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丹阳精兵以骁勇著称,为什么没听说出过丹阳名将?

真正鳄鱼不哭


曹操气的大骂道:

谁说丹杨出精兵我给谁急,我派夏侯惇去丹杨太守周昕那儿招募丹阳兵4000人不假。这帮丹阳兵太坏了,拿了我的银子,半路叛乱都跑了,4000兵马跑的只剩下1000人,心疼我的银子啊!

还是青州兵好,只服从我一个人的领导,我不死他们誓死效忠我。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三国志.武帝纪》)

看一看完整记载,就知道何为断章取义了!(夏侯惇形象图,他招募的4000丹杨兵跑了3000多)

刘备脸色铁青,说道:

陶谦真能套路我,给了我4000丹杨兵马,我就舍弃田楷追随他了,我自己才有乌桓人马1000多点。

谁知道丹阳兵太坏了,居然给吕布开城门,把我三弟翼德搞得大败,丢了徐州,老婆孩子全让吕布抓了。

布(吕布)遂夜进,晨到城下。天明,丹阳兵悉开门内布兵。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益德(张飞)兵,获备(刘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英雄记》)

这是一帮见利忘义的杂牌军。(张飞形象图,他被丹阳兵出卖,丢了刘备的大本营和妻儿老小)

孙策哈哈大笑:

你们这帮老帮菜,根本不了解丹阳兵,丹阳兵也分很多地区的,你们只有抓住他们的根基,他们还敢跑。这事我不说,让你们随便招人,哈哈哈!

丹阳兵在三国时期确实出现的次数比较多,真正打的漂亮战役确实很少很少,并不是什么精兵悍将,不要神话他们,他们就是看在银子的份上才去打仗的。

三国丹杨和三国丹杨兵

东汉末年,丹阳郡隶属于扬州管辖,包括现在的:

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当时这些地区开发的力度都非常少,地区内多山、河流,民众聚集。(陶谦像,丹杨人)

曾经做过多年丹杨太守的诸葛恪(诸葛亮侄子,东吴权臣)对丹杨兵有深刻的认识,他说:

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

丹阳郡内多山险,民众好勇斗武,加之山区有铜矿、铁矿,他们私自铸造兵器、甲胄,习武练战,此地有很多山贼,以抢劫为生。总之一句话“穷山恶水出刁民”!切记三国时期的丹杨民众不能和现在这些地区的人等同看待,民众迁徙变化很大。

三国时期的丹阳兵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三国时期的战绩乏善可陈,也缺乏能征惯战的将领。(三国时期丹阳郡辖区)

为何丹阳兵没有名将出现?

先看一下三国时期丹阳籍贯中能排上号的大臣和将领的统计,如下:

陶谦、笮融、纪陟、芮玄、刁玄、许眈、施畏及陈纪等人

这是三国时期丹杨出身的有名人物,这里面除了陶谦耳熟能详之外,其他人估计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些人,更谈不上什么名将了。统帅过丹阳兵的曹操和刘备吃亏很大,也谈不上战绩了,只有孙策、周瑜等人统帅的丹阳兵还算可以,但也不敢真用丹阳兵做最强的战力。

再看一下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历任的丹杨太守,绝大多数是名人、名将了,按照任职先后顺序如下:

周昕(东汉刘繇)、吴景(袁术、孙权舅舅)、周尚(刘繇)、吴景(袁术)、太史慈(刘繇)、袁胤(袁术的堂弟)、徐琨(孙策)、吴景、孙翊(孙权弟弟)、孙瑜(孙权侄子)、诸葛恪、李衡、沈莹、吕范、聂友、滕胤。(括号内为所属阵营)

这是三国到西晋统一之前的丹杨太守序列,自从徐琨之后所有太守都是东吴任命的,这些太守无一是丹杨人士!

丹阳兵最出名的一战是西汉时期李陵率领5000丹阳兵进入草原,独战匈奴8万骑兵,其中只有400人逃回大汉,李陵被俘之后投降了,不过丹阳兵善战从此留下了威名。

到了三国时期,丹杨地区的百姓大都爱好习武,很多人结伴做起了山贼,平时也务农。官兵屡次进剿却难以剿灭,于是采用招抚作为兵源也是非常好的选择。于是丹杨人就在重金的诱惑下摇身一变成了丹阳兵,他们还是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但并非训练精良的军队。

如果对丹阳兵进行系统的培训之后,也是一直劲旅。诸葛恪担任丹杨太守期间,精心训练了几万精兵,用来对抗曹魏,同时也是他在东吴作为权臣的根基所在。但对外战争中也乏善可陈,诸葛恪几乎是屡战屡败的,他的主力就是丹阳兵!

丹阳兵多是山贼、流寇团伙组成,也有当地习武的百姓,他们形成一个个小团体,互不统属,互不相让,谁也不服谁。这样的丹阳兵的群体中形成了中低层军官居多,而真正能够一统的将领却非常少,他们太难以把控这些丹杨兵了,稍有不慎就会被出卖,曹操、刘备就是典型的例子。

唯一能够调动大规模丹阳兵的是陶谦,他明白,自己手中有权、有钱就能笼络这些子弟兵,一旦失去权力和金钱,这些丹杨兵会毫无顾忌的各自散去。

这才是丹杨兵为何没有出名将的真实状况!(诸葛恪剧照,他全力清剿丹杨的山越和流民,招抚之后训练成丹杨兵)

<strong>

最后的丹阳兵。

西晋攻打东吴的淮南,丹杨太守沈莹驰援,他亲自挑选了5000丹阳兵,头上扎着青色的头巾,都携带者大铁锤,进攻西晋的军队。这批丹阳兵冲击西晋的军队阵营连续三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最终这些丹阳兵在冲击三次之后全军溃散,被西晋大将王浑击败。

其实在诸葛恪担任丹杨太守期间就对丹杨的山越和普通民众进行了区分和清缴。诸葛恪采取屯居策略,将普通百姓进行集中居住管理,集中收割粮食,将山越和粮食供给断绝,并不派兵进行入山清缴,而是派遣军队驻扎在周边,防止山越的劫掠。

坚壁清野的办法果然奏效,山中的百姓和山越顶不住饥饿难耐,最终携老扶幼纷纷出降,诸葛恪一次就抓获了10万山越。孙权得知消息后大悦,称:

献戎十万。

孙策、孙权等人频繁在丹杨征召士兵,数量非常大。究其主要原因最可能的是流民进入山中谋生,他们大都打家劫舍,时常攻击周边地区。诸葛恪全力清剿,就是让这些“山越”和流民都掌握在手中,而这些人大都不习惯农耕,美其名曰“征兵”也算是对这些人的妥善安置了。

三国时期的历史中对丹杨地区的“山越”和流民的记载非常少,而丹杨地区的这种人群又非常多,而且层出不穷,至于真正的原因最大可能就是“流民”和“越人”被迫逃进山中谋生了,才造成此地匪祸不断。




<strong>



<strong>


穿越再现彼岸


天下精兵出丹阳,而“丹阳兵”也因之著称于时。三国曹操曾曰:“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军事名家的赞誉让“丹阳精兵”青史留名,军中传说。

“丹阳兵”指出身扬州丹阳郡一带的士兵,大致包括今皖南、苏南西部和浙西北一带。《三国志》记载:“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郡、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东汉末年以来,统治者经常赴丹阳募兵。

陶谦就是丹阳人,他就拥有一支来自家乡的“丹阳兵”。陶谦凭借这支精锐之师,打败黄巾武装,坐稳徐州。史称:“张角之乱,此邦独以保险助国,为汉所嘉。”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陶谦派遣都尉张闿袭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陶谦何以敢挑战军事大鳄?还不是因为手中有“丹阳兵”。后来,曹操三打徐州而不能取胜,也是因为“丹阳兵”的厉害。

到了刘备增援陶谦拦击曹操的时候,当时刘备势力极弱,陶谦就送给了刘备四千“丹阳兵”。这支精兵成了刘备的家底子,在以后跟随刘备的日子里,转战南北,立下了赫赫。

直到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全军覆没,特别是丹阳精兵损失殆尽。从此蜀汉帝国就走下坡路了。

而“丹阳兵”真正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作用的,是在东吴手里。可以说,东吴政权的建立,“丹阳兵”功不可没。

据《三国志》记载,江东孙坚死后数年,其长子孙策苦求袁术,要回父亲的旧部无果,就只身去丹阳募兵,再加上几十匹战马,就成了孙策的最初家底。



在丹阳孙策结识了一代名将周瑜。在周瑜的帮助下,接连征战,队伍迅速发展到了数万人。当孙策挥军向吴、会稽进军时,却让周瑜“还镇丹阳”。周瑜成了丹阳兵实至名归的将领。

因为孙策深知要想平定江东,成就一方霸业,没有丹阳兵作后盾,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必须把丹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孙策的崛起,主要靠的是“丹阳兵”和周瑜。



其实,丹阳在东吴的地位举足轻重,“丹阳兵”也就成了东吴的国之柱石。其历任郡守都是吴王的亲信,如程普、太史慈、黄盖、韩当等。

到了三国后期,东吴能够在国力远不如魏国的情况下,偏安一隅,红旗不倒,也离不开“丹阳兵”的强悍。

孙吴神凤元年(公元252年),魏三路伐吴:王昶、毌丘俭向武昌,胡遵、诸葛诞率众七万攻东兴。吴太傅诸葛恪将兵四万“丹阳兵”昼夜兼程救东兴。援军赶到,脱去衣甲,只带盾牌,以丁奉为首的三千先登,大破魏军。

天纪四年(公元280年),晋大举攻吴,丹阳郡守岑莹率五千“丹阳兵”,以青巾裹额,多次向晋军发起冲锋,以死突破晋军坚固阵地。东吴同年投降,但“丹阳兵”的战斗力,足以流世。

“一将成名,万骨枯”,没有彪悍的“丹阳兵”,哪有这么多丹阳名将?那么真正出自丹阳的名将有谁呢?

一、朱治——三朝元老,稳定后方



孙坚时期就跟随孙家政战的老将。孙坚死后,随孙策依附袁术。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力劝孙策离开袁术,攻取江东,自图大业。孙策占据吴郡后,以他为太守。

朱治也是孙权为孝廉的举荐人,深受孙权的敬重。朱治任吴郡太守长达三十多年,孙权、周瑜常年在外作战,朱治把大本营治理的井井有条,孙氏政权的日益强大,朱治功不可没。

二、朱然——临敌胆定,尤过绝人



在《三国演义》中,朱然迎战关羽,大战三合,其势锐不可当。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随吕蒙袭取荆州。关羽从麦城突围时,他引军随后掩杀,与潘璋合力擒获关羽。

虎威将军吕蒙病重时,孙权问他说:“您如病重不起,谁能接替?”吕蒙回答说:“朱然胆识操守超越常人有余,我认为他可接任”吕蒙去世,孙权赐朱然假节,长期为吴国镇守江陵,总督西线防御。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亲率大军攻吴,朱然与孙桓为左右都督,领兵抵御。后随陆逊大破蜀军,追击刘备时,路遇赵云,被杀。但这不是历史。

夷陵之战后,朱然被拜为征北将军,封永安侯。孙权称帝,官至左大司马,为孙权所重。

正所谓天下精兵出丹阳,而百年三国,半部名将在丹阳。


闲将西话


说起来的话,丹阳并具体应该指的就是当时扬州治理下的丹阳,这个地方出产的士兵,说起这个地方出产的金兵在三国乃至之前的历史时期,那是鼎鼎有名的丹阳兵,首先崛起是在西楚霸王时期。

当时的西楚霸王,虽然他的8000江东子弟,并没有具体明确是在哪个地方招的,但是丹阳确实位于江东,也算得上是一批人参与到了西楚霸王所率领的8000江东子弟兵,把征战天下,战无不胜,战无不克,在巨鹿之战里面,两万西楚霸王最坚定的西楚是并帮助西楚霸王正面击溃了,30万蒙田所缔造的长城兵团,在彭城之战里面,西楚霸王又率领3万西楚骑兵击溃了几十万的诸侯联军,将刘邦逼得差点把自己的子女给扔了,最后西楚霸王甚至为了他的8000江东子弟兵,不愿过乌江,当然这只是一个噱头,但是江东子弟兵或者说丹阳的士兵,确实让整个天下为之侧目。

在汉王朝时期,李陵帅的5000单丹阳兵在大漠与10万,匈奴骑兵对战,最后,虽然战败,但丹阳兵的战斗力却让整个天下都为之惊叹。

丹阳素产精兵,三国时期陶谦率领3万丹阳兵镇守徐州,即便是曹操面对这支军队也要吃瘪,有人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丹阳这个地方这么容易生产精兵强将呢?

其实三国时期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对丹阳这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曾经有过一段话说这个地方的多山,而且民风淳朴彪悍,所以这个地方的精兵强将特别容易上头,打仗的时候最不要命,并且愿意参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方民风究竟如何和这个地方的物资生产情况以及历史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也许是因为历史上的因素,毕竟这个地方生产金币已经成为了一道风景线,(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地区生产并不是太好,所以当地老百姓更加愿意用武力解决问题,因此这个地方容易生产那些精兵强将。

但是也有人就会说了,为什么这个地方没有优秀的将领呢?其实也很简单,一个优秀的将领它不是天生的,很多时候他都必须要有自己的那一套实践生活,才能够去指挥一个部队进行作战,尤其是在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时候,这更需要教育底子,比如说吕蒙,吕蒙曾经不识字,被称为吴下阿蒙,但是当他学习读书,好好的去认真了解什么叫做指挥,以后慢慢的便当上了大都督的位置。

教育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个将军来讲,可看一下丹阳这个地方的情况乱也就算了,当地人还并不重视如何去管理,如何去建设当地基础设施,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丹阳这个地方很乱,人们的战斗力很彪悍,可脑子却有点反应不过来。

也就是俗称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头脑简单又不好好去开化,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地方只要负责打账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交给当官儿的就行了。

话虽如此,可丹阳精兵最后还是成了一道历史,为什么孙权在管理单元这个地区的时候,为了防止当地家族的做大做强,不停地充斥其他的百姓进入其中,很多的丹阳人其实是后来加入进来的,他们进来之后增加了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该地区进行物资生产同时,也脱去了丹阳本地人的那种血腥味儿,在这之后经历过多次战争,其实丹阳原本的那一批居民已经更新换代。

最后丹阳精兵成为了一段历史。


漩涡鸣人yy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然而真正的精兵也是一兵难求,丹阳兵就是三国时期以骁勇善战著称,成为各方争霸天下诸侯梦寐以求的精兵。

丹阳之所以能够出精兵,军事大家曹操就道出了原因:“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意思就是说,丹阳地区地形险峻,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当地居民在生活中经常爬山跋洼,身体素质很好;加之丹阳地区,居民有尚武的风气,人人都喜欢练点武艺,这无疑为精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三国时期,人人对丹阳兵是梦寐以求。徐州牧陶谦就是因为手中掌握有丹阳兵,才能够镇压徐州士族,坐稳州牧的位子;后来,面对曹操大军,陶谦以三千丹阳兵引得刘备离开田楷前来投靠,刘备在得到丹阳兵后也才真正成为一方小诸侯。这一时期,除了刘备、陶谦拥有丹阳兵之外,孙策也曾经前往丹阳募兵。之后东吴时期,历任丹阳太守也无疑手中握有丹阳精兵。

相比丹阳兵,丹阳将领在历史上显得没有那么出彩。但是也不意味着,三国时期没有丹阳将领的出现。

陶谦在徐州时期,后将徐州牧让给刘备。就在刘备外出讨伐袁术的时候,留守的张飞与丹阳兵将领曹豹就发生了冲突,之后曹豹联合吕布,将徐州拱手让给了吕布。这里的曹豹就是丹阳兵的将领,可惜之后被张飞所杀。

之后在东吴方面出现许多丹阳籍的将领,比如朱治、朱然。也有许多将领做过丹阳太守,比如黄盖、韩当、太史慈、沈莹等。

  • 朱治,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先后跟随孙坚、孙策征战,拥立孙权嗣位,累拜吴郡太守、九真太守、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安国将军,封毗陵侯、故鄣侯。

  • 朱然,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郡故鄣县人。朱治的外甥。历任、馀姚长、山阴令、临川太守,加折冲校尉。跟随吕蒙擒杀关羽,以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吕蒙死后,朱然代替吕蒙镇守江陵。夷陵之战中,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坚守江陵六月之久,抵挡住魏国曹真、夏侯尚、张郃等名将围攻,名震敌国。最终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

安定郡小书生


孙坚的淮泗将领集团就是啊,吕蒙,韩当,蒋钦,周泰,黄盖等等


浩浩的宝


朱然(182年-249年),就是丹阳人,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最大的战功是擒杀关羽和参加夷陵大战,打败刘备。

一、朱然早年和孙权是同学,交情甚好。

历任县令、太守等地方官后,带兵平定山贼,显示了卓越军事才能。

二、擒杀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朱然跟随吕蒙讨伐关羽,擒关羽、关平、赵累。

吕蒙死后,代替吕蒙,镇守江陵。

三、222年,刘备讨伐吴国,朱然与陆逊、韩当在夷陵大破刘备。,刘备于是败走,退还白帝。朱然从此,声威大震。


这是我在悟空问答的第151篇,如果您感兴趣,请加关注,

或者转发,请查看前面的150篇。


陈健4396


有时会有名将辈出有时没有,自古精兵出倆淮,所以不是偶尔辉煌了一下就可以名将辈出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a96000c0b9a7b017c51\

真情碎碎念


  • 丹阳出精兵这句话是说在丹阳这个地方,招募的士兵勇猛善战,只是说明了这个地方的人是良好的兵源,和出不出名将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比如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他在义乌招募士兵组成的军队,兵力为四千人,主要是由当地的农民和矿工组成。戚家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吃苦耐劳,武器装备先进,在每次作战中伤亡极少,而且战无不胜。戚家军在大小几百场的战斗中都没有败绩,斩首高达十余万级。但是义乌好像也没出过什么名将。
    一个地方是否能出名将,那要看那个地方有没有出名将的一些条件。例如,在战国时期,秦国就是一个出名将的国家,因为秦国有出名将的条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爵,以军功立足。在这种环境下,能成长为将军的人往是战功卓著,有着大量实战经验的人,所以他们在指挥作战中才能频频获胜,成为一代名将,秦国名将有白起、王翦、王贲、蒙骜、蒙恬、章邯等等。

扬杨刘


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曹操曾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一代军事名家的这句评语,使得“丹阳精兵”名留青史。

“丹阳兵”指出身扬州丹阳郡一带的士兵,大致包括今皖南、苏南西部和浙西北一带。他们之所以神勇,是因为丹阳郡是山越人的聚居地,山越民风强悍,骁勇善战,是各方霸主想招募的重要兵源。所以它的强大,不在于某一具体部队,而在于人的平均质素。早在三国前的两汉时期,丹阳兵几乎就是精兵的代表,闻名天下。

据载,西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令名将李陵率五千精兵出居延,至浚稽山迎战匈奴。匈奴单于召八万多精锐铁骑围攻汉军,竟连遭败绩。单于当时惊叹道:“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打算退兵时,有名个汉军告密说李陵军中箭支将尽,且没后援,匈奴才拼死恶战。汉军虽然伤亡惨重,五千军兵仅四百余人撤回关内,但此战令匈奴胆寒。这五千精兵,丹阳兵是主要构成部分,有小部分是楚地的士兵。

直到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丹阳兵在多名豪杰的率领之下,发挥巨大作用。早在曹操讨伐董卓时期,因贪功冒进几全军覆没,及后与夏侯惇一起去丹阳募兵,最终扬州刺史陈温为曹操招募了一千多名“庐江上甲”。另外徐州老军阀陶谦。他是丹阳人,手中虽非猛将如云,但是握有老本-精锐“丹阳兵”三万。

陶谦倚仗他们打败黄巾武装,坐稳徐州。史载:“张角之乱,此邦独以保险助国,为汉所嘉。”后来,曹操三攻徐州不克,也因为丹阳兵的厉害。到了刘备增援陶谦抗曹时,当时刘备势力极薄,陶谦就送他四千丹阳兵;这支精兵成了刘备“家底”,及后跟随刘备转战,立下战功。

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史料记载,江东的孙坚死后数年,其长子孙策“志在立事”,去找袁术要求将父亲生前的旧部交回统领,但袁术为人反覆,言而无信。最终孙策的坚持下,以一千多老弱残兵换来自由之身,再去丹阳募兵,配合几十匹马,就成为了孙策的最初家底。

当时丹阳的新郡守是周尚,其侄儿就是三国名将周瑜。周瑜前往丹阳探望叔父期间遇上孙策,二者配合之下接连征战获胜,孙策亦慢慢积聚数万士兵。他继续向吴、会稽等郡进军时,却让周瑜“还镇丹阳”,因孙策深知要想平定江东成一方诸侯,一定离不开丹阳的兵源等物资,必须坚守丹阳根据地。

孙策发迹之初,主要得益于周瑜及丹阳。他自己也说:“周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当中周瑜的“发众及船粮”,也就是派遣丹阳兵和输送丹阳的战略物资。丹阳在东吴的地位举足轻重,历任郡守都是吴主亲信重臣,如程普、太史慈、黄盖、韩当等。

到了三国末期,东吴之所以能在国力远不如魏国下“偏安”,也离不开丹阳兵的死战。孙吴神凤元年(公元252年),魏军分三路攻吴,其中七万大军猛攻东兴,守军告急,诸葛恪亲率四万丹阳兵驰援,援军赶到阵前,脱去衣甲,只带短刀盾牌冲杀,魏军死伤过半惨败。天纪四年(公元280年),晋大举攻吴。丹阳郡守岑莹率五千丹阳兵,以青巾缚头决死,多次向晋军阵地冲锋,竟能突破晋国大军坚固防线。

东吴政权在同年投降,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但“丹阳兵”令人闻风丧胆的战力,足以流世。到了晋代以后,丹阳郡民风强悍的山越人,或被剿灭,或被安抚出山,渐至被同化,丹阳“精兵”的光彩就真正成为了历史。





大爱中国书画


兵和将是有区别的,有句话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