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親密 時而劍拔弩張 西夏與宋雙邊關係的演變


導語:宋與西夏兩國曆史上曾經並存,兩國實力最盛的時候,相互交戰企圖吞併對方,但他們當中的任何一方都難以一次消滅對方,在這樣的局勢下,他們只得相互妥協求得共存。

歷史上,宋與西夏時而親密,時而劍拔弩張,都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但西夏在一次次無節制的對外主動戰爭中,消耗了國力,造成後期與周邊後起強國交往、抗衡中的無力。

從宋與西夏關係的變化中,就明顯的看到在西夏與宋尖銳對峙的幾年,西夏錯過了國家實力積蓄的黃金時期,透支了國力,這也成為後期西夏無力與蒙古抗衡的重要因素。


1、 自李繼遷抗宋自立後

早在西夏夏太祖李繼遷的時候,宋夏就開始了為"國家名分"開始的爭鬥,而在李繼遷去世後,從李德明一朝開始,夏向宋稱臣,換來"白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的賞賜,宋夏之間進入和平時期。

時而親密 時而劍拔弩張 西夏與宋雙邊關係的演變

(圖一,李繼遷 畫像)


確實,宋夏兩國關係好的時候,宋與夏進行貿易,從西夏那邊買來鹽等生活必需品,再出口給西夏布匹、茶葉等日常用品,兩國各取所需,促進國家發展,這是宋與夏和議傳統的緣起,事情發生在景德年間,也被稱作"景德和議"。

李德明去世之前就曾經告誡李元昊,宋為我們提供穿衣服用的布匹,這是宋對我們有恩,再看看以前太祖時期,連年打仗的時候,我們的子民生活多麼困難!國家不能再經歷戰爭了,要珍惜與大宋的友好。

時而親密 時而劍拔弩張 西夏與宋雙邊關係的演變

(圖二,李德明 石像)


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才會珍惜和平,德明是元昊的父親,也許是從平常的交流中發現元昊未來可能是一個十分好戰的君主,才會對兒子說這番話。

而元昊當即反駁父親,整天就知道布匹,整天學宋朝哪些錦衣綢緞的風氣,我們自己的文化呢?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是軍隊的戰力,不是什麼布匹。從這裡我們就能夠看出,元昊好戰的價值取向。


2、 宋與西夏戰事驟起

李德明死後,他的兒子李元昊即位,他在宋仁宗景祐五年自立西夏國,相當於公然宣佈脫離宋朝的控制。不僅如此,李元昊還特地寫信告知宋朝,朝野震動,朝中多數大臣十分憤怒,主張出兵西夏,挫挫西夏銳氣。

時而親密 時而劍拔弩張 西夏與宋雙邊關係的演變

(圖三,李元昊 銅像)


宋朝在西夏脫離了控制、自立王國後的反應是十分強烈的,宋仁宗一度削去了李元昊官爵,兩國禁止通商,還把李元昊的畫像掛在邊境處,可以斬李元昊者立賞。

這一招非常容易挑撥李元昊周圍人的關係,有人看到大宋懸賞李元昊,自然可能想方設法刺殺他,用李元昊的人頭換到一方爵位。這時候,如果一個帝王手腕不硬,很容易被周圍人傷害。

但李元昊經受住了這種考驗,不僅沒有讓西夏因宋的挑撥人心混亂,反而讓難管的西夏人心更齊。他亂世重典,頒佈了嚴格的命令,規定了獨特的民族服飾、禮儀,甚至還創造了獨特的文字——西夏文。

時而親密 時而劍拔弩張 西夏與宋雙邊關係的演變

(圖四,李元昊 石像)


這三年是宋夏關係最緊張的三年,北方民族給大家的印象常常是驍勇善戰,事實也確實這樣,北宋重文輕武,在軍事上不敵西夏。

三川口戰役、好水川戰役、定川寨戰役,哪個都是死傷慘烈,最慘烈的一場定川寨戰役,宋軍死亡九千餘人,在古代,一場戰爭死傷近萬,足以看出這場戰爭的慘烈。

李元昊也想過趁戰爭勝利直搗中原,但國內軍事力量有限,另外一路去往甘肅的軍隊遭到當地軍隊的奮力反抗,西夏軍大敗,可以看出,兩國實力不相上下、各有千秋,任何一方想吞併另一方都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


3、 宋夏和議

三次戰爭都以宋從慘敗而宣告終結,按理說西夏在屢次戰爭中都獲得了勝利,正是乘勝追擊的好時候,為什麼也願意答應議和呢?

事實上不僅西夏願意達成和議,甚至是李元昊親自派出了使臣前往宋朝議和。大家別忘了,當時的局面是三國鼎立,不僅要考慮到宋的實力,還要考慮遼國的態度,大遼對西夏也造成了十分強大的威脅。

時而親密 時而劍拔弩張 西夏與宋雙邊關係的演變

(圖五,宋、遼、西夏局勢圖)


李元昊此人熱愛戰爭,很有管理國家的天賦,不過缺點就是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有些窮兵黷武,連年戰爭也掏空了西夏的國庫,剛剛建國不久的西夏難以繼續支撐高額的軍費開支,國內怨聲漸起,所以,西夏也十分樂於和議。

宋夏議和的結果是,宋夏兩方重新開啟貿易,曾經的歲幣政策也再度開啟,這次宋朝開出的籌碼是15萬匹的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相比李德明那時候的"歲賜"著實增加了好幾倍。

這次和議史上稱作"慶曆和議",是因為和議的時間是公元1044年,仁宗的年號為慶曆,所以這樣

其實史書記載,這種名聲上的折損對李元昊在國內的地位並沒有什麼損害,李元昊在西夏仍然自稱為王,只是和議上有如此表達而已。


4、 宋與西夏的衰落

宋仁宗寶元至慶曆年間的三場大戰役也掏空了西夏的所有積蓄,戰爭的最基本原則就是,發動一場戰爭,要在王朝所完全可以負擔範圍之內。否則,如果窮兵黷武,過度擴張,最終會失去民心,自取滅亡的。

仁宗"慶曆和議"後,宋與西夏也沒消停,小規模的戰爭在後來的英宗、神宗甚至徽宗朝也時有發生,總體也是為了邊境土地的爭奪。

前面我們提到,西夏面臨的周邊國際環境十分複雜,遼與後來的金、蒙古都對西夏虎視眈眈,為了攻打宋而任性的耗用了國家的大部分力量,實際是十分不可取的,但西夏悔之晚矣。

時而親密 時而劍拔弩張 西夏與宋雙邊關係的演變

(圖六,西夏周邊環境)


南宋時,金對南宋虎視眈眈,企圖一口吞掉宋,金還曾經在蒙古攻打西夏的時候沒有出兵幫助西夏,所以西夏與金也有些過節。所以後來夏還曾經主動聯合宋攻打金,不過後來也是不了了之。

時而親密 時而劍拔弩張 西夏與宋雙邊關係的演變

(圖七,南宋時期宋與西夏)


這時候宋夏之間已經不再相鄰,兩國關係不再像北宋時期那樣劍拔弩張,商業溝通也受到阻礙,不過早年見宋與西夏的爭端,也為後來西夏國力的衰微埋下了禍根。


結束語:看看宋夏兩國關係發展的歷史就知道,戰爭是兩國相處中最不理智的國家交往方式,如果兩國可以早些放棄那些非原則性的分歧,互通貿易,避免不必要的戰爭勞民傷財,或許西夏還能在後期戰爭中堅持的更久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