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中战斗力如何锁定敌方飞机?

一品数码


空战中战斗机如何锁定敌方飞机?军用飞机的锁定和跟踪系统使用的都是机载雷达。飞机雷达一般有两种模式:搜索和跟踪。

在搜索模式下雷达以波峰形状扫描天空,当目标飞机被雷达电波感应到时,则会反射到显示屏上。在搜索模式下飞行员不能锁定或者跟踪,但是可以根据敌机的飞行状况来调整下一步行动。

上图是F-16战隼战斗机处于搜索模式下的雷达。每个白色块都是雷达回波,由于雷达仅扫描而不是跟踪,因此没有显示更多的雷达信息。不过可以测量雷达回波的多普勒频移,来估算目标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速度。
当飞行员进入跟踪模式时,雷达的探测范围将集中到一个目标点上,而且它可以显示的目标信息也更多。下图是跟踪模式下的F-16战隼战斗机雷达。


纵横战略


当然是通过机载雷达来实现对敌方飞机的锁定了,机载雷达锁定目标的原理是:雷达开机后以搜索模式对空域实施探测,当雷达探测到目标以后自动或手动从收索模式转换为跟踪模式,对目标进行持续跟踪,这个过程就叫做“锁定”。

雷达对目标的锁定本质上是对目标进行不间断的电磁波探测,而且是针对性的探测。

举个例子:当战斗机的机载雷达探测到前方空域有两个目标,且飞行员决定只攻击其中一个时,飞行员就会将雷达调至“手动”状态,然后选择他想攻击的那个目标用雷达进行锁定。

当雷达按照飞行员选择的目标进行探测以后,雷达就不再对前方空域做搜索式的扫描了,而是针对该目标的持续探测,雷达的探测角度随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死死地“盯着”目标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雷达锁定目标”。

▼下图为战斗机搭载的相控阵机载火控雷达。

雷达的探测原理

雷达是是英文Radar的音译,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意思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通过天线发射电磁波的形式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从目标身上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电磁波是以直线形式进行传播的,因此雷达天线只能在一个方向上对特定角度实施探测,为了实现全方向全角度探测,雷达天线需要旋转起来,这样就能用电磁波实现360度的空域进行扫描了。

雷达天线每旋转一周就是一个扫描周期,如果探测到目标,那么雷达天线所发射的电磁波每经过一次目标,显示器上就会显示一个亮点,亮点的出现表示目标对探测电磁波产生了反射。

当雷达天线略过目标所在角度时,显示器上的亮点也就随之消失,在第二个扫描周期中天线再次经过目标时,显示器上再次出现亮点。

亮点的出现即意味着目标被探测到,计算机可以根据雷达天线扫接收到的目标电磁波回波特征计算出目标的方位、速度、角度、高度等信息。

▼下图为机械扫描雷达的显示器正在显示扫描信息,显示屏上的亮点为雷达回波结果,这些结果需要雷达天线每完成一次旋转时才会更新结果,比如探测到目标以后,目标的变化信息将在在雷达天线每旋转一周以后被显示出来。

雷达的搜索与锁定

如何更直观地理解雷达的搜索与锁定呢?举个例子:假设一名巡警在热闹的大街上巡逻,他的眼睛就相当于雷达天线,目光相当于雷达天线所发射的电磁波,而人群相当于被雷达电磁波扫描到的目标,。

巡警在巡逻中的基本观察就相当于雷达对整个空域的搜索,在没有发现可疑人物时这样的观察不具备针对性。

如果巡警在人群中发现有可疑人物时目光将集中在这个目标上,对他持续观察,这时候巡警的观察行为就属于有针对性了。

假设巡警通持续观察确认这名可疑人物的身体特征与通缉犯的特征十分吻合时,巡警的注意力将全部集中到可疑人物身上,而巡警的这个行为就相当于雷达锁定了目标。

如果此时巡警对可疑人物实施了抓捕或控制,这个行为就相当于战斗机在锁定目标后发射弹药实施攻击。

因此雷达不管是搜索还是锁定,本质上都是对目标的持续探测行为,区别在于搜索是指对全空域的探测,而锁定则是只针对目标的持续照射探测。

▼下图为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在锁定敌机后在显示器上所显示的信息。

空战中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对敌机锁定的原理

我们以F-22隐身战斗机装备的AN/APG-77型相控阵火控雷达为例:该型雷达工作频率为8~12GHz;扫描方式为电子扫描,探测角度为±90°;真实波束地形测绘距离148公里;多普勒波束锐化距离分别为18.5公里、37公里或74公里;活动目标指示距离74公里;边测距边搜索与边搜索边跟踪离均为296公里;连续开机时间为3~4个小时;290公里以内可同时跟踪30个目标,能同时引导空对空导弹对其中10~15个目标发起攻击。

我们重点介绍该型雷达“边搜索边跟踪”自动模式下的锁定原理:假设F-22战斗机以单机的形式执行作战任务,在得到预警机的情报指示后飞行员按下雷达开机旋钮,并将旋钮旋至“自动”档。

此时雷达天线开始向前方±90°的空域进行扫描,假设前方空域有4个迎面而来的目标,当F-22与目标的距离缩短至296公里时,雷达将会自动分配雷达天线中的2000个T/R元件分别对4个目标进行跟踪式的探测。

计算机则根据探测信息分别测算出4目标的方位、高度、速度等信息,在显示屏上分别显示出来,以供飞行员参考。

当飞行员做出攻击决策之后用手指按下“攻击准备”按钮,这时候飞机的HUD(抬头显示屏)接通电源,并显示目标信息。

同时座舱显示器显示武器挂载情况,当飞行员按下选择弹药按钮选择了“中程空空导弹”时,弹仓内的4枚中程空空导弹被激活。

当飞行员按下“锁定”键以后,雷达从“跟踪”状态转换为“锁定”状态,此时雷达天线中的2000个T/R元件在计算机的分配分别下死死盯着这4个目标,此时前方即便出现其他目标雷达也不会再理会,雷达波束始终保持对4个目标的持续照射。

当飞行员按下控制手柄上的红色“发射”按钮以后,弹仓中的4枚被激活的空空导弹逐一被发射出去,向计算机分配的目标扑去。

而雷达自锁定目标以后将一直保持对4个目标针对性的照射,为飞行中的导弹提供雷达制导,当导弹飞行至距离目标30公里的位置时导弹会给飞机回馈一个“-:1/6”信号。

这表示导弹已经进入对目标的“不可逃逸区”,导弹可以利用自身的制导系统实施自主制导攻击,不再需要机载雷达提供制导服务。

当飞行员在HUD上看到“-:1/6”信号以后就可以关闭雷达或者解除锁定状态,雷达的T/R元件不再做针对性的持续照射,自此雷达对目标的锁定才算结束。

▼下图为F-22隐身战斗机座舱里显示雷达探测信息的显示屏,它所显示的内容为:已经锁定4个目标,飞行员随时可以发射导弹实施攻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空战中战斗机是通过机载雷达对敌机实施持续性电磁波束照射的方式来实现锁定的,雷达波束对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性照射的行为就是“锁定”。

战斗机除了能用雷达对敌机实施锁定攻击以外,还能根据雷达在锁定目标时有针对性的持续照射电磁波束的特性为飞行员提供预警,即雷达锁定预警系统,当自己的飞机被敌机雷达锁定时预警系统就会发出警告信号,以提示飞行员及时规避导弹攻击。

机载雷达在锁定敌机时就好比人的眼睛死死盯着某一件事物一样,因此锁定状态下的雷达对敌机的探测精度非常高,可以为武器攻击提供精确的制导,但是处于锁定状态的雷达也就失去了对空域内其他目标的探测能力,即便机载雷达是先进的相控阵雷达也会因此降低对其他目标的探测能力。

所以地面或水面的武器平台一般需要配备两种雷达,即搜索雷达和火控雷达,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甚至还配备三种雷达,即测高雷达,比如俄罗斯的s-300防空系统。

搜索雷达只负责对空搜索,发现目标以后只跟踪,不锁定;火控雷达只有在指挥员下达攻击命令时才会开机,一旦开机就直接锁定目标,实施针对目标的持续照射,为导弹提供制导服务;而测高雷达则是起到弥补搜索雷达探测精度低这个缺点的作用,各种雷达各司其职才能避免出现“挂万漏一”的现象发生。

▼下图为俄罗斯的S-300防空系统,左边那块大大的“盾牌”为相控阵搜索雷达,中间高高立起的“小盾”为火控雷达,搜索雷达负责全空域扫描,火控雷达负责“锁定”目标。


兵器知识谱


 从阿汤哥主演的经典空战电影《壮志凌云》开始,战斗机被敌机锁定后警报大作,飞行员使出浑身解数摆脱锁定的镜头就开始流行起来,描写政治阴谋与飞行员精湛技术的法国电影《空中决战》里也有类似的桥段。很多网友并不是很明白,飞行员怎么知道别人已经锁定了自己呢?

战斗机飞行员

 战斗机一旦被火控雷达锁定,凭借现代导弹技术灵敏度的进步,基本上能够逃脱的概率非常低。即使现代战机拥有极强的机动性能,可以做到9个G的过载机动,但是空空导弹都能做到50G以上,相对而言,9个G的过载根本不算什么了。打击作战飞机的导弹一般分三种制导模式,一种是红外制导的导弹,一般毁伤率都在90%以上。第二种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一般毁伤率都在80%以上。而第三种则是被动雷达制导的导弹,毁伤概率相对于前两者比较低,能达到70%左右。在这样的概率面前,几乎战机逃脱的概率非常低。


  

  一,红外制导导弹,我们以空空导弹为例。红外制导就是通过战机向外辐射红外光,被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捕获,并且一直追踪到目标为止。而战机最大的红外辐射区就是机尾的发动机尾喷口,所以现在空战很多时候都是要占据对方的尾部位置。随着现代战机的红外抑制技术的发展,单纯的依靠最大红外辐射信号追踪战机,已经被战机携带的红外干扰诱饵所欺骗。空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随着电子技术发展,进一步升级。已经拥有可以捕获战机红外轮廓,这样即使再多的红外干扰诱饵也几乎不起作用了。在近距离空战中,一旦被对方的锁定,基本也就没有什么逃脱的机会了,只能拼命的释放红外干扰诱饵了。

  

  释放红外诱饵的日本F-15战机

  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这种导引头的导弹一般会装在中程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之上。主动雷达制导引头所以拥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依靠导弹自身携带的雷达系统搜索发现,跟踪,锁定目标,并发动最终的攻击。而目前这是中远程空空导弹的主流发展方向,比如我们的PL-15,美国的AIM-120这都是主动雷达导引头的空空导弹。由于战机被对方的火控雷达锁定,发射中程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就已经拥有了对手大致的方位。由于战机的雷达反射面积随着导弹的逼近越来越大,主动雷达导引头锁定的概率越来越大,击落对手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三,被动雷达导引头,这是利用战机携带的火控雷达,或者说是地面防空火控雷达为导弹指引目标的导弹。我们留按战机火控雷达说话,当战机发现并锁定对手战机时,发射被动雷达导弹。需要战机火控雷达的持续照射目标,直到导击中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战机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动,需要在导弹飞行过程中为其修正目标导引信息。相比较前两者而言,弊端很大,最载机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处于逐渐被主要军事强国淘汰之中。被主动雷达导引头的空空导弹所取代。面对被动雷达导引头的空空导弹,战机脱逃的机会还能大一点。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所以,对于现代作战飞机而言,毕竟其机动过载是有上限的,而作为导弹却完全不同,只有技术能达到,80个G的过载它也能做到。更加现代化的空空导弹已经让现代战机几乎很难逃脱,除非战机拥有超越“SR-71黑鸟”的速度,或者安装主动防卫系统,击毁来袭的导弹!

二战时,战斗机还没有制导武器,只能使用机枪和机炮进行攻击,飞行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后方有没有咬尾的敌机,躲闪对方子弹就全靠技术和经验了。但是战后制导武器的迅速发展对战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预警对方的雷达和导弹。

夭寿啦!

到了现代,战斗机都必须装备一套完整的防御感应系统,用来探测对方战斗机火控雷达所发射出的红外线、激光照射等多种探测信号,一旦确定了威胁存在就会发出警报声,飞行员就算没有看到也能知道自己已经被敌方锁定,从而准备应对的策略。

注意两个发动机中间的双向护尾器

这种用光电感应原理工作的逼近警报器通常会安装在飞机的垂尾处,以最佳探测角度应对危险的敌机咬尾。当飞机在机库里时会用配套的封盖罩住,防止灰尘附着在表面影响其正常工作,起飞前再进行检查。虽然各国的逼近警报器功能都一样,但是设计各有不同,而且应对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

歼-10B垂尾上方的条状带就是探测装置

老式逼近警报器只能探测到敌方雷达的照射,但是并不能捕捉导弹的信号,这样飞行员判断起来就会十分的麻烦,而且容易浪费宝贵的诱饵弹。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逼近警报器已经可以精确识别出敌机发射导弹,并且用两种不同的提示音来警告飞行员,这样就只需要在发射导弹后再释放诱饵弹即可,也化解了对方用火控雷达欺骗自己进行不必要的躲避动作。

狂风战斗机和歼-10的警报器位置相同

对于飞行员来说,当他听到音调较低的提示音时就代表自己被对方的雷达锁定了,但是还不致命,如果他听到了急促的-滴-滴-滴-滴-滴声音就代表导弹已经发射,这个时候电子显示屏就会把逼近警报器测算出的飞向自己导弹的距离、速度都显示出来,由飞行员酌情处理。

警报器一般在机尾

目前美国的防御系统已经有了新花样,一些直升机和F-22、F-35都装备了内藏式的拖曳诱饵,当被对方雷达锁定时飞行员可以选择释放这种诱饵,它会发出误导敌方导弹的雷达反射波与高频率的红外信号,让导弹命中诱饵保全本机。


铁杆军迷


所有的军用飞机都装有报警装置,一旦被敌方的战机或者防空武器锁定,报警装置就会发出声响。现在先进的军用飞机上,不但装有报警装置,而且它还和机载计算机相联,只要一报警,马上就能分析出是被什么样的防空兵器锁定,需要采取哪些规避的方法。战机一旦被锁定,规避不了的话,只能被击落。

双方处于超视距攻击,那么此时我方战机能采用的方法是,横向机动摆脱同时打开电磁干扰,争取脱离敌方战机锁定。若对方已经发射导弹,一般只要导弹未进入末端主动寻的状态,我战机依旧采取上述机动动作。若导弹已进入末端制导,那就比较危险了,应在作规避机动的同时释放金属诱饵及红外干扰弹,争取摆脱。

双方在视距内进行空中格斗时,我机被敌方锁定。那就应尽一切可能摆脱锁定。比如向太阳飞,左右横滚,斤斗(若战机性能允许可以做过失速机动,当然,前提是要注意高度)等等一切高G机动动作。若敌机已锁定我机并发射格斗弹,那就应在第一时间内打出红外干扰弹之后俯冲摆脱。但一般摆脱几率不大,因为距离近,且第三代空空格斗弹能够识别机体外部的红外特征,红外干扰弹一般作用不大。

眼镜蛇机动就算了吧,速度那么低,

眼镜蛇机动使用在两机追逐时,你在前面,别人在追你,你可以做这个机动,速度减下来,后面的飞机冲到前面去,你在恢复正常,追它不过这只是理论,实用性不大,因为你在实施机动时,整个飞机竖起来了,这时候就不用导弹了,那个机炮就很容易干掉你,得不偿失。现在眼镜蛇机动只是检验飞机机动性好坏的一个标志。

如果来袭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由于其有一定的自导能力(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也不是说发射后就真的不用管,它仍然要从外部获取信息,只有当目标进人主动雷达导引头搜索范围内,目标已很难对其进行干扰时才真正不用管,目前这种导弹的主动段距离是18公里左右),所以除了做剧烈的机动动作如蛇行机动、急剧俯冲外,同时应对其进行积极和消极干扰,从而摆脱导弹的攻击。在美伊围绕禁飞区的一次冲突中,美战斗机曾发射了4枚AIM-120空空导弹,但都被伊军飞机甩掉,令美军大为吃惊。

所以对于高技术兵器,应客观评价,既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也不能把它吹上天。被锁定未必一定击中,因为被锁定的飞机可以释放干扰弹来干扰来袭导弹偏离目标,也有机动摆脱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