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引言

鄭光祖是元代中後期曲壇最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創作的《倩女離魂》與《拜月亭》、《西廂記》、《牆頭馬上》合稱為“四大愛情雜劇”。在“四大愛情雜劇”中,《倩女離魂》是最為奇特的一部,其主體故事由超現實的離魂情節與還魂情節構成。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元雜劇四大悲劇與四大愛情劇

著名戲劇史家周貽白曾指出中國古代戲劇“同一故事,作而又作,不惜重翻舊案,蹈襲前人”的特點,《倩女離魂》亦不例外,其愛情婚戀題材與超現實情節都來源於唐傳奇《離魂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鄭光祖在繼承前人故事的同時,還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進行了改編。於是我們看到,《離魂記》和《倩女離魂》講述的雖是極為相似的故事,但其情節、人物和內涵卻存在較大差異。

此時出現了一個重要問題,這種差異是因何造成的?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作者不同的創作心理決定的,而作者的創作心理則主要由個人經歷、時代文化決定。下文筆者即通過對比《離魂記》和《倩女離魂》,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以觀唐元兩代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倩女離魂》書籍封面

一、《倩女離魂》對《離魂記》情節的改編

魯迅曾在《唐之傳奇文》中這樣寫道: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然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特異……而大歸則究在文采與意想,與昔之傳鬼神明因果而外無他意者,甚異其趣矣

《離魂記》即是這樣一篇“究在文采與意想”的傳奇佳作,其主體故事和六朝的龐阿故事一樣由超現實的“離魂”情節構成,但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遠比龐阿故事成熟。《倩女離魂》大體上沿用了《離魂記》的情節結構,但在關鍵節點處做了明顯改動。

1. 《離魂記》所講述的故事

《離魂記》講述的是倩娘離魂追隨所愛之人王宙的故事。故事中的倩娘為張鎰幼女,王宙為張鎰外甥,一個“端妍絕倫”,一個“幼聰悟,美容範

”。張鎰特別器重王宙,並經常開玩笑說將來把倩娘許配給王宙。倩娘和王宙青梅竹馬互生情愫,但家裡人並不知道。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離魂記》畫本

後來張鎰的幕僚中有人向張家求親,張鎰同意了。倩娘“聞而鬱抑”,王宙則“深恚恨”,兩人都非常難過。王宙託詞說要調任,請辭去京城。張家勸止不住,只好厚禮相待送走了王宙。王宙與舅舅告別上了船,心中暗暗悲愴。

當夜,倩娘赤著腳追趕到王宙的床邊,王宙“驚喜發狂”,執手相問因何而來。倩娘哭著說道:君厚意如此,寢食相感。今將奪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將殺身奉報,是以亡命來奔。之後兩人連夜行路,不出數月就到了四川。

五年後,兩人已經生了兩個兒子。倩娘時常思念父母,並因不能盡孝而感到悲傷。於是,王宙便與倩娘一起回到了衡州。到了舅舅張鎰家後,王宙才發現原來倩娘一直抱病在家。原來,追隨王宙而去的是倩娘之魂體。最後,家中的倩娘與從外歸家的倩娘相遇,兩人身型疊合融為一體。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離魂記》插畫

2. 《倩女離魂》的情節改動

《倩女離魂》大體上沿用了《離魂記》的情節結構,講述的同是王宙(王文舉)和倩倩娘(倩女)的愛情故事,其核心情節依然為離魂和還魂。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鄭光祖在繼承這兩大情節的同時,還做出了明顯改動。

在《離魂記》中,王宙離開張家的原因為“家人莫知其狀……鎰許焉”,家人並不知道兩人的私情。但在《倩女離魂》中,王文舉和倩女已有婚約在先,王文舉離開張家是因為老夫人的阻撓。老夫人先是令王文舉與倩娘以兄妹相稱,之後又這樣說道:

孩兒,你也說的是。老身為何以兄妹相呼?俺家三輩兒不招白衣秀士。想你學成滿腹文章,未曾進取功名。你如今上京師,但得一官半職,回來成此親事,有何不可?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王文舉與倩女戲曲形象

與之對應的是,《離魂記》中倩娘離魂追隨的原因為“君厚意如此,寢食相感”,完全是出於愛情。《倩女離魂》中倩娘離魂追隨王文舉,則多了許多對現實的憂慮,對此將在下一節中展開論述。

在《離魂記》中,倩娘還魂時“鎰大驚”,還魂後“其家以事不正,秘之”,但倩娘在還魂的過程中並未受到阻攔。但在《倩女離魂》中,倩女還魂的過程並沒有這麼順利。王文舉在得知倩女為魂體之後,怒喝道:小鬼頭,你是何處妖精?從實說來!若不實說,一劍揮之兩段。在倩女的哀求和老夫人的阻攔下,倩女魂體才得以回到本體之中。

二、《倩女離魂》對《離魂記》人物的改動

1. 王宙到王文舉的變化

《離魂記》中的王宙在《倩女離魂》中變成了王文舉,二者既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時也存在明顯不同。從王宙到王文舉,變化的除了名字之外,還有名字對應的人物形象。

《離魂記》中的王宙是一個真情隨性之人。在張鎰將倩娘許配給他人之後,王宙“深恚恨”,隨即找藉口離開了張家。王宙對倩娘是有真情的,他“陰恨悲慟”但仍“決別上船”,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宙有著極強的自尊心,他的離開並非是薄情寡義,而是一種反抗方式。在看到倩娘追隨而來後,王宙當即“驚喜發狂”。在聽倩娘講明事由之後,王宙便“欣躍特甚,遂匿倩娘於船,連夜遁去”。從中不難看出,王宙的真情與隨性。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倩娘送王宙

《倩女離魂》中的王文舉則顯得略為迂腐、世俗、不講人情。“春榜動,選場開,小生一者待往長安應舉,二者就探望岳母,走一遭去”,王文舉與倩女已有婚約在先,對於老夫人的刁難,他並未作出反抗,因為他認為那在情理之中(倩女則不然)。在倩女追隨而來後,王文舉並不像王宙一樣驚喜若狂,而是極為嚴厲地對倩女進行了說教:

古人云:“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老夫人許了親事,待小生得官,回來諧兩姓之好,卻不名正言順。你今私自趕來,有玷風化,是何道理……小姐,你快回去罷!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王文舉與倩女

而在得知跟隨自己的為倩女之魂體後,王文舉竟毫不念舊日恩情,拔劍欲砍倩女魂體,此舉雖合於理,但卻近乎無情。

2. 倩娘到倩女的變化

《離魂記》中的倩娘是個重情亦重孝之人,她先是因情而追隨王宙而去,之後又因孝而歸家。情與孝在倩娘身上得到了統一,使之成為了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物。事實上,《離魂記》中的王宙也是近乎完美的。

《倩女離魂》中的倩女雖也重情,但卻顯得更為世俗。倩女在見了王文舉之後“神魂馳蕩”,老夫人卻以“三輩兒不招白衣秀才”之由推遲婚期。雖然王文舉做出了“小生得了官時,便來成此親事也”的承諾,但倩女卻並不放心。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倩女畫像

倩女之所以要追隨王文舉而去,除了情感的因素之外,還有對現實的憂慮。在面對王文舉的說教之時,倩女曾這樣問道:

你若是赴御宴瓊林罷,媒人每攔住馬,高挑起染渲佳人丹青畫,賣弄他生長在王侯宰相家。你戀著那奢華,你敢新婚燕爾在他門下?你做了貴門嬌客,一樣矜誇。那相府榮華,錦繡堆壓,你還想飛入尋常百姓家?那時節似魚躍龍門播海涯,飲御酒,插宮花,那其間佔鰲頭、佔鰲頭登上甲。

不難看出,倩女比倩娘更為世俗化,她知道此次分別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當然,我們也不應忽視倩女的一片真心,她除了擔心王文舉登第之後會變心,自己也做出了“你若不中呵,妾身荊釵裙布,願同甘苦”的承諾。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倩女戲劇形象

三、從《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通過前文分析,我們發現《倩女離魂》在沿用《離魂記》故事題材及情節結構的同時,還在情節和人物進行了改編。離魂和還魂在《離魂記》中是奇異的超現實情節,其對應的是愛情與親情,但在《倩女離魂》中卻多了許多世俗的考量。與之對應的是《離魂記》中的王宙和倩娘近乎完美,而《倩女離魂》中的王文舉和倩女則更為世俗。

此時出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從唐傳奇《離魂記》到元雜劇《倩女離魂》為何會發生這種變化?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唐元兩代文人處於截然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從唐到元文人的地位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直接影響了文人的創作心態。

1. 唐元不同的社會文化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不僅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思想領域亦較為開放。因為數代統治者的提倡,佛道思想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儒家正統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撼動。再加之唐朝皇室並非正統漢人,其婚戀風俗中帶有不少胡人的習慣,有唐一代公主改嫁者頗多,這無疑會使社會文化對男女戀愛、婚姻持一種更為開放的態度。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唐朝仕女圖,亦可看出當時社會較為開放

於是我們看到在《離魂記》中,倩娘追隨王宙而去,王宙驚喜若狂。而在發現倩倩娘魂體之時,眾人雖感到驚奇,但卻也能保持鎮定以觀其變。倩女之父也並未因王宙倩女私奔,而對他們強加責難。

元朝的社會文化則遠不如唐朝開放,一方面宋朝理學所框定的倫理道德已深入文人的骨髓,另一方面元代統治者又將理學設定為官學,大力提倡封建倫理道德。同時,到了元代中後期,朝廷亦有意識地加強對雜劇創作的控制,使之充滿說教氣。

於是我們看到在《倩女離魂》中,王文舉在看到倩女追隨而來後,其並未像王宙一樣驚喜若狂,而是嚴詞厲色地對倩女進行了一番說教。在發現倩女之魂體之後,王文舉則表現得極為理智,毫不顧忌昔日恩情。此外,倩女已和王文舉有婚約在先,其私奔之舉亦更容易被接受。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元仕女圖

2. 唐元文人的不同社會地位

唐朝物質發達思想開放,同時還有著較為公平的科舉制度,唐朝文人整體上在社會中擁有比較高的地位。事實上,從傳奇這一文體的盛行也能看出唐朝文人的社會地位,傳奇創作多以追求奇為宗旨,雖也關注社會現實,但究其本質來說還是屬於士大夫階級的貴族文學。同時,傳奇小說中往往也充滿一種盛唐氣象,即使是在安史之亂後。

《離魂記》中的王宙真情隨性,他既能在張鎰將倩娘許配給他人之後馬上找託詞離去,也能毫無芥蒂地接納追隨而來的倩娘,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他身上帶有一種理想主義色彩。倩娘這一人物同樣是理想化的,她既能因愛情追隨王宙而去,又能因親情回到父母身邊,親情和愛情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統一。

元朝文人則遠沒有唐朝文人幸運,一方面元朝科舉長期停擺,文人失去了科舉入仕的途徑;另一方面即使在恢復科舉制度之後,漢族文人亦處於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中。鄭光祖以儒補杭州路吏,但數十年過去了卻連依例轉遷的機會也沒能得到。同時,元朝文人也不再與唐朝文人一樣高高在上,而是時常出沒於勾欄瓦肆之間,對普通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對較為了解。

透過《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改編,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鄭光祖畫像

於是我們看到,《倩女離魂》中的王文舉只能將自己的希望寄託於科舉登第之上,即使有婚約在先亦不敢主動爭取幸福。在倩女追隨而來後,他之所以詞嚴厲色進行說教,其實是有掩飾內心不安的成分在內。而在倩女說出了自己的憂慮之後,他還不忘問一句“倘不中呵,卻是怎生”。

結語

《倩女離魂》中的王文舉和倩娘不像《離魂記》中的王宙和倩娘一樣完美,但這並不意味著《倩女離魂》在創作上的倒退。《倩女離魂》中世俗化的人物雖然顯得不那麼美好,但無疑卻更為真實,更符合現實中的人物。

參考文獻

  •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中華書局.2011版
  • 陳玄祐 《枕中記》(魯迅編《唐宋傳奇集》).齊魯書社.1997版
  • 鄭光祖 《倩女離魂》.長春出版社.2013
  • 周貽白 《中國戲曲史長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