年!佔到明朝歷史的近乎四分之一。

但令人驚訝的是,嘉靖帝和萬曆帝的權力都沒有被架空,不僅沒有架空,而且還牢牢的掌控著權力。

道理很簡單,放過羊的人都知道,放羊不需要把每頭羊都管住,只要管住頭羊就可以。萬曆和嘉靖兩個皇帝管住大臣就是用的這個方法——管制內閣。

萬曆朝的內閣首輔,比較著名的有: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王錫爵、趙志皋、朱庚、沈一貫、方從哲、葉向高等等。這些人除張居正之外,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被萬曆皇帝嚴格控制。

萬曆朝伊始,萬曆皇帝年幼,張居正自己構建了一個由太后(李太后)、首輔(張居正)、權宦(馮保)組成的權力鐵三角。萬曆皇帝被張居正的壓制了整整十年。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第一時間把張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張居正死後,繼任的歷任首輔都已經由皇帝任命。繼任的首輔中,除了王錫爵尚有一絲強勢外,其餘的首輔幾乎沒有任何跟皇帝對抗的資本,唯以聖意為上。萬曆晚年,浙黨首輔方從哲擔任首輔的七年時間裡,幾乎沒有見過皇帝,雙方往來全靠文書,但方從哲幾乎所有的政意處理都由皇帝決定。

而且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政務尤其是重要政務還是要處理的,對於明朝的對外戰爭,比如“萬曆三大徵”和薩爾滸之戰,都是由萬曆帝自己拍板決定的。這個在紫禁城裡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宮裡決定了整個明朝的命運。


小約翰




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萬曆皇帝像


萬曆皇帝在位48年.,十歲的時候登基做皇帝,起初由於年幼,母親和張居正替他管理朝政。在張居正的管理之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明朝的發展還算可以。


▲影視作品中的張居正由郭東文飾演


親政之後,一開始,萬曆本來想做個好皇帝,但是發生了幾件不稱心如意的事情,讓他心灰意冷。


萬曆皇帝非常深愛鄭貴妃,想要立鄭貴妃為皇后,但是朝廷大臣一直反對,萬曆也就沒在堅持自己的想法。


鄭貴妃生下兒子常洛,萬曆皇帝想要立為太子,又遭到大臣反對,導致常洛是對了還不能進入翰林院學習,而且大臣言辭比較激烈,讓萬曆皇帝非常反感,直接導致萬曆不再上朝,不再面見大臣。


30年沒有上朝,但權力依然沒有被駕控,這與明朝的制度有著莫大關關聯,而且萬曆皇帝比較善於攻心,對人性把握比較到位。


在內閣制度方面,自從朱元璋廢掉了丞相之後,對於皇權的威脅,大大減少了,廢丞相設內閣,內個又分為首輔等,數人在在內閣擔任職位,相當於把丞相一個人的權力分給數人,自然造反或者架空皇帝權力可能性很小,即使有一人想要圖謀不軌,但是根本興不起風浪。





此外,萬力皇帝充分利用宦官,設立各種各樣的太監名目,比如替自己批閱奏摺的秉筆太監,,無形中看似不上朝,但是決定權還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萬曆皇帝充分利用宮內宦官掌握大權


而且這兩個部門相互制約,內閣負責朝廷,宦官負責宮內,而且這對皇帝負責,替皇上決斷,但是沒有皇帝的授意,他們是很難能夠發出獨立的聲音。


也相當於這樣說,雖然宦官整日陪在身邊,而且有權利替皇帝草擬奏摺,但是他們在宮外根本沒有勢力可言,滿朝的文武大臣,不是因為宦官而趨之若附,也不會因為宦官的幾句話,就能升職。


既然如此,宦官在宮外沒有什麼勢力可言,意味著宦官這群人,難以掀起大風大浪,而且內閣方面對宦官時刻虎視眈眈,主要稍有差池,滿朝文武彈劾的奏摺撲入皇宮。



一旦有了過錯,隨時都可以要了小命,就像王振、魏忠賢等,百姓都稱之為站著的皇帝,但是皇帝隨時都可以下詔書要了他們的命,所以,明朝雖然宦官干政,但是沒有造反的太監,這與萬曆善於決策分不開。

束竹醉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他不理政。萬曆之所以不上朝,和明朝的制度有關,和他自身也有關係。


明朝前期處理政務依賴朝會,有資格參加的所有京官和北京地區的地方官,都要在天色未明之際到宮門前守候。等皇帝駕到後,百官叩頭。之後四品以上的官員魚貫而入大殿,各部門的負責人向皇帝報告事務並請求指示,皇帝則提出問題或者答覆。這一套早朝外日出時開始,日出不久後結束。每天如此,極少例外。


到了明中期處理政務的機制逐漸改變,變成內閣廷議票擬、皇帝和司禮監批紅、六科封駁、六部執行的形式。此時上朝已經成為一種儀式,並不會影響君主的統治。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就說,朱元璋創立的文官制度,到了萬曆早已成熟,文官們要的只是一個個性平淡的君主作為天命的代表,其任務就是在他們的爭端無法解決時作出強制性的仲裁。這樣的一個皇帝,實際上已經不是國事的處置者,而是處置國事的一個權威性的象徵。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

所以萬曆的皇權得到了強化,可是實權卻受到了限制。他之所以三十年不上朝,正是意識到了其中艱難,遂消極怠工。終明一朝,都能看到朱元璋留下的影響,好壞皆有。


幾葦渡當年


萬曆皇帝開創了皇帝不上早朝的最長記錄,他當皇帝當了48年,然而卻有30年的時間沒有上早朝,實在是讓人側目和驚訝!!!

從萬曆登基開始,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就把持這朝政,迎來了明朝生養生息的十年,史稱萬曆新政。萬曆十年之後,張居正死了,萬曆如同脫韁的野馬,遊走在自我放飛的邊緣。


為什麼萬曆三十年不上早朝,卻可以安穩的坐在皇位上?

  1. 萬曆不上早朝,卻仍然把持著朝政!雖然說萬曆不上早朝,但是並不是說萬曆完全不理朝政。在《萬曆十五年》中,我們得知,明朝的早朝制度經過一系列的演化變得繁瑣沒有意義,雖然說是每天皇帝和在京的朝臣商量國事,但繁瑣的程序較多,非常累人。萬曆不上早朝,仍然通過內閣之間的交流和管理治理著大明王朝,萬曆實際上仍然把控著朝政。
  2. 明朝的內閣制度決定了皇帝只用是一個象徵即可!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指定內閣大學士制度開始,逐漸演變到萬曆的年代,從張居正死後,申時行當上了內閣首輔,就決定著明朝的文官集團不可能形成對皇權有威脅的力量,他們需要一個皇帝作為他們服侍和實在自我價值的範本,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他們的集體決策,從萬曆與他們決裂不願上早朝的“立太子的問題”就可以窺見端倪。

  3. 萬曆仍然掌握著絕對權力,包括軍權和官員任免權!萬曆年間,有著名的萬曆“三大徵”讓我們意識到真正的權力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我們知道,只有掌握了軍權,才可以說有可能架空皇帝,可是明朝的文官和武官制度,導致了文武分家,萬曆仍然通過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掌握著權力的命脈。

所以說,萬曆皇帝不理朝政多年,一是明朝的官員制度在起作用,另外就是萬曆皇帝本身也不是一個酒囊飯袋。他選擇荒廢朝政只是因為他在立太子的問題想要贏過文官集團!!!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嘉靖帝和萬曆帝都有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記錄。所以很多人會疑惑:這樣做皇帝行嗎?不會被大臣架空?謀朝篡位?比如嚴嵩這麼牛逼,權傾朝野,他就不會幹掉嘉靖帝而自己做皇帝?你可以這樣想,這樣問,但嚴嵩一輩子沒想過這個問題,不敢想!


萬曆帝長期窩在後宮,因為他的陵墓被髮掘了,有現代科學家通過他的兩條腿骨長短不一,說他是個瘸子殘廢,走路不便,所以“害羞”不上朝。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先不說萬曆帝是不是腿殘廢。說他是如何掌握朝政而又不用上朝(上班)的能耐。



(一)內閣首輔無法專權矇騙皇帝

明朝太祖朱元璋立下遺訓:宦官不得干政。

如果這條規矩一直保留下來,那麼明朝就沒有那麼多懶惰皇帝、垃圾皇帝!

明朝垃圾皇帝特多,嘉靖帝是一個!他的前任武宗也是一個!

因為明朝中後期都有太監專權!太監為什麼能夠專權呢?是皇帝給他權力!代替皇帝批閱奏章!

這叫做太監批紅制度。批閱大臣呈遞上來的奏章,本來是皇帝必須做的工作!歷朝歷代皆如此辦事!

可是,明朝的垃圾皇帝不辦事,又不肯讓出皇位,他就佔著茅坑不拉屎:指定一名有文化、文筆好點的太監代他批閱奏章。

大臣的奏章,首先彙總到內閣,由內閣首輔看奏章後提出處理意見,送交太監批紅(代皇帝批閱,行使皇權)。如果掌印太監認為內閣處理意見不妥,可以不批,專門向皇帝請示處理辦法。同樣道理,如果掌印太監批示的處理意見不妥,內閣首輔也可以單獨想皇帝報告,問皇上是否需要糾正?

有這麼兩道批閱奏章程序,內閣首輔想矇騙皇帝是不可能的!而掌印太監批紅想一手遮天,矇騙皇帝,也很難!

這就是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仍然能夠牢牢抓住權力的根本原因!

萬曆帝也是這麼一種控制權力的辦法!

(二)大臣想造反並不容易

在京城,有錦衣衛,由皇帝家奴(太監)統領,直接向皇帝負責!

在地方上,也有監察機構,有錦衣衛眼線,軍政大臣想私自調兵很難的。

錦衣衛就是皇帝私人特務組織!是朱元璋懼怕臣民造反,專門設計創建的特務組織。錦衣衛抓人,不必經過地方官府,不必經過刑部、都察院和內閣!


而內閣首輔如果想謀反,就要調兵,兵部掌握兵權,沒有皇帝下旨(太監批紅),任憑首輔大人請求三百遍,兵部也不會調動一兵一卒!

所以說,明朝中後期的皇帝治國安民、發展經濟的能力一般,或者說差勁,但他們肯動腦筋設計出這麼一種“互相制衡”的制度,只會有利於皇帝本人控權,是很有水平的!發明這個制度的人本身就可以拿“創新發明獎”。

萬曆帝親政以前,首輔張居正權力蠻大,大太監馮保也緊密配合,所以張居正的權力壓到太監批紅。但這是極特別情況,因為萬曆帝年幼,需要張居正輔政。後來萬曆帝掌權了,上朝厭煩了,就撿起嘉靖帝那套垃圾治國模式,繼續玩起佔著茅坑不拉屎的控權把戲!


萬曆帝廢除張居正改革,明朝已經走下坡路,他死後24年,明朝滅亡。(所謂南明政權,在正史上一直不被承認,是清朝否決南明朝廷)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大城公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這是真的。但是要說他三十年不理政,難道治理理政真的要和過家家是一樣的嗎?

萬曆皇帝更像是一個在家中辦公的皇帝。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也就是萬曆皇帝有殘疾,所以他並不便於去上朝,所以在一開始堅持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終於還是厭煩了,之後就再也沒有去上過朝了,改為在家理政。


不上朝,不代表他不理政。要是作為皇帝他卻不理政。大明王朝早就不知道是誰的天下了。

萬曆不是一位庸人,這是可以肯定的。他心思縝密,對於眾多大臣,他的運用也是極為高明的。在他統治期間,前十年有張居正,後面又有申時行,而且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人可以隨時隨刻的給他提供必要的信息。所以,即使萬曆不上朝,對各種朝廷事物也是瞭然於胸的。


再者,朝堂之上,一直都是表演的舞臺。


看看歷史上的那些朝會就可以知道。幾乎要做成一件事幾乎都成了一整套的系統。什麼名士清流的死諫,幾乎更是無時無刻不充斥在這樣的朝堂之中。奸臣佞黨也是在這裡勾心鬥角。一次朝會下來,究竟可以決定多少事,還有待商榷。

用道德做慾望的障眼法,在現實生活中,早就屢見不鮮,只可惜太多人看不透。朝廷中的你爭我鬥更是在朝堂之上表現的玲離盡致。所以不給他們無疑也不是一種好的方法。


一寸三分


首先,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管理國家,三大徵的完成即是明證。其次,朝廷毫不混亂,這不完全正確,實際上是萬曆因文官集團把持朝政,及立太子、寵貴妃、愛福王等事,要挾對抗皇權,所以對於朝廷的運轉採取了不合作態度(因為他本身就是朝廷運轉的最大依據),使得整個官僚機構在逐漸失去有效的統治能力,但過程是緩慢的而已。

萬曆十年(1582年),首輔張居正去世,生前經他十年實際治理國家,行考成法,一條鞭法,清查土地,國家實有徵稅土地七百萬頃,比弘治年間多近三百萬頃。“自正(正德)嘉(嘉靖)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

張居正去世後,生前所打擊的部分官僚集團,利用萬曆對於張居正平日作風的不滿(張居正長於謀國而短於謀身),有蔑視主上之意,說動萬曆追削其官職,並抄家。而張居正所推行的政策一概廢除。自此,明廷逐步陷入黨爭之痼疾中。但這一時期的萬曆,還是基本堅持出席朝會,以“召對”形式與大臣交流,並從而治理國家。

萬曆十四年(1586年),萬曆開始怠政,萬曆十七年(1589年),萬曆不再接見朝臣,萬曆十八年(1590年),萬曆徹底不再上朝。但不上朝不代表放棄管理國家,此後漫長的三十年裡,萬曆基本不與輔臣們見面,而處理政事,則通過“諭旨”的形式,向內閣傳遞旨意,從而將自己的意願落實到具體行動上。萬曆三大徵,就是以這種形式,在萬曆皇帝的一道道諭旨中,完成最終處理的。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另一方面,也是皇帝對於愈演愈烈的黨爭深惡痛絕的感情流露。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以爭“國本”的冠冕堂皇理由,黨同伐異,爭鬥不休。對於皇帝,文官集團經過近二百年的參與朝政,已經牢牢地掌握了治權,而皇帝,只不過是高高在上,享受名義上的道統而已。譬如萬曆之父隆慶帝,才不過中人,智不及小吏,也無意管理國家掌握朝政,但是這樣的一個平庸之人,卻在後世評價很高---“垂拱而治,天下太平”。儒家傳統思想下的聖主明君,就是隆慶定這個樣子。而萬曆,有著常人的思想,常人的喜怒哀樂,想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安排生活,這就在很多方面與儒家子弟出身的朝臣們產生了衝突,主要就是“太子之立”、“貴妃所寵”、“福王就藩”等方面。

經過數次與大臣們的爭鬥,萬曆明白了自己一個人鬥不過充斥整個朝廷的儒臣,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鮮活的、有自主思想的皇帝,而是隻要一個高高在上,充做儒家標榜的聖君牌坊。但是朝臣們又不能真正地將萬曆當做傀儡,因為儒家忠君思想的束縛使得大臣們只能用道德上的要求來制約皇帝。認清這一點的萬曆,索性採取了“曠工”來對抗朝臣,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弄得文官集團無可奈何。

但是,在決定國家大政方面,萬曆還是有著很清晰的思路,通過“諭旨”方式,來處理他認為要處理的重要大事。萬曆後四十年,沒有宦官為禍,沒有權臣當道,沒有外戚干政。救朝鮮,平播州,滅哱拜,乃至於處理“梃擊案”,部署反擊建州入侵,都有著皇帝在期間發佈最終意見,令群臣按旨意行事的背景。

至於說皇帝三十年不上朝,而朝政毫不混亂,也不全面。誠然,在萬曆“曠工”後,表面上整個官僚機構依舊按照二百年來日臻完善的內閣制度保持運轉,但是,皇帝與大臣鬧翻的後遺症,在逐漸的發酵。

儒家思想下的國家治理標準,是群臣奉君主在上,各司其職,所謂“聖天子垂拱而治”。但是,這套統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皇帝本身,所有治理國家的合法依據,就在於皇帝本人的認可,“受天子詔命司牧萬民”。儒家傳統上的聖君:漢文帝 、宋仁宗、明孝宗,都是這一模板下的佼佼者。反之,如萬曆的伯祖父--一代頑童皇帝-明武宗正德帝,那簡直是整個文官集團的噩夢!幸好是正德三十而崩,如果按他宗自己的心性,隨心所欲,嘻哈治國,那估計不是大明提前玩完,就是文官們忍無可忍,來一次“伊霍之事”(話說正德帝落水,估計就有這個原因)。

而萬曆,既沒有正德那種無所顧忌、天馬行空的風格,也沒有其父隆慶垂拱而治、事由群臣的胸懷。他就是“非暴力不合作”,既不放棄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威權“魁柄獨持”,以自己身為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合法依據所在,使得文官們受制於儒家忠君思想所限,無法對其有任何實際性的手段。又不主動參與官僚集團的治國方略,導致整個文官集團在道德高點上無所適從,思想上信仰上都缺失迷茫,從而客觀上造成整個統治集團的日漸腐敗黑暗,無論道統、還是治權,都在看似有序的歷史進程中走向衰亡的深淵。

萬曆三十年不早朝,起初並不是皇帝的本意,萬曆想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想勵精圖治不想做儒家思想控制下的朝廷中一個提線木偶,不想僅僅成為一個道德的活化象徵。但是大臣們實際掌握了治理天下的權利,對於皇帝,所奉行的不過是將他高高供起,以道德品質將他包裝為自己合法統治的法理所在。萬曆本是聰明人,看穿了這一切,也採取了反抗措施,但是沒有成功。所以在之後的數十年中,萬曆以自己的方式開始報復臣子,拒絕上朝,拒絕召對。奏本中關於國計民生的大事就批覆,關於禮儀道德諫言一律束之高閣,包括文官集團的的人事安排,也一律不批覆,使得官僚機構“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數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通過這些報復措施,萬曆大大地出了文臣們“要挾聖躬、訕君賣直”惡氣。但是,對於國家的平穩發展,君臣們的鬥氣,所產生的副作用、或者說國家的衰敗,皆由此而生。

萬曆四十年(1612年),南京御史上疏:臺省空虛,諸務廢墮,上深居二十餘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沉之憂。而這些,萬曆是一概不理的,大明的國勢,也不可遏制地頹敗下去。而萬曆本人,崩逝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此後大明的一切國家大事,他都看不見了,不用再考慮上不上朝,召不召對的事情。朝廷的混亂局勢,在他死後明明白白地到來,他也管不著了。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伯虎42


萬曆年間的明朝怎麼能說是不混亂呢?西北、西南、東部沿海皆有戰事發生,各地官員職位空缺,而皇帝還在宮中修仙,因此史學界認為“明朝在萬曆年間就已經滅亡了”。

幼年繼位的萬曆皇帝。

“少年天子”萬曆皇帝繼位的時候,明朝的政權還是十分穩定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等一眾清廉幹練的官員負責打理朝政,東廠首領馮保也是歷史上罕見的好太監,後宮裡,前朝皇后和太后相處的也十分融洽,可以說明朝出現了短暫的中興的景象。


在萬曆皇帝親政之前,他十分尊重張居正,並且支持他的改革事業。張居正為了報答萬曆皇帝對他的信任也是事必躬親,將大明朝上下的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

親政後突然翻臉的萬曆皇帝。

就這樣順風順水的做了10年皇帝之後,內閣首輔張居正去世了,萬曆皇帝終於迎來了自己親政的時刻。

為了急於擺脫張居正在朝廷上下的影響,萬曆皇帝為張居正編織了很多罪名,將他提拔上來的官員也都罷免了官職。那些當年被張居正所打壓的官員們看到了機會,紛紛向萬曆皇帝報告張居正的罪行,有人還因此獲得了官職。

萬曆皇帝如此急不可耐的搞清算行動,也為明朝官場的動盪埋下了隱患。

心血來潮的“三十年不上朝”

有一天萬曆皇帝突然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上朝從此也開啟了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的荒誕經歷。文武百官們的奏摺都送到了後宮由皇帝批閱,也經常被不想管理朝政的萬曆皇帝擱置。

萬曆皇帝雖然不再上朝了,但是他一點也沒有放鬆皇權,明朝上下的大小事都必須由他親自決策,任何人不得僭越。這樣做雖然防止了新的大臣專權的出現,卻也使政府效率極低,明朝的國力也在一點一點的下降。

一個“神”字,讓後世浮想聯翩。

萬曆皇帝的諡號是明神宗,這個“神”字概括的非常精闢,形象的向人們展示了這位30年修仙的皇帝的昏庸。由於萬曆皇帝繼位時,明朝國立尚且強盛,因此他在位48年,大明朝仍然氣數未盡。可此時的大明王朝也只是在苟延殘喘之中支撐著,再也不是一個耀兵異域的強大帝國了。

晚年的萬曆皇帝沉迷於斂財,每日流連於美酒女色之間。終於遼東戰事的慘敗氣得萬曆皇帝一病不起,而他為自己精心修建了30年的定陵也終於有了主人。


一點個人的小見解,歡迎評論和關注。


趙公


自萬曆十五年起,萬曆兄徹底罷工了,不但不上朝,你還根本見不到他的人影,如同人間蒸發一樣,大臣們剛開始還以為萬曆身體不適過一段時間就能正常上朝了。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三十年,萬曆也直接打破了他爺爺嘉靖保持的二十多年怠工的記錄,一舉奪金,看來家族基因還是很強大。但讓人奇怪的是三十年不露面的萬曆為什麼始終將權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內閣與太監淪為工具

萬曆不上朝不代表他不工作,這位難伺候的主兒把所有事情都交給內閣處理,他只需要最後拍板就可以了。同意還是不同意,直接命發佈令。大臣想和他當面商討對策,卻見不到這位主的人影,又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最後只得尊崇萬曆的命令。各位官員也是被萬曆整的夠狠,一氣之下提出辭職。想跑,沒那麼簡單,萬曆是不會批准的。而之前那些掌握實權的太監完全成為了皇帝與內閣大臣聯繫的工具。這樣一來之前一直牽制皇權的太監與內閣基本沒啥權利了,都集中在這個不上朝的皇帝手上了。而這些官員與太監雖然內心已經罵死萬曆了,但也不敢有其它想法,畢竟張居正和馮保的下場都是有目共睹的,你難道比他們還牛?

監察百官

明朝的特務機構那是十分的發達,這是一個十分恐怖的統治手段。各位官員在監察機構和錦衣衛的監視下,哪裡還敢有非分之想,只要能平安度過這一輩子就好了,當時這些機構都是直接聽從於萬曆,而萬曆正是依靠這些監察機構才能準確獲知外界消息。


手握軍權

萬曆牢牢地將軍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萬曆三大徵不管各位官員最後是同意還是反對,最終都由萬曆說的算。那些大臣沒有軍權,想要坐大那是不可能的。

是我也會學萬曆

所以,萬曆雖然幾十年不上朝,但他依舊將權利掌握在手上,正是因為他將這些臣子完全掌控了。看似不管事,實際是他只管大事,小事糊塗,大事這位仁兄那是一個機靈。做皇帝本來就是一個吃虧不討好的事,明明可以通過這些手段完成一些事情,萬曆哪還願意天天上朝,聽這些人打口水仗,安安靜靜做最後的大boss不好嗎?



只可惜戲耍了大臣一輩子的萬曆,沒想到幾百年後會有一個叫郭沫若的狠角色把他也戲耍了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