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些农村家庭种植水稻越来越少了?

三六五平凡之路


我作为一个盘锦地地道道的八零后农民来解答你这个问题。

就拿我们盘锦这面农村来说吧,也是基本家家都有土地,但是也是有不少家庭都不种了,包给别人种了,其实就是不种地的这些家庭看着种这点地是不够一年花销的,都出去打工都比在家种地强,就那我这个岁数的来说吧,我是八零后现在也就三十多岁,你看看种这点地都是不够的,我这个岁数的基本都是出去打工,或者上学考上好大学在外面都不爱回农村受这个农村种地的苦了,在外面好的都把老人接过去帮看孩子了,家里的地就都包给别人种了。

这就造成农村家庭种植水稻的人少了,都别人包大户种了,其实我也是有这个想法不种了的,咱不是没有那个能力吗?所以今年我也是多包了几亩地,能有个一百多亩吧。虽然包的这个地不太挣钱但是我可以在地里在养殖盘锦河蟹这样一弄的话还是不错的,到了九十月份的话水稻买了能把人工费用和包地的费用出来,河蟹卖了就是净剩的,这样一弄还是比出去打工好多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己家庭种植的那点地辛苦一年也是挣不了几个钱的。还不如出去打工挣得多,这样就是造成家庭种植水稻的少了,这个来说也是一个趋势吧。到以后农村都得是种粮大户来种植了,小家庭的种植会越来越少的,这个就是我的看法。

喜欢的话欢迎转发和点赞哦。如果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也欢迎你评论。






乡村淇译


“小黑手,开裆裤,一看就是水稻户”。这句话非常完美的说明了种水稻的真实形象。种植水稻是一项复杂的强体力劳动,劳动强度之大只有种过水稻的农户才能深切的体会到那种种地的艰辛。才能深刻的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现在农村的气成年劳动力年龄逐渐老化,已经不能承受这样的劳动强度,年轻一代的农村孩子根本就不想干这样的农活,所以造成现在的农村现状是,耕地多,无人种,弃荒养地。

其实为什么农村人现在都不愿意种水稻了,最最主要的原因她就是不挣钱,现在种地成本逐年增加,包括地本涨价,农药化肥涨价,人工涨价,到最后水稻掉价,你说老百姓能挣到钱吗,别说小康了,就是温饱都难解决。同样是付出一年的辛苦,种水稻是万分辛苦,最后到年尾一算账不挣钱不说,还有可能赔钱,你说谁还愿意种水稻吧。就我们这来具体说说,现在种水稻一亩地:地本350元,籽种、化肥120元、农药70元、割地70元,再加上人工,购置农机具等等费用,每亩地就得达到900---1000元的费用,现在水稻一块二毛来钱,一亩地管理好了能产800---900斤,这样一算一亩地能出1000---1200元,去掉成本,每亩就能挣个200---300元,这样的经济效益,你说谁还愿意种水稻吧。

别看中国现在粮食供给充足,如果不对农村种水稻有所鼓励,调动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几年几十年之后,水稻户就是大大减少,粮食只能靠进口了。作为一个水稻户,我强烈呼吁国家能重视我们,各项物资都涨价,为啥水稻要掉价,农民的辛苦付出就这么不值钱吗?这就是我一个种水稻的农村人真真正正的看法,你们是否有同感,有同感的水稻户顶起来,关注,评论出你们的意见。把我的这篇文章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种水稻的不容易与艰辛。谢谢!





荷塘月色杰


为什么现在有些农村家庭种植水稻越来越少了?

为认为农村种植水稻越来越少的的原因是农村农民老龄化出现,面对辛苦的农村劳动,上了年纪的农民无力耕田,所以水稻越来越少!因为身体干不动了,没办法了,只能放弃!



现在村里的农民很少有年轻的人,基本上都是40岁50岁的中老年人,种植水稻需要先耕田,然后再插秧,再施肥,还要看田里的水够不够!上了年纪的人也不想折腾太多,也不愿意折腾太多,种点够自己下锅就行了!拿种植的水稻去买了换钱是很少的了!



其次,我认为,水稻种植原来越少的原因是,水稻价格低,农户们种植水稻赚不到钱,那么自然就不愿意种这么多水稻了。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水稻的价格,据统计,从2004年之后,水稻的价格一直处于上涨趋势,直到2015年水稻价格与2014年持平之后,水稻的价格开始滑坡,直到现在粮食的价格依然在下滑!



农民种植粮食赚不到钱,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没有了种植水稻的热情,那么种植的面积肯定会有所减少!

所以我们就看见了这种现象,种植水稻的农户越来越少。第一个农村人少了,而且上年纪的农村人越来越多,第二个,粮食价格下滑,农民种植水稻挣不到钱。所以,有些农村家庭种植水稻越来越少!


小菜说三农,分享农村事,帮助到您点个赞,关注小菜说三农,了解更多农村农民农业知识!


小菜说三农


1、农村劳动力下降了

现在农村人大部分都有一点文化了,都想着出去挣一点钱,因为在家种地只能说是可以吃饱饿不着,唯一的一点换成钱的收入可能就是在家养了几头猪或者牛了,一头猪按照近几年的价格来看,应该在2-3千,如果在农村种地的他们的牛是不能卖的,因为要用牛来犁地的。所以鉴于在农村找不到钱的原因,现在年轻人都往外面跑了,家里面只剩下了老人,所以种的就比较少。

2、缺少灌溉水

种水稻,从插下秧苗开始就得要保证田里面有水,相对来说有很多地方都没有河沟之类的水源的,基本上就是看老天的旨意了,如果干旱的话水稻基本就不行了,虽然修得有水井,但是种水稻不可能只有一块田的,所以水井里面的水也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的。

3、种水稻步骤繁杂

种水稻比种玉米麻烦,玉米可以抗旱,水稻不能;种植水稻,第一步要放水到田里面“打田(农村方言)”就是把田里面的土打散,第二步把稻谷发芽,在插到田里面(农村叫游秧)第三步,等田里面的秧长到大概20-30厘米的时候在把他拔出来,在打一次田 在插下去,第四步就是慢慢的照看他们了。


以上我的观点只是根据我们那个地方来说的,我们那个地方就是这样来做的,每个地方可能有不同,如果我的观点有不对的请麻烦帮我指正一下,谢谢


居乡客


在农村与老人聊天得知,目前种植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的平稳与生产资料的上涨的不对称性。

有句俗话说“粮贱伤农、米贵伤民”

如何处理好粮食价格与种植成本却是一大难题,其中种植成本中最大的支出是农田地租和人工成本。同时这两项也有差异:

1、农田租金

农田租金往往有协调的空间。目前国家对农田种植的补贴就是鼓励大家利用好农田,但由于种地利润不高,许多不愿意种地的人便将农田以一定价格租给种地大户。在种地利润下降的同时,农田租金相对会下降或可以协商。

拿我们当地的养殖小龙虾的鱼塘租金与水稻农田租金对比,小龙虾由于利润高,池塘租金高达500元/亩,而粮食价格利润低,农田租金为100元/亩。

2、人工成本

在现阶段的农业情况下,雇人帮忙比如插秧、打药等人工成本占据了农田成本较高的支出,按照我们当地每亩地利润500元计算,一个插秧工插秧一天人工接近200元,还要生活支出,这样算下来,一亩地请2次人基本就要亏损。

农业人工成本高的原因是:

1、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人口少,劳动力稀缺,且这些劳动力基本上是年龄超过50岁的人,农业劳动力可选择性不大。

2、农业很辛苦。从事农业的人都是老一辈吃过苦的人,许多年轻人没有真正干过农活,特别是插秧需要长期弓着腰,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吃这个苦。

既然人工成本这么高,机械化可以解决吗?

全面实现机械化看上去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和老农民聊天后得知,就算实现了机械化,种植粮食收入也不一定增加,因为产量上不去。

拿插秧来说,由于南方耕地的原因,适合全面采用插秧机的耕地少,就算耕地通过平整后可以采用插秧机进行插秧,但机械化插秧的亩产量却没有人工高。

比如在一亩地里,秧苗的高低与稀疏通过人工插秧的方式可以精准控制,而插秧机在一亩地里若有几处没有插好,则长出的秧苗会高低不平,导致产量下降。我们当地采用插秧机插过的农田,往往还需要人工去进行人为修补。

农田种植越多就越好吗?

起初了解到美国农场运作模式时,很羡慕,觉得一个人运作一个农场应该是中国以后农业的发展趋势,但稍微深入了解后,问题却并不简单。

首先,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的限制。我们老家农村以小组为单位,我们村小组农田160亩,人均耕地为1.5亩,理论上说所有的人都不种地,有1个人承包了这160亩地,利润会最大化,但深入了解后,在农村往往一个人无法实现这么大面积的种植,因为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必定增加人工成本投入,人工成本的增加将导致种植利润的下滑。

如果以村的农田总数作为一个整体,农民粮食种植面积是呈现正态分布的,也就是种植利润伴随种植面积是先增加后减少。

村里种粮大户说,在村里种植30亩-50亩相对来说利润合理,面积再大,利润可能并无明显增加。

按照农民提供的数据,种植50亩农田,稻谷价格按照当地收购价1.1元/斤,亩产1300斤计算,种植利润每亩500元,纯收入为2.5万元。显然农民粮食种植收入偏低。

需不需要鼓励种植?

国家应不应该鼓励粮食种植?答案很明显。比竟中国是人口大国,有14亿人口,这么大的人口数量需要庞大的粮食产量支撑。完全依靠进口是无法解决整个国家粮食需求的,我国居民对蛋白质与食用油的需求就促进了每年进口近1亿吨的大豆量。主粮依赖进口将难以满足整个国家粮食需求,同时存在贸易风险。

粮食价格的低迷会导致农田属性的变化:

1、农田用处的转型,比如当地农村对农田的挖掘转型到小龙虾养殖。

2、农田的荒芜,也有部分农民直接将农田抛荒,生长杂草。

建议国家适当上调粮食价格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导致农村劳动力稀缺,农村人工成本必然居高不下,有上涨的可能,在粮食价格稳定的同时,种地成本支出的增加会打消人们种地积极性,不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增加。

国家可以适量提高粮食收购价,同时打击大米、面粉等走私等情况,保护农民的农业收入。

同时,农村有许多农民一辈子种地,到了晚年手上有近十亩农田,提高粮食价格对这些粮食种植面积不大的人来说,也是晚年的主要收入来源,进一步缓解养老问题。这几年在农村可以明显感受到养老院的发展,很多养老院开始出现床位紧张并进行扩建,失去老伴的孤独老人,特别是失去行动能力的老年人,由于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不得不将年老的父亲或者母亲送进养老院生活。农村老年人在可以劳作的情况下,有一份自己的经济来源,有利于缓解老无所依的困境。

总结:

1、农村农业从业人员粮食种植意愿在逐渐下降,农田属性在潜在发生变化;

2、希望国家合理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种地积极性,保证粮食产量;

3、提升生活环境,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性;

4、养老问题将是面临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


乡民小叶


目前在南方的农村,水稻种植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而是出现了一些变化,部分地区已经逐渐从以前的两季改为一年一季,或者说不再种植水稻。那么,农民在种植水稻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改变了?农民说原因有几点,但是最主要原因是不值得种。

首先,种植水稻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甚至出现亏本。种植水稻需要耕田、购买种子,农药和化肥等。这些固定成本,一亩水稻大概需要900到1000元。而一亩水稻的产量,大概是一千斤左右,按照现在的价格,平均下来,一亩水稻的产出大概是在1200到1300元之间。这样在剔除人工成本之后,每亩水稻的最终收益只有大概300-400元左右。而种植水稻需要投入的人工,从耕田开始,到除草、施肥,一直到最终的稻谷入仓,大概需要5个工作日。这样在剔除人工成本后,水稻种植完全是不赚钱的。投入多,产出少,甚至是亏本,所以现在很多农村人,不再愿意种植水稻,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目前农村的劳动力急剧的减少。一方面是因为,老一辈种植水稻的人,年纪已经逐渐增大,身体状况逐渐跟不上水稻种植这样的复杂的体力活动,即使还想种植,但是身体不允许,所以不得不减少水稻的种植,或者改变水稻的种植模式。而农村的年轻一代,基本上都是走出农村,到城市去工作。即使有部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他们也大都会选择其他行业,而不愿意种植水稻。所以在现有的土地基础上,劳动力是急剧减少的,因为劳动力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逐渐改变种植的方式。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村民观念的大改变。长久以来,农民一直坚信,水稻是农民的立身之本,不管什么条件,也是需要种植的。如果不种植水稻,就好像丢了根一样。如果在农村,自己家里没有大米吃,会被别人笑话的。而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农民的观念中,已经逐渐认识到,种植水稻并不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即使家里没有足够多的粮食,农民也可以自己去购买,这已经不再是一件会被别人笑话的事情。这样,农村就逐渐出现了水稻种植的方式变化。

最后是因为现在可选择性逐渐增多。因为水稻种植收入较低,现有劳动力不足,水稻种植的产量逐渐提高。这样就给水稻种植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基础。一方面农民可以自己不种植水稻,通过把土地租给别人,收取一定的土地租金,而这个租金基本上不会低于自己种植水稻的收益。这样还可以解放自己的劳动力,专心去做别的事情赚钱,而选择租种土地的人,因为具有规模效应,而能够具有可观的收益。另外一方面,农民可以改种经济回报更高的作物,比如说种植蔬菜,或者说种植树苗等。然后再把种的产品卖出去,这样的收益是比种植水稻高的。

水稻种植的改变,也是和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目前在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水稻种植的改变趋势是比较明显的,预计这种趋势在目前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也会逐渐出现。





小温豫生活


现在农村家庭种植水稻越来越少了,慧敏给大家具体说以下几点:

  1. 主要原因是在于水稻种植起来很麻烦,需要人工进行种植,现在农村年轻的劳动力都会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基本都是年迈的老人,也就导致现在很多农村家庭种植水稻越来越少。

  2. 种植地方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一些排水灌渠道时间比较久,没有修理,会出现渗水、堵塞等现象,会导致对农田无法灌溉。
  3. 部分土壤受到工业的污染,会造成土壤里重金属超标。
  4. 农民对于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不高。
综上所述就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慧敏话三农


目前在南方的农村,水稻种植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而是出现了一些变化,部分地区已经逐渐从以前的两季改为一年一季,或者说不再种植水稻。那么,农民在种植水稻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改变了?农民说原因有几点,但是最主要原因是不值得种。

首先,种植水稻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甚至出现亏本。种植水稻需要耕田、购买种子,农药和化肥等。这些固定成本,一亩水稻大概需要800到1100元。而一亩水稻的产量,大概是一千斤左右,按照现在的价格,平均下来,一亩水稻的产出大概是在1100到1400元之间。这样在剔除人工成本之后,每亩水稻的最终收益只有大概400-500元左右。而种植水稻需要投入的人工,从耕田开始,到除草、施肥,一直到最终的稻谷入仓,大概需要5个工作日。这样在剔除人工成本后,水稻种植完全是不赚钱的。投入多,产出少,甚至是亏本,所以现在很多农村人,不再愿意种植水稻,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目前农村的劳动力急剧的减少。一方面是因为,老一辈种植水稻的人,年纪已经逐渐增大,身体状况逐渐跟不上水稻种植这样的复杂的体力活动,即使还想种植,但是身体不允许,所以不得不减少水稻的种植,或者改变水稻的种植模式。而农村的年轻一代,基本上都是走出农村,到城市去工作。即使有部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他们也大都会选择其他行业,而不愿意种植水稻。所以在现有的土地基础上,劳动力是急剧减少的,因为劳动力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逐渐改变种植的方式。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村民观念的大改变。长久以来,农民一直坚信,水稻是农民的立身之本,不管什么条件,也是需要种植的。如果不种植水稻,就好像丢了根一样。如果在农村,自己家里没有大米吃,会被别人笑话的。而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农民的观念中,已经逐渐认识到,种植水稻并不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即使家里没有足够多的粮食,农民也可以自己去购买,这已经不再是一件会被别人笑话的事情。这样,农村就逐渐出现了水稻种植的方式变化。

最后是因为现在可选择性逐渐增多。因为水稻种植收入较低,现有劳动力不足,水稻种植的产量逐渐提高。这样就给水稻种植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基础。一方面农民可以自己不种植水稻,通过把土地租给别人,收取一定的土地租金,而这个租金基本上不会低于自己种植水稻的收益。这样还可以解放自己的劳动力,专心去做别的事情赚钱,而选择租种土地的人,因为具有规模效应,而能够具有可观的收益。另外一方面,农民可以改种经济回报更高的作物,比如说种植蔬菜,或者说种植树苗等。然后再把种的产品卖出去,这样的收益是比种植水稻高的。

水稻种植的改变,也是和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目前在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水稻种植的改变趋势是比较明显的,预计这种趋势在目前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也会逐渐出现。






农工二娃


问农民伯伯。他们最有发言权。


灰太狼小罗


不仅仅是水稻没人种地,其他如小麦等也没人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