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鎮:點亮“三盞燈”打好“阻擊戰”

  城郊鎮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各司其職、齊心協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體黨員幹部主動擔當,衝鋒在前,帶頭亮起“三盞燈”,聯防堅守,服務群眾。

  移風易俗“信號燈”

  2月7日,城郊鎮香鋪村77歲的村民董文漢因病逝世。按照當地傳統習俗,喪事至少持續三天,期間很多外地的親朋好友都會前來弔唁,這樣的隆重儀式後才可以安葬。如何勸好死者家屬喪事簡辦?這成了村書記張國春眼前的頭等大事。

  張國春與村班子成員第一時間去了董文漢家中,對董文漢去世表示哀悼。同時,向其妻子及女兒宣傳當前疫情的嚴峻形勢及防控措施,希望喪事簡辦,謝絕外地親友登門弔唁和送別。

  “你們說的我明白了,現在是非常時期。”在村幹部耐心細緻的勸導下,陳美英與女兒當即表示支持、配合,“這個時候你們真的很辛苦,我們也不能給他們添亂。”

  在戰”疫“的20多天裡,黨員、幹部亮起移風易俗“信號燈”。敢於亮“紅燈”,全鎮關閉老年人活動中心、宗教場所30餘處,KTV、飯店、體育場所、寺廟全部關停,廣場舞也叫停。對全鎮有聚集打牌的,即時勸阻,並告知派出所上門處理;及時亮“黃燈”,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對9村2居的紅白喜事宴請行為進行摸排,積極引導群眾把喜事推遲、喪事簡辦,全鎮停辦群眾性活動20個,有效防止大規模人群聚集;善於亮“綠燈”,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進行廣泛宣傳婚喪事簡辦和積極參與防控工作的先進黨員事蹟,發揮示範引領帶動作用,用群眾身邊典型引導教育身邊人。

  聯防聯控“指示燈”

  “別怪我兇,這也是為大家好。” 2月17日,城郊鎮臺上村村口,黨員幹部丁德勝勸回一輛摩托車後說。

  當日,一輛摩托車來到村口卡點。經詢問,車主覺得在家待太久,想進村子裡釣魚。

  “你在家不看新聞嗎?別到處亂跑……”丁德勝一陣斥責,車主自覺無理地掉頭離開。

  “從1月31日開始,我們就在這設卡點,24小時值班,早晨8點到晚上10點由村民值班,晚上10點到次日8點由村黨員幹部值班。”丁德勝介紹說。 外村人來過來辦事,必須在外來人員登記表上寫下姓名、時間、事由、聯繫方式、車牌號、離開時間等信息,其他無關緊要的事,不準進入。

  卡點不遠處有一個臨時搭建的藍色簡易帳篷,就是他們晚上休息地方。帳篷裡儲備了些物資,包括口罩、水果、方便麵、礦泉水、摺疊床和棉被。丁德勝說:“這些東西是村民送過來的,還為我們準備了取暖器和碳,夜裡冷,給晚上值班的人使用。”

  為打好這次防控戰“疫”,城郊鎮一開始就成立了疫情防控領導小組,亮起聯防聯控“指示燈”,全鎮黨員、幹部、群眾分工協作,落實各項措施。鎮裡組成“摸排小隊”,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自查與市裡下發的大數據信息相結合,逐戶排查,摸排出湖北(武漢)離境返鄉人員76名,溫州返鄉人員18名,其他省市返鄉人員533人;組成“守卡小隊”,按照“村村聯合設總卡、組組聯合設小卡,封堵支路,管好主路”原則,設立勸導站34個,高速路口同步設置24小時臨時檢測站;組成“防控小隊”,對湖北(武漢)離境返鄉76人落實4個防控責任人,定時測體溫,村醫定時上門或收集體溫上報,同時實行“一人一檔”,建立聯防的網格化管控模式,確保隔離人員不脫管。

  服務群眾“暖心燈”

  “我的一個快遞到福壽東路,可是送不進來,有空幫我拿下嗎?”“好的。”在莆明村卡點,正在執勤的黨員幹部鍾秋蘭,收到金某發來的微信並馬上回復到。金某1月19日由四川返鄉途經武漢,回村後金某接到村裡疫情防控通知後自覺居家隔離,足不出戶,鍾秋蘭便為其提供代買代送的服務。

  “這袋是朱喜發送來的菜,劉新富你去送下。這袋是肖火成拿來的,我來送。”在山口村卡點,黨員幹部官敏,將送來的菜分發下去派送。

  疫情防控期間,城郊鎮黨員幹部堅持帶頭做好服務群眾工作,亮起服務群眾“暖心燈”。他們成立宣傳小隊,做好防控知識宣傳,勸阻村(居)民不聚會、不聚餐、少串門;建立居家隔離微信群,將村醫、黨員志願者、村“兩委”幹部拉入其中,村醫普及相關知識、提供專業指導,黨員志願者、村“兩委”幹部當好“心理輔導員”,共同用愛穿透“隔離”;成立“跑腿”小隊,將13支黨員先鋒隊志願者變身為“跑小二”,每天將口罩、消毒液等生活必需品挨家挨戶送到居家隔離的群眾家門口,幫助消毒,安撫情緒,為基層疫情防控工作增添溫情。 (劉建飛 陳曉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