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期间,是让孩子读书好还是玩游戏好?哪个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小波谈教育


疫情在家期间是让孩子读书好还是游戏好,哪一个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呢?我觉得吧,父母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和特点,这样的情况来做对应的引导。

首先一点,让孩子读书是没有问题的,玩游戏也要注意是什么游戏,这里我所说的是指亲子游戏还是电子游戏。如果是亲子游戏肯定是有利孩子的成长,如果是电子游戏要做适度的引导,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的情况彻底杜绝电子游戏是不可能的,所以父母也不要设定太过于极端的目标。

如果孩子的个性是比较活跃,精力比较旺盛的,那么在疫情的这个期间玩游戏为主,读书为辅,电子游戏放在最后

因为孩子精力旺盛,如何把精力发挥出来,这是他最大的一个困惑,由于不能外出,那么就只能在家里,在这个过程之中玩游戏和读书的比例里,游戏应该占到大头。

具体的比例,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灵活调整,也不是定下来就不改变了,这是我们父母面对孩子时最常见的情况,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孩子就像六月天,说变就变,往往孩子变了,父母还沿用原有作法,于是很容易就懞了:怎么方法一会灵一会不灵的?

说远了,总之,精力多一些,玩得就多一些,看书就少一些。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比例,可以在8:2到7:3,都是可以的。

如果孩子的个性是比较文静,也愿意看书的,可以在看书,多一些游戏,少一些电子游戏,适当给予即可

文静的孩子他愿意看书,我们支持他看书,同时也要想办法让他动起来,最好的就是玩一些亲子游戏。

文静的孩子运动量不够,外向的方面和运动的方面,是我们希望他能够补上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他动起来,那他的读书与运动的比例,可以达到8:2和7:3,也就是说,跟外向孩子反了过来。


要强调的一点:不论孩子游戏也好,读书也好,最关键的还是看父母,父母要引导孩子要配合默契,比如妈妈在做家务的时候,爸爸可以主动陪孩子做一些亲子游戏,做一些体力的游戏,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下棋打扑克,这样的游戏都是可以的。

另外,不要强迫,不要强迫,想办法引诱,比如设定目标,一起比赛,完成有奖等等。

最后,疫情在家的这个过程之中,生活是比较规律的,同时也是我们培养孩子习惯的好机会。

在这个过程之中,因为每天活动的范围很小,所以要做什么事情完成什么目标,这个也是一定要注意,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面提供一些更充足的相处,这是很关键的方面。

最终我们要实现的,就是孩子快乐,父母平和,同时动静结合兼顾。

当然了,不一定会很理想,但我们可以往这方面努力。


庭爸,8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庭爸谈育儿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分享一下我的体会。我家孩子读小学一年级,因疫情在农村家里呆了一个多月,因条件有限,没法进行网课学习,也没有其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后来回家接他返城的时候完全是玩疯了的一个状态,书、本子、笔全是灰层,并且摆得乱七八糟😂,学习那是啥呀,估计他自己都不知道了。好在有一个特别好的情况,就是学会了骑两轮自行车👏。

之后接回城里家里,一呆又是一周了,回家后我就做了一个计划表,比如上午8点起床,运动时间(跳绳100个),语文数学新课的预习,看课外书,跳广播体操,下跳棋,做手工,弹钢琴,玩个小游戏…安排得特别充实,而且他觉得很有趣。这样一来孩子也不闷,虽然在家也得到身体的锻炼。关键这样一来孩子没有玩手机游戏的时间,也不会总是吵着看电视了。孩子看电视,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没有事情做。

其实和孩子一起可以共同做很多很多的事,如不知和孩子怎样相处,加我哦,我为你解难!


似教育最初的模样


说说我身边的几个例子吧。

隔壁左右的小孩子

大多是小学生,好几次看见他们拿着手机吃鸡或者刷短视频,拿着就放不下,我看到过好几次父母非常生气孩子不听话,不做作业而沉迷于手机,采用的是暴力沟通的方式。

我知道父母肯定是被逼的没有办法了才出现这种极端的处理方法。

舅舅家的女儿

马上高考,学霸级。这个孩子从小跟爸妈在一起,看书、学习成了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考也是考的本市最好的高中荆州高中,高考名牌大学跑不了。不需要说,她自律性非常强,有一次晚上去她那儿吃烧烤,她吃了会儿鸡翅就去看书学习了,家人没有说一句,对的,就是这么自觉。

总之,读书学习肯定是更好,沉迷游戏是不对的,不过这个时候不要强行怪罪孩子,平常的时候父母都去哪了?有帮助孩子提升学习兴趣吗?


惟苛


对于学生来说,读书和游戏,都重要,但提者提到的游戏似乎多是一些电子游戏,这当然不好。宁愿选择阅读。

其实不管是学龄前儿童还是正式在校学生,我认为游戏都比读书好,游戏,当然是除去电子游戏之类,手机,ipad,电脑,游戏机等,不属于我们讨论的游戏范畴。我们所说的游戏是指孩子运用一定的知识和需要,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缺乏锻炼,缺乏运动,不仅仅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带来些心理问题,那么,在这段特殊时光疫情时间段,家长们是否可以考虑放下手机,暂时撇开父母的身份,而是作为孩子的伙伴儿,朋友的身份,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家庭活动,如果孩子比较小,那么需要家长储备相关运动游戏技巧,带领孩子在游戏中感受亲子时光,锻炼身体,提高思考认知能力等,如果孩子比较大了,是否可以考虑以朋友的身份,陪孩子聊聊天,做一些需要合作的有意义的,之前忙碌生活不能做的事情,比如一起完成一顿晚餐,对疫情过后家庭出游一起做一份详尽的计划,亦或是共同阅读一本有趣的小说后一起探讨读后感等等,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

孩子的身心健康了,所谓读书,或者学习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其实特殊的时期,家长的态度尤为重要,就算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学习内容,阅读书单,家长们呢,除了安排,就自己拿起手机,电脑,甚至一天躺在沙发一动不动,看手机累了,呵责一句孩子,快点看书,你不抓紧这段时间学习,你就落后了,等等。与其这样,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放下手机,移开电视,全员参与,和孩子多体验难得的亲子时光,即便是一些简单的事情,合作一桌菜,一起给家里做个全面的卫生,利用家里的各种材料做一些手工,亲子类运动等等,相信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后,附上我们家一些有趣的小活动。孩子六岁,女孩,由于爸爸工作等原因,整个疫情期间几乎都是我和孩子两个人。我发现,只要我停下来看手机或者电视时,孩子就开始有情绪了,具体表现在,要吵着看电视,想看会抖音等等,为了提高陪伴质量,我们两做过的有趣的事情有:一起做手工,折纸,做蛋糕,跳槽,跳房子,做简单的玩具,拼图,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做饭时勾起孩子的兴趣,折菜,切小葱,翻炒等,一起洗碗,给宠物打扰卫生,过家家,一起大声阅读拼音,做一些有意思的算数题,聊天,做针线,瑜伽,嗨舞,等等等,我是想尽办法做一些有趣儿的陪伴,不知道孩子是否全盘接受,但是确实陪着玩儿,陪着跳,陪着运动孩子特别开心,这个时候妈妈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加油💪


mr漠然


疫情在家期间,是让孩子读书好还是玩游戏好?哪个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感恩悟空的邀请,我是教大育小,我怎么觉得题主有点偏激,非此及比的做选择题,然后得出一个绝对的对与错的结论。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

经常接到许多父母的投诉是:这个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玩手机、看电视,甚至还要去跑会步、打会篮球,他就不会多花点心思在学习上吗?

通常我会让父母继续描述下去,结果发现孩子会在从学习回家的时候玩半小时游戏,或者有的孩子会在饭后或者睡觉前去楼下跑步或者散步十几分钟或者半小时,甚至说玩游戏半小时。

可是在父母的认知里是总是或沉迷,这让孩子很崩溃,明明只有十多分钟,可是从父母嘴里怎么变成了这样了呢?

特别是最近,孩子延迟开学,又不能出门,这个更是巨大的冲突,有的家庭甚至为此一天爆发N场战争,到底是谁错了?

为啥许多父母一看到孩子玩游戏、电视、甚至是发一下呆的休息会生气呢?

1.父母在内心深处固执的认为玩游戏时不好的事情,会让孩子学习变得很差。

我想:“电脑是不好的,家里不要买的,孩子拿着手机会玩游戏,你能给孩子买手机!”这样片面的言论我们肯定听到过,可是随着发展,我们会发现我们离不开电脑,离不开手机,我们也没有拿手机去打游戏,可是很多家长以点带面,片面的做出了评价。

其实是他们不理解这些含义,于是固执的用这些方式来片面的否定,因为内心深处的执着否定,所以以看到孩子这样,就开始生气,开始指责孩子。

因为他恐惧还在变坏。

2.内心的焦虑和矛盾

最近宅在家,很多人的内心是非常焦虑和暴躁的。可是他们不懂得向内看,也不懂得客观的分析。对于孩子的行为特别焦虑,生怕孩子不看书,不学习,玩游戏孩子就会变坏,成绩就会下滑,所以看到孩子玩游戏就会焦虑,于是想拼命阻止。

3.控制欲极强

有的家长控制欲极强,希望自己能够操控一些,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活成他想象的样子,一旦有差别,那么家长就会反弹,甚至和孩子发生冲突。

4.生活极其单调,缺乏生活乐趣,于是不停的给孩子和自己上枷锁

有的家长有了孩子以后,什么都以孩子为重心,除了自己工作就是家,没有任何业余爱好,也从不给任何放松的机会,那么他就会固执的认为孩子除了学习就不该有别的。

这样单调缺乏乐趣的生活,会导致家长自己情绪紧绷,变得固执,也没有办法去理解别人,更不能理解孩子,所以看不惯孩子不读书以外的任何事任情,任何放松和娱乐的事情。冲突也是常常这样起来的。

那是孩子错了还是家长错了?

我认为需要的是彼此的理解和了解。然后学会放下执念,更圆融和宽广的看待问题。

每个生命都不是一部永远不停止转动的机器,只干一件事情,我们需要学习和调节,修整自己的身心,放松我们的大脑。

不存在谁对谁错的唯一答案,需要的是放下执念,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那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1.作为家长,我们要接纳现在的这样状况,现在孩子不可能整天学习,不能出门也不能大量运动,那么孩子适当的玩游戏时必要的放松和适当调节,才能够保持平衡。允许这的状况存在,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当你接纳了以后,这个事情就会有很大的转机。

2.家长放下焦虑和控制,尝试去尊重孩子的生命独立个体。

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尝试去尊重他,允许他和你有不样的行为,同时也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这样的信心和信任也会孩子到恨到的改善。

3.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不把孩子当作你所有的焦点。

如果我们有很多焦点,家长也有很多的事情做,就不会时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样当你发现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你会很开心,内心的富足和安逸,会让你开始宽容和客观的看待孩子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偏执和固执。

总之:只学习也不是好事情,只是玩游戏确实非常的糟糕,二者要相互结合,调整和平衡好,那么就会相互促进,特别有利于孩子的学习。没有什么只在家学习就是好事,玩游戏就是坏事,这个会造成过犹不及,反而是伤害。

能够自我协调和控制,安排好学习也业余,保持身心健康才是见完美的事情。

祝福你!


教大育小


如果问读书好还是玩游戏好,那肯定是读书好,但凡事都有度,疫情宅在家,让孩子只读不玩有点不太可能。劳逸结合,结合边学边玩才是效率最高,也是最容易执行的方式。

合理约束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让孩子有限度的玩游戏。

让孩子有节制的使用电子产品呢,Dr.魏提出了3点:限制时间、限制场景和提供替代方案。

限制时间

美国儿科学会关于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建议为:2-5岁的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除了限定总时间外,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单次时间也要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一次不超过20分钟,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约定好时间就要执行,可以在快结束前的5分钟,2分钟时提醒一下孩子,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也做好必要的收尾。

限制场景

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中还列出不推荐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场景,比如:吃饭时间、睡前1小时、卧室、亲子游戏时间。特定场景不使用电子产品,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休息,获得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这一点很多家长做得不好,有的孩子不爱吃饭,边让孩子看电视边给喂饭,孩子忙着看电视,咀嚼不充分影响消化吸收,孩子没有吃饭的概念,容易引起厌食,还有安全隐患。

提供替代方案

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男生沉迷游戏,从早到晚都泡在网吧里,很多课考试不及格,拿不到学分,连学位证都没有。这就是初高中的时候玩游戏被限制,上大学没人管就报复性的玩,最后把自己的前途玩进去了。

限制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场景,就像是治水时的“堵”,能解决眼前的困难,却无法从根源解决问题,提供替代方案才是“疏”,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替代方案,就是让孩子除了玩电子产品,还有更多好玩的事情可做。孩子觉得好玩的,不一定是昂贵的玩具,家里现有的东西都可以当成孩子的玩具,比如勺子杯子,沙子面粉,都是孩子喜欢玩的。

还可以画画弹琴做手工看书,自制闯迷宫、穿越火线等游戏,这些都可以作为替代方案,让孩子打发时间消磨精力。

这里是妈妈充电屋,坚持科学育儿的硕士妈妈,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育儿问题。


妈妈充电屋


首先两者是不矛盾的。就小朋友而言,要读书,也要游戏。

→读书一方面是增加知识,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前人总结的各种知识,丰富自我认知,更重要的是,从小读书是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上读书,能够沉淀静心的性格,有利于终身成长,为未来学习打好基础。我相信,不管成绩怎样,智商如何,爱读书、能静下心好好读书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太差。

→游戏是另一种成长的方式,很多游戏中都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综合协调能力、培养孩子观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好多开发大脑,锻炼思维及统感的游戏,玩乐中的收益是书本里没有的。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更主动,轻松,更灵活变通。











是蛋蛋啊


当然是读书了!

古往今来,读书一直使我们强调的一件事,从小开始,一直到老,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1.书是你获得知识的间接途径。

书籍中记录的大部分是这个世界发生过的种种事情,如果没有书籍的话,那么你就要自己走遍全世界才可以了解,而这个世界的历史,你之能去掘人坟墓才有了解,但是,世界太大了,没有等你走完,没有等你掘完,生命也就走到尽头了。世界真的是太大了,如果靠自己走遍全世界,那生命显得太短暂了,只能靠你的思想去尽情骋驰。

书是由别人记录的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包含了别人的思想,通过别人的思想来了解世界,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也不能完全按着书中的思想来,那样成了一个“傀儡”,这是很可怕的,应该躲避这个不幸,来丰富自己,多读书,成全自己。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何不多读书,让自己进步呢。

2.书是可以让你在无形中改变。

身边的很多人说,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年路,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活的不明白。还有很多人说读书无用。但是,如果你只是读了一本书,你就想有相应的效果,这未免太过于心急了,书中的营养在于心领神会,在于通识达理。

阅读改变的,是你的内在气质。在你阅读前后,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人,阅读就是通过改变一个人的现有的心智,并带动他去走向另一处人生,如果是增益自身修为的阅读,那么显然这个变化会更大,你的内在气质丶内在气韵是原来所不可比的。

3.书可以提高你的理解能力。

在我们小的时候,一般都是看图识字,而不是读字,究根到底,还是我们当时的理解能力没有达到读字的标准。一个儿童,如果从小到大都不读书的话,他的智力等方面是有缺陷的,在该发展智力丶长脑子的时候,没有进行相应的训练,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但是一个孩子的理解力如果跟不上,这会是一辈子的缺陷。别人可以理解的文章,别人看到的世界,他却看不到,别人能够通彻透达的现象,自己却全然不解。不学习,不思考,不读书,就这样的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这跟一只快乐的猪有什么区别么?但是,看似快乐,实际上真的快乐么?这是动物的本性罢了!

要知道,快乐是一种能力,但是它需要更多的操练之后才能获得,是比理解力更难的一种能力,试想:一个人理解力都达不到,他快乐会达到真正的快乐么?

4.读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读书,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了解别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来推动自己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简单地说,读书的目的,就是在于理解。

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只要你理解了它,你就可以驾驭它丶控制它,反之,就会被它所控制。

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作者,他们的书有一个共同之处:简洁明了。但凡繁复冗沉之作,也肯定没什么智慧可言。

这本书是否简洁明了,是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值不值得理解作者世界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有的书,看了五分钟,还没有发现作者心中世界的密匙,就可以放弃了,甚至看了封面就可以判断。

但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这本书的创作者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需要表达的是什么,他只是在那里絮絮叨叨个没完没了,或许他根本就没有用到他的理解,更别说有什么意义了。

当然了,很多人读书不是为了理解世界,而是单纯的为了消遣,为了取悦自己。但是,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他在书中的审美,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阅读这一条路,一旦你走上去了,你就很难“回头”,会形成一种习惯。而阅读的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书中的世界,构造了自己的世界,并且不再浅薄,你的气质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或许读了那么多的书,都忘掉了。但是,通过阅读而形成的那种独特的气质,则是令人忘不掉的。

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与我交流哦!


小波谈教育


针对你的问题,我做如下思考,既然你用了“沉迷”二字,相比孩子用在游戏上或数字设备上的时间较长,或者超出了父母所能承受的心理预期。针对孩子玩儿游戏和电子产品与读书和学习书面知识的时间配比,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常常用实际行动来影响我的孩子,比如下班后决不当孩子面玩儿手机,如果他读书读累了,我会和他一起玩儿会游戏,当然有时候确实玩儿不过他,但是在这一段微妙的亲子时间中,让他逐渐的意识到游戏只是一种消遣的工具而已,而并非生活的全部,之后我放下手柄或手机,拿起一本自己的专业书时,他可能也不由自主地跑过来看看我在看什么书,当然他可能看不懂,但他潜意识里明白,爸爸已经把游戏放下了,我也应该去做些别的事情,而不是仍然盯在上面。如果我观察到他还想玩儿怎么办,我会和他一起转移注意力,比如做做动手小游戏之类的。

总而言之,教育问题是个范畴很大,又需要家长很细心的问题,一般来说,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就是从一开始就放任自流,家长还是要实时地聪明地说不。我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


迈可爸爸衡欣益生菌


读书和游戏都好。二者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帮助的。

读书是痛苦的,游戏是快乐的。无论是谁,都会去选择让自己快乐。

在这段时间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会时间管理,让孩子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也要让孩子了解,再好玩的游戏,也会有让孩子觉得不开心的地方。

一味的沉迷游戏,不能完全怪在孩子身上,家长应该适当去指导孩子,如何做,怎样做。

这个寒假很长,如果在这个很长的寒假里,让孩子学会对自己时间的管理,了解读书和游戏的利与弊,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陪孩子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