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的聲音 文明的初心——評《大邦之風》

風中的聲音 文明的初心——評《大邦之風》

《詩經》離我們遠嗎?

很多人會說“遠”,畢竟時隔幾千年,那麼多不認識的字,那麼多讀不懂的句子。

然而,李山教授的這本《大邦之風》會說:不遠。

风中的声音 文明的初心——评《大邦之风》

不僅不遠,甚至,《詩經》離我們還很近。因為它記錄的是文明記憶裡最根源的信息,是中國人的“文化家底”。當代人與《詩經》的隔閡,不在時間,也不在文字,在於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的分離 。因而我們讀《詩經》,實則是在重拾中華文明的“初心”。捧起《詩經》,我們會發現,中國人,抑或中國詩人,原來是一群天然的現實主義者,他們重視家庭,重視婚姻,不怎麼崇拜強者,卻總是同情弱者……凡此種種,是每一箇中國人最習以為常,卻又是最古老獨特的價值觀念。《詩經》,就是它們的源頭所在。

骨子裡的現實精神

《詩經》三百篇,反映地域風情的國風詩佔一半有多,其中有多少篇是向鬼神祈禱的呢?李山教授的回答是:“幾乎一篇也沒有。”這便是《詩經》為中國古典詩歌所奠定的基調——“人間關懷”。風詩關心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走進它們,我們會發現,雖然被置之廟堂許久,但《詩經》原本的面貌,就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是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活片段,它們既不高貴,也不低俗,就是我們一直置身其中卻無暇觀察的生活本身。詩人發現了它們的可愛之處,將其記錄了下來。

舉個例子,相信許多人都經歷過冬日爬出被窩的不情願,但很少有人為這寫詩,《詩經》的詩人就會。且看《鄭風·雞鳴》,它的前兩句是“女曰雞鳴,士曰昧旦”,李山教授解釋這是夫妻倆清早的對話,妻子聽到公雞打鳴報曉,勸說丈夫起身,丈夫卻還想再賴一會兒床,跟妻子說天還沒有亮。“有點家庭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李山教授如是說,“叫早,往往都是妻子叫丈夫”,而“論及勤奮”,女性往往也是“要勝過男人一籌”。

一個小小的生活片段,體現了妻子對於丈夫的敦促。但《詩經》的筆墨又不止於此,因為一個小家庭的日子想要過得紅火,往往就離不開這樣的敦促。我們從小就知道人需勤勞,但《雞鳴》以十分現實的筆墨表明,人人都有犯懶的時候。一個勤勞上進的家庭,妻子往往才是關鍵人物。這樣的道理,真實、親切,還凸顯了對女性的愛重,但這樣的道理儒家不會講,其他的思想家也不講。誰來講呢?《詩經》裡的詩人,正如李山教授所言,“詩人觀察複雜而有趣的生活,發現生活中很多美好的東西”。這便是中國人的古老詩情,現實,卻又真摯。

风中的声音 文明的初心——评《大邦之风》

作為頭等大事的婚姻

《詩經》三百篇,《國風》居其半。《國風》一百六十篇,婚戀詩居其半。《大邦之風》二十講,關於婚戀詩的討論也有十多篇。婚姻,是《詩經》最重要的主題,也是《大邦之風》著重闡釋的內容。風詩篇章裡幾乎呈現了先秦婚戀全部的面貌,透過風詩,我們看到春光中的新娘豔若桃李、美目含笑,看到迎親的車馬浩浩蕩蕩,看到婚禮上新娘偷瞄新郎,看到新嫁的婦人把廚房打理得井井有條……甚至《詩經》的第一首詩《關雎》,也是一首婚禮上的樂歌。據李山教授的解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在祝福新人永結同好。

那麼,《詩經》為什麼這麼喜歡寫婚姻呢?或者,《詩經》時代的詩人為什麼如此看重婚姻呢?可能有讀者會說,婚姻是人生大事,自然很重要。然而,我們之所以會認為婚姻是人生大事,或許正來自《詩經》的歌唱。李山教授在書中援引《禮記》《周易》中的說法,指出婚姻是“人倫”的開始,先有夫婦人倫,才有兄弟、祖孫的“天倫之樂”。同時,婚姻也是維繫族群團結的重要紐帶。在《詩經》之前,殷商甲骨文所記錄的族群互動幾乎都是戰爭,征伐、擊殺、獻祭,觸目驚心;而自《詩經》之後,不同族群的人們開始一起歌唱“琴瑟鐘鼓”聲中的婚禮,稱讚品貌兼備的主婦,祝福新人婚姻美滿和樂。這樣的轉變,深深影響了後來的中國人。王國維說,中國的政治制度與精神意識在殷周之際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婚姻,便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今,歷史的來路早已煙塵瀰漫,只有“婚姻乃人生大事”的意識還深深根植於中國人的心中。幸好,我們有《詩經》裡燦爛熱鬧的婚戀詩可以追尋,透過他們,歷史性的轉折時刻得以重現。《詩經》雖不是史書,卻擁有堪比史書的開闊視野與人文關懷。這便是中國人的古老詩情,世俗,卻又深刻。

同情弱者的悲憫情懷

國風詩歌裡,讚美強者的詩篇寥寥無幾,同情弱者的謳歌倒有不少。許多版本的高中課本都選入的《衛風·氓》便是其一。此詩全篇講述一位身居下層的蠶孃的遭遇,控訴她丈夫的始亂終棄,結尾時,詩人借蠶娘之口,發出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慨嘆。蠶孃的遭遇令人扼腕,而詩人的眼光也值得欽佩。李山教授講先秦時有“王官采詩”,將詩篇的觸覺伸展到天子百官目所不及的廣大社會,所集結成的《詩經》,其實是一部先秦社會的“百科全書”。與所謂“叢林法則”不同,這部書裡,強者少而弱者多,矜誇勝者之語少,悲憫弱者之句多。

《詩經》同情弱者,最突出的表現是在描寫戰爭的詩歌中。與《荷馬史詩》凸顯英雄形象不同,在風詩裡,我們很少看到器宇軒昂的將軍,也極少聽到威風凜凜的勝利號角,卻經常遇到思念家鄉的戰士、擔心丈夫的婦人。比如《魏風·陟岵》中寫戰爭在即,一家人依依惜別,出征的士兵一步三回頭,父母兄弟站在家門口呼喚,“夙夜必偕”“猶來無死”,希望他別掉隊、活著回來。這是戰爭之前,最普通的士兵一家發出的最卑微的祈求。在戰爭的裹挾中,他們無疑是弱者,但“體察人情,也善於表現人情”的詩人通過一個離別的場景,把弱者對戰爭所持有的態度出色地表達了出來。如李山教授所言,這一有聲的畫面,凸顯的是小民的苦難和詩人無聲的抗議。

风中的声音 文明的初心——评《大邦之风》

此外,還有在田地裡撿拾稻穗的孤兒寡母、失去了家園的流民、為政敵讒害的臣子等等,詩人一一記錄下來,傳唱他們的掙扎困苦。或許有讀者會問,為什麼要寫這些弱者?看著不難受嗎?李山教授回答,詩人通過詩歌,為弱者發聲,讓他們的苦難為當政者所見。這便是中國人的古老詩情,善良,卻有力量。

回到最初的問題,《詩經》離我們遠嗎?

也許文字上還有距離,但是中華先民於現實中體會的真摯、於世俗中提煉的深刻、於善良中迸發的力量卻一直存在中國人的心底。它們由《詩經》所塑造,是中國人的“心靈底色”,是中華文明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本《大邦之風》,會將那些風中的聲音一一講給我們,在它的帶領下,我們去觸碰自己的心靈,去觸碰中華文明最初的真心。

*本文原載《 中華讀書報 》(2020年2月12日11版)

风中的声音 文明的初心——评《大邦之风》

《大邦之風——李山講〈詩經〉》

李山 著

32開 平裝

簡體橫排

9787101139662

60.00元

《詩經》作為經典,產生於“人文化成”時期,建構了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民族品格。本書以專題形式串講、細講《詩經》,站在古老文明何以生髮的高度,再現了西周至春秋時期華夏禮樂文明的泱泱大美。關注普通人的心靈與命運,細緻描摹女性婚戀心理,深具現實精神與人道精神。全書彩印,隨文配有42幅今人手繪彩圖,可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令閱讀之旅賞心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