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中华民族5000年基础的三大上古奇书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历史之最悠久,历史延绵不断唯一现存的文明古国!那么中国为什么能比其他古国生命力旺盛呢?

第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中国西方、北方荒凉人稀,虽然游牧名族长期存在,但特殊的地理环境,不能养活太多的人口。东边为大海,是天然的屏障。南边为蛮荒之地,所以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给中华民族充足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充足的发展空间。

第二,人口基数足够大,繁殖足够快。

第三,有足够的能保证人口生存的食物、矿产、和空间。

第四,先进的医疗手段和防疫水平。

以上四点应该是古人能生存的最基础的要素,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为他们的后代子孙留下了足以保证生存的三大上古奇书!


奠基中华民族5000年基础的三大上古奇书


1.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主讲地理!讲山川河流的走向和矿产的储藏地和用途等等。为 先人大规模开垦土地和制造工具提供了物质基础。

包括大河大川,地理知识和各地矿产等,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奠基中华民族5000年基础的三大上古奇书


2.《黄帝内经》主讲治病,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是医学理论著作。对先人生存最大威胁意识食物,第二就是疾病,所以黄帝内经就教人们如何治病,就是由于内经的存在,才有效的避免了中国古代人口大灭绝,给华夏民族的灭顶之灾!比如:古时西欧地区的鼠疫和黑死病等疫病大流行。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33]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是多个作者跨越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集结而成:

一、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二、与1973年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柩》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西汉更早。 [6]

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

四、《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

五、《灵枢》中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0 )颁布太初历之后。 [6]

六、《素问》中一些篇章用干支纪年,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之事。《素问》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汉章帝元和二年(085 )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张仲景之先。 [6]

七、《素问》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是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可以认为这两篇系唐宋间的伪作。 [6]

综合论之,《黄帝内经》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依惯例认为属于内经亦无不可。


奠基中华民族5000年基础的三大上古奇书


3. 《易经》讲文化讲思想,一个民族没有思想和精神,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虽然他们可以暂时的强大,但终究不会长久,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这种思想要种族内人人认同,人人愿为此努力,易经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1]

3.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这三本上古奇书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理论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宝库,其中的理论思想,就是现在还在深深影响这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